吳國盛 花拉子模與阿拉伯數學

2021-03-01 科學的歷程

▲吳國盛

作者 吳國盛 (本號主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

8世紀中葉,一個版圖遼闊的阿拉伯帝國已經形成,阿拉伯人的文化事業開始興盛起來。阿拉伯人本來沒有多少數學,但他們在吸收了印度和希臘人的數學成就之後,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數學特別是代數。花拉子模是阿拉伯數學的開創者。

◆  ◆  ◆  ◆  ◆  


花拉子模原名伊本·穆薩,約790年生于波斯北部的花拉子模,約850年去世。後人為表示對他的尊重,用他的出生地稱呼他。花氏生活的年代,正是哈裡發馬蒙大力鼓勵發展學術事業之時。象一切好學的青年一樣,花拉子模來到巴格達,進了智慧館,起先從事天文觀測工作,後來整理印度數學。

▲1983年9月6日蘇聯發行的郵票,慶祝花拉子模誕生1200年。

公元後的頭7個世紀,印度數學有了較大的發展,發揮了以應用見長的算術和代數。首先,印度人引入了零這個數。從前亞歷山大裡亞的希臘人已使用零這一概念,但他們只是用零表示該位沒有數。印度人最先認識到零是一個數,可以參與運算。比如,任何數加減零後不變,乘零等於零,除零等於無窮大等。其次,印度人有了分數的表述法。他們把分子分母上下放置,但中間沒有橫線。後來阿拉伯人加了一道線,成了今天分數的一般表示方法。此外,與希臘人不同,印度人還自由使用負數、無理數參與運算。

花拉子模聞名於歷史的工作是寫了一部論印度數字的書和一部《復原和化簡的科學》,將印度的算術和代數介紹給了西方,使之成為今日全人類的共同文化財富。我們常常稱1,2,3,4,5,6,7,8,9,0這些數目字為阿拉伯數字,實際上它們是印度數字。只不過西方人是通過阿拉伯人特別是花拉子模的前一本書知道的,因而誤認為是阿拉伯數字。可惜的是,這本重要的歷史文獻已經失傳。他的第二本名著標題中的「復原」(al-jabr)一詞意指保持方程兩邊的平衡。其操作方法是從一邊減去一項,另一邊也應相應減去一項,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移項。這個詞後來譯成拉丁文成了algebra,「代數學」一詞即來源於此。《復原和簡化的科學》一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一次和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二部分是實用測量計算,第三部分是用代數方法解決阿拉伯民族特有的遺產分配問題,只有第一部分在12世紀譯成了拉丁文。

▲《復原和簡化的科學》中的一頁。

花拉子模在天文學上的工作主要是研究了託勒密的體系。他寫了一部《地球形狀》,而且繪製了一部世界地圖。與託勒密相反,花拉子模把地球估計得過大。他算出的地球周長是6萬4千公裡(實際只有4萬公裡)。

在阿拉伯數學史上,後來還出現過一位名叫奧馬·卡亞(1048-1131)的天文學家。此人寫過一本論代數的書,書中談到了二次和三次方程的解法。

▲奧馬卡亞畫像,出自英國詩人Edward FitzGerald(1809-1883)對奧馬卡亞詩作的翻譯作品。

阿拉伯人雖然成功地引進了印度的數字系統,並且在代數方面有所建樹,但他們的數學運演主要還是文字表述,像寫文章一樣,缺少代數符號。這一點與他們重實際應用、輕邏輯推理和演繹證明有關,這也可能是東方數學的共同特點。

【本文原載於《科學的歷程》;版本信息:第一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三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8月。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取授權,並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叫阿拉伯數字?
    因為,阿拉伯數字,也就是十進位數字計算系統,是經由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各國,乃至推廣到世界各地的。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通行於全世界,屬於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因為在古印度,數學和天文學比較發達。為什麼數學和天文學比較發達?因為,當時的印度的文化和商業比較發達。特別是,大規模商品交換的興起,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以及數學的發展(總要算帳和記帳吧)。印度的種姓制度的本意之一,是代表職業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 吳國盛:我們學幾何 是在向希臘文明致敬
    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講理的,一類是不講理的,講理的是學過幾何的,不講理的就是沒學過幾何的」……吳國盛教授不用PPT,不用講稿,信口講來,條分縷析,深入淺出,用近兩個小時把「科學精神的起源」這一深奧問題講得通俗易懂,其間還「金句」頻頻,引來聽眾席上陣陣笑聲。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在2016年出版的《什麼是科學》一書中,吳國盛用六個章節的內容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吳國盛說,中國人學習和引進西方的科學,是從19世紀才真正開始的,這個特殊的時機,恰好也是科學進入了技術化、分科化、職業化、力量化的新階段。科學中有技術,技術中有科學,彼此難解難分。吳國盛表示,近代科學是希臘理性科學與基督教唯名論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形成了「以人為本」的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數學加實驗」的科學方法。
  • 趣味數學: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嗎?
    在數學中,阿拉伯數字「0、1、2、3、4、5、6、7、8、9」的存在必不可少,這也是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的數字。一位家長和我聊天說:「孫老師,今天孩子問我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我想既然叫阿拉伯數字肯定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唄,就直接給孩子說是阿拉伯人啦!」這位家長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覺得既然叫阿拉伯數字,那肯定是阿拉伯人發明,自己起的名字啊,其實不然。阿拉伯數字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這只是一個歷史誤會。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吳國盛說,中國人學習和引進西方的科學,是從19世紀才真正開始的,這個特殊的時機,恰好也是科學進入了技術化、分科化、職業化、力量化的新階段。科學中有技術,技術中有科學,彼此難解難分。吳國盛表示,近代科學是希臘理性科學與基督教唯名論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形成了「以人為本」的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數學加實驗」的科學方法。
  • 【數學發現】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人們從古埃及的數學紙草書和古巴比倫的數學泥版書上了解到,大約在距今三千七八百年以前,人類就會解一元一次方程。
  •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清華新聞網9月30日電(學生通訊員 任鵬波 方圓) 9月28日下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清華大學長聘教授、人文學院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為題,為到場的五百餘名師生勾勒出希臘古典科學轉變為現代西方科學的思想史歷程
  •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暢談「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8日下午,清華大學新雅講座第七期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國盛老師做了一場題為「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的精彩演講。本次講座由新雅書院2016級本科生王依晨同學主持。
  • 【一小微課堂】數學(一)——《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教學設計主 備 教 師:張  毅 適 聽 年 級:三、四年級教 學 內 容: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上 課 時 間:2020年3月8日教 學 目 標:     1.了解阿拉伯數字的起源和發展。2.知道什麼是自然數。
  • 【數學】向量的模和絕對值有什麼關係?
    學習高中數學後,這個符號「| |」還代表向量的模意思。向量a的模表示為|a|,向量AB的大小,也就是向量AB的長度(或稱模),記作|AB|。那麼為什麼這兩個概念的符號是一樣的?他們有什麼關係呢?數學裡很多符號一般是誰發現這個定理,就有權命名符號,如我們最熟悉的除號「÷」稱為雷恩記號,是瑞士人J.H.雷恩於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數書中引用為除號。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科學理論也不完全是由實驗數據歸納出來的,審美也可以引導科學發現,比如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海森堡就說過:「當大自然把我們引向一個前所未有的和異常美麗的數學形式時,我們就不得不相信它們是真的。」
  • 吳國盛 | 他創立了近代運動理論,也帶來了人類的孤獨
    但今天,整個現代科學說白了,無非就是用數學的方式來處理我們見過的所有現象,包括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生物現象,甚至是心理現象。  科學似乎給我們提供了世界的真相,但這真相中沒有哪裡適合容納我們歡愉和悲苦,我們的道德訴求與藝術理想。這是現代科學世界觀裡一個最大的麻煩,把價值問題和事實問題割裂開來了。  這樣的變革是如何發生的?
  • 蓬萊現1875年版筆算數學 使用阿拉伯數字時間提前17年
    齊魯網12月24日訊(通訊員 於淑霞 劉培剛)蓬萊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工作人員,日前發現了一本1875年版的《筆算數學》,書中採用阿拉伯數字和加減乘除符號,這次發現將中國最早使用阿拉伯數字進行數學運算的記載時間提前了17年。
  • 吳國盛:愛因斯坦勸人看淡生死,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幻覺
    近日,著名科學史家、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接受「人文清華」專訪時表示,在愛因斯坦的物理學體系中,繼承牛頓關於時間可逆性的結論,認為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人類自身構建的幻覺,並不重要。時間具有可逆性吳國盛教授指出,愛因斯坦基本還延續著牛頓時代關於時間具有可逆性的觀點。
  • 吳國盛做客「清華通識說」 分享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以「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為題,從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和科學史類通識課程兩個方面展開,指出科學史學科為通識教育而生,科學題材應該加入到通識教育中,並分享了人文經典閱讀方法和「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授課模式的經驗思考。講座採用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通過荷塘雨課堂直播,共50餘位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 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有現實意義—新聞—科學網
    《什麼是科學》,吳國盛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北京大學教授吳國盛在許多次的文章和演講中都提到
  • 科普:有關數學的起源以及阿拉伯數字的來由 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數學就是從「結繩記事」和「土地測量」開始的。約兩千年前,古希臘人繼承和發展了這些數學知識,並將數學發展為一門學科。為何古代稱「數學」為「算術」?在我國古代,「算」指一種竹製的計算器具,「算術」是指操作這種計算器具的技術,也泛指當時一切與計算有關的數學知識。「算術」一詞正式出現於《九章算術》中。
  •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5個好玩的數學小故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