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華等:健康支出拉動中國宏觀經濟增長具有巨大潛力

2021-01-08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

本文刊發於12月21日中誠信國際微信公眾號。

本文字數:3602字

閱讀時間:6分鐘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武漢大學董輔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毛振華教授為第一作者的《健康支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研究》一文,在健康經濟領域權威期刊《中國衛生經濟》11月刊正式發表。論文指出,當前健康支出對於中國宏觀經濟的拉動效率要高於固定資產投資支出及教育支出,健康產業發展對於暢通國內大循環具有重要作用。論文用3種計量模型對比驗證得出,健康支出增加與健康產業發展具有拉動我國經濟增長上升1.6至2.0個百分點、促進人均GDP提高約1萬元的潛力。現將該文編發如下:

衛生與健康對宏觀經濟有著重大影響,SARS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先後在2003年二季度及2020年一季度將中國經濟增速拉入低谷,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面臨多重約束,加大經濟內循環有助於增強中國經濟韌性、促進經濟轉型。而提高健康支出是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的有力抓手:一是健康領域仍然是我國消費及投資的短板領域,加大健康支出不僅是實現拉動增長的手段,也有助於實現國民健康的目的;二是當前健康支出的經濟拉動效率是其他固定資產支出的3至4倍,對經濟增長撬動的效果顯著。經濟內循環中健康要素的作用值得認真研究和發掘。

一、健康支出對經濟增長具有雙向作用

Schultz、Mushkin和Beker指出健康和教育一樣,是形成人力資本的要素,因此擴大健康投資有助於提升人力資本,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但此後的研究一般將教育而非健康作為人力資本的代理變量納入增長模型,比如經典的MRW模型。其原因可能是比之於教育,健康有著更複雜的經濟學屬性。

首先,健康與教育形成了人力資本,健康支出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有助於提升勞動的有效產出。Weil、Bloom等用跨國數據分別驗證了健康水平差異是人均GDP差異的重要因素、健康支出對總量經濟增長有顯著正面影響,付波航等用中國省際間數據驗證了健康投資對經濟增長有顯著促進作用。

其次,Grossman指出健康支出還具有消費屬性,消費者購買醫療服務或健康產品獲得的是當下的效用滿足,而不是為了長期回報。Van zon等提出持續的健康消費有「投資抑制」效應,即健康支出降低了儲蓄、擠出了其他固定投資,因而可能負向影響經濟增長。Acemoglu等用跨國數據論證了高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或被健康支出所拖累。王弟海等利用跨國數據論證健康支出的增量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負向影響。

視健康支出為資本支出還是消費支出,作用於經濟增長的方向是不同的。

二、健康支出具有「投資誘導」效應

上述關於健康支出擠出其他投資的研究,忽略了健康支出的「投資誘導」效應,實際上,無論是出於提升人力資本還是出於滿足健康消費的需要,消費者個體的健康需求會引發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活動,誘導形成大規模的健康產業投資。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綱要)中提出2020年健康服務業市場規模應大於8萬億元,2030年應達到16萬億元。其後《健康產業統計分類(2019)》(國家統計局令第27號)進一步將健康產業劃分為包括醫療衛生服務、醫藥製造、健康保障與金融服務等在內的13個大類行業,並涵蓋92個小類行業、千餘種細分行業,與健康支出相關的產業投資全面覆蓋了三大產業以及人口全生命周期,健康支出擴大最終會表現為健康產業的發展,因此健康投資具有很強的「投資誘導」效應。

對於我國而言,宏觀衛生支出GDP佔比、人均健康支出水平仍然較低,公共衛生、醫療及健康基礎設施仍然存在短板,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也遠未達到綱要所提出的目標,在此情況下,健康支出的「投資誘導」效應應當大於「投資抑制」效應。因此,本文認為我國的健康支出與經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之間應當存在顯著的正向關係。如果上述判斷成立,還可以進一步估算健康支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三、健康支出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

3.1 數理模型

為了驗證以上判斷將健康支出通過人力資本引入增長模型,將生產函數寫作:

式1中, A 代表技術水平,L 代表勞動投入,E 和 H 分別代表教育投入和健康投入,由於實際中生產函數並不一定滿足線性齊次性,這裡先不對各係數之和設定約束,將增長公式兩邊取對數寫作可計量的模型:

在變量選取上,Y、L、K、E、H分別用全國及各省的現價GDP、經濟活動人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教育經費總投入、衛生總費用來分別代理。數據來源分別為中國及各省歷年統計年鑑、Wind資料庫、中國社會統計年鑑。計量模型皆用STATA進行操作。

3.2 計量模型

模型I:基本回歸模型。利用各變量1978年至2018年年度數據進行OLS回歸,簡單反映各變量間的作用關係。

模型II:由於模型I使用的是非平穩時間序列數據,存在一定的內生性風險,因此將各變量作為內生變量,可通過VEC模型檢驗其協整關係。其中各代理變量滿足一階單整I(1)條件,且通過了Johansen協整檢驗,證明了VEC模型的適用性。該模型還可以用於檢驗GDP與健康支出的因果關係、其他固定資產投資與健康支出的短期動態關係。

模型III:模型I、模型II的時間跨度較長但樣本量較少,為了充實樣本體量、使數據更加微觀化,最後利用2013至2018年省級面板數據進行驗證。在面板數據的模型選擇上,通過F統計量、LM統計量以及Hausman檢驗,在混合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中確定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3.3 回歸結果

三個計量模型的回歸結果如下:

註: * 、** 和 *** 分別表示在 10%、 5%和 1%統計水平上顯著。

表1的回歸結果表明,首先,健康支出對於GDP的正面影響是顯著而穩健的。不同模型的係數方向相同、數值相近,GDP對於健康投資變動的彈性係數為0.4至0.5左右,即健康投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GDP在平均意義上將上升0.4至0.5個百分點。各個模型的各回歸係數之和在1至1.5之間,側面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穩健性。對模型II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還可發現GDP與健康支出之間互為因果,即健康支出也是經濟增長的原因。

其次,健康支出有著不弱於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在各模型中,GDP與健康之間的彈性係數都大於固定資產投資的係數。由於模型中所用資本投入的代理變量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流量概念,但經濟產出還和資本存量相關,因此投資的作用可能有所低估。還有一種可能,即當前我國依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的邊際拉動作用出現弱化,促進增長需要大量投入固定資產,而健康投入對於經濟增長的邊際拉動作用較強。

最後,健康支出有著顯著的投資誘導作用。在通過模型II得出協整係數的動態過程中,可以看到固定資產的變動與健康支出之間的係數為0.31左右,表明健康支出對其他固定資產投資有拉動而非擠出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短期限的模型III中,教育的係數為負、且在90%的置信水平上顯著,表明教育支出在長期內可以拉動增長,但在短期中可能由於擠出了其他投資而對增長有略微的負面影響。

3.4 脈衝響應

在模型II進行動態分析的過程中,還可以得出GDP對各個投入變量對的響應幅度和響應時間,脈衝響應結果如下:

圖1 GDP對經濟活動人口投入的響應

圖2 GDP對固定資本支出的響應

圖3 GDP對教育支出的響應

圖4 GDP對健康支出的響應

從脈衝響應的走勢上看,GDP對各解釋變量的響應與本研究的分析一致:固定資產投資對於經濟增長的促進非常快速,但收斂也十分迅速;教育對於經濟增長呈現出短期的擠出效應,但在長期內促進經濟增長;健康支出增加對於GDP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且在10年的周期內起作用。

從脈衝響應的係數上看,GDP對於健康支出的最大反應值為1左右,發生時間在健康支出提高之後的第4至5年,平均反應值則在0.4至0.5左右,與回歸係數相同。當前我國健康支出佔GDP之比約為6%左右,如果假設隨著健康產業的發展,總體健康支出GDP佔比達到歐盟國家10%的平均水平,可以預期拉動GDP增速上升1.6至2個百分點。

理論上經濟增長最終趨於收斂,但是GDP增速在一段時間內的上升對於平均收入的提升將是持久性的。假設我國在未來5年的潛在增速是5%,且健康支出GDP佔比到達10%,從而在5年間拉動平均增速上升到7%,並於其後收斂回到5%,且其餘變量保持不變。當前人均GDP約為7萬元,不考慮健康支出的增長效應,5年後人均GDP將上升為8.93萬元;考慮到健康支出的增長效應,同期人均GDP將上升至9.82萬元,即健康支出的拉動作用將帶來人均GDP增加約1萬元。

四、政策建議

第一,加快發展中國特色的衛生經濟學與健康經濟學。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表明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具有前瞻性,是我國高增速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的重要抓手,實現健康中國戰略離不開衛生與健康研究的理論支撐。

第二,擴大公共衛生支出、補齊公共衛生短板。疫情衝擊下我國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健康產品與服務供給暴露出了短板,持續加大公共衛生支出、引導資源向衛生健康領域傾斜變得迫切而重要。

第三,鼓勵健康產業發展。提高全社會對於國家衛生事業、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視。本研究的實證模型表明,固定資本投資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效率已經較低,教育在短期內呈現投資抑制效應,而健康支出擴大、健康產業發展對於當前經濟增長具有更直接、更有效的拉動作用。

相關焦點

  • 2021年,如何挖掘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潛力?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和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挑戰。中國經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單,這主要得益於三方面的力量。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中國出色地控制住了疫情,這是經濟恢復增長的前提條件。第二,在疫情傳播嚴重並對經濟運行造成嚴重破壞的2020年1季度,中國採取了非常果斷、有針對性的經濟對策,包括貨幣和財政支出總量上的擴張,也包括有針對性的紓困。
  • CF40報告:政府廣義支出成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
    7月24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發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宏觀政策報告》(下稱「《報告》」)認為,當前核心CPI和PPI低位運行,表明經濟運行低於潛在增速,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猶存,宏觀政策組合中應實施穩總量政策,保持廣義信貸的穩定增長,其中又以穩定廣義政府活動(包括一般政府支出以及地方融資平臺
  •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盛朝迅:把握好這個「基點」,就穩住了中國經濟...
    本期專家:盛朝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簡稱「中宏院」)決策諮詢部戰略政策室主任中宏院盛朝迅:把握好這個「基點」,就穩住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盤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 城鎮化率數字折射巨大經濟增長潛力
    原標題:城鎮化率數字折射巨大經濟增長潛力十九大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指出,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意味著什麼?對中國經濟有何推動作用?中國城鎮化還有多少空間?新華社記者近日就此專訪了十九大代表、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毛有豐。
  • 經濟周期視角下的中國財政支出乘數研究
    克服已有模型局限,將經濟周期特徵納入中國財政支出乘數問題研究框架,系統測算中國財政支出乘數,並著重定量考察財政支出乘數與經濟周期的關係,研究發現:中國財政支出乘數高於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但與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財政支出乘數具有比較明顯的逆周期特徵,經濟低迷時期財政支出乘數是經濟繁榮期的2.3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的財政支出乘數顯著高於其他時期。
  • 微觀活、宏觀穩,力促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張德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日前,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重慶出席第二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時表示,我們有充滿活力的微觀基礎、充足的宏觀政策工具,能夠確保經濟發展基本面的良好態勢。
  • 中國特色開放宏觀經濟理論模型
    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學術界和政府,應用西方經濟學的開放宏觀經濟理論,分析宏觀經濟總量、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國內經濟學界也將其視為分析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和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通用理論。如,國內眾所周知的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的說法,就是源於西方開放宏觀經濟理論。
  • 劉鶴:目前金融大局穩定,宏觀槓桿率高速增長勢頭已得到初步遏制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3日在出席第11屆陸家嘴論壇並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正在發生巨大的結構性變化,從外需導向轉向國內巨大市場驅動。目前金融大局穩定,宏觀槓桿率高速增長勢頭已經得到初步遏制。劉鶴說,目前形勢正在全面地好轉,大局已經得到穩定。
  • 2017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34%左右
    2013—2016年,按照當年匯率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由12.5%提高到14.8%,提高了2.3個百分點。按照2010年不變美元價格計算,4年間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7.2%的增長速度,遠高於同期美國、歐元區和日本三大發達經濟體2.1%、1.2%和1.1%的年均增速,有力推動了世界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
  • 從歷史看未來:九張圖全維度對比中美經濟發展勢能變化
    如圖3、圖4的數據顯示,1980年之前,中國的GDP總量增長率和人均增長率波動較大,但在1990年之後趨向穩定並趕超美國。中國近30年的GDP總量的年平均增速大約是美國的4倍,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速大約是美國的5倍。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增長空間開闊,潛力巨大。
  • 劉國恩: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
    疫情可能怎樣影響中國正在形成中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醫療健康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抗疫措施該如何在守護健康與保障經濟之間進行科學取捨?近日,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發院教授、北大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就新冠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相關問題開展了專題講座,以下為講座實錄。
  • 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底氣從哪裡來?國社這篇評論講透了
    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底氣,在於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從關鍵指標看,我國經濟的底盤越來越穩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達到6.8%,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中高速區間運行,失業率和通脹率維持低位,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8.5%。
  • 2020年宏觀經濟展望: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資產
    宏觀政策方面,當前貨幣政策既面臨著通脹水平的制約,也面臨著必要性的質疑——經濟下行的原因包括國際貿易萎縮、投資意願低、就業壓力升、收入預期降、消費意願弱等,均很難通過貨幣政策解決。此時積極財政政策將擔任宏觀調控的主力,一方面通過減稅降費對企業盈利和居民消費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擴大有效投資,既直接拉動有效需求,又支持結構調整。
  • 2021-22年中國宏觀經濟展望
    預計消費和出口帶動經濟活動繼續回暖在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出口和國內消費有望拉動明年中國GDP增速反彈至8.2%。隨著全球經濟逐步走出今年的衰退,再加上疫苗加快研發和上市,我們預計明年中國出口有望增長11-12%。隨著經濟的繼續復甦,居民收入和信心應會進一步好轉,進而提振國內消費。
  • 華泰證券宏觀團隊:穩增長仍是明年經濟工作重中之重
    對此,華泰證券宏觀研究團隊表示,測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0年-2020年「翻一番」需達到的增長目標,以2019年實際GDP增速6.2%計,2020年經濟增速需達到約6.2%左右;按十三五規劃2016-2020給出的年均複合增速6.5%目標測算,倒推2020年經濟增速同樣在6.2%左右。
  • 國新辦就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等情況舉行發布會
    從目前看,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我國得到了有效的成效,貨幣信貸總量快速增長、信貸結構繼續優化,對提振市場信心、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回升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上半年的執行情況來看,應對金融危機,不只是中國,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不少也採取了很多政策措施來制止經濟下滑、促進經濟回升。但從總體效果比較來看,中國的政策,也包括中國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應該說是最成功的。
  • 正確認識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7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一連用了六個「穩」字布局下半年經濟工作,其中就包括「穩預期」,就是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打消市場的焦慮情緒,理性判斷我國經濟未來走向,推動人們對經濟形勢的主觀反映與經濟發展的客觀軌跡協調同步。宏觀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比較複雜。
  • 「雙11」火爆消費折射中國經濟巨大潛力
    火爆的「雙11」折射出國內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增加一道預售環節的目的是讓消費者和商家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進來,也可以減輕過去『雙11』當天的峰值給社會物流等基礎設施帶來的壓力。」天貓相關負責人表示。數據顯示,「雙11」當天,有超過1600萬款商品參與活動折扣。廣東順德小家電行業協會的一名負責人介紹,往年的天貓「雙11」爆發是在11日當天。
  • 我國擴內需有哪些潛力?國家統計局:養老育幼健康領域潛力大
    南都訊 中國的城鎮化尚未完成、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龐大等因素,帶來巨大的擴內需潛力。11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經過戰略性調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在持續增強,對於穩定國內經濟、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未來發展看,中國擴大內需的潛力和空間巨大。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人均發展水平上和主要發達國家還有差距,這種差距意味著有潛力。
  • 連平:《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主要觀點
    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  植信投資研究院  2021年1月6日  新的一年已經到來。2021年,全球疫情將如何演繹?世界經濟能否走向較為穩定的復甦?有哪些深層因素會推動中國經濟繼續恢復?中國經濟增長能否回歸趨勢性運行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