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在京舉行2020年「地方財政經濟運行」大型調研成果發布暨研討會。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尚希作主旨發言。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譚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研究員(線上)、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首席財稅專家許生研究員、江西省南昌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兼局長萬昱原(線上)、河南省財政廳政策研究室主任郭宏震(線上)出席會議並作點評發言。會議由財科院副院長傅志華主持,副院長邢麗、徐玉德出席會議。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線上參與人數三萬餘人。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根據財政部黨組關於財政科研工作要更好「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為現實服務」的指示要求,財科院於2020年9-11月採取實地走訪、集中座談和線上問卷等方式,組織開展2020年「地方財政經濟運行」大型調研,重點關注新冠疫情衝擊下,中央出臺包括「六穩」 「六保」在內的一攬子宏觀政策的實施效果以及地方財政經濟的運行態勢,力求摸清情況、發現問題、評估風險、探尋對策。
劉尚希院長指出,調研發現,我國長期存在區域分化現象,在疫情衝擊下呈現更加明顯的趨勢。這種分化既表現為區域經濟規模佔比的結構性變化,也表現為科技創新重心的跨區域轉移。在全國一盤棋的背景下,疫情對經濟社會的衝擊不只是許多人最初判斷的外部性衝擊,而可能成為對全球乃至全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深刻、長期影響的內部衝擊,最近IMF專家的定量研究結論也驗證了這一判斷。在此背景下,公共財政需承擔對衝疫情風險以及疫情衍生的多重風險的責任。中央提出落實「六保」任務,實質上就是針對六個方面風險採取的應對策略。財政的作用機制就是風險對衝,通過擴大自身風險,比如增加赤字、擴大債務,來對衝一系列公共風險。事實證明,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成效是顯著的,無論是疫情風險,還是經濟社會領域的公共風險,都得到了有效控制。這一結論在我們的調研中也得到有效驗證。當然,由於我們是以財政風險對衝多重風險,如何科學權衡這些風險以及怎樣處理這些多重目標之間的關係成為了一個新的挑戰。在區域分化加劇的情況下,中央財政的統籌力度明顯加大,特別是疫情期間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的建立,也進一步增強了中央的統籌能力。這也反映一個趨勢性現象。即,隨著區域差距明顯加大,中央財政統籌的作用需要進一步提升,不僅體現在財力統籌上,還會表現在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劃分上。推動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的適度調整,應該成為財政更好對衝公共風險的一個制度前提,也應該是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間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因此,在區域分化的背景下,中央統籌作用的有效發揮,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財政資金安排的問題,而是涉及財政體制機制建設,需要推動財稅體制改革和央地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的有機結合。這也是本次調研形成的一個基本結論。
會上,財科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剛研究員、公共收入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季研究員、財務與會計研究中心負責人趙治綱研究員、中國財政學會秘書處副處長張鵬研究員分別代表綜合評估調研組、稅費評估調研組、營商環境與制度性成本調研組、外向型經濟調研組對各分組調研報告進行簡要匯報。應邀參會的專家、學者對我院組織本次深度調研並形成詳實、深入的調研報告反響熱烈,並就地方財政經濟運行情況的相關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地方財政經濟運行」全國大型調研是財科院自2015年起開展的系列深度調研活動之一。調研不僅從面上了解地方財政經濟的運行情況,而且還對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問題進行理論上的分析和制度上的探索。調研成果發布後,媒體及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成果也多次得到相關決策部門肯定。下一步,財科院將繼續自覺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研究的全過程,把推動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為主攻方向,深化研究內容,為決策諮詢提供科學依據和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