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慶橋 顧天麗
1988年10月24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成功,鄧小平同志親臨視察,並發表了《中國必須在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著名講話。從此,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名揚天下,為世人稱道。近些年來,有關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研究著作陸續出版,其中,葉梅老師的《粲然》格外引人注目。《粲然》是一部描繪對撞機工程建設始末的紀實報告文學作品,具有存史、資政、育人等多方面的現實意義。
一部鮮活的口述史
1988年10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中國得以在國際高能物理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然而,我國高能加速器的建設歷程可以說極其曲折。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20世紀60年代,我國已經自力更生開始了低能加速器的建設和高能加速器的方案設計工作,只是由於條件和環境的限制,當時的幾個方案在「出生」不久後紛紛「夭折」。
但是,正如對撞機工程經理方守賢院士所說:「雖然為設計這7臺高能加速器浪費了我不少精力,但是,它們之中有直線的,有迴旋的,有質子的,有電子的,很少有人能有這樣的鍛鍊機會。它使我在磨難中成長,在實踐中積累、擴展、豐富了加速器理論知識,為我國建造新的高能加速器蓄勢待發。」
聶榮臻元帥曾將對撞機工程譽為「繼原子彈、氫彈、飛彈、人造衛星、核潛艇等之後的又一巨大科技成就」。毫無疑問,作為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自主組織建設的第一個大科學工程,對撞機工程的歷史是值得公眾去進一步了解的。基於5年深入紮實的採訪,尤其是對那些對撞機建設者的長期採訪,《粲然》中大量的口述史材料,是我們了解對撞機工程建設始末的寶貴歷史資料。因此,《粲然》作為國內第一部描繪對撞機工程建設始末的紀實文學作品,其存史意義不言而喻。
創造了一個個感人的傳奇
說到對撞機工程的成功建設,不得不提及李政道先生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國家科學顧問的作用。正如作者葉梅在書中所說:「他帶回了一個傳奇,之後又創造了一個個感人的傳奇。」李政道從初次回國開始就敏銳地覺察到了中國想要建造一臺自己的高能加速器的願望。在「八七工程」上馬之後,李政道就開始聯繫美國相關實驗室,為中國培養了一批高能物理實驗的人才。李政道憑藉自身在美國物理界的聲譽,與美國能源部、各高能物理實驗室多次溝通、周旋,以一己之力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這一合作作為中美科技交流的先行者,為後來中美其他領域的交流提供了經典範本。
正如前高能所所長陳和生所言:「應當說沒有李政道先生對發展中國高能物理的遠見卓識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就不會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和成功。從它的物理目標選擇到加速器方案的確定,從工程設計到關鍵設備,從人才培養到工程管理,從物理研究到國際合作,都凝聚著李政道先生的很多心血。」
對撞機的成功建設表明,在當時,「引進來」同樣是科學技術領域得以恢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技術的發展,依舊離不開開放和合作。應當說,回顧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建設歷史,對如今科學技術發展路徑的決策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科學家精神的生動讀本
對撞機工程的成功建設,是幾代中國科學家不懈奮鬥的結果。我國加速器的研製歷程始於新中國成立之初。那一輩的老科學家們在極其艱苦的科研條件下,抱著「要吃饅頭、先種麥子」的艱苦奮鬥精神,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先有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的靜電加速器小組利用趙忠堯從美國帶回來的加速器部件,在1955年和1958年分別建成了我國第一臺和第二臺靜電加速器V1和V2,後有謝家麟帶領團隊於1964年研製出一臺可向高能發展的電子直線加速器。
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很多當年20歲出頭的研究人員已經步入中年,但是他們心中的高能加速器夢並未停止,在對撞機工程上馬之後,毅然投入對撞機工程建設。他們懷著一顆為祖國科學事業獻身的赤子之心,夜以繼日地工作,不敢有絲毫怠慢。他們當時心心念念的是,國家還很窮,工程那麼大,必須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勤儉創業,多作貢獻。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應當說,對撞機成功建設的背後,正是幾代中國科學家們的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精神。葉梅老師通過走訪口述與細緻觀察,在《粲然》這本書中巧妙採用群體素描的方式,重點選取幾位典型人物,描繪出中國科學家及科學工作者們可貴可敬的精神品質。應當說,《粲然》這部報告文學作品,正是讀者們深入領悟科學家精神的生動讀本。
(作者黃慶橋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 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