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40年至1950年的110年間,中國遭遇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等8次戰爭,平均不到13年中國就要承受一次大規模戰爭。歷次戰爭充分說明了一支軍隊要真能做到保家衛國,就必須要得到充裕國防經費的支持。
國防經費,是國家用於國防軍事方面的經費。包括用於國防建設和戰爭的經費。建國以來,國防經費一直在國家的財政支出中佔有重要地位。軍費對於軍隊的戰鬥力,有著直接影響,很難想像一支經費拮据的正規軍隊卻能保持長久高昂的戰鬥力。軍費開支用於支持國家安全的穩定和保障,同時對於國家政治經濟利益的維護和攫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建國以來,我國的國防經費支出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
1949年,新中國剛剛建立,西北西南等地區還未徹底解放,為了儘早解放全中國,當時中央財政的大部分都充做了軍費,開支浩大。直接用於部隊的軍費支出,1949年高達中央政府財政支出的60%,1950年高達45%,實際軍費支出最後還超支21.8%。1949年至1956年的8年裡,軍費開支佔財政支出的比例平均為35%。1953年國防經費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15%,就是比例最低的1956年也高達5.95%。新中國成立時,新政府接手的是一個貧困落後、千瘡百孔的爛攤子,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形勢,以至於龐大軍費成為建國初期嚴重通貨膨脹的主要誘因之一。據時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的陳雲分析:「通貨發行主要是解決軍費開支及修復現有鐵路的費用……經過反覆利弊權衡後,這些開支不能少,因為軍費不能減,減少了就不能保證部隊的需要」。
1949年財政收支狀況建國後,國家經濟迅速復甦,財政收入也有了迅猛增長。儘管50年至53年爆發了抗美援朝戰爭,但那時候國防經費佔財政支出比例卻逐年下降,由1949年的60%,1950年的45%,下降到1956年的21.8%。1949~1956年的8年時間,雖然國防經費開支極大,但所花費的每一分錢都是值得的,這種軍費的高比例支出是我們黨為鞏固新生政權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這一時期的軍費投入支持了解放軍主要的軍事活動,包括肅清國民黨殘餘勢力、剿匪反霸、抗美援朝和鎮壓反革命運動等。這些行動不僅鞏固了新生的政權,也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創造了相對安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邊打邊組建的志願軍空軍。這一時期國防經費的開支極大。1950-1956年的財政收支和國防經費開支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