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是個無底洞

2020-12-04 易憲容

由於2018年國內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火爆,許多的城市的房價基本上都上漲了。所以,春節回老家購買住房在春節前那時成了熱點問題,但是現實的情況是。這個購房主題並沒有炒作起來,從春節後返回城市的不少居民反映來看,多數人沒有加入回老家購買住房的行列,今年的情況與早幾年有絕然不同。

春節回老家購買住房沒有炒作起來,各地的政府肯定會不是那樣情願,因為,就目前國內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來說,如果住房市場不能持續下去,當地的經濟要想好起來幾乎不可能的。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問題更是會突出。我記得早幾年去過四川的一些三線城市,當時有城市年財政收入10億左右,但當時的債務負擔有100多億,其債務是收入的十幾倍。2018年我到的許多三四線城市,由於房地產市場繁榮,這種的情況已經完全改觀。但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同樣是個無底洞。

所以,在2018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房地產政策出臺,如 重申「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市場定位,提出「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不少地方政府很快就跟著出臺房地產的鬆綁政策,希望讓當地的房地產市場還是如2018年那樣繁榮下去,而不是出現疲軟。所以有人說,2019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是怕房地產市場價格再快速上漲,而是怕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價格快速下跌或大跌。

因為,就當前的土地制度來看,國內三四線城市土地基本上是無限供給,只要市場上有企業購買有多大的需求,地方政府就會造出多少土地來供給。我去年到過貴州一些城市,那裡可是山多地少的地方,但是那裡的地方政府同樣會造出許多土地出來銷售拍賣。而且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今年開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進入土地交易市場,可用來建造租賃性住房。可以說,如果這個試點成功,這可是地方政府土地市場一個重點的競爭對手,地方政府想完全把土地掌控在自己手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地方政府要藉此機會儘量賣出土地。目前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依賴程度達80%以上,可見土地出讓或土地財政對地方政府是十分重要的。

而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是一個無底洞,我們只要到三四線城市去看看,沒有一個地方政府不是大興工程的。這些工程不僅在於各城市的各種各樣的城市基礎建設,而是地方政府會變著法子設想出一些工程出來,而且這些工程越大越好,造價越高越好。因為只有建造這些巨大的工程政府的業績很快就會出來,並且可達政府土地財政及政府官員都是十全十美的效果。

要建造這些工程,錢從何來?當然是土地財政了。但是要實現土地財政,地方政府的土地大量賣出,就得保證房價不斷地上漲,並且房價漲得越快,土地交易價格也會隨著水漲船高,房地產企業對土地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如何讓房地產市場的價格上漲,以及保持房價只漲不跌呢,最為重要的就是要通過各種政府的房地產政策來刺激市場,讓更多的投資者湧入市場,否則所建造的住房是無人問津,土地也拍賣不出去。當前一些三四線城市急著房地產調控政策鬆綁,原因就在這裡。

但對於國內中西部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來說,都是人口淨流出,居民收入水平增長有限,房價要如何向上衝,也總是那樣的價位。比如有媒體報導,衡陽南方小城,對於這一輪瘋漲,僅僅幾個月時間,房價就已經漲到每平米6000元左右,2017年衡陽中心城區商品房住宅的均價為每平方米4800元,2018年上漲20%以上。現在這個價對於工薪族而言,實在有些吃不消。還有,我去年去過的一些三四線城市,儘管房價也是漲得很快,但房價水平也大致在這樣一個基點上。因為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都是十分有限的,人們的就業機會少,人口都淨流出。所以,這些城市的房價要想與一線二線城市那樣快速上漲是不可能。特別是這些城市這幾年根本就沒有出臺過什麼房地產調控政策,居民購買住房很少受到限制,所以這些城市的房地產政策如何鬆綁,想以此再來刺激房價上漲是不容易的事情。特別是當2018年房價快速上漲之後,這些城市的住房供應量在2019年肯定會出現快速增長。所以,這些城市的房價能夠穩定目前這個基準上,還得看有沒有新的住房政策來刺激。但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是則是無底洞,需要房價上漲來填。但何去何從?就得看天意了!

相關焦點

  • 開發商拿地懶洋洋 地方土地財政捉襟見肘
    證券時報記者 陳中  流拍、延期出讓、底價出讓、中止出讓,成了近期土地市場的主旋律。在樓市調控政策延續下,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依賴症受到考驗。  該報告稱,四季度是土地市場傳統的旺季,然而供需兩旺的市場狀態今年不復存在。地方政府依然在四季度放量供應,但是開發商卻受樓市低迷帶來的資金壓力影響,對土地市場漠然置之。地方政府不得不將地塊取消掛牌或延遲出讓,致使成交量大幅下滑。  同時,開發商在拿地方面也頗為「小氣」。
  • 「土地財政」讓中國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
    也正是由於地方政府的補貼遠大於稅負的增長,中國企業才保持了相對競爭對手的優勢。中央政府之所以可以保持如此高的稅收增長,很大程度是仰仗地方政府更高的土地收益。沒有「土地財政」的補貼,企業根本無法負擔如此沉重的稅收,中央政府的高稅率也就不可持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正是因為高房價以及相關的高地價,才造就了具有高度競爭力的中國製造,才支撐了中國產品持續多年的超低定價。
  • 趙燕菁:是「土地財政」讓中國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
    那麼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是如何實現資本中積累的,作為經歷過戰爭的國家,中國自然不可能向外擴張,那麼只能通過內部積累,而土地給中國的資本積累提供了重要基礎。  趙燕菁也這樣說到過土地財政,讓中國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可見土地制度在我國發展過程中所建立下的功能。也許有的人關於此論點有著不同的想法,那麼我們首先來認識趙豔菁這個人。
  • 中國私營動物園太多 政府注資"救園"是個無底洞
    中國私營動物園太多,而辦動物園實在是個燒錢的行當,政府注資「救園」只能是個無底洞。昨日《新京報》披露了河南駐馬店南海動物園所面臨的困境,該動物園每天開銷在3000元以上,而一天只接待了7名遊客,門票收入還不夠一隻小老虎一天的夥食費,動物園所有人趙彥梅不得不靠四處借貸艱難維持。其實,南海動物園只是國內私營動物園生存境況的一個縮影。
  • 「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將如何影響地方政府財力?
    如今正是高層部署安排明年政府投資的關鍵時刻,此時提出「研究建立常態化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將對明年的地方政府可用財力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資金直達」,弱化省級財政再分配雖說總體上看,如今的政府機制分為中央與地方兩極,但由於行政層級的不同,地方政府面對的情況、掌握的資源有天壤之別。
  • 2019年1-4月中國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及財政收支結構分析「圖」
    一、中國財政收入及收入結構2019年1-4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651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667億元,同比增長4.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37984億元,同比增長6.1%。
  • 熊傳東:「天價維穩」的無底洞有多深?
    權威數據顯示,2009年維穩財政預算執行情況令人震驚:全國內保費用達到5140億元,已接近軍費的數額,中央公共安全支出增幅達47.5%。(見5月27日《社會科學報》)可以看得出,維穩是繼綜治革命之後,地方政府又一重大治理戰略決策。維穩不僅緊繫著地方政府,還牽動著從中央到地方龐大行政系統的職能發揮和財政預算與支出。
  • 財政學者劉守剛:財政制度的現代化之路
    我個人以為,中國走向現代國家,財稅問題與財政改革已經並將進一步發揮推動國家制度進步的作用。問:學界對於分稅制改革和土地財政之間的關係,已經有很多的探討。有聲音認為,地方政府的賣地和「一條鞭」法推行幾年後額外攤派的盛行,是有幾分相似的。近年來「分稅制」也不乏國稅地稅合併這樣的新動向,倘若我們將「分稅制」和財政改革的歷史源流相比較,是否可以發現什麼相似的內在邏輯?
  •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政府角色和路徑依賴問題
    如此滾動開發,「土地財政」的基因由此奠定。由於包括土地在內的各種資源多集中於地方政府,所以地方政府籌措財政收入,尤其是預算外財政收入的能力遠高於中央政府。1980年到1993年,地方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平均高達68%。一些經濟發展快、資源價格尤其是土地價格上漲快的省份,其財政收入增長遠快於全國。
  • 王雍君:數字經濟稅收侵蝕下地方財政治理與應對
    重要性與關聯性還源於以下事實:中國有30多個省級轄區,其中一些轄區人口甚至多於某些中等國家的全部人口;省以下轄區有300多個,縣級轄區約3000個,縣以下的鄉鎮轄區超過4萬個。鑑於此,把DET問題置於地方財政治理背景下討論尤其深具現實意義,本文關注的是對其合理行為準則的侵蝕。
  • 央行徐忠三萬字雄文再論政府與市場、財政與金融關係
    我國地方政府融資模式從過去的「土地財政+平臺貸款」模式向「土地財政+隱性負債」模式轉變,通過明股實債的PPP項目融資、政府引導基金和專項建設基金等方式規避對地方融資平臺融資功能的限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攀升且高度不透明,財政風險可能直接轉化為金融風險。
  • 環保稅元旦起開徵 學者:有利於矯正政府財政行為
    一些學者表示,實施環境保護費改稅將有利於矯正政府財政行為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蔡如鵬資料圖:環保部門工作人員監測PM2.5值等。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攝  2018年1月1日,中國第一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環境保護稅法》(簡稱《環保稅法》)正式實施。
  • 發揮財政職能 助力打造美麗中國
    2020年,全省優良天數比例為88.5%,高於國家考核要求8.5個百分點。籌措安排資金30.76億元,支持開展重點流域水汙染治理、城市管網及汙水處理、水環境質量檢測、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水汙染防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遼河流域水汙染治理、查幹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 【地方債】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大事記 (2015-2020年)
    12月8日上海市在上海自貿區順利發行地方政府債券30億元,滙豐銀行(中國)、渣打銀行(中國)、星展銀行(中國)等3家外資銀行中標1.8億元。這是我國地方政府債券首次在自貿區發行,首次實現外資銀行參與我國地方政府債券承銷。
  • 從三個維度探討財政政策空間
    持續減稅降費政策後財政政策的空間已收窄,減稅降費政策需在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更加注重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再其次,地方財政處於緊平衡狀態。  2020年地方「三保」任務艱巨,地方財政收支矛盾更為尖銳,財政緊平衡狀況更為凸顯。2020年8月份,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中,僅有青海、河南、浙江、廣西、江蘇等地財政收入累計同比增速為正,其他地區收入同比增速仍為負。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20年「地方財政經濟運行」 調研成果在京發布
    2020年12月30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在京舉行2020年「地方財政經濟運行」大型調研成果發布暨研討會。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尚希作主旨發言。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根據財政部黨組關於財政科研工作要更好「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為現實服務」的指示要求,財科院於2020年9-11月採取實地走訪、集中座談和線上問卷等方式,組織開展2020年「地方財政經濟運行」大型調研,重點關注新冠疫情衝擊下,中央出臺包括「六穩」 「六保」在內的一攬子宏觀政策的實施效果以及地方財政經濟的運行態勢,力求摸清情況、發現問題
  • 不能讓財政收入下降帶來更多的經濟負面效應
    作者莫開偉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據披露,在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176個地市今年前7個月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有近六成的地市出現負增長。看到這條消息,還是讓人產生不少的擔憂,照這種形勢下去,今年無論是中央財政預算收入還是地方政府財政預算收入,都有可能完不成任務,這無疑會對我國各類民生工程支出及各項社會基礎設施投入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財政收入下滑也是符合當前客觀經濟實際的。
  • 中央—地方關係中不同層級政府的教育行為:基於對地方教育制度創新...
    以下為專家學者對地方教育創新的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改革的軌跡是由中央向地方分權和基層實踐創新塑造出來的,這種治理模式在調動地方積極性造就中國發展成就的同時,使中央政府政策的執行正在受到更多更複雜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 《南風窗》:當今中國財政供養人員比例的真相
    儘管統計資料的來源各不相同,但財政供養人員比例的數字大致差不多,如從縱向看,我國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在漢代是1∶7948人,唐代是1∶3927人,明代是1∶2299人,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294人(一說是1∶600人),而今天是1∶30人(一說是1∶28人),有個別地方甚至達到了空前的1∶9人(如陝西省黃龍縣是9個農民供養1個幹部);從橫向上看,1999年在中國這個比例是1∶30人,印度尼西亞是
  • 無底洞是第一個讓孫悟空感到頭疼的洞穴
    她善使雙股寶劍,能與孫悟空打上幾個回合。如果打不過了,則採用繡花鞋移花接木,也叫——分瓣梅花計,逃之夭夭。第一、無底洞的方位在南下千裡唐僧到了鎮海禪林寺生病了,在此居住了三天。孫悟空二十四小時不離左右。老鼠精無法對唐僧下手,只好把目標轉移到了寺廟的和尚身上。老鼠精在禪林寺每天晚上吃掉兩個和尚,三天一共吃掉了六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