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盛:科學的歷程——科學精神的起源及百年科技的歷史回顧

2021-01-10 鑿光者

第一次見到吳國盛老師,是在北大顧春芳老師的詩歌朗誦會上,當時吳老師坐在聽眾席的第二排。其間一位詩人讓吳老師從理科生的角度談下中國現代詩,吳老師說自己不懂詩歌,只是談下自己的感覺,接下來的發言直接把會場點燃了,那種理性的衝擊感一直沒有忘記。這次有幸在清華和君的課堂傾聽吳老師的講座,非常受益,以下是一些胡亂回憶,筆者姑且記之,大家姑且看之,希望能引發大家的一些思考。

近代中國人特別推崇科學,科技興國也是各黨派人士為數不多的共識之一,但是中國人對科學的理解並不準確。

誤解在哪裡,又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是科技不分,以技代科!大家談科學時其實談的是科技,以為科技就是技術。第二是把科學等同於了生產力,脫離了科學的本質。

「科學」兩字是日本翻譯的,並不準確。中國儒家歷史上也講過「格物致知」,貌似有些相似,但是本質是強調修身,而非科學本身。

以1915年《科學》雜誌為標誌,近代一百年中國教育偏頗之處就是過於強調分科,導致大家越學越窄、越學越細,導致人們技巧多而見識淺。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導致中國自古有技無科。中國人心目中的科學就是技術,中國人時刻秉持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態度,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沒有獨立地位,讀書就是為了升官發財,沒有對知識本身的獨立認同,「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沒有肯定知識的獨立價值,使得我們看科學容易引向功利主義。(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獨立的人格,不屑與君主為友,可惜鳳毛麟角,被大眾排擠,不過現在許多孩子認識到國內教育的弊端,有條件也有意願去國外遊學,還是非常好的事情。)

中國學習科學的路徑?

西學東漸有兩次浪潮。第一次大約在明朝末年,傳教士來華傳教,一直持續到康熙雍正時期,西方科學被引進來,不過此時中國人對西方科學興趣不大,沒有市場需要。此時中國文化主體是儒家,儒釋道三家涵蓋了中國人的三個方面,儒家積極,對應人生進取;道家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失敗後的釋懷;如果遇到更大的打擊那就投入佛家懷抱,生是苦;所以國人得意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絕望時是佛家,拿的起、看得開、放得下,精神圓滿了。(儒釋道以及各種傳統思想被這種形式歸納可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可是的確沒法反駁。尤其新中國後,文化傳承已經中斷,且不說被砸的孔家店,各地的古建築文物也無倖免,推到重來的時代,何談傳統文化,哎)

傳教士在中國傳道特別難,一個突破口是天文學。當時中國對天文學比較愛好,於是就引進了西方的天文學,清朝天文曆法都是使用西洋曆法,但是西方其他的東西就很少得到傳播。這段時間中西方實力相當,沒有大的傳播。馮友蘭說中國文化精神本質不需要科學。第一波的傳播總體不算成功。

第二波在1840年後,此時國際格局已變。當然中國人是被打之後才知道世界真的不再是過去那樣了。過去看不起的這些蠻夷第戎的有了中國不具備的東西,船堅炮利真比不了啊。洋務運動興起就是強調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學人家制船造炮,後來發現不能只學工藝,背後的西方「科學」也要學,這時理解的就是數理化。近代中國開始學習科學是出於功利主義,因為打不過別人,就只能去學人家能用的東西。

由於中國不是在自然交流中學習西方「科學」,而是在被侵略的狀態下學習。無法像佛教那樣轉化為中國自己的東西進行消化。科學不是自己的東西,始終當做一個富國強兵的手段,並不理解科學的本質,學不到點上。就算現在有錢了還是學不了為什麼?還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解科學。

近代科學傳播是西方引導下的全球化的傳播,片面的認為科學是生產力,是推動發展的槓桿,但是這只是近代200年的現象,如果僅僅從生產力、國力興衰的角度就無法理解科學為什麼沒能在中國興起。

科學的來龍去脈究竟是怎樣的,今天我們該如何認識?

需要用人文眼光來認識科學。

科學與人文對立。人文是指人做的事情,從人性角度看科學。人是直立行走的動物,但是腦容量又相當大,產生了相當大的矛盾。所有物種中只有人類難產最常見。腦袋越大,胎兒孕育的時間就越長,21個月才能發育完畢,9個月只能說是早產兒,出生後並沒有發育完畢,不具備人的基本屬性,換句話說就是具有很多可塑性,但是需要進入人群才能成人,否則就會有狼孩的情況。

人類的先天缺失,必須通過後天的養育培養才能成為人,也只有人才能有這樣可能性。人不是生下來就是人,需要人群的「人文」培養。人不是單純的動物存在,不是存在者而是存在,是動態的,需要培養。「人文」不同導致東方人與西方人的差別。

科學是有文化依賴的,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路徑。

科學的出現是非常偶然獨特的事情。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不是中國人智力不夠,而是孕育科學的文化玩法與中國文化的玩法南轅北轍。中國文化是極端的農耕文化,甚至可以說是排他的農耕文化,中國古代商貿文化受到極大壓制,海洋文化也是受到壓制的,儘管有著漫長的海岸線。

農耕文化有個兩個特點:一是糧食生產是第一位,吃是最大政治;二是定居,永遠不搬家。中國人非常重視安居,對故鄉有濃厚的感情,這就造成中國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造就了依據血親關係分配資源的社會,對等級看的比較重,不厭其煩的在人際關係上做文章。

中國傳統首先要求對人性的認同。有情有義有愛才是人,否則就是禽獸。人者仁也,仁就是愛,中國愛的根本是親子之愛,親生父母對親生子女的愛,血緣不是排他的,也是可以推廣的,但是推廣過程中愛的程度是下降的。愛有差等,導致人際關係就有差等,所以人不是平等的。人要有愛心,同時還必須有差等的釋放愛。要恰如其分的準確理解與他人的親疏遠近的關係。中國把一切關係都按照血緣關係方式處理,天地親君師,行政關係,父母官子民。

中國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並非西方的人人平等。如果愛人家孩子和愛自己孩子一樣那就是不對的,愛人家孩子不愛自己孩子也是不對的。如果人人都這樣自私好像也不太和諧,那用什麼方式能幫助理解這種關係呢?儒家說要學禮,這就是儒家推崇的「文」。中國人日常有各種負擔,因為擺平各方面的關係特別難。做人難,就需要準確把握。所以儒家代表就是禮文化,中國人無論搞什麼都是在學禮,如果不把握這個禮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中國人,中國人的精力都放到這方面上了。(關係關係關係,等級等級等級。)

現代西方文明是兩希文化,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明。兩希都不是農耕文化,商業、貿易文化是主體,希臘土地貧瘠,沒有糧食,就只能靠商業貿易。海洋文明不斷遷徙,中國是定居文明。老是搬家就老是遇到生人,洋人是熟人不熟,中國人是生人不生。商人文化沒法用血緣關係來涵蓋,其獨特文化就是契約文化,契約文化對應著中國的血緣文化,血緣關係要人忍耐。契約關係要人守約。為什麼守約?因為是自己定的約,中國總是違約,因為約都不是自己定的。自己定的約自己就不能隨便違約。定約必須是獨立自主的個體,這種獨立自主性被抽象為自由,自由是西方契約社會的核心理念。理解自由是理解西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點。中國文化沒有自由這個詞語,中國人就不認為有獨立個體,每個中國人都是作為社會關係的一個節點存在。你是誰?不是問你的獨特性,你爸爸是誰你老師是誰你領導是誰?相對應的,西方人先報自己名字,我就是我,通過名字標號來認識自己。中國文化沒有個體和群體概念,西方文化一開始就強調個體、強調獨立自主,中國人不在乎這個。

韓戰中國人定義為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國人強調家國一體,有國就有家,你去打仗其實還是保衛你的小家。美國人打朝鮮的口號是什麼?中國人認為西方人無利不起早,打仗一定是圖什麼,美國人打朝鮮是圖什麼呢?在美國人來看韓戰是保衛自由的戰爭,墓碑上刻著:去到一個從未去過的一個國家,保衛從未見過的人民,自由是有代價的。中國人不理解這種文化。

了解什麼是自由是中國人理解西方文化的關鍵點,只有自由人才有契約精神!中國千百年來實施戶籍制度,現在也還在用,戶口本裡還有一個戶主,為什麼要設置戶主?就像一個國家只有一個boss,其他不算人,這在中國有內在邏輯。西方人把自由放在第一位,不自由毋寧死的文化中國不理解。現在中國要融入國際秩序,必須理解自由的含義,否則就會引起一些衝突。

中國人不理解自由,自由需要教育。中國人強調天地人互通。古希臘人認為要確定事物的自己性、內在的邏輯,不受他者幹擾的邏輯,但是怎樣才能理解自由呢?古希臘人運用科學來理解自由。科學的起源就是通往自由人性的道路。儒家強調禮,通過禮來塑造中國人。希臘人認為自由的真諦在於事物自身的內在邏輯,人有自己的邏輯,事物也有自己的邏輯,通過研究內在邏輯才能達成自由。科學的開始不是因為功利目的,西方人性的含義就是需要「科學」的教化方式,在中國是禮,在西方是科學。

科學如何打造自由思想呢?

希臘人強調科學的無用特徵,特別強調科學是無用的。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強調知識是有用的,治國安邦,知識都是服務現實的需要,只有古希臘宣傳知識的無用特徵。知識分為三類:一是經驗知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是技藝知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中國就只有這兩類,但是希臘人認為還有第三種,科學知識必須沒有用的,因為沒有用的知識是為自身目的存在,所有其他知識都是為了其他目的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真正的科學為自身目的存在,就必須無用,保證自己作為自己的存在,科學就是自由的科學,中國古代很少有這樣的講法。

這就是第一個特點。歐幾裡得的一個學生問他教的這些東西意義是什麼,歐幾裡得聽了非常氣憤,說道我只教沒用的東西,想學有用的東西去跟奴隸學去。第二希臘這種強調自由的科學怎麼搞出來呢?中國強調知識從經驗中來又必須指導經驗,學以致用是中國人對知識的基本要求。古希臘人認為理論不能結合實際,希臘人認為的科學知識主要是證明的知識,是推理的知識。推理證明、演繹知識,強調自己推出自己,必須內在的,內我給定的,而不是外部的。什麼樣的知識呢?邏輯知識。所有的經驗知識都是可錯性,不是必然的,具有偶然性。古希臘人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確定的,不能是經驗知識。即便看到1萬隻天鵝是白色也不能說天鵝都是白色。什麼樣的知識永遠正確呢?廢話才是永遠正確的。希臘人在廢話之中看出人的本質結構,那些理所當然的都是廢話,但是人必須按照廢話的思考才能建立封閉的體系。我就是我,同一律。中國為什麼沒有同一律,中國人不認為沒有不變的東西。

基督教300年後還要為伽利略平反,事物變化背後的不變性才是確立自我的基礎。發現事物中的不確定的東西。在不變中理解變化,中國人則是在變化中理解變化,西方人在不變中理解世界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希臘兩個特徵一是講沒用的事情,二是推演,自己推論自己。在中國人看來就是就杞人憂天的思路,是不被提倡的。中國沒有科學不是智力原因,而是沒有這種路徑。希臘科學取決於自由民的學習,兩大科目,18歲前學數學,18歲後學哲學。「數學」這個單詞來自希臘文,本意是能學能教的東西,人只能學習本來就是你自己的東西,數學的意思就是本來屬於你的,因為你能學的。如果說我要學的東西就是我自己本來懂的,為什麼還要學呢?這就產生了學習悖論。柏拉圖給的答案:我本來是懂的,但是後來給忘記了,學習就是回憶,幫助自己回憶本來就懂的東西。希臘人認為人是理性的,要把人喚醒,理性充分覺醒才能成為人,成為一個活明白的人。為什麼能活明白,因為你本來就有理性。可以參見蘇格拉底教孩子數學的例子,人總是生活在一個給定的理性之中而自己不知道。古希臘人認為理性世界才是根本,通過學習科學知識才能將理性世界展開,證明的過程就是理性的展開過程。

歐式幾何都是廢話,都是從5個公理推論出來的,通過表面完全沒有意義的廢話來推論出更多的定理。純粹理性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只有上帝才能一目了然,所以人需要推理。古希臘人學數學,是覺得所有知識都是理性的,通過學習來展開。

算數、幾何、天文、音樂是其四大學科。「算數」準確應該翻譯為「數理學」。中國人總是說舉一反三,不是學道理,希臘人是研究道理,認為數的世界都是有關係的。比如奇數偶數這是希臘人的叫法,中國人則說單數和偶數。希臘人喜歡奇數,中國人喜歡雙數。希臘人對數進行分解:

6=1+2+3;6=1*2*3 ,6是完美數,中國人也覺得6挺好,六六大順。古希臘人把世界所有事物都還原為數,再把關係還原於數的關係。

但是數遇到了問題,因為根號2的發現。一個數就是一個東西,但是根號2不能表達為數的比例,於是就不是一個數了,古希臘人對這件事感覺特別痛苦(星際迷航瓦肯星人的設計是不是從這裡來的呢?)。古希臘人不能接受內在悖論和矛盾,但是中國人邏輯裡沒有同一律,能夠擁抱變化,希臘人認為根號2沒有道理,無法用數的比例表達,實在受不了,於是把發現者扔到海裡去了。中國人才不在乎地球是不是球,中國人在乎的是血緣,是不是自己人。根號2不是數希臘人受不了,算數搞不下去了,最早衰落,於是就開始搞幾何學,古希臘幾何學成就非常高,以《幾何原本》代表,與《聖經》成為了西方的兩個經典。

當年徐光啟央求利瑪竇把《幾何原本》翻譯出來,最後合作翻譯了15卷本的前6卷,後因徐光啟父親去世守孝3年中斷了翻譯,回來後利瑪竇又去世了。中國人的文化喜歡吟詩作賦,中國古人是詩性的思維方式,講究賦比興,與科學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有人說中國人講究實事求是,但是那不是科學的思維方式,只是生物本能。科學思維方式是內在,中國人擅長聯想,比如中醫的思維方式,並不去細究裡面的道理,只要有用就行。

西方強調清晰的邏輯,清晰的脈絡。當年康熙個人對幾何學也挺感興趣的,不過只是作為秀智商的遊戲,並從沒想過讓全國人民都學習西方科學,洋務運動後中國人才開始學幾何。中國人會做題,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學幾何。只是應用方面的教育,幾何學的學習不能從功用考慮,為什麼學幾何,學幾何就是為了向古希臘文明致敬,古希臘文明就是西方文明的基礎,不學幾何就不能理解現在國際秩序的原因;學幾何就是為了講理,中國人很多紛爭就是不懂講道理(嚴重同意,沒有邏輯就沒法講理辯論,扔出一個觀點就完了,全然不考慮觀點所需要的支持條件,而西方則是在語言層面就有邏輯的設計,真的是差別很大)。學習幾何就是為學習現代的世界觀。世界上很多邊緣民族之所以出現接軌問題,就是因為拒絕理解和接受現代的文明。(很多人特別自大,覺得祖上啥都好,之所以沒落了是因為西方侵略,生而為人不去為現世的人努力,反而從西方文明獲益後張牙舞爪,非常宣傳部。)中國文化比較柔軟,中國可以容忍接收新的東西,學幾何學就是為了訓練理性的靈魂,通過學幾何體會西方文明的核心。牛頓原理就是用幾何原本的方式推導。中國人對幾何學的態度還沒有端正,沒有認識到幾何的意義。

音樂,第三科就是音樂,希臘人認為音樂是和聲學。希臘樂器七炫琴,不同比例的琴弦,發音不同,屬於數學學科。

天文學。是當時中國人特別推崇的學科,希臘的天文學技高一籌取得了中國皇帝的信任。話說中國的天文學為什麼不是科學,大家都是仰望星空,看的東西都是一樣,但是動機和方法不一樣。中國人搞天文學,是出於天人合一的理念。對天的尊崇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原理,皇帝成為皇帝,古代人認為那是上天讓做的,現在說打天下坐天下比較Low(話說現在課本裡也要刪除「陳涉世家」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哈哈)。中國皇帝特別敬天。能造天文臺就說明你有通天的能力,通過天文臺通天,天文學在古代是皇家壟斷的學問。一個學問不公開、近親壟斷,肯定發展不好。很多老百姓也認為有天命,那老百姓怎麼知道是奉天承運的呢?風調雨順就是符合天運,自然災害就是皇帝出錯。中國古代沒有自然概念,認為所有自然災害都是皇帝問題。所以自古就有隱瞞災害的傳統,災就是皇帝不好(感覺過去還是講究敬畏感,現在只講究多難興邦,拉動GDP)。古代認為月全食是對皇帝的最大威脅,是要發罪己詔的,檢討自己。中國天文學是關於上天的觀察記錄下來的,天空博物學。指導政治態勢預測,皇帝重視天文學,老百姓也重視。中國老百姓經常說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需要天文學家的幫助,農耕需要的天時非常簡單。現在中國人做事還講究時辰,主要是婚喪嫁娶,編制歷譜,宜忌,老百姓認為天文學就是一個日常生活的指導,讓自己知道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不是科學,不是研究客觀規律,這種天文學本質就是禮學。

希臘人搞天文學是服務於哲學,世界的本質是不變的邏輯和理性。認為理解世界的道理,最好的辦法就是了解理念的世界。如何了解呢,希臘人認為世界分為天界和地界。天界是比較好的,變化比較少麼,地界是變化較多。仰望星空就能感知宇宙的純粹,能感知理念的純粹。在這種思維範式下古希臘人看到太陽黑子是覺得自己眼花了,月亮不光滑那是因為空氣,流行、彗星都是看做大氣現象,這樣想天上就完美了,沒有啥變化了。漫長歷史上,希臘人認為天上是非常完美的,只做圓周運動。但是慢慢發現日月金木水火土不做圓周運動,七個星運動不均勻,時快時慢,這樣古希臘人受不了了,出現了文化危機。如何解釋這個事情,那就是這7個星還是在做勻速圓周運動,但是都在做好幾個圓周,疊加後就亂了,用不變來解釋變化,這就是現在的科學,把多元化還原為單一,把複雜性還原為簡單化。希臘天文學首先是行星天文學,需要研究的是行星,為什麼要研究,因為它亂走。古希臘人堅信世界是有規律的,為什麼一眼看不透呢?中國文化就不承認有不變的規律,所以不去強調這個事情。希臘人就是要研究出來道理來,於是希臘天文學就提出了科學的第一個範本。

希臘天文學一是研究行星,二是研究應用球面幾何學,中國呢就是每天的記錄找個大概齊。希臘人就是做模型,通過建模來預測,如果預測不準就調整模型,希臘天文學目標是為了發現事物永恆不變的關係,中國古代天文學既不相信不變的規律,希臘天文學屬於數學學科。

科學的起源在哪裡呢?

傳統認為科學起源於人類發展的需要,這往往是近代200年的定義,是中國人根據發展需要下的定義。希臘人科學的自由傳統並不是因為有用,近代科學都是古希臘科學的翻版,希臘科學是無用的科學,近代的科學是無用科學轉化過來的。希臘的科學與他特有的處境有關係,科學必須從人文的角度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國處於新的歷史時期,必須理解西方文明強大的緣由是什麼。過去做科學是出於功利的目的,但是未來要獨立創造,科學的本質就是服務自由人性,沒有自由的追求就沒有科學。

關於教育的問題。

當然啦,功利目的也不是萬惡不赦的,無需譴責,而是說想要更進一步,想要追求卓越,就需要理解。功利目的和自由目的也不是矛盾的,西方的教育配置是讓大量人去上技術學校,大學是為了培養精英,樹立自由人文的培養的目標,而不應該一開始就有過分功利考慮。中國教育就是為了功利為了養家餬口,很少有人說是因為喜歡學習,相反很多人功成名就後才喜歡學習,最好的青春年化去做功利性工作,而沒有去引領世界發展。

通識教育本科開始,研究生教育是專業教育。哈佛醫學院很多本科生是學習歷史的,上來就學醫,那不是獸醫麼,學完歷史才有豐滿的人文精神。名校是幫助精英分子樹立更高的追求,而不僅僅是眼前的東西。中國教育制度不是自主學習,應試教育是違背科學精神的,自由的科學理想不是抽象的而是很具體的,就是自由的學習,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來選擇。當然這種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跟整個社會發展同步的。

優質教育資源?什麼是優質教育資源,從長遠看,小學多玩玩可能會更好,對教育的競技心態本身是反科學的。創新性思維是無法計劃,是可遇不可求的。學第一的人將拿第一當做目標。科學的教育,需要民族自身成熟起來,啟蒙就是讓人自己講話,讓人自己來說話。教育本身取決於民族本身的成熟,怎麼教孩子呢?現在中國就比較麻煩,是用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呢,中國文化就是要你聽話順從尊老愛幼,西方文化則是自由主義、直言不諱。中國大學問題是全方位的,啟蒙是最重要的,知道問題很重要的,未來大學會有更多目標,很多階段性的問題,教育是個糾纏,無窮的循環,教育者誰來教育?需要通過啟蒙的方式讓大家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和性質。

Q&A

①談談日本的啟示……

日本不能簡單的看成大東亞文化或者中國傳統文化,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差別很大。就像現在日本人真心熱愛自己的天皇,中國人呢?熱愛當皇帝吧,對皇帝的態度不一樣;二是日本開放的領域特別大,是真心的向西方學習,中國是三心二意的學,有心理包袱,日本人沒有包袱,脫亞入歐,中國不中不西。當代中國問題還有挨打挨餓之後挨罵問題,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傳統文化立不起來,西方又引進不了。有時候文化不是想保留就能保留的。日本人教育大規模投入,連續投總會有結果出來。日本戰後基本是按照美國制度建立的,日本人執著於自己熱愛的東西,整個社會認為你可以這樣做,這樣就符合諾獎的邏輯;學習日本不是抽象說大家都是東方文化,而是要有誠心誠意學習精神。

②未來是否有新的方法論出現?

文明的發展一是需要基因,二是需要變異。科學相當偶然,常態是沒有科學。希臘人是非常怪異的,一旦建立自己的基因後會沿著這條路徑發展。科學是兩次,希臘起源和近代起源,文明的交流碰撞可能會產生新的東西。中國的技術科學都是西方的,而這需要強烈的邏輯,需要學習西方的知識,工廠需要學習西方邏輯,工業化的發展摧毀了農業社會,必然也要催生契約精神,現在問題是契約缺失,你用西方的技術必然要有契約精神。未來的標準也是會變化的,我們做哲學的都是馬後炮,沒法預測未來。中國文化要發展一定要走與西方結合的道路。近代西方文明完成了西方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道路。未來中國文明要麼是放進博物館,要麼就是與西方結合,求同存異,自由闡釋。現代人類是不是比過去人更有智慧呢?解決一個問題又會創造新的問題,只要活著就會生成新的問題。

③流浪地球看過沒,怎麼看大劉……

沒看過,開始因為忙,後來看了評論就更不去看了。劉的科幻小說也沒看過,科幻的出現是好事,人們超越現實生活的來考量世界。劉的小說強調技術主義,承認人類共同體,犧牲我一個幸福千萬家,這是比較陳舊。學科幻是好事,還是可喜的現象,未來會產生更多更好的科幻。

④人類的未來在太空……

人類試圖飛到太空,是非常幼稚的想法。人越老就越想有塊土地,宇航是非常不經濟的;如果只是出去玩,宇航還是非常有風險的。太空人長期失重,腦結構發生變化,心理也會出問題,當太空人就是對心靈的衝擊。人類如果厭棄地球是沒有好果子吃的。人是要死的東西,有死才有意義,選擇才有意義,永生沒意義,追求永生不死是幼稚的表現。不死者是在時間上取得不朽,忘記了人類的有始有限的框架。

⑤人類簡史的評價,未來人類會不會在再出現生物學上的不平等……

人類簡史是進化史觀,讓人耳目一新,但是從哲學講有個問題,如果人進化是本身必然的,那就沒理由擔心了,進化史是冷漠的,沒有終極目的進化沒有意義。第二個,未來的不平等是沒法量化的,古希臘奴隸和奴隸主的差距,很難說現在會更平等;高科技技術用了就是更好的麼?轉基因技術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沒有記憶相當於殺人,未來生物技術不是孤立的單獨指標,人類社會的發展沒有單一的指標。現在有種錯覺,認為技術太牛了,認為技術是衡量人類發展文明的唯一尺度,這是不一定的。技術的指標會降低內容。犯錯誤是美麗的,不犯錯那是機器。

【聲明回顧內容錯誤難免,也未經過吳老師糾正,只是作為啟蒙思考,正如智者們說的,有錯誤才是美麗的。】

相關焦點

  • 吳國盛: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清華大學新聞網
    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吳國盛  吳國盛生於1964年,先後獲北京大學理學學士、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清華新聞網9月30日電(學生通訊員 任鵬波 方圓) 9月28日下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清華大學長聘教授、人文學院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為題,為到場的五百餘名師生勾勒出希臘古典科學轉變為現代西方科學的思想史歷程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的主題演講,從科學史的角度,幫助觀眾澄清許多誤解,通過追溯科學的起源追問科學的本質,思考中國科學的發展方向,並提出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讓科學精神紮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要改良我們的文化土壤;要在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同時,多弘揚自由科學的精神。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但要回答究竟什麼是科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科學的萌芽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也僅獨屬於它的誕生地希臘。科學擁有確切的價值標準和研究目的,並對公眾產生深刻影響,得到社會認可,則是近幾百年才有的事情。為了向大眾普及科學與科學史,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這個領域深耕數十年。
  • 成就最美的科技之旅——專訪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館長吳國盛
    在醞釀和論證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明確了創辦科博的宗旨:展現清華百年科技報國歷史、打造理工文藝交叉學科平臺、激勵科技創新、推動科學傳播。我們已經建成了3個收藏庫房,收集了近4千件有歷史意義的科學儀器,建成了一個臨時展廳。2019年4月24日,在建館一周年的日子,我們舉辦了「百年器象——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備展」展覽,社會影響很好,受到校內師生和廣大校友的稱讚和鼓勵。瘟疫時期,「百年器象」數字展廳上線。疫情結束之後,我們將陸續推出「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銀幕之外——電影科技器物展」「西洋天文儀器展」。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為了向大眾普及科學與科學史,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這個領域深耕數十年。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先後創作了《科學的歷程》《什麼是科學》《科學史筆記》等相關通俗論著,每一本都極為暢銷。科學史是跨越科學與人文的學科,而當初之所以選擇這個領域,與吳國盛本人的經歷息息相關。
  • 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有現實意義—新聞—科學網
    而書中的博物學部分,既讓人們了解到西方的另一個科學傳統,又可以打造廣義的「科學」指稱,重建科學譜系。 當然,「除了回到西方的歷史語境中,追溯希臘科學和近代科學的歷史由來,本書也希望為重新評估中國古代的科學開闢一個新的思路。」吳國盛表示。 就像20多年前他寫作出版的《科學的歷程》一樣,這本《什麼是科學》可讀性也非常強,受到讀者喜愛,上市一個月就準備加印。
  • 《科學的故事》:帶你探尋科學的起源
    什麼叫科學?科學是從哪裡誕生的?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科學?如果沒有,那最初的科學產生自哪裡?相信很多非專業讀者對此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困惑:每個國家不是都有科學的嗎?科學不就是指導社會實踐的理論知識嗎?如果對這些問題搞不明白,不妨讀一讀吳國盛教授的書。這本《科學的故事》是吳國盛教授的最新力作,集中展現了吳教授關於科學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體現了吳教授深厚的專業基礎和高超的專業造詣。沿著吳教授的思路,你將徹底理清楚科學到底是個什麼回事。
  • 思辨清華大學吳國盛之問: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的系主任吳國盛有一個很譁眾取寵的命題: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一些人支持,一些人反對。其實在我看來,吳國盛只是玩了一個偷換概念的把戲,將「科學」和「西方科學」劃上了等號,然後再去論證一切和「西方科學」不相符的事物都不屬於科學。
  • 吳國盛: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二)-清華大學新聞網
    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二) 吳國盛理性為自己立法一種超功利的,也就是說斬斷它的經驗來源的科學,如何構建起來呢?這是我們要講的希臘科學的第二個特點。希臘科學是一種我們稱之為內在性的學問。什麼叫內在性學問呢?我們知道希臘科學有幾個非常典型的學科——數學、哲學和邏輯學;演繹數學、體系哲學和形式邏輯,是希臘人民貢獻給全人類最偉大的財富。這三個學科都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為自己立法」的科學精神。我們舉形式邏輯為例。形式邏輯為什麼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具有「鐵的必然性」,讓每個只要讀懂了這個意思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不得不承認事情就是如此、必須如此呢?
  • 吳國盛:我們學幾何 是在向希臘文明致敬
    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講理的,一類是不講理的,講理的是學過幾何的,不講理的就是沒學過幾何的」……吳國盛教授不用PPT,不用講稿,信口講來,條分縷析,深入淺出,用近兩個小時把「科學精神的起源」這一深奧問題講得通俗易懂,其間還「金句」頻頻,引來聽眾席上陣陣笑聲。
  • 重溫重大科學發現的歷程
    編者按近日,中國最大的外語出版機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了十卷本的科學論文選集《〈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的第一部分,這套選集收錄了源自英國的世界著名科技期刊《自然》自1869年創刊以來最具影響力的科學論文。
  • 科學的精神,可直抵心靈
    聶榮臻元帥曾將對撞機工程譽為「繼原子彈、氫彈、飛彈、人造衛星、核潛艇等之後的又一巨大科技成就」。毫無疑問,作為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自主組織建設的第一個大科學工程,對撞機工程的歷史是值得公眾去進一步了解的。基於5年深入紮實的採訪,尤其是對那些對撞機建設者的長期採訪,《粲然》中大量的口述史材料,是我們了解對撞機工程建設始末的寶貴歷史資料。
  • 四大發明為什麼不算科學,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如果更為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還會舉出各種反例:「我們不是有張衡的地動儀嗎?不是有祖衝之的圓周率嗎?不是有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麼?……」是的,還可以舉出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以及他們做出的偉大貢獻。但是,這些都跟科學無關。為什麼古代中國沒有科學?答案是只有古代希臘有科學。希臘之外,其他地方都沒有科學。
  • 吳國盛:當下中國關於科學的六大誤區
    阿憶(左)和吳國盛(右)對談。2016年10月15日下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帶著自己的新書《什麼是科學?》做客單向空間花家地店,和主持人阿憶對談。吳國盛用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何為科學,在當下中國,關於科學的常見誤區是什麼,以及產生這些誤區的原因。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劉東生:做科學的主人
    他那種隱藏在背後的周口店守護神樣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那個時候我還沒有深刻地領會到為什麼他對周口店有這樣深厚的感情,和他對自己的責任要求的誠摯。後來他的三本關於北京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的書出版了,使我深為震驚。這標誌著他養精蓄銳,秣馬厲兵,向科學進軍的一次衝刺和勝利。從此以後,他開始了在科學的殿堂裡不斷地取得新的進展的歷程。
  •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暢談「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8日下午,清華大學新雅講座第七期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國盛老師做了一場題為「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的精彩演講。本次講座由新雅書院2016級本科生王依晨同學主持。
  • 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清華教授:中國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吳國盛教授同時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技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曾任第七、八屆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代表作《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歷程》《時間的觀念》《希臘空間概念》《技術哲學講演錄》等。
  • 《北京大學科技史與科技哲學叢書》媒體發布會暨紀念庫恩《科學...
    11月9日,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與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北京大學科技史與科技哲學叢書》媒體發布會暨紀念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五十周年學術會議於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第8會議室召開。
  • 喜見百年樹嘉卉——評《嘉卉 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
    一方面,以近700幅植物科學畫,構建數十億年的植物進化史;一方面,又以大量珍貴文獻圖像,構建近百年來的中國植物科學畫史。兩株「演化樹」相輔相成,成為中國植物科學畫的一部系統、完整且明晰的歷史文獻,是填補空白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