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行走的人——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吳為山」展覽在關山月美術館開幕。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楊樹,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慶生,副市長吳以環出席開幕式。
吳為山現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席。長期以來,他通過中國藝術作品在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推動當代中國藝術向世界的傳播,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以環在致辭中表示,吳為山是一位享譽國際的藝術家,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為中國雕塑事業的發展起了極大的引領作用。他的作品融合了西方寫實的手法和中國傳統寫意的技法,在不可言說的似與不似之間,重在見人物內在的精神。品味吳為山的雕塑之美,可以感受藝術家雕塑造型之靈魂。這個靈魂就是藝術家對人與社會、乃至世界,對時代感情的表達,對人文精神的嚮往,對文化自信的彰顯。
用雕塑為時代造像
展覽現場。
孔子、老子、屈原、馬克思、李白……一件件靈性飛舞震撼心靈的雕塑矗立在蓮花山腳下的關山月美術館。
「行走的人——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吳為山」展覽於11月12日在關山月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了著名雕塑家吳為山的作品136件,其中雕塑作品101件,繪畫作品35件。
吳為山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融滲和表現,創作的大量具有影響力的雕塑在世界多國展覽並被重要博物館收藏。他的近500件中國文化名人系列雕塑被季羨林等大師譽為「時代造像」。十多年來,吳為山通過中國文化人系列雕塑的創作,寫就了一部雕塑的文化史,被譽為「為時代造像者」。
開幕現場,吳為山「點讚」了廣東美術和深圳美術的發展。在他看來,改革開放40餘年來,深圳催生的創新精神一直引領、鼓舞著藝術家的創作,包括他自己。他表示,將把此次展覽作為人生新的起點:「在改革開放40年當中,我做出了一些題目,現在向深圳人民交卷。今後我會在一張新的白紙上做一個永遠走在路上的行進者,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碑。」
六大板塊,「問道」藝術
長髯垂下,與衣袂融為一體,寧靜深邃的眼神穿越時空與人們對話;在他對面站著另一個雕像,凌厲的身形堅毅無比,仿佛正在仔細聆聽。這正是吳為山帶來的作品——《問道》。取材於孔子問道於老子的這件雕塑作品直擊人心。
走進展廳,仿佛走進了吳為山的藝術世界。六大板塊淋漓盡致呈現出吳為山的藝術世界。
在「尋夢」板塊,觀眾可見「水鄉小鎮 詩教傳家」「惠山泥塑 民間滋養」「塑壇問道 人文華章」「行走歐美 相望東西」等五個部分,詳細展示了吳為山近40年來追索「塑者何為」的學習和創作歷程。
「鑄魂」板塊選擇吳為山創作的「歷史先賢」「人文始祖」「時代風採」「世紀偉人」等12類題材的雕塑作品,以及中外著名學人對其雕塑藝術進行評論的文字摘錄,系統展示吳為山依憑雕塑來鑄造民族藝魂所取得的成就。
「文心」板塊主要展示吳為山在詩文、書法、繪畫藝術方面的相關作品,彰顯了藝術家博而專的深厚文化積澱,既是其藝術高度的文獻見證,也是獻給觀眾的藝傳之脈。
「立言」板塊主要展示吳為山從藝近40年來所撰寫的重要文章,包括雕塑理論、美術學、設計學、審美心理學、宗教藝術學等諸多領域。
「履痕」板塊主要展示吳為山將民族文化藝術在國際範圍內進行成功「輸出」的豐碩成果,充分反映出其對文化傳播的深層次思考。
「擔當」板塊則通過「盡責履職 建言獻策」「崇德尚藝 巡迴宣講」「公益捐贈 回饋社會」「社會美育 價值引領」四個部分展示吳為山的家國情懷和履行社會職責過程中作出的貢獻。
全面梳理藝術人生
在吳為山的創作中,有對歷史文化的塑造,如《孔子》《老子》《李白》等;有對紅色文化的頌揚,如《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像》《毛澤東同志在香山》等;也有對現實生活之美的發掘,如《睡童》《大草原》《羌族老人》等;還有對歷史的反思與對和平的祈願,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組雕》等。在吳為山看來,作為一名雕塑家,應當關注雕塑的本質內涵。這些作品以中華美學精神為根基,立足現實,連接傳統與當代。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展覽中,立於德國特裡爾的《馬克思》,立於義大利達文西博物館和圖書館的《超越時空的對話——達·文西與齊白石》,榮獲英國肖像雕塑家協會「攀格林獎」的《睡童》等吳為山經典作品,以及展出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國家大劇院、南京博物院、河南理想國文化藝術中心的重要作品均悉數到場,很多珍貴的圖文資料亦是首次面向大眾展出,既為普通觀眾梳理出了解吳為山的多條途徑,同時也為專業人士提供了詳盡的研究資料。
這些豐富的圖文資料不僅向觀眾介紹了吳為山,更是以他的個人經歷為縮影,展現偉大時代對人的塑造,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滋養,藝術精神對人的鼓舞,傳達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家「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心路和奮鬥歷程。
寫意雕塑,丹青鑄魂
一座雕塑就是一個靈魂。當觀眾與吳為山的雕塑凝望時,如隔空與人物對話。那些飄逸的姿態、迅疾的筆觸、遒勁有力的線條,在形似之外,更能讓人感受到作品人物的內在靈魂。他的雕塑不僅塑造出形象,也刻畫出人物的氣魄和精神。
擁有文化自覺的吳為山發現傳統雕塑的源頭活水,並從中汲取營養。記者了解到,吳為山花了大量的精力梳理中國傳統文化,從詩詞、書法、繪畫、音樂、戲曲、石刻之中,發現了「寫意」這個核心的理論,首次提出「寫意雕塑」的理論。
吳為山曾這樣寫道:「中國的寫意雕塑,注重生活的原型,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寫意雕塑的理論表現。重視主體對生活對象的感受,並把感受滲進作品。作品的生成往往是急速的,外形呈發散狀——區別於『幾何化』。另一方面,更注重『神』的寫意,集中體現在對瞬間表情的捕捉,並把這種表情理想化、誇張化、詩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