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前,國內就掀起了一股私人美術館風潮,而私人美術館的大量出現預示著中國一批具有非常實力的藏家已經到了集體思考「收藏公共化」的階段。但資金短缺,一直就是私人美術館的最大短板,這種情況,不論國內、國外,都是一個常態現象。每年因為資金不足而半路夭折的私人美術館不在少數。
中國現在的私人美術館多是來自企業或者企業家個人的支持,如北京時代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寶龍美術館、民生美術館、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等,但面對長期的巨額投入也會吃不消。經過多年的運營探索,私人美術館的管理者也並非坐以待斃,不斷在嘗試各種方式來循環造血。
今日美術館的展覽現場
//
一個私人美術館一年要花多少錢?
//
一家美術館一年的運營費用大約多少錢?據MoMA2018 年財報顯示,不包括購買藝術品的收藏經費,年度運營總支出約為2億美元。
據Larry’s list 和AMMA 共同推出的首份《全球私熱點HoTSpot人美術館報告》,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調查參與單位回答,他們的年營業預算額在25萬- 100萬美元之間,有24%的私人美術館每年營業預算額低於10 萬美元,只有4%的私人美術館的營業預算額超過500萬美元。維持一家私人美術館的花費,無疑是巨大的,現在大部分國內私人美術館也都是虧損。
在龍美術館開館前,劉益謙和王薇曾經在新浪微博做過一次微訪談,很多人都問到了他們如何才能運營平衡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龍美術館每年的運營成本預計在500萬元左右,儘管劉益謙和王薇身家豐厚,但長期的巨額投入也必定需要合理的運營模式來支撐。王薇說,美術館將採用門票制,按不同樓層的展廳或聯票的形式來收費,票價30-50元不等,當然也有老年票、學生票和免費開放日等類似國立美術館的常規優惠。美術館還計劃開展藝術教育項目,比如學生寒暑假美術班、老年藝術班、收藏鑑賞班等,這樣既能體現公共美術館的藝術普及功能,也可以解決一部分運營費用。衍生品的開發也將會是美術館收入的來源之一。
寶龍美術館推出的衍生服務,為主要針對藝術家群體的藝術大獎評選
馬未都也說過觀復博物館的收入大致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門票收入,其次是提供服務換回的報酬,「因為觀復博物館的名氣,許多人找我學習收藏知識,或者希望我們能為他們的藏品提供鑑定,出具證明,這部分服務是收費的」;另外一項則是場租和售賣由展品衍生而來的服裝、裝飾品、書籍等。
//
現實困境依然存在
//
業界人士曾將國內私人美術館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以今日美術館、寶龍美術館、廣州時代美術館等為代表的地產公司主導派;
第二類是以民生美術館為代表的金融公司系統類;
第三類是以餘德耀美術館、龍美術館、松美術館等為代表的私人藏家掌舵型。
整體來看,私人美術館的收入來源分成四個主要類別:創辦人資金、自創收入、捐贈人出資和政府直接補貼。但89% 的美術館創建人稱,他們自己的財富是美術館的主要資金來源。但要想美術館能長久地運營下去,僅靠個人資金投入只會是一個「無底洞」。
其實在國內,私人美術館的自創收入並不理想。門票收入強烈依賴於觀眾的數量,美術館的捐贈者大多仍以情懷為主,這樣致使美術館能接受到的捐贈相當有限,尤其對於私人美術館來說更是如此。而衍生品的利潤並不能與故宮這種大IP 相爭。據今日美術館2018 年年報顯示,設計商店及文化藝術服務佔據美術館創收的16%,約788 萬元人民幣。然而,這已經是私人美術館中相當不錯的表現了。要知道文創收益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展覽的人氣。因此,文創這條路對於目前國內的私人美術館來說,道阻且長。
而在西方,贊助人體系較成熟,捐獻美術館充抵稅收或者遺產稅的做法已經實行。面對巨額的遺產稅,很多人選擇將財富轉化為藝術品,捐贈給美術館,並且也為美術館的運營捐贈一些基本費用。如大都會美術館、紐約時代藝術館等美術館的贊助主要來源於個人、企業與基金會三個方面。這樣一來,美術館的收藏豐富了,日常的運營費用也能得到基本保障。然而,就目前中國私人美術館的現狀仍停留在國家相關扶持政策的缺乏。雖然也有像國家美術基金等扶持項目,但一來資金有限,二來流程繁複且等候時間太長,無法照顧到很多實際運營需求。
//
亟須找到「自供血」之路
//
背後需要龐大資金支撐美術館「燒錢」,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在現行的政策環境下外部「輸血」條件的改善需要時日,完善內部「造血」功能非常必要。國內外私人美術館,一直都在探索「自供血」之路,這對國內中小型私人美術館同樣有借鑑意義。
策劃「網紅」展覽
如今看藝術展已經成為大眾的娛樂活動之一。一個高人氣的展覽不僅可以吸引更多人來觀展,除了門票之外,還能帶動衍生品的銷售。以2014 年上海K11 舉辦的「印象派大師· 莫奈特展」為例,在K11B3層藝術空間裡展出了52 件印象派大師展品,展覽3個月內觀展總人數超過34 萬人次,使商場營業額增長30%。整個2015 年,上海K11 購物藝術中心共計吸引了近20 萬藝術愛好者進入B3 層美術館參觀各類展覽,助其近距離領略藝術魅力,並且在整體實體零售業銷售低迷的情況下,保持每月100 萬的客流和穩定的商業增長。此外,復星藝術中心舉辦的「草間彌生: 愛的一切終將永恆」、餘德耀美術館舉辦的「雨屋」,帶來了觀展熱潮的同時,也為美術館經營創收。但要注意的是,要平衡「網紅」展與學術展覽的比例,否則容易矯枉過正。
餘德耀美術館推出的高人氣展覽,大型藝術裝置作品《雨屋》(Rain Room)
圖片源於蘭登國際
以藏養藏
向其他機構或個人租借藏品,或售出一部分藏品以購進更好的藝術品,是很多西方私人美術館獲取資金的一條路徑。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幾乎每年都會從博物館藏品中選出部分價格比較高的作品出售。不過,這種做法還是基於成熟美術館極其豐富的館藏。對於國內成熟的某些大型私人美術館,這也不妨是一種可行的資金周轉方式。
場地出租
通過提供展覽場地獲取資金是中國私人美術館的一項獨特方式,西方的私人美術館基本不採取這種做法。龍美術館就曾出租場地舉辦過「嘉樹堂藏明人扇面書畫展」「亞洲畫廊藝博會」等,但這種外來的商業性展覽或活動就會被外界質疑是否與美術館自身的定位相衝突,很容易使美術館淪為地產商的一個賺錢工具。對於國內美術館普遍採用的出租場地的策略,的確是一條快捷的美術館生財之道,但也使得非營利性美術館實則有了盈利機構的性質。難怪王薇都堅持一定要衡量藝術家作品水準才能做,哪怕以經濟損失為代價也寧缺毋濫。
龍美術館曾租借場地替冷軍舉辦瓷畫個展
聯動相關產業
美術館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能大大促進周邊其他產業的消費提升,比如零售藝術空間、購物藝術中心、文化藝術地產、藝術酒店、藝術文化旅遊等。嘉德藝術中心的模式或許值得借鑑。嘉德藝術中心力求將展覽、拍賣、教育、倉儲、藝術出版等藝術產業各個環節打通,建立「一站式」藝術品交流平臺,將以前的節點化服務升級成平臺化。如此,即便嘉德藝術中心是「負盈利」,也能藉助這個平臺攬獲各個相關藝術環節的資源,用「藝術」來帶動旗下其他藝術產業的發展與盈利。
嘉德藝術中心
美術館衍生服務
衍生服務可以包括很多項,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前文就提及了龍美術館有開辦學生寒暑假美術班、老年藝術班、收藏鑑賞班等做法,以補貼美術館的運營。另外,實行會員制(membership) 也是美術館的常用做法。龍美術館目前對單個會員收取一年300 元人民幣的費用,家庭卡一年600 元人民幣。會員制的實施在很多西方私人美術館也佔了總收入的逾10%。
品牌贊助
美術館本身就是一個大IP,而品牌贊助商的支持對於私人美術館來說必不可少。2019 年,Dior 將繼續贊助古根海姆國際藝術節慶祝晚宴,這將是Dior 連續第七年成為該晚宴的主要贊助商。該晚宴是為博物館籌集資金贊助而舉辦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紐約市的重要社會活動,會吸引眾多國際上最有聲望的藝術商和藏家前來參加。據館長阿姆斯特朗稱,2018 年的晚宴上已經募集到了不止210 萬美元。在國內,有前瞻性的美術館管理人已經意識到品牌贊助的重要性。北京的今日美術館至今已有逾30 個贊助商,贊助收入一度達到今日美術館收入的70%。但很多美術館還在靠創立者的個人實業支持,爭取更多外來資本的注入,使美術館脫離對單個企業的依賴,這樣也可以分散美術館的資金風險。
Dior迪奧2016古根海姆國際藝術節晚宴
來源:
收藏拍賣九月刊《中國私人美術館轉折進行時》
-END-
文/雨葭
今日編輯/裡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