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山,具有國際影響的雕塑藝術家。曾榮獲羅浮宮國際美術展金獎、英國皇家「攀格林獎」、首屆中華藝文獎、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20多年來,他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融滲和表現,創作了500餘件歷史人物雕塑,其作品目前遍布2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永久收藏於中國美術館及歐美重要博物館。
城市文化常常聚焦於城市雕塑。
何以使城市雕塑成為美麗中國的文化坐標?成為實現中國夢偉大徵程中的時代紀錄?
本刊特約著名雕塑藝術家吳為山撰文,講述這一歷史命題。
我國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最為可貴的是人們精神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充滿生機的時代氣象。而反映時代最為直接的是城市文化,這種文化的代言常常聚焦於城市雕塑。
何以使城市雕塑成為美麗中國的文化坐標?成為實現中國夢偉大徵程中的時代紀錄?這是一道歷史的命題。
1
嚴格意義上講,中國並沒有城市雕塑的傳統。它不像西方那樣,每一個歷史時期均有代表著時代精神的紀念性、象徵性雕塑。通過它們可以了解到歷史的延續、審美的嬗變。
當然,中國雕塑史上也有零星的可稱得上城雕的作品。如西漢時期,陝西省長安縣昆明池東岸的花崗巖雕塑《牽牛像》、《織女像》,就注重將人物置於特定環境中,是中國城市雕塑的萌芽。可惜在這之後就斷層了。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在漢口、天津、上海、廣州等地相繼出現了一批殖民主義的雕塑,如《巴夏禮銅像》等。那是西方藝術家所塑的「西方英雄」,強加於中國土地,系殖民主義教化所為,有辱於中華民族。
自1929年始,江小鶼作孫中山先生銅像,1934年劉開渠作《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戰士紀念碑》,標誌著中國現代城市雕塑的崛起!它的崛起,一開始就與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連在一起,體現了一個覺醒的民族求得自身的解放和發展,以及不畏強暴的獨立自主精神。因此,當代城市雕塑的建設,要弘揚這種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建構新時代的人文精神。通過文明、開放、廣博、前瞻等因素使城市雕塑成為現代文明的載體與標領。
2
人文精神是一個民族深處的靈魂所在,是民族性格的特徵,是哲學、宗教、藝術諸因素綜合的結晶。
中國人文精神不僅包涵了道家思想的元素——水的特性:沛然適意、任性曠達;禪家靈性的元素象徵——風的特性:自由卷舒、不羈於時空;儒家中和、陽剛、狂狷之氣,更包涵了中國人的精神,著名學者辜鴻銘將這種精神歸納概括為溫良、靈敏與堅毅。因此,中國人文精神的主體是歷史大潮中湧現出的傑出人物,他們是時代的標領,是城市文化建設中的重要資源。
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歷史人物是人民的傑出代表,每個人物都不同程度地象徵一段歷史。人物精神的修煉所引起生態結構的造型特徵構成了人物完善的形象,其本身便是形神相濟的精神塑像。在社會轉型、價值取向多元的時期,雕塑的核心當是歌頌、弘揚崇高向上的民族精神。因此傑出人物的雕塑便成了城市文化的主導。
中國「塑人」的歷史並不長,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曾感嘆:「塑菩薩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開始塑人了。」從雕塑藝術漫長的宗教功用到「塑人」,不僅標誌著藝術家對現實的關注,更說明了藝術家用雕塑手法來表現人、人的精神、人文精神的內在需要。
上個世紀20年代留法回來的李金髮塑教育家蔡元培,塑畫家黃少強……「五四」運動給中國的文化注進了新精神。這期間出現的人物塑像是藝術家借鑑西方雕塑方式,直觀表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開始。之後從50年代始,留學蘇聯的雕塑家以革命現實主義的方式創作了大批反映新中國建設的雕塑作品。這是雕塑史上的裡程碑。它告訴人們:其一,寫實性、紀念性的人物雕塑以獨立的藝術形式走向了公共空間;其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精神成了雕塑的重要內容;其三,雕塑是反映現實生活、歌頌英雄勞模的重要手段。
遺憾的是「文革」政治因素導致新偶像運動的興起。那種樸素的寫實風被概念化、公式化的「高、大、全」模式所取代,如同宣傳畫一般的工農兵形象及領袖標準像盛傳於大江南北。80年代初始到處升起的科技電子符號和不鏽鋼大球,被冠以「黃河明珠」、「長江明珠」、「開發區大有希望」、「託起明天的太陽」。
近年來,各地文化一條街處處出現與真人一般大小的明、清、民國人物,穿長袍馬褂、戴瓜皮帽、拉黃包車、貼燒餅、賣糖球的……或者,在下沉式廣場、噴水池,搞幾個西歐街頭的座椅與燈柱,謂之「文化廣場」。這一階段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影響著城市文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