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流展 】
Time\時間: 2016年12月3日- 13日
Venue\地址: 四川大學美術館
Openning\開幕酒會: 7pm 2016年12月3日
【公共活動】
1\ 展外展:「迴響」公共快閃展
2\ 展外交流:「暗物質會話」座談
Time\時間: 3pm 2016年12月4日
Venue\地址: 成都明堂創意工作區NU SPACE
Guest\嘉賓:熊宇(當代藝術家,四川大學美術館館長,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Warren Pringle(奧克蘭理工大學藝產管理系主任,迴響展奧克蘭策展人,IOI學術調研創始人)
主辦: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奧克蘭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IOI文化藝術研究交流機構
承辦: 四川大學美術館 AD2016(AUT Art + Design Festival)
合作支持:紐西蘭駐成都領事館 青李工坊 成都戈亞盛世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DIVISION+
前言
huixiang迴響, of echoes是IOI(Ideas On Identiy)文化藝術研究交流機構發起的一項全球藝展行動,著重討論人們在文化、語言和哲學等層面上的主體感知,以及人們如何就此進行各自「身份認同」的構建。 huixiang迴響, of echoes探索人們如何思考「我」、「我的所在之處」和「我的所處之狀」。在此展覽中的各方面觀點,通過參與融入自己的思考,與彼此互動對話。「TO ECHO」 中文直譯為 「回聲」 ,然而該展的意義超過了單方面的回應、回答等,在這裡用「迴響」指向更寬廣深刻的、整體的、協作的精神共振。
奧克蘭(紐西蘭)與成都(中國),南北半球上的兩個坐標範圍,把兩個城市放在一起,有項目的隨機性與策略性。huixiang迴響, of echoes並不試圖在兩方內容上做任何比較、看齊或者判斷,而希望呈現出在各自語境下有關身份與認同的原始面貌。
huixiang迴響, of echoes在雙邊籌備過程中,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工具進行溝通與推進。面對兩國文化、語言、認知共識等方面的細微差異和理解盲區,信息工具不穩定性和信息保護屏障,原始材料和理論標準的缺乏,等等因素局限,該展在操作過程中已是一次關於「身份認同」的真實實驗:通過策展,參與人員是真的做到了跨文化交流,還是僅為一次盡力避讓誤解和矛盾的「妥協式」友好協作?我們能否建立一種更通用易懂的又不失效率和細節的理解方式?我們是否能在交換意見中自由自在地代表各自的身份?還是在溝通過程中,我們已逐漸建立起另外一個彼此認同的嶄新身份?這些拷問展示了本次展覽呈現之下的實驗議題。
「身份認同」是某個地點與整體空間的聯繫,是地域性(物理場所)與家族性(血脈、基因等)的聯繫,是社會理性(倫理、道德等)和個體靈性(信仰、情緒等)的聯繫。huixiang迴響, of echoes 探討我們的「根源」和「軌跡」,以及我們的生活中的傳統和日常,是如何形成了我們的「身份認同」;「本土的」和「世界的」是如何交叉影響著我們的意識認知;傳播媒體、全球市場以及大眾文化(電影、小說、綜藝、廣告等)等又是如何影響/改造著我們的主體性、個人慾望、性別觀念;等等。
huixiang迴響, of echoes, 2016承續了huixiang迴響, of echoes, 2015的部分經驗結果,在2015年,展覽的作品整體上討論了「身份認同」與地域流動性的話題,例如:移民、國籍、人域錯置、離鄉與流放,等等。在本次展覽中,部分元素將被再次述說;同時,還加入了對潛意識、深層恐懼與勇氣的探索;再有從內容和展覽方式上,特別呈現討論了人與媒體影像/信息(重複與虛無)的互動關係,媒體影像/信息的設置與偶發,等等方面對我們形成認知認同的作用影響。
huixiang迴響, of echoes數字媒體藝術學術交流展, 2016共八名藝術家參展,分別為:Chen Chen(NZ), 陳鏹Chen Qiang(CN), 赤溪Chixi(CN), Gregory Bennett(NZ), Miriam Harris(NZ),Suzie Gorodi(NZ), 魏言Wei Yan(CN), 吳芸芸Wu Yunyun(CN);由Warren Pringle(奧克蘭)和鍾妍心(成都)聯合策展。展覽於2016年11月11-16日在奧克蘭理工大學Level4 WG Building,於2016年12月03-13日在四川大學美術館相繼展出;並於2016年12月04日在成都明堂創意工作區Nu Space開展公共交流活動。
參展藝術家:
Gregory Bennett 《Omnipolis》(《所有的邦境》)(11min 53,數字媒體);
Chen Chen 《Towards the Evening I, II》(《向晚 I, II》)(1min 33; 2min 06,影像詩);
Suzie Gorodi 《Test Series》(《測試系列》)(4min 52,行為實驗影像);
Miriam Harris 《Warsaw January 2011》(《2011年1月華沙》)(9min 30,多媒體動畫);
陳鏹(Chen Qiang) 《臭肉》(《Animism》)(70min 40,實驗電影)
赤溪(Chi Xi) 《Contemporay Package 2.0》(《當代套餐2.0》)(23min 50,行為實驗影像)
魏言(Wei Yan) 《輓歌》(《Monody》)(22min 01,影像實驗)
吳芸芸(Wu Yun Yun) 《杞人夢》(《A Dream of an Anxious Person》)(12min 20, 影像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