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達到對於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其前提便是在對人文與科學的全面理解中塑造當代人類精神,促進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健康互動與協調發展。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當代對立根源於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雙重效應。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一方面造就了當代人類文明,另一方面帶來了人性的扭曲和壓抑。正是在對科學技術及其功能的反思中同時產生出對於科學精神的種種片面理解。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都是人類精神必不可少的內在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實踐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當代人類實踐的健康發展對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既提出了緊迫要求,也奠定了現實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立足當代人類實踐,貫通古今,融匯中西,回到原典,致力創新,加速分化,促進綜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共建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促進人類精神的健康發展,這正是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歷史責任。
提出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有其針對性:第一,在實踐中人文發展與科技進步的分化、對立甚至衝突;第二,在思想上對人文科學與科學精神的理解的偏執與片面。因此,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的前提便是在對人文與科學的全面理解中塑造當代人類精神,促進人文文化與科技文化的健康互動與協調發展。
正視人文與科技的現實對立理論學術界對於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關係的關注源於人文與科技的現實對立與衝突。從歷史的角度看,人文與科技的分化與對立主要是近代科學技術產生以來的事。近代科學技術上的發現、發明及其廣泛運用,一方面極大地強化了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發展了人的主體性,創造出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改變了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發展空間,產生出巨大的正面效應;另一方面也加劇了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等之間的分化與對立,在現實社會中造成了人文文化與科技文化的分化與對立,相應地在精神上帶來了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分化與對立。正是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相互交錯,演化出了當前人類社會的各種「現代病」。例如,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生態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氣候問題、物種問題等日趨嚴重,實際上是以「天災」方式表現出來的「人災」,以至造成人類自身生存的危機、發展的極限等。在人與社會的關係方面,階層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國家與國家、國家集團間的矛盾等並未隨著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和全球一體化的進程的加速而消失或減弱,而是以更加複雜多變的形式存在,並時常以異常尖銳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人的精神生活領域,拜金主義的橫行、物慾主義的泛濫、精神家園的迷失、人文關懷的淡漠、宗教信仰的衝突、行為方式的失範等種種現象被叫作人文精神的失落。它造就了現代文明的人類不得不品嘗和咽下自己釀成的苦果。
克服對科學精神的片面理解,重塑當代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當代對立根源於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雙重效應。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一方面造就了當代人類文明,另一方面帶來了人性的扭曲和壓抑。正是在對科學技術及其功能的反思中同時產生出對於科學精神的種種片面理解。
其一,以強調「實證性」為主要標誌的科學主義的科學觀。科學主義者以經驗證實原則劃分科學與非科學,認為只有自然科學才能滿足經驗證實原則,也就是只有自然科學才是科學。他們強調尊重科學,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他們把科學抬高到至上甚至唯一的地步,把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絕對對立起來,以科學文化否定和反對人文文化,這就走到了極端。這種意義上的科學精神實際上是與人文精神相對立的自然科學精神。
其二,以片面強調「功利性」為主要特點的狹隘功利主義科學觀。功利是人類活動所追求的目標之一。科學和技術能夠滿足人們的一定需要,幫助人們達到一定的目的,具有某種工具價值。但是,科學技術不僅具有工具價值,也有其他價值,如倫理和道德價值、人道價值等。因此,片面強調科學技術的工具價值,置科學技術的其它價值於不顧,在實踐中往往導致科學技術的誤用和異化。這種意義上的科學精神實際上成了庸俗的功利精神。
重塑當代科學精神,需要一種大科學觀,要把科學精神看作人類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於科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第一,從人與世界關係的角度看,科學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這種方式有別於人類對於世界的實踐的、藝術的、宗教的和哲學的把握方式;第二,從人類的文化創造活動來看,科學是人類文化系統中的一個特殊的子系統,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發展具有基礎性和指導性作用;第三,就其存在的方式而言,科學是一種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理論體系,它以一種邏輯化和體系化的方式再現對象的本質、結構和規律;第四,就其目的和本性而言,科學是一種探索和求知的人類活動,它的焦點始終指向不知與知、似知與實知、略知與詳知、假知與真知的邊界,去變不知為知,變假知為實知,變略知為詳知,變偽知與為真知,去拓展人類認識的廣度、深度和真度;第五,就其功能而言,科學又是一種發現和證明真理的方法,它要藉助於實驗的、實踐的、邏輯的種種手段,去證偽或證實知識的真理性、科學性、合理性;第六,在這種意義上,科學又是一種特殊的評價體系和檢測系統,是否具有科學信念和服從科學規律,成為衡量不同個體、集團乃至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由上可以看出,科學精神包含了實證性又不能僅僅歸結為實證性,科學精神包含著功利追求但又不能僅僅看作功利性意向。科學精神體現著人類對客觀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與創造。
消除對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重建當代人文精神對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把非理性看作人之本,實際上把人文精神等同於非理性精神。理性和非理性是人所具有的兩種不同的特性。然而,隨著人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演化,人的內部構成發生了分化,人的理性方面主要與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相聯繫,在當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成功中得到了極為充分的展示。與之相應,尊崇、張揚和發展理性成為長期以來的主導性思想潮流,而理性主義則作為主導性和統攝性哲學思潮而佔據著統治地位。然而,正是理性的這種超常發展和理性主義的過度張揚,帶來人性結構的內部嚴重失衡狀態,造成了非理性的極度失落和人性的扭曲,凸顯出廣泛而又深刻的個性問題。正是在對理性的反省和批判中提出了拯救和保護人的非理性方面的必要性,非理性主義由此而崛起。當代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各有其特點,但至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人看作世界之本,又把非理性看作人之本,把人看作非理性的人。在他們看來,弘揚人文精神,就是弘揚非理性精神。
其二,把人文精神等同於倫理精神。中國古代曾經有過領先於當時世界的發明與創造,但當科學技術在近代西方迅速發展之時,卻自覺不自覺地隔離於科技世界之外,視西方科學技術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顧,直到被帝國主義列強用洋槍洋炮轟開大門仍難以幡然猛醒,其根本之點就在於對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時至今日,我們還不能不反覆強調科學技術現代化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其三,把人文精神等同於文人精神。知識分子是社會生活中最敏感的一部分,尤其是人文知識分子對於人文精神的價值具有更自覺的意識,對人文精神的話題有著更熱切的關注,對於弘揚人文精神也有更迫切的願望。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人文精神僅僅看作專屬於知識分子或人文知識分子圈的東西而使之與社會大眾相隔離,則這種人文精神必然失去其最廣泛的基礎。在當代社會中,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社會大眾的知識水準也不斷提升,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甚至產生出帶有高科技含量和功效的「知識經濟」。在這種情況下,簡單地把人文精神等同於文人精神,把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局限在狹小的知識圈,把人文精神建設僅僅看作一種話語的解讀與交流,無助於社會文明的發展和精神的進步。
在我看來,人文精神就是人之為人的一種理性意識、情感體驗、生命追求、理論闡釋、評價體系、價值觀念和實踐規範,是人類以文明之道大化於天下的生命大智慧。它既活躍於精英文化之中,也存在於大眾文化之中;它既為知識分子所特有,也為社會大眾所共有;它既是一種理性意識,也是一種非理性的體驗;它既表現為一定的知識形態,也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觀念;它既是一種積極的生命追求,也是一種現實的行為規範,等等。重建當代人文精神,需要從科學與人文的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中超越出來,超越於對人文精神的片面和狹隘理解,立足於人類的整體發展、長遠發展來反思人類精神的當代建設。
探尋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途徑與共建方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都是人類精神必不可少的內在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實踐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當代人類實踐的健康發展對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既提出了緊迫要求,也奠定了現實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立足當代人類實踐,貫通古今,融匯中西,回到原典,致力創新,加速分化,促進綜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共建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促進人類精神的健康發展,這正是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歷史責任。
在實踐層面,我們要自覺促進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相互滲透與統一建構。就其具體形態、直接功能和作用方式而言,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也許是有所不同的,但就其作為人類統一的文化創造的目標、過程和產品而言,它們又是內在相通的。目前人類已經進入了高科技時代。要防止、克服或削弱高科技可能帶來的非人化後果,有必要大力發展人文文化,強化高科技時代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當代人文精神也離不開科學精神,只有自覺地把科學精神內蘊於宏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富於清晰性、準確性,才能更好地指導人類實踐。在科學層面上,要在自然—人—社會相統一的基礎上,發展和發揮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在相通性,建立一種真正的大科學觀,而這種大科學觀中又蘊含了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在氣質和廣博內容,從而具有更加廣闊的科學視野。
就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而言,意味著要在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之間保持張力。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體現著物的外在尺度與人的內在尺度的統一,體現在人對自身和外部世界及其相互關係的自覺認識和掌握。
就人的內在心靈世界而言,要求人們在人的理性與非理性之間保持張力。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人的本有屬性,它們之間應當是內在統一的。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內在衝突本身是外部世界的矛盾衝突的一種內在表現方式。而理性與非理性的內在衝突又加劇了外部世界的分化與衝突。我們認為,健全的人類精神應當是理性與非理性之間內在統一的真精神,它們共同構成健康的人類精神所不可分割的內在組成部分。
就人的價值取向而言,強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就是要強化人對於真、善、美及其內在和諧性的自覺追求。真善美在觀念中的統一,最終是通過實踐活動而得到鞏固和實現的。在人們的實際活動中,對真善美的統一追求通過動機、方式與效果的內在統一性而在活動的發起、過程的推進中得到貫徹,並在活動的結果中得到表現和實現。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人們活動的水平和方式有其時代性特點,真善美的統一也有不同的具體形式和水平。人類歷史的發展和進化過程,是包含著真、善、美的人類精神不斷在更高的水平和更完善的程度上實現統一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