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展覽「ToBeOr Not ToBe」在風眠藝術空間開幕。相信這句莎士比亞著名戲劇《哈姆雷特》中的經典臺詞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在該展中,它是一個疑問也是一個選擇。藝術家將自我潛意識中被壓抑的遐想、欲望及夢境用裝置、繪畫、影像、現場行為的方式還原。運用四個獨立空間,帶領觀眾進行一次潛意識的遐想之旅。
展期將持續至12月30日。
策展:做一個不一樣的展覽
據策展人唐佩賢介紹,本次展覽意求突破以往屬於靜態的觀展方式,現場被劃分為四個獨立的空間,策展人則扮演導演的角色帶領觀眾與藝術家作品互動,從而進入體驗藝術家作品潛意識中的狀態。
唐佩賢告訴南都記者,展覽策劃了長達一年之久,最初的目標是想做一個不一樣的展覽。大部分展覽都是很平面化的二維模式,「因此,我們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改變這種傳統觀展方式,使觀眾更接近藝術家的真,去了解藝術;是否能夠使觀眾在面對潛意識之時,產生更多的可能性,而不再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簡單掠過。」「藝術本身是很多元的,我們不應該將之固化,要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行為藝術如果不解釋,觀眾都不明白,但藝術就是如此,藝術家在乎的是自我的表達。」風眠藝術空間總監姚遠東方解釋說,「如果一個展覽能夠啟發到一個人的某個點,其實這種無形的點已經傳播出去了。」
導覽:四大獨立領域談藝術
四個獨立的空間包括朱利頁的「水墨撞粘土」、孫少坤的「蘆葦蕩裡談藝術」、白蕾的「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你我他」以及汪華的「線團與房子」四大獨立領域。
朱利頁的「水墨撞粘土」將中國水墨畫創作與雕塑創作放在同一空間,利用自我催眠的形式探究潛意識與藝術語言之間的關係,達到某種文化尋根的目的。
隨後另一側展廳的燈亮起來,進入第二個藝術空間,白色的蚊帳帘子裡面是一片茂密的蘆葦,藝術家在一個白色的棺材裡面唱《牡丹亭》,並伸出手腳戴上鳳冠霞帔,接著以蒼耳、荊棘子等自然物與身體結合、纏繞,再慢慢掙脫,離開。策展人邀請觀眾進入蘆葦叢中,恍然間進入野外,腳踩黑黝黝的土地,耳聽蟋蟀鳴叫聲,近距接觸藝術空間。孫少坤的「蘆葦蕩裡談藝術」自《野有蔓草》中獲得靈感,傾訴對自然的美譽,也探討人性在神性層面的潛意識。
經過白蕾的「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你我他」,最後是汪華的「線團與房子」,她用滾動的線條與迷離的燈光將現實、幻想、夢境三個不同的空間結合起來,讓你在虛實之間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