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吳國盛老師,是在北大顧春芳老師的詩歌朗誦會上,當時吳老師坐在聽眾席的第二排。其間一位詩人讓吳老師從理科生的角度談下中國現代詩,吳老師說自己不懂詩歌,只是談下自己的感覺,接下來的發言直接把會場點燃了,那種理性的衝擊感一直沒有忘記。這次有幸在清華和君的課堂傾聽吳老師的講座,非常受益,以下是一些胡亂回憶,筆者姑且記之,大家姑且看之,希望能引發大家的一些思考。
近代中國人特別推崇科學,科技興國也是各黨派人士為數不多的共識之一,但是中國人對科學的理解並不準確。
誤解在哪裡,又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是科技不分,以技代科!大家談科學時其實談的是科技,以為科技就是技術。第二是把科學等同於了生產力,脫離了科學的本質。
「科學」兩字是日本翻譯的,並不準確。中國儒家歷史上也講過「格物致知」,貌似有些相似,但是本質是強調修身,而非科學本身。
以1915年《科學》雜誌為標誌,近代一百年中國教育偏頗之處就是過於強調分科,導致大家越學越窄、越學越細,導致人們技巧多而見識淺。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導致中國自古有技無科。中國人心目中的科學就是技術,中國人時刻秉持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態度,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沒有獨立地位,讀書就是為了升官發財,沒有對知識本身的獨立認同,「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沒有肯定知識的獨立價值,使得我們看科學容易引向功利主義。(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獨立的人格,不屑與君主為友,可惜鳳毛麟角,被大眾排擠,不過現在許多孩子認識到國內教育的弊端,有條件也有意願去國外遊學,還是非常好的事情。)
中國學習科學的路徑?
西學東漸有兩次浪潮。第一次大約在明朝末年,傳教士來華傳教,一直持續到康熙雍正時期,西方科學被引進來,不過此時中國人對西方科學興趣不大,沒有市場需要。此時中國文化主體是儒家,儒釋道三家涵蓋了中國人的三個方面,儒家積極,對應人生進取;道家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失敗後的釋懷;如果遇到更大的打擊那就投入佛家懷抱,生是苦;所以國人得意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絕望時是佛家,拿的起、看得開、放得下,精神圓滿了。(儒釋道以及各種傳統思想被這種形式歸納可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可是的確沒法反駁。尤其新中國後,文化傳承已經中斷,且不說被砸的孔家店,各地的古建築文物也無倖免,推到重來的時代,何談傳統文化,哎)
傳教士在中國傳道特別難,一個突破口是天文學。當時中國對天文學比較愛好,於是就引進了西方的天文學,清朝天文曆法都是使用西洋曆法,但是西方其他的東西就很少得到傳播。這段時間中西方實力相當,沒有大的傳播。馮友蘭說中國文化精神本質不需要科學。第一波的傳播總體不算成功。
第二波在1840年後,此時國際格局已變。當然中國人是被打之後才知道世界真的不再是過去那樣了。過去看不起的這些蠻夷第戎的有了中國不具備的東西,船堅炮利真比不了啊。洋務運動興起就是強調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學人家制船造炮,後來發現不能只學工藝,背後的西方「科學」也要學,這時理解的就是數理化。近代中國開始學習科學是出於功利主義,因為打不過別人,就只能去學人家能用的東西。
由於中國不是在自然交流中學習西方「科學」,而是在被侵略的狀態下學習。無法像佛教那樣轉化為中國自己的東西進行消化。科學不是自己的東西,始終當做一個富國強兵的手段,並不理解科學的本質,學不到點上。就算現在有錢了還是學不了為什麼?還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解科學。
近代科學傳播是西方引導下的全球化的傳播,片面的認為科學是生產力,是推動發展的槓桿,但是這只是近代200年的現象,如果僅僅從生產力、國力興衰的角度就無法理解科學為什麼沒能在中國興起。
科學的來龍去脈究竟是怎樣的,今天我們該如何認識?
需要用人文眼光來認識科學。
科學與人文對立。人文是指人做的事情,從人性角度看科學。人是直立行走的動物,但是腦容量又相當大,產生了相當大的矛盾。所有物種中只有人類難產最常見。腦袋越大,胎兒孕育的時間就越長,21個月才能發育完畢,9個月只能說是早產兒,出生後並沒有發育完畢,不具備人的基本屬性,換句話說就是具有很多可塑性,但是需要進入人群才能成人,否則就會有狼孩的情況。
人類的先天缺失,必須通過後天的養育培養才能成為人,也只有人才能有這樣可能性。人不是生下來就是人,需要人群的「人文」培養。人不是單純的動物存在,不是存在者而是存在,是動態的,需要培養。「人文」不同導致東方人與西方人的差別。
科學是有文化依賴的,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路徑。
科學的出現是非常偶然獨特的事情。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不是中國人智力不夠,而是孕育科學的文化玩法與中國文化的玩法南轅北轍。中國文化是極端的農耕文化,甚至可以說是排他的農耕文化,中國古代商貿文化受到極大壓制,海洋文化也是受到壓制的,儘管有著漫長的海岸線。
農耕文化有個兩個特點:一是糧食生產是第一位,吃是最大政治;二是定居,永遠不搬家。中國人非常重視安居,對故鄉有濃厚的感情,這就造成中國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造就了依據血親關係分配資源的社會,對等級看的比較重,不厭其煩的在人際關係上做文章。
中國傳統首先要求對人性的認同。有情有義有愛才是人,否則就是禽獸。人者仁也,仁就是愛,中國愛的根本是親子之愛,親生父母對親生子女的愛,血緣不是排他的,也是可以推廣的,但是推廣過程中愛的程度是下降的。愛有差等,導致人際關係就有差等,所以人不是平等的。人要有愛心,同時還必須有差等的釋放愛。要恰如其分的準確理解與他人的親疏遠近的關係。中國把一切關係都按照血緣關係方式處理,天地親君師,行政關係,父母官子民。
中國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並非西方的人人平等。如果愛人家孩子和愛自己孩子一樣那就是不對的,愛人家孩子不愛自己孩子也是不對的。如果人人都這樣自私好像也不太和諧,那用什麼方式能幫助理解這種關係呢?儒家說要學禮,這就是儒家推崇的「文」。中國人日常有各種負擔,因為擺平各方面的關係特別難。做人難,就需要準確把握。所以儒家代表就是禮文化,中國人無論搞什麼都是在學禮,如果不把握這個禮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中國人,中國人的精力都放到這方面上了。(關係關係關係,等級等級等級。)
現代西方文明是兩希文化,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明。兩希都不是農耕文化,商業、貿易文化是主體,希臘土地貧瘠,沒有糧食,就只能靠商業貿易。海洋文明不斷遷徙,中國是定居文明。老是搬家就老是遇到生人,洋人是熟人不熟,中國人是生人不生。商人文化沒法用血緣關係來涵蓋,其獨特文化就是契約文化,契約文化對應著中國的血緣文化,血緣關係要人忍耐。契約關係要人守約。為什麼守約?因為是自己定的約,中國總是違約,因為約都不是自己定的。自己定的約自己就不能隨便違約。定約必須是獨立自主的個體,這種獨立自主性被抽象為自由,自由是西方契約社會的核心理念。理解自由是理解西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點。中國文化沒有自由這個詞語,中國人就不認為有獨立個體,每個中國人都是作為社會關係的一個節點存在。你是誰?不是問你的獨特性,你爸爸是誰你老師是誰你領導是誰?相對應的,西方人先報自己名字,我就是我,通過名字標號來認識自己。中國文化沒有個體和群體概念,西方文化一開始就強調個體、強調獨立自主,中國人不在乎這個。
韓戰中國人定義為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國人強調家國一體,有國就有家,你去打仗其實還是保衛你的小家。美國人打朝鮮的口號是什麼?中國人認為西方人無利不起早,打仗一定是圖什麼,美國人打朝鮮是圖什麼呢?在美國人來看韓戰是保衛自由的戰爭,墓碑上刻著:去到一個從未去過的一個國家,保衛從未見過的人民,自由是有代價的。中國人不理解這種文化。
了解什麼是自由是中國人理解西方文化的關鍵點,只有自由人才有契約精神!中國千百年來實施戶籍制度,現在也還在用,戶口本裡還有一個戶主,為什麼要設置戶主?就像一個國家只有一個boss,其他不算人,這在中國有內在邏輯。西方人把自由放在第一位,不自由毋寧死的文化中國不理解。現在中國要融入國際秩序,必須理解自由的含義,否則就會引起一些衝突。
中國人不理解自由,自由需要教育。中國人強調天地人互通。古希臘人認為要確定事物的自己性、內在的邏輯,不受他者幹擾的邏輯,但是怎樣才能理解自由呢?古希臘人運用科學來理解自由。科學的起源就是通往自由人性的道路。儒家強調禮,通過禮來塑造中國人。希臘人認為自由的真諦在於事物自身的內在邏輯,人有自己的邏輯,事物也有自己的邏輯,通過研究內在邏輯才能達成自由。科學的開始不是因為功利目的,西方人性的含義就是需要「科學」的教化方式,在中國是禮,在西方是科學。
科學如何打造自由思想呢?
希臘人強調科學的無用特徵,特別強調科學是無用的。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強調知識是有用的,治國安邦,知識都是服務現實的需要,只有古希臘宣傳知識的無用特徵。知識分為三類:一是經驗知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是技藝知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中國就只有這兩類,但是希臘人認為還有第三種,科學知識必須沒有用的,因為沒有用的知識是為自身目的存在,所有其他知識都是為了其他目的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真正的科學為自身目的存在,就必須無用,保證自己作為自己的存在,科學就是自由的科學,中國古代很少有這樣的講法。
這就是第一個特點。歐幾裡得的一個學生問他教的這些東西意義是什麼,歐幾裡得聽了非常氣憤,說道我只教沒用的東西,想學有用的東西去跟奴隸學去。第二希臘這種強調自由的科學怎麼搞出來呢?中國強調知識從經驗中來又必須指導經驗,學以致用是中國人對知識的基本要求。古希臘人認為理論不能結合實際,希臘人認為的科學知識主要是證明的知識,是推理的知識。推理證明、演繹知識,強調自己推出自己,必須內在的,內我給定的,而不是外部的。什麼樣的知識呢?邏輯知識。所有的經驗知識都是可錯性,不是必然的,具有偶然性。古希臘人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確定的,不能是經驗知識。即便看到1萬隻天鵝是白色也不能說天鵝都是白色。什麼樣的知識永遠正確呢?廢話才是永遠正確的。希臘人在廢話之中看出人的本質結構,那些理所當然的都是廢話,但是人必須按照廢話的思考才能建立封閉的體系。我就是我,同一律。中國為什麼沒有同一律,中國人不認為沒有不變的東西。
基督教300年後還要為伽利略平反,事物變化背後的不變性才是確立自我的基礎。發現事物中的不確定的東西。在不變中理解變化,中國人則是在變化中理解變化,西方人在不變中理解世界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希臘兩個特徵一是講沒用的事情,二是推演,自己推論自己。在中國人看來就是就杞人憂天的思路,是不被提倡的。中國沒有科學不是智力原因,而是沒有這種路徑。希臘科學取決於自由民的學習,兩大科目,18歲前學數學,18歲後學哲學。「數學」這個單詞來自希臘文,本意是能學能教的東西,人只能學習本來就是你自己的東西,數學的意思就是本來屬於你的,因為你能學的。如果說我要學的東西就是我自己本來懂的,為什麼還要學呢?這就產生了學習悖論。柏拉圖給的答案:我本來是懂的,但是後來給忘記了,學習就是回憶,幫助自己回憶本來就懂的東西。希臘人認為人是理性的,要把人喚醒,理性充分覺醒才能成為人,成為一個活明白的人。為什麼能活明白,因為你本來就有理性。可以參見蘇格拉底教孩子數學的例子,人總是生活在一個給定的理性之中而自己不知道。古希臘人認為理性世界才是根本,通過學習科學知識才能將理性世界展開,證明的過程就是理性的展開過程。
歐式幾何都是廢話,都是從5個公理推論出來的,通過表面完全沒有意義的廢話來推論出更多的定理。純粹理性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只有上帝才能一目了然,所以人需要推理。古希臘人學數學,是覺得所有知識都是理性的,通過學習來展開。
算數、幾何、天文、音樂是其四大學科。「算數」準確應該翻譯為「數理學」。中國人總是說舉一反三,不是學道理,希臘人是研究道理,認為數的世界都是有關係的。比如奇數偶數這是希臘人的叫法,中國人則說單數和偶數。希臘人喜歡奇數,中國人喜歡雙數。希臘人對數進行分解:
6=1+2+3;6=1*2*3 ,6是完美數,中國人也覺得6挺好,六六大順。古希臘人把世界所有事物都還原為數,再把關係還原於數的關係。
但是數遇到了問題,因為根號2的發現。一個數就是一個東西,但是根號2不能表達為數的比例,於是就不是一個數了,古希臘人對這件事感覺特別痛苦(星際迷航瓦肯星人的設計是不是從這裡來的呢?)。古希臘人不能接受內在悖論和矛盾,但是中國人邏輯裡沒有同一律,能夠擁抱變化,希臘人認為根號2沒有道理,無法用數的比例表達,實在受不了,於是把發現者扔到海裡去了。中國人才不在乎地球是不是球,中國人在乎的是血緣,是不是自己人。根號2不是數希臘人受不了,算數搞不下去了,最早衰落,於是就開始搞幾何學,古希臘幾何學成就非常高,以《幾何原本》代表,與《聖經》成為了西方的兩個經典。
當年徐光啟央求利瑪竇把《幾何原本》翻譯出來,最後合作翻譯了15卷本的前6卷,後因徐光啟父親去世守孝3年中斷了翻譯,回來後利瑪竇又去世了。中國人的文化喜歡吟詩作賦,中國古人是詩性的思維方式,講究賦比興,與科學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有人說中國人講究實事求是,但是那不是科學的思維方式,只是生物本能。科學思維方式是內在,中國人擅長聯想,比如中醫的思維方式,並不去細究裡面的道理,只要有用就行。
西方強調清晰的邏輯,清晰的脈絡。當年康熙個人對幾何學也挺感興趣的,不過只是作為秀智商的遊戲,並從沒想過讓全國人民都學習西方科學,洋務運動後中國人才開始學幾何。中國人會做題,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學幾何。只是應用方面的教育,幾何學的學習不能從功用考慮,為什麼學幾何,學幾何就是為了向古希臘文明致敬,古希臘文明就是西方文明的基礎,不學幾何就不能理解現在國際秩序的原因;學幾何就是為了講理,中國人很多紛爭就是不懂講道理(嚴重同意,沒有邏輯就沒法講理辯論,扔出一個觀點就完了,全然不考慮觀點所需要的支持條件,而西方則是在語言層面就有邏輯的設計,真的是差別很大)。學習幾何就是為學習現代的世界觀。世界上很多邊緣民族之所以出現接軌問題,就是因為拒絕理解和接受現代的文明。(很多人特別自大,覺得祖上啥都好,之所以沒落了是因為西方侵略,生而為人不去為現世的人努力,反而從西方文明獲益後張牙舞爪,非常宣傳部。)中國文化比較柔軟,中國可以容忍接收新的東西,學幾何學就是為了訓練理性的靈魂,通過學幾何體會西方文明的核心。牛頓原理就是用幾何原本的方式推導。中國人對幾何學的態度還沒有端正,沒有認識到幾何的意義。
音樂,第三科就是音樂,希臘人認為音樂是和聲學。希臘樂器七炫琴,不同比例的琴弦,發音不同,屬於數學學科。
天文學。是當時中國人特別推崇的學科,希臘的天文學技高一籌取得了中國皇帝的信任。話說中國的天文學為什麼不是科學,大家都是仰望星空,看的東西都是一樣,但是動機和方法不一樣。中國人搞天文學,是出於天人合一的理念。對天的尊崇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原理,皇帝成為皇帝,古代人認為那是上天讓做的,現在說打天下坐天下比較Low(話說現在課本裡也要刪除「陳涉世家」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哈哈)。中國皇帝特別敬天。能造天文臺就說明你有通天的能力,通過天文臺通天,天文學在古代是皇家壟斷的學問。一個學問不公開、近親壟斷,肯定發展不好。很多老百姓也認為有天命,那老百姓怎麼知道是奉天承運的呢?風調雨順就是符合天運,自然災害就是皇帝出錯。中國古代沒有自然概念,認為所有自然災害都是皇帝問題。所以自古就有隱瞞災害的傳統,災就是皇帝不好(感覺過去還是講究敬畏感,現在只講究多難興邦,拉動GDP)。古代認為月全食是對皇帝的最大威脅,是要發罪己詔的,檢討自己。中國天文學是關於上天的觀察記錄下來的,天空博物學。指導政治態勢預測,皇帝重視天文學,老百姓也重視。中國老百姓經常說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需要天文學家的幫助,農耕需要的天時非常簡單。現在中國人做事還講究時辰,主要是婚喪嫁娶,編制歷譜,宜忌,老百姓認為天文學就是一個日常生活的指導,讓自己知道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不是科學,不是研究客觀規律,這種天文學本質就是禮學。
希臘人搞天文學是服務於哲學,世界的本質是不變的邏輯和理性。認為理解世界的道理,最好的辦法就是了解理念的世界。如何了解呢,希臘人認為世界分為天界和地界。天界是比較好的,變化比較少麼,地界是變化較多。仰望星空就能感知宇宙的純粹,能感知理念的純粹。在這種思維範式下古希臘人看到太陽黑子是覺得自己眼花了,月亮不光滑那是因為空氣,流行、彗星都是看做大氣現象,這樣想天上就完美了,沒有啥變化了。漫長歷史上,希臘人認為天上是非常完美的,只做圓周運動。但是慢慢發現日月金木水火土不做圓周運動,七個星運動不均勻,時快時慢,這樣古希臘人受不了了,出現了文化危機。如何解釋這個事情,那就是這7個星還是在做勻速圓周運動,但是都在做好幾個圓周,疊加後就亂了,用不變來解釋變化,這就是現在的科學,把多元化還原為單一,把複雜性還原為簡單化。希臘天文學首先是行星天文學,需要研究的是行星,為什麼要研究,因為它亂走。古希臘人堅信世界是有規律的,為什麼一眼看不透呢?中國文化就不承認有不變的規律,所以不去強調這個事情。希臘人就是要研究出來道理來,於是希臘天文學就提出了科學的第一個範本。
希臘天文學一是研究行星,二是研究應用球面幾何學,中國呢就是每天的記錄找個大概齊。希臘人就是做模型,通過建模來預測,如果預測不準就調整模型,希臘天文學目標是為了發現事物永恆不變的關係,中國古代天文學既不相信不變的規律,希臘天文學屬於數學學科。
科學的起源在哪裡呢?
傳統認為科學起源於人類發展的需要,這往往是近代200年的定義,是中國人根據發展需要下的定義。希臘人科學的自由傳統並不是因為有用,近代科學都是古希臘科學的翻版,希臘科學是無用的科學,近代的科學是無用科學轉化過來的。希臘的科學與他特有的處境有關係,科學必須從人文的角度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國處於新的歷史時期,必須理解西方文明強大的緣由是什麼。過去做科學是出於功利的目的,但是未來要獨立創造,科學的本質就是服務自由人性,沒有自由的追求就沒有科學。
關於教育的問題。
當然啦,功利目的也不是萬惡不赦的,無需譴責,而是說想要更進一步,想要追求卓越,就需要理解。功利目的和自由目的也不是矛盾的,西方的教育配置是讓大量人去上技術學校,大學是為了培養精英,樹立自由人文的培養的目標,而不應該一開始就有過分功利考慮。中國教育就是為了功利為了養家餬口,很少有人說是因為喜歡學習,相反很多人功成名就後才喜歡學習,最好的青春年化去做功利性工作,而沒有去引領世界發展。
通識教育本科開始,研究生教育是專業教育。哈佛醫學院很多本科生是學習歷史的,上來就學醫,那不是獸醫麼,學完歷史才有豐滿的人文精神。名校是幫助精英分子樹立更高的追求,而不僅僅是眼前的東西。中國教育制度不是自主學習,應試教育是違背科學精神的,自由的科學理想不是抽象的而是很具體的,就是自由的學習,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來選擇。當然這種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跟整個社會發展同步的。
優質教育資源?什麼是優質教育資源,從長遠看,小學多玩玩可能會更好,對教育的競技心態本身是反科學的。創新性思維是無法計劃,是可遇不可求的。學第一的人將拿第一當做目標。科學的教育,需要民族自身成熟起來,啟蒙就是讓人自己講話,讓人自己來說話。教育本身取決於民族本身的成熟,怎麼教孩子呢?現在中國就比較麻煩,是用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呢,中國文化就是要你聽話順從尊老愛幼,西方文化則是自由主義、直言不諱。中國大學問題是全方位的,啟蒙是最重要的,知道問題很重要的,未來大學會有更多目標,很多階段性的問題,教育是個糾纏,無窮的循環,教育者誰來教育?需要通過啟蒙的方式讓大家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和性質。
Q&A
①談談日本的啟示……
日本不能簡單的看成大東亞文化或者中國傳統文化,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差別很大。就像現在日本人真心熱愛自己的天皇,中國人呢?熱愛當皇帝吧,對皇帝的態度不一樣;二是日本開放的領域特別大,是真心的向西方學習,中國是三心二意的學,有心理包袱,日本人沒有包袱,脫亞入歐,中國不中不西。當代中國問題還有挨打挨餓之後挨罵問題,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傳統文化立不起來,西方又引進不了。有時候文化不是想保留就能保留的。日本人教育大規模投入,連續投總會有結果出來。日本戰後基本是按照美國制度建立的,日本人執著於自己熱愛的東西,整個社會認為你可以這樣做,這樣就符合諾獎的邏輯;學習日本不是抽象說大家都是東方文化,而是要有誠心誠意學習精神。
②未來是否有新的方法論出現?
文明的發展一是需要基因,二是需要變異。科學相當偶然,常態是沒有科學。希臘人是非常怪異的,一旦建立自己的基因後會沿著這條路徑發展。科學是兩次,希臘起源和近代起源,文明的交流碰撞可能會產生新的東西。中國的技術科學都是西方的,而這需要強烈的邏輯,需要學習西方的知識,工廠需要學習西方邏輯,工業化的發展摧毀了農業社會,必然也要催生契約精神,現在問題是契約缺失,你用西方的技術必然要有契約精神。未來的標準也是會變化的,我們做哲學的都是馬後炮,沒法預測未來。中國文化要發展一定要走與西方結合的道路。近代西方文明完成了西方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道路。未來中國文明要麼是放進博物館,要麼就是與西方結合,求同存異,自由闡釋。現代人類是不是比過去人更有智慧呢?解決一個問題又會創造新的問題,只要活著就會生成新的問題。
③流浪地球看過沒,怎麼看大劉……
沒看過,開始因為忙,後來看了評論就更不去看了。劉的科幻小說也沒看過,科幻的出現是好事,人們超越現實生活的來考量世界。劉的小說強調技術主義,承認人類共同體,犧牲我一個幸福千萬家,這是比較陳舊。學科幻是好事,還是可喜的現象,未來會產生更多更好的科幻。
④人類的未來在太空……
人類試圖飛到太空,是非常幼稚的想法。人越老就越想有塊土地,宇航是非常不經濟的;如果只是出去玩,宇航還是非常有風險的。太空人長期失重,腦結構發生變化,心理也會出問題,當太空人就是對心靈的衝擊。人類如果厭棄地球是沒有好果子吃的。人是要死的東西,有死才有意義,選擇才有意義,永生沒意義,追求永生不死是幼稚的表現。不死者是在時間上取得不朽,忘記了人類的有始有限的框架。
⑤人類簡史的評價,未來人類會不會在再出現生物學上的不平等……
人類簡史是進化史觀,讓人耳目一新,但是從哲學講有個問題,如果人進化是本身必然的,那就沒理由擔心了,進化史是冷漠的,沒有終極目的進化沒有意義。第二個,未來的不平等是沒法量化的,古希臘奴隸和奴隸主的差距,很難說現在會更平等;高科技技術用了就是更好的麼?轉基因技術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沒有記憶相當於殺人,未來生物技術不是孤立的單獨指標,人類社會的發展沒有單一的指標。現在有種錯覺,認為技術太牛了,認為技術是衡量人類發展文明的唯一尺度,這是不一定的。技術的指標會降低內容。犯錯誤是美麗的,不犯錯那是機器。
【聲明回顧內容錯誤難免,也未經過吳老師糾正,只是作為啟蒙思考,正如智者們說的,有錯誤才是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