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給我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出口,我國教育也得到了非常顯眼的進步,各級學校入學率的攀升就是最好的證明,比如1990―2002 年我國小學升學率從74.6%上升到97.0%, 上升了22.4 個百分點; 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從40.6%上升到58.3%, 上升了17.7 個百分點; 高中升學率從27.3%上升到83.5%, 上升了56.2 個百分點, 這樣的上升速度促使我國教育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階段,這也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但我國教育的飛速發展是不成正比的,甚至距離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所確定我國教育財政投入佔當年GDP 總值的4%的目標也相差甚遠。
據統計,自2005年開始,我國教育財政支出佔總財政支出的比重就不斷下降,這是一個政策性的失衡,即使在我國普九的關鍵時期,教育財政支出也依然處於下降的趨勢,但是各級學校的入學率卻持續上漲,這種錯位的政策對於我國普九的願景是極其不符的,導致了我國教育辦學質量失去了提升的資金支持。
首先,以各級地區政府對於教育財政支出的總額來看,對於東部地區的投入遠遠超過了中部和西部的10倍之多;其次,就支出總數而言,東部的教育財政預算內支出佔全國教育財政預算內支出總數的比重也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不論從中央教育財政的投入比例來看,還是各級教育機構對於東部、中部、西部的教育財政支出結構都明顯側重於東部,這是一種教育財政投入不均衡的體現。
生均教育財政預算內支出/生均教育成本=財政支教力度,這是很好的能夠反映財政在教育發展路程中貢獻大小的公式,或者說反映一個地區財政教育貢獻參數的依據,參數越大,說明該地區對於教育的投入和重視程度越高,相反的,參數越低,說明該地區對於教育的投入和重視程度也越低。據統計,東部地區財政支出對中等師範教育貢獻度參數不斷下降: 從2002 年的62.7%下降到2008年的50.9%, 下降了11.8 個百分點; 中部地區的財政支出對中等師範教育貢獻度參數一直在50%以下。就全國而言, 財政預算內支出對中等師範教育的貢獻度在50%以下, 且有不斷下降趨勢。綜上可以看出我國教育財政對於中等師範教育支持力度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這與我國目前倡導的加強義務教育,實現高質量素質公民的目標是相悖的。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迅速,相較其他國家的發展速度都高出1.5倍左右,但是教育發展水平卻低很多。從入學率和居民文化素質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教育發展速度是不匹配的。據統計,我國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入學率分別比菲律賓和亞美尼亞低13 個百分點和3 個百分點,成人識字率分別比菲律賓和亞美尼亞低1.7 個百分點和8.5 個百分點。受其影響,我國人文發展指數排名也比較靠後。
財政對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的直接後果就是受教育的費用主要由家庭負擔, 受教育權利與財富直接掛鈎, 富者受教育的機會要大於貧者, 不少城市貧困家庭和農村貧困地區的孩子無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 這使教育的福利性和公平性受到了損害, 根據《「我國教育公平的理論與現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的研究: 國家重點院校黨政幹部子女與工人子女、農民子女的入學機會差距是31.7:4:1, 幹部子女的實際入學機會是農民子弟的31.7 倍, 是工人子弟的7.9 倍。
教育投資法制化是有效確保財政教育投入的堅實後盾,因此我國應當加強對教育投資法的建設,規定各級政府對於各類教育的投資標準和責任,一旦違反應當承擔怎樣的後果等等,使教育投資規範化,各種規範法律化。其次,要加大教育財政在政府財政總支出中的佔比,各國教育投入的指標是依據財政教育經費GDP的佔比得來的,因此想要提升教育投入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就必須將其法律化,通過逐漸提升的速度,儘快實現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的諾言。
中央財政加大對中西部教育投入, 承擔起中西部地區實行免費教育所需資金, 並提高公用經費保障資金和校舍維修改造資金。 確保教師工資不拖欠, 穩定教師隊伍。中央財政應把中西部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教職工工資承擔起來, 建立統一工資制, 由中央財政通過銀行、信用社或郵局直接發到教職工手上, 再由省級財政負責工資外的補貼。 中央財政應加大對中西部高校教育經費的投入, 儘快解決中西部高校教學資源嚴重短缺問題, 確保教學質量提高。
中等師範教育培養的是小學的師資,財政支出降低必然會導致小學師資質量下降,從而影響我國普九計劃的推行和小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如果繼續惡化勢必會制約我國居民素質的提升,因此財政教育支出應當側重對中等師範教育的投入,如果能將中等教育納入到免費教育的範圍,更有利於我國中等師範教育的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