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周期視角下的中國財政支出乘數研究

2020-12-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系統考察財政支出乘數及其伴隨經濟發展周期的演化特徵,是科學評估政府財政支出效果的基本前提,是合理制定和有效執行「精準」財政政策的重要基礎,有助於新時代經濟金融風險監管體系和現代財政制度的加快建立。克服已有模型局限,將經濟周期特徵納入中國財政支出乘數問題研究框架,系統測算中國財政支出乘數,並著重定量考察財政支出乘數與經濟周期的關係,研究發現:中國財政支出乘數高於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但與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財政支出乘數具有比較明顯的逆周期特徵,經濟低迷時期財政支出乘數是經濟繁榮期的2.3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的財政支出乘數顯著高於其他時期。財政刺激政策出臺的時機至關重要,為提升財政支出效果,應在危機衝擊發生後較為及時地推出財政支出政策。

  關 鍵 詞:中國財政支出乘數;經濟周期;財政刺激政策時機

  項目基金:本文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獎勵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71525006)以及上海市領軍人才計劃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詩一,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泛海國際金融學院教授; 陳登科,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講師。(上海 200433)

  財政政策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基本工具。尤其是2008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不確定性,為應對金融危機衝擊,世界主要經濟體相繼出臺了規模空前的財政刺激計劃。美國通過了總額高達80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歐盟推出了一項總額2000億歐元的財政支出方案。對於中國而言,財政政策更是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熨平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工具之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集中出臺了涵蓋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民生、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的40000億政府財政支出計劃,以此來刺激需求,提振經濟。圖1繪製出了1995-2015年中國財政赤字演化情況。從圖形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亞洲金融危機與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的政府財政赤字水平均出現了非常顯著地增加。①特別地,2008年財政赤字水平甚至呈現出跳躍式增長態勢,這表明中國財政政策在金融危機後明顯趨於積極。然而這些規模空前的財政刺激政策的合理性與效果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爭論。此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健全財政、貨幣等經濟政策和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對當前政府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當前財政政策趨於積極、財政支出效果引起各界廣泛關注的大背景下,定量評估財政支出效果、準確識別財政政策出臺的恰當時機對於科學制定與執行經濟政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圖1 1995-2015年曆年中國財政赤字變化

  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與經濟周期的演化緊密相聯,財政支出效果的系統評估離不開對經濟周期的考察。究其原因在於,公共部門財政支出對私人部門投資的擠出效應隨經濟周期發展階段變化而變化。既有宏觀經濟理論較為一致地表明,在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政府財政支出的擠出效應一般大於經濟周期的低迷階段,從而導致經濟周期低迷階段的政府財政支出效果好於繁榮階段。周期性特徵是中國經濟運行長期以來的一個重要典型事實。圖2繪製了1995-2015年間中國GDP水平值與增長率曲線。可以看出,雖然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但是其增長率波幅較大。圖2還進一步揭示,即便對經濟增長率進行三期移動平均轉換,其周期性特徵也基本不改變。可見,科學評估中國財政支出效果不能忽視中國經濟發展的周期性特徵。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周期性特徵納入財政支出效果分析框架,不僅有助於理解中國過去的財政政策實踐,而且有助於政策當局制定和實施與新時期經濟發展特點相契合的財政政策,對未來財政政策的執行也具有借鑑意義。

  

  圖2 中國經濟增長的周期性特徵

  政府財政支出的效果集中體現在財政支出乘數的大小上,即一單位財政支出帶來的產出增加量。財政支出乘數越大,財政支出的效果越明顯,反之則反是。然而目前對中國財政支出乘數系統性的定量研究還非常匱乏。更重要的是,還尚無文獻定量考察中國財政支出乘數如何隨經濟周期變化,也無文獻對中國財政支出乘數在每個時點進行估算。科學回答這些問題對考察中國財政政策效果至關重要。

  有鑑於此,本文首次將經濟周期特徵納入中國財政支出效果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旨在定量考察如下核心但卻尚未得到很好回答的問題:第一,平均而言,中國財政支出乘數的具體數值是多少;第二,中國財政支出乘數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有何特點,是否與經濟理論預期一致,經濟低迷時期的財政支出乘數是否高於經濟繁榮時期;第三,更進一步地,特定時點的財政支出乘數是多少,以及政府財政支出政策何時推出更加有效。

  本文關於政府財政支出乘數的研究屬於實證分析的範疇。儘管如此,對於從理論層面上理解中國政府財政支出績效,本文也嘗試基於實證分析結果給出了新的洞見。這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宏觀經濟理論表明,政府財政支出可以通過刺激社會總需求來增加總產出,然而進一步的一般均衡框架分析則顯示,政府財政支出還會通過一般均衡效應擠出私人部門投資,最終降低甚至完全抵消政府財政支出的經濟刺激效應。換言之,經濟理論本身並未能給出政府財政支出乘數的具體取值。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估算政府財政支出乘數的具體數值,有助於理解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在面對政府財政支出衝擊過程中的交互作用,這對於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均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國經濟來說尤為重要。具體來說,在給定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形下,較小的政府財政支出乘數所反映的是,政府財政支出的增加對私人部門具有較大的擠出效應,該情形下,為更好擬合現實核心宏觀經濟數據,構建相關經濟理論模型時則需要重點刻畫擠出效應,反之則相反。其次,現有宏觀經濟理論較為一致的觀點是,政府財政支出效果呈現逆周期變化態勢。然而,這一理論發源於西方發達國家,其所研究的對象也大都是發達經濟體,這些經濟體的共同特徵是,發展階段已達到或者接近經濟學中的穩態階段。作為一個還處於轉型階段的發展中經濟體,在經濟增長約束、經濟發展特徵以及經濟運行規律等諸多方面,中國與這些國家均存在較大差異。與此相關的一個理論問題是,中國政府財政支出效果是否如發達經濟體那樣呈現逆周期變化態勢?實證考察中國財政支出乘數及其隨時間變化的特徵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該問題。最後,現有文獻識別財政支出乘數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困難是,計量回歸模型中存在反向因果問題。具體而言,在政府財政支出影響產出的同時,產出也會反向影響政府財政支出。為處理該問題,現有文獻較為普遍的做法是施加理論識別假設,即假設政府財政支出在短期內不會對產出的變化產生反應。但是對於採用年度或季度數據的文獻,該假設是一個較強的理論假設,從而可能導致有偏的估計結果。基於這一認識,本文構建月度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從而使得政府財政支出在短期內不會對產出變化產生反應的理論假設更加貼近現實,這也可以視作本文研究的創新之一。

  本文餘下部分結構安排為:第一部分在梳理和評述已有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引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創新性;第二部分設定計量模型,並介紹模型估計策略;第三部分介紹本文的數據,同時闡述關鍵變量的構建;第四部分報告實證結果,並依據實證結果對本文嘗試回答的主要問題開展討論;第五部分是穩健性分析與進一步地討論,旨在檢驗本文主要結果對不同模型設定的穩健性;最後是全文結論,提出政策建議。

  一、文獻評述與本文研究創新

  財政支出效果歷來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對此較為系統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凱恩斯對財政支出乘數的分析。儘管如此,關於財政支出乘數的具體數值,至今尚存在較大爭議。比如,Blanchard和Perotti估計了美國財政支出的產出效應,研究結果顯示財政支出乘數介於0.96-1.73之間。②Romer和Bernstein運用大型宏觀計量模型對美國財政支出乘數進行了估算,發現美國財政支出乘數在財政支出政策推出後第8個季度達到最大值1.57。③Ramey則進一步將預期因素納入計量分析模型,發現財政支出乘數存在較大波動,其數值大致介於0.6-1.1之間。④Ilzetzki等考察了44個國家的財政支出乘數,發現不同國家間財政支出乘數大小存在顯著差異,發達國家財政支出乘數通常高於發展中國家。⑤這些文獻主要選用宏觀計量模型估算財政支出乘數。此外,為豐富模型的經濟學含義,基於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考察財政支出乘數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關注。⑥這類文獻中的財政支出乘數一般介於3-5之間。

  以上測算財政支出乘數的文獻,採用的是宏觀計量模型或者DSGE模型,使用的數據多為宏觀時間序列數據,這類模型更加強調基於模型的預測分析。隨著計量經濟學因果識別工具的發展與流行,以及高質量面板數據可得性的增強,採用更具經濟學含義的外生衝擊來測算財政支出乘數正成為該領域新的研究前沿。這類研究更加強調估計參數的因果解釋。比如,Acconcia等基於省級面板數據,利用義大利政府打擊黑手黨的外生衝擊作為財政支出的工具變量,估計了義大利省級財政支出乘數。⑦其研究結果顯示,較之於2SLS估計結果,OLS估計結果顯著低估了財政支出乘數,從而進一步強調了選取外生衝擊識別財政支出乘數的必要性。Kraay利用世界銀行對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項目援助信息對財政支出乘數進行了識別。⑧研究顯示,這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財政支出乘數平均為0.48,並且這一數值在不同的計量回歸模型設定下基本不改變。Serrato和Wingender利用美國人口普查對人口估計的修正作為財政支出的外生衝擊,估計了美國州層面的財政支出乘數,研究結果顯示,州政府的財政支出乘數介於1.7-2之間。⑨總體來看,這類文獻中的財政支出乘數介於0.4-2之間。

  縱觀以上文獻,無論是基於宏觀計量模型,還是DSGE模型,抑或是面板數據因果識別模型,由於未將經濟周期特徵納入研究框架,均難以充分討論不同經濟發展狀態下財政支出乘數的特點。為此,Baum等將經濟周期納入模型,選用門限向量自回歸模型考察了G7成員國財政支出乘數與經濟周期的關係,發現經濟下行時期的財政支出乘數大於膨脹時期。⑩Candelon和Lieb在短期門限向量誤差校正模型的框架內討論了經濟周期不同階段的財政支出乘數,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11)Auerbach和Gorodnichenko估算了美國財政支出乘數,發現經濟低迷期的財政支出乘數是經濟繁榮期的2-3倍。(12)Caggiano等進一步將預期引入模型發現,經濟低迷期財政支出乘數大於經濟繁榮期的結論依然成立。(13)此外,Canzoneri等建立理論模型研究了財政支出乘數與經濟周期的關係,結果同樣表明,財政支出乘數具有顯著的逆周期特徵,在經濟低迷期,政府財政支出乘數超過2,而在經濟繁榮期,這一數值則顯著小於1。(14)不難發現,與財政支出乘數具體數值存在較大爭議不同,關於財政支出乘數在不同經濟周期階段的相對大小,既有文獻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即經濟低迷時期高於經濟繁榮時期。

  儘管國外文獻對財政支出乘數已經進行了較為豐富的研究,但是國內這方面的研究相對比較匱乏,且還尚無文獻定量考察財政支出乘數與經濟周期的關係,亦無文獻對每一時點的財政支出乘數進行系統估算。具體而言,國內關於財政支出乘數的代表性研究較早可以追溯到郭慶旺等基於IS-LM框架的分析,他們發現中國財政支出乘數從1998-2003年逐年下滑。(15)與此不同,陳詩一和張軍則採用非參數技術考察了中國省級財政支出的效率,認為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總體上得到了改善。(16)王國靜和田國強構建DSGE模型考察了中國政府消費與投資支出乘數,發現二者存在明顯的異質性。(17)李永友從市場信心視角對中國財政支出效果進行了考察,發現市場主體信心的提振有助於增強政府財政支出效果。(18)雖然這些文獻對中國財政支出效果進行了嚴謹的分析,但未將經濟周期納入各自的分析框架,從而也就無法分析不同經濟發展狀態下的財政支出效果。此外,楊燦明和詹新宇以及賈俊雪和郭慶旺等學者對中國最優財政收支規則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對於中國財政政策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19)儘管如此,這些研究也都未涉及本文所要重點探討的經濟周期與財政支出乘數的關係問題。

  針對現有研究中國財政支出乘數文獻存在的缺失,本文研究創新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首次定量考察了中國財政支出乘數與經濟周期的關係,並進一步估算了研究樣本區間內每一時點的財政支出乘數,這使得本文能夠定量回答諸如中國的財政支出乘數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有何特點,以及財政刺激計劃何時推出更加有效等目前尚未得到很好回答的重要問題;第二,為使研究結果更加準確,克服覆蓋樣本不完全、調查樣本頻繁變動以及統計口徑前後不一致等問題,構建月度數據進行實證研究,高頻宏觀數據的使用使得本文計量識別假設更為合理;第三,本文還對既有模型進行了拓展,以求更加準確地刻畫中國經濟增長的特徵事實。

  二、模型設定與模型估計

  (一)模型設定

  如前所述,本研究的一個核心目標是考察經濟周期不同階段中國財政支出乘數的特點,即對不同狀態下的財政支出乘數進行考察。直觀上,實現該目標的一個做法是,採用傳統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對經濟周期不同階段的財政支出乘數進行分樣本估計。該方法的不足之處在於,大大減少了每一階段的樣本量,致使估計方差較大,當樣本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參數估計甚至變得不再可行。另一不足之處是,在估計特定階段財政支出乘數時,僅利用了該階段自身數據的信息,損失了其他階段的信息,從而可能導致參數估計出現較大偏誤。

  文獻中估算不同階段財政支出乘數的另一常用模型是,門限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T-SVAR),該方法通過特定變量的門限值來識別不同的狀態。由於T-SVAR在估計參數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數據是整體樣本,從而緩解了SVAR方法降低樣本容量與在估計特定階段財政支出乘數的過程中未用到其他階段信息的問題。然而,TSVAR方法的缺陷在於,狀態間的轉移具有跳躍性,而且狀態變量的門限值設定存在一定主觀性,更為重要的是,T-SVAR方法僅能識別離散的狀態,從而無法回答特定時點財政支出乘數是多少這一問題。平滑機制轉換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TSVAR)通過引入平滑狀態轉移函數克服了T-SVAR模型的上述缺陷,但是該方法僅考慮解釋變量係數在不同狀態存在的差異,忽略了回歸誤差項方差協方差矩陣在不同狀態也存在差異的可能,進而可能導致估計結果出現偏差。

  考慮到現有模型的上述缺失,為定量考察中國不同經濟周期階段財政支出乘數的具體大小,本文在拓展Auerbach和Gorodnichenko(簡稱AG)模型的基礎上,(20)構建如下計量回歸模型:

  Y[,t]=[1-F(z[,t-1])]Π[E](L)Y[,t-1]+F(z[,t-1])Π[R](L)Y[,t-1]+ε[,t]

  (1)

  ε[,t]~N(0,Ω[,t])

  (2)

  F(z[,t-1])=exp(-γ[,1]z[,t-1])/1+exp(-γ[,1]z[,t-1]),γ[,1]>0

  (3)

  Ω[,t]=[1-M(z[,t-1])]Ω[E]+M(z[,t-1])Ω[R]

  (4)

  M(z[,t-1])=exp(-γ[,2]z[,t-1])/1+exp(-γ[,2]z[,t-1]),γ[,2]>0

  (5)

  z[,t]=g[,t]-[,t]

  (6)

  z[,t]=ρz[,t-1]+ξ[,t]

  (7)

  其中,Y[,t]為內生變量向量,依次包含政府財政支出、政府財政收入與產出,且採用變量的對數形式。(21)F(·)是平滑狀態轉移函數,z[,t]為狀態轉移指示變量,選取經濟增長率g[,t]減去均值[,t]來表示,(22)為緩解模型的潛在內生性問題,該變量滯後一期。依據式(3),狀態轉移函數F(·)的取值介於0-1之間,且是z[,t-1]的減函數,從而刻畫了經濟衰退的概率。(23)Π[E]與Π[R]分別表示經濟繁榮狀態與經濟低迷狀態下向量自回歸模型內生變量的係數,L是滯後算子。這裡經濟繁榮狀態由F(·)趨近於0表示,經濟低迷狀態則由F(·)趨近於1表示。因此,本文中的經濟繁榮狀態與經濟低迷狀態分別對應經濟周期的最好與最壞這兩個「極端」階段。F(·)取值介於0-1之間,則表示經濟發展的常態階段。ε[,t]為服從聯合正態分布的誤差項,其方差協方差矩陣由Ω[,t]來表示。式(4)給出了Ω[,t]的具體函數表達式,Ω[E]與Ω[R]分別代表經濟繁榮狀態與經濟低迷狀態下模型誤差項的方差協方差矩陣,函數M(·)與F(·)有著類似的解釋。可見,上述模型不僅考慮了解釋變量係數在不同狀態存在差異,而且還考慮了誤差項方差協方差矩陣的異質性。

  上述模型對AG模型的拓展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允許內生變量係數的平滑狀態轉移函數與誤差項方差協方差矩陣的平滑狀態轉移函數存在差異,從而更具一般性;第二,AG模型假定z[,t]服從標準正態分布,然而這一假定與中國經濟增長的現實情景並不完全相符,特別是在經濟增長率較低的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更是如此。有鑑於此,本文模型選用能夠更為準確刻畫中國經濟增長現實的AR(1)過程來對z[,t]進行建模。

  (二)模型估計

  接下來,本小節基於貝葉斯方法對前文模型參數Θ={ρ,γ[,1],γ[,2],Ω[E],Ω[R],Π[E],Π[R]}來進行估計。具體地,若令L(Y[,t],z[,t],Y[,t-1],z[,t-1],…,Y[,1],z[,1]|Θ)表示模型極大似然函數,Γ(Θ)表示參數Θ的先驗分布,那麼模型參數Θ的貝葉斯後驗分布則可以表述為:

  

  (8)

  K(Θ|Y[,t],z[,t],Y[,t-1],z[,t-1],…,Y[,1],z[,1])/後驗分布∝L(Y[,t],z[,t],Y[,t-1],z[,t-1],…,Y[,1],z[,1]|Θ)/極大似然函數·Γ(Θ)/先驗分布

  (8)

  結合前文模型,式(8)中極大似然函數L(Y[,t],z[,t],Y[,t-1],z[,t-1],…,Y[,1],z[,1]|Θ)的數學表達式可以寫作:

  L(Y[,t],z[,t],Y[,t-1],z[,t-1],…,Y[,1],z[,1]|Θ)=(2π)[-nT/2]|Ω[-1]|T/2Π[T][,t=1]exp[-1/2ε′[,t]Ω[-1]ε[,t]]

  (9)

  其中,T和n分別表示樣本觀測值個數與內生變量個數,其他符號與前文模型有著相同的含義。另外,Γ(Θ)選用Minnesota先驗分布來表示。

  對前述模型參數Θ進行估計的傳統做法是,直接利用優化方法找到一組參數值使得式(8)最大,這組數值就是參數Θ的估計值。然而,觀察式(8)不難發現,本文模型參數Θ同時具有高維度和高度非線性的特徵,傳統方法估計參數Θ具有局部優化解和無法收斂的問題。有鑑於此,我們運用蒙特卡羅馬爾科夫鏈(MCMC)方法來估計模型參數。具體將參數Θ劃分為如下三類:

  Θ[,1]={ρ,γ[,1],γ[,2]} Θ[,2]={Ω[E],Ω[R]} Θ[,3]={Π[E],Π[R]}

  (10)

  其中,Θ[,1]為獨立於模型系統外的估計參數,採用校準的方法得到,(24)可視為外生參數,Θ[,2]表示方差協方差矩陣參數,Θ[,3]是內生變量係數參數。如此劃分參數的有利之處在於,給定參數Θ[,1]和Θ[,2],模型是關於參數Θ[,3]的線性模型,從而能夠顯著地降低參數估計的難度。MCMC方法估計參數Θ的過程具體由MH算法來實現。(25)

相關焦點

  • 財政支出對產業結構的誘導效應研究
    ,釋放財政支出的誘導功能,扭轉勞動力空間分布失衡,以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是當前研究的薄弱環節。本文擴展Alvarez-Cuadrado和Poschke的多部門模型,建立涵蓋恩格爾效應、鮑莫爾效應、財政支出誘導效應和資本吸納效應的產業結構理論模型,並將區位視角下分解財政支出對產業結構的省內、省際誘導效應。
  • 研究員談數位化轉型:超越商業周期的未來
    內因論,又稱影響總需求的內生變量,即在政府控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變量,包括貨幣政策(央行賴以影響貨幣供給量和其他金融條件的手段)和財政政策(政府支出和稅收)。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建立在制度和規則之上,這種制度和規則在人類交往、市場交易和資本積累等層面必須起增進秩序的作用。
  • 《疫情下的中國經濟》研究報告
    橫截面的比較則指將中國與國外進行比較,包括國內外金融市場表現情況、各國政府的疫情防控舉措、各國政府應對突然的負面衝擊採取的政策手段等。橫向比較幫助我們以全景化的視角來觀察此次疫情對宏觀經濟的衝擊,不少人士在疫情爆發和發展階段通過對國內外疫情防控措施的比較也表達了悲觀預期,提出了一些較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 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的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不論是在財政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一直奉行以收定支的理財原則,存在重收入輕支出的財政思想,致使支出管理嚴重滯後,這與公共財政以支定收的財政理念是相悖的。因此,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科學界定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職能範圍,並以此為標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支出效率,則成為財政改革的重要內容。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20年「地方財政經濟運行」 調研成果在京發布
    2020年12月30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在京舉行2020年「地方財政經濟運行」大型調研成果發布暨研討會。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尚希作主旨發言。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譚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研究員(線上)、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首席財稅專家許生研究員、江西省南昌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兼局長萬昱原(線上)、河南省財政廳政策研究室主任郭宏震(線上)出席會議並作點評發言。會議由財科院副院長傅志華主持,副院長邢麗、徐玉德出席會議。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線上參與人數三萬餘人。
  • CF40報告:政府廣義支出成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
    7月24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發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宏觀政策報告》(下稱「《報告》」)認為,當前核心CPI和PPI低位運行,表明經濟運行低於潛在增速,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猶存,宏觀政策組合中應實施穩總量政策,保持廣義信貸的穩定增長,其中又以穩定廣義政府活動(包括一般政府支出以及地方融資平臺
  • 我國教育財政支出結構現狀及改善分析
    但我國教育的飛速發展是不成正比的,甚至距離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所確定我國教育財政投入佔當年GDP 總值的4%的目標也相差甚遠。首先,以各級地區政府對於教育財政支出的總額來看,對於東部地區的投入遠遠超過了中部和西部的10倍之多;其次,就支出總數而言,東部的教育財政預算內支出佔全國教育財政預算內支出總數的比重也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不論從中央教育財政的投入比例來看,還是各級教育機構對於東部、中部、西部的教育財政支出結構都明顯側重於東部,這是一種教育財政投入不均衡的體現。
  • 我國環境財政支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摘要:我國環境財政支出在治理環境汙染、促進環境保護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由於環境財政支出納入預算管理的時間不長,還存在著環境汙染治理支出不足,環保部門經費不足,環境科技投入不足等問題,對此,本文提出要理順環境保護支出中的事權,並加強環境財政支出的預算管理。
  • 彭文生:宏觀金融的周期與結構視角
    來源:金融界網站彭文生為光大集團研究院副院長、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本文是彭文生2018年5月18日在"北大滙豐金融前沿講堂"上演講的記錄稿我今天講的是「金融周期」,這個詞聽起來可能比較有技術性,對金融的看法涉及到對經濟結構、經濟總量、經濟周期波動等理念的理解,我希望從宏觀的視角講一講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
  • 中國財政規模擴張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摘 要: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財政規模的增長趨勢比較顯著,借鑑現代經濟學對財政規模變動的理論解釋,結合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本文嘗試提供一種可能的視角,闡釋中國財政規模決定中的異質性因素,以深化對此問題的認識,並對實踐中的公共財政建設提供些許思路。
  • 王雍君:數字經濟稅收侵蝕下地方財政治理與應對
    鑑於多級政府體制下的大國財政背景,以及地方財政治理在服務交付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此局面尤其需要立即扭轉,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強化此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當代財政理論關於職能三分支的框架下,地方財政的核心職能被界定為配置職能,聚焦以合理成本向當地民眾和企業交付其偏好的、滿足國家最低標準的地方公共服務,涵蓋經濟、社會、環境和一般行政管理服務等各個領域;此外,在轄區間流動性有限的環境下,地方財政在再分配和穩定職能方面也有發揮積極作用的空間。
  • 祝寶良宏觀經濟數據及基礎理論解析
    要素投入結構問題:資源、環境、科技發展落後 收入分配結構問題 經濟主體結構問題:國有、集體、私有、個體經濟 社會發展問題: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社會公平、社會安全 3、宏觀調控的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財政政策: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赤字、稅制改革
  • 2019年1-4月中國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及財政收支結構分析「圖」
    一、中國財政收入及收入結構2019年1-4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651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667億元,同比增長4.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37984億元,同比增長6.1%。
  • 毛振華等:健康支出拉動中國宏觀經濟增長具有巨大潛力
    本文字數:3602字閱讀時間:6分鐘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武漢大學董輔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毛振華教授為第一作者的《健康支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研究》一文,在健康經濟領域權威期刊《中國衛生經濟》11月刊正式發表。
  • 探尋行政正義的財政路徑:一個分析框架
    作為對追求行政正義傳統路徑的補充和支撐,現代財政制度和行政正義在資源視角下擁有相契合的資源配置訴求;同時,現代財政制度從權力的來源、分配和使用等維度為行政正義提供正當性和有效性支撐。針對當前中國行政正義追求路徑相對殘缺的問題,財政改革應通過提高預算資源配置的競爭性,增進行政正義的責任基石;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和梳理行政權力和財政權力的關係,從內外部控制結合的思路出發規範行政權力運行的框架。
  • 中國社科院發布經濟藍皮書: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約7.8%
    12月14日,《經濟藍皮書: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發布。在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雪松表示,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7.8%左右。李雪松稱,這是受今年經濟增長基數較低的影響,同時考慮到宏觀調控的跨周期設計與調節以及國內外的不確定性做出的預計。
  • 四萬億到18萬億,中國式「大躍進」何時休?!
    前言:面對世界經濟受到重創嚴峻形勢,中國似乎置身於外。最近一段,中國不斷出現重大經濟利好,先是國務院宣布推出4萬億元刺激經濟方案,接著是各省宣布投資10萬億元響應中央號召,目前已經增加到18萬億元,因為還不是完全統計,相信最終的數字更為龐大。
  • 2017年中國國防預算及國防支出結構分析
    國防支出來源於國家財政,受國家宏觀經濟的影響,支出要以收入為根  一、國防支出增速與T-1年GDP名義增速相關,預計2018年國防支出增速會達到8%~10%,有超過10%的可能  國防支出增速與T-1年名義GDP增速相關性高,相關係數在0.8以上。國防支出來源於國家財政,受國家宏觀經濟的影響,支出要以收入為根基。
  • 2020年宏觀經濟展望: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資產
    (3)貿易摩擦的全球性衝擊  上述計算更多採取了靜態視角,而動態視角下,世界經濟是緊密聯繫的,中國的出口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該負面影響一定會傳導到中國對日本、韓國、歐元區、乃至美國的進口,從而最終體現為對全球總需求和貿易鏈的影響,即全球GDP增速的下滑、貿易彈性(貿易量增速/GDP增速)的下降和加工貿易的萎縮。
  • 貨幣乘數是一切槓桿的源頭——中國金融質量亟待新的制度供給
    文 | 鈕文新按照2月份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央行口徑的貨幣乘數已經達到6.15倍,這是屢創新高之後再創歷史記錄。實際上,從圖1可以看出,2011年之後,貨幣乘數就開始一路走高。圖1:貨幣乘數走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