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恩: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

2021-01-07 MBA中國網

題記:2020年突發的全球性新冠疫情衝擊,將如何改變各國的發展軌跡,是當下人們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疫情可能怎樣影響中國正在形成中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醫療健康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抗疫措施該如何在守護健康與保障經濟之間進行科學取捨?近日,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發院教授、北大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就新冠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相關問題開展了專題講座,以下為講座實錄。

全球化帶給人類機遇,也帶來挑戰

2001年,由世界衛生組織立項,委託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經濟學家傑弗裡·薩克斯牽頭,帶領全球數十位頂尖經濟學家、醫學科學家完成了一份堪稱裡程碑式的報告:《宏觀經濟與健康》。該報告的執行摘要指出,技術和政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將世界推向了一起,全球化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這是由於思想、文化、挽救生命的技術和有效的生產流程之間的共享越來越多。

然而,全球化的好處仍在接受考驗。部分的原因是,這些好處尚未惠及世界上數億的窮人,部分的原因是全球化帶來了新的挑戰,世界某一地區的動蕩可以通過恐怖主義、武裝衝突迅速擴散到其他地區,環境惡化或傳染性疾病在全球範圍內急劇傳播。今年突發的全球新冠疫情,讓世人認識到20年前世界衛生組織的警示並非杞人憂天。

事實上,根據公開資料可查的數據計算,在人類發展的2000多年中,人類戰爭奪走了4.5億人的生命,人類和微生物之間的衝突導致的死亡人數高達4.67億,毫不遜色同期人類武器的殺傷力。新冠病毒對人類造成的衝擊和代價有多大?儘管疫情還在世界各地蔓延,就迄今為止的影響而言,已經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以來微生物種對人類最嚴重的襲擊。

截至12月23日,全球新冠病毒確診7800萬人,感染率為10000/100萬居民,感染率最低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南亞區域,其次是非洲,最嚴重的是北美、南美、歐洲。全球新冠死亡人數173萬,平均死亡率為222/100萬居民,其輕重分布情況和感染率高度一致,地區性的聚集特徵明顯:仍然是中國為首的東南亞地區最低,其次是非洲,北美和歐洲最為嚴重。

從全球角度考察,不同地區的抗疫成效差異為何如此顯著?究其原因,雖然極為複雜,並且疫情還在進行中,定論也為時過早,但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第一,各國中央政府關於抗疫措施的行政決策和嚴控程度,以及地方各級政府自上而下的執行力度。

第二,各國民眾文化基因中關於生命價值和生活品質的取捨關係,關鍵性地決定著人們配合政府抗疫措施的個人行為和社區行動。

中華文化的核心特徵之一是生命至上。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就是該文化的最佳詮釋。中國抗疫能夠取得如此重大的階段性成果,各級政府及時推行的嚴控措施與人們生命至上文化的高度相融性應該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相比,最具差異的特徵恐怕當屬其關於生活自由與生命價值的對等性,即所謂「不自由,毋寧死」的文化。

極限探險,應該是這種文化的主要寫照。2017年,世界攀巖高手、美國青年亞歷克斯·霍諾德徒手攀登了美國優山美地高達884米高、近90度的酋長巖,創下了史無前例的最危險攀巖創舉。當記者問他是否有隨時死亡的恐懼時,他回答說:「人的生命長短終歸有限,如果生命在當天攀巖途中畫上句號,其價值不低於高齡的壽終正寢。」

第三,自然力量的差異也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包括各地新冠的毒株類型以及不同族群自身的免疫系統的基因結構差異。

為什麼新冠疫情對經濟影響這麼大

新冠疫情對社會經濟的衝擊體現在很多方面。我們重點看看它對經濟的影響。2020年,全球GDP預計比2019年倒退4.4%。中國GDP今年預計能夠實現2%~2.5%的增長,在全球大國經濟當中表現最佳。不過縱向看,較之過去40年的經濟增長平均水平,大疫之年的經濟增長率也面臨下降近七成的巨大挑戰,前所未有。那麼,為什麼新冠疫情對各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如此之大?

如果對比過去傳統的經濟危機,也許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問題。多數情況下,傳統經濟危機的發生主要是因為經濟結構本身出了問題,首先表現在需求疲軟和消費不足,使得供給的產品滯銷,失業上升,收入進一步下降,進而形成惡性循環的危機周期。新冠疫情的影響則有所不同,從需求側看,為了降低感染風險,居民選擇居家活動,客觀上降低了需求和消費。與此同時,在疫情嚴重之時,為了遵守政府抗疫的相關規定,供給側不得不停工、停產,對本已減少的經濟活動而言,無異於再自行「補上一刀」。國內外若干實證研究表明,新冠疫情導致的宏觀經濟下行程度,供給側的影響遠高於需求側的影響,這在傳統經濟危機中少見。

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進一步觀察。哈佛大學的著名經濟學家哈吉·柴提在今年的研究中,應用美國真實大數據,對比分析了今年新冠疫情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差異。2008年金融危機中,耐用消費品消費降幅高達58.6%;非耐用消費品的消費降幅為44.3%;而服務類消費沒有受到影響。

截然不同的是,今年新冠疫情對耐用消費品的負面影響只有19.5%,非耐用消費品的消費下降僅有13.3%;負向影響最大的是服務業消費,下降幅度高達67.2%。因為服務提供大多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能夠完成。該項研究為我們制定經濟復甦政策措施提示了極為重要的信息。

醫療保健在宏觀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轉型升級。今年夏天,國家提出「雙循環」經濟增長模式的主要原因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係進入新的階段。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相對的國際市場規模和需求能力逐步遞減,過去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方式必然面臨越來越大的市場壓力,必然需要拓展新的產品市場。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中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服務業比重超過50%,2019年達到54%。相對於有型物品,服務業能夠進行國際貿易的程度更低,這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需要擴大內需轉型的第二個原因。

簡言之,我認為「雙循環」模式的核心要義,並非要縮小對外市場規模。相反,中國經濟需要在不斷保持國際市場需求的同時,加大力度發展和開拓具有巨大潛力的國內市場需求,不僅為供給側創造更大的市場,更重要的是,也能更好提高和滿足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

毫無疑問,當下中國人均GDP只有1萬美元的水平,居民未來的內需增長潛力的確非常巨大。當然,需求潛力不等於實際需求,如何變潛力為實際水平,還要取決於很多促進增長的條件。其中,三個方面的條件尤為重要:一是廣大農村居民能夠參與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進程。二是進一步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目前來看,中國人均GDP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還不小。參照發達國家的水準,通過進一步促進勞動者收入的稅收制度改革,中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空間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三是繼續推進和完善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障制度,也是進一步提高中國內需動能的源泉。

考察居民的消費結構,也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擴大內需的條件。根據國家統計局近年發布的統計數據,中國居民消費構成分為8大項:菸酒、居住、交通、教育、文化、醫療保健、穿衣、生活用品及其他。2015年~2019年,儘管每一項的絕對值都在增加,各項的相對增長則不同。其中,菸酒和穿衣消費佔收入的比重在下降;居住和醫療保健開支佔收入的比重在上升。因為居住既有消費屬性,也有投資屬性。如果不考慮住房的話,在全國居民消費的8大項中,只有醫療保健的相對開支在2015年~2019年的觀察中持續上升。

據此,我們是否能夠把醫療保健理解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所需的朝陽市場呢?在中國的5年觀察時間也許太短,恐怕還不能斷言為長期趨勢。不過,歐美相關的研究也許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參考依據。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諾貝爾獎經濟學家羅伯特·福格爾追蹤了美國從1875年~1995年120年間的居民消費結構變化。他發現在吃飯、穿衣、住房、醫療、教育、休閒及其他等7項消費開支中,吃、穿、住3項消費的增長低於同期收入增長;而醫療、教育、休閒及其他的增長則超過同期收入增長,其中醫療消費的相對增長幅度最高,其相應的收入彈性為1.6。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醫療市場的增速高於經濟增長速度在各國幾乎都是不爭的事實。1970年,發達國家醫療衛生佔宏觀經濟的比重在5%~6%。到了新世紀後,大多數發達國家這一比重都超過了10%。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到現在,醫療衛生在宏觀經濟中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為什麼醫療市場的增長速度一直快於經濟增長速度?是好是壞,更是見仁見智,社會各界爭論不休。儘管如此,關於快速增長的決定性原因還是有一定的共識,其中包括不斷加速的老齡化、醫學技術的推陳出新以及國家醫保的制度化發展。

抗疫措施可以藉助科學手段更精準有效

通過近10年醫改的不懈努力,中國在2019年從制度上消除了城鄉醫保的差距,實現了國家全民基本醫保的城鄉並軌目標,堪稱一項壯舉。

與此同時,更大的挑戰也如期而至。2019年,從全國層面上看,醫保基金收入接近24520億,支出20854億,還有3666多億結餘。不過,從2018年到2019年,居民醫保人均籌資的增長幅度在12.7%,而人均醫保費用的支出增長率是18%。因此,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勢在必行,支付改革的主線主要圍繞兩大問題:買什麼,如何買。

就可應用的相關理論和科學方法而言,藥物經濟學有很大的用武之地。事實上,在2019年~2020年兩年的國家醫保目錄調整過程中,藥物經濟學專家組成的力量確實通過「成本效益」原理進行分析測算,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到目前為止,全球因新冠死亡173多萬人,以今年前11個月計算,相當於平均每天死亡5000多人,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接近全球疾病致死人數的前6位。新冠襲擊人類的同時,其他疾病殺手並未因同情人類而手軟。比如,一號殺手心血管病,每天奪走高達48000多人的生命;第二大殺手是腫瘤,全球每天有26000多人因此離開人世。更為嚴重的是,這些非傳染性疾病殺手,並非2020年的特殊情況,會長期威脅人類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在繼續加強新冠疫情防控的同時,更需要大家群策群力,有效配置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做好長期應對常態化慢病防治工作。

隨著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我們能否進一步提高抗疫措施的有效精準程度呢?答案是肯定的。切入點之一是進行新冠病毒在個人層面上的風險識別,從而研究和開展基於個人風險的「靶向」防控工作,尤其是通過非藥物手段的個人幹預措施,應該可以獲得更高成本效益的防控效果。

根據目前國內外公開獨立發表的科學研究,各國新冠患者面臨的死亡風險和嚴重程度,幾乎都高度一致地與年齡密切相關。以義大利為例,80歲以上的新冠患者,其死亡風險高達20%。然而,只要年齡下降10歲,死亡率顯著降低7個百分點;60歲~70歲的新冠患者面臨的死亡風險大幅下降3倍以上,即3.5%;50歲的死亡風險降低到1%,如果是30歲以下患者,其死亡風險只有0.2%~0.3%,相當於常規大流感的死亡風險。

另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諾貝爾獎得主本特·霍姆斯特羅姆教授在今年10月發文,分析了為什麼新冠病毒在冬季特別嚴重。主要原因並非溫度、溼度的改變,而是紫外線的輻射更輕導致病毒在冬季更為活躍,從而更具傳播力。

冠狀病毒在紫外線暴露下的脆弱性本是科學常識,但其受到的關注和應用程度仍然很低。這提示人們除了研發如疫苗類的新抗疫技術外,還可以從已有技術和認知領域進行挖掘,包括更好地利用現行相關藥物和紫外線技術等,其成本效益可能更高。

劉國恩,北大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大國發院教授,北大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教授還擔任國務院醫改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全國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劉國恩教授研究領域為健康與發展經濟學,國家醫療體制改革,以及醫藥經濟學。

相關焦點

  • 全國人大代表王天宇:新冠疫情的宏觀經濟衝擊與政策展望
    主要發達國家的消費、生產、投資和貿易活動趨於冷卻甚至停滯,受疫情衝擊較為嚴重的美國、歐盟、日本及中國等經濟體貢獻了全球GDP的60%以上,世界經濟格局出現前所未有的動蕩。IMF預測疫情將導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全球經濟將出現明顯負增長,世界銀行預計疫情將使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大幅放緩。海外疫情對國內經濟的導入性衝擊和影響正在顯現。
  • 周潔紅: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蔬菜產業——衝擊、機遇與未來發展建議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又正值春節假期,一系列防控措施給蔬菜產業造成了巨大衝擊,但消費者線上購買習慣和健康消費理念等的形成,加上5G技術、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技術等在農業方面的應用等,也給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契機。一、疫情對蔬菜產業的短期衝擊1.蔬菜被迫停收,農民收益受損。受疫情影響,部分蔬菜產區為防控疫情,暫停蔬菜收穫或關閉蔬菜加工企業。
  • 馬光遠:應對新冠疫情衝擊中國經濟的十大政策建議
    來源:馬光遠 文 | 馬光遠很顯然,新冠疫情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衛生事件,全球密切關注著這場疫情的發展態勢及對全球經濟可能造成的重大影響。就目前對各行業造成的恐慌情緒而言,這次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遠大於2003年非典。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應對措施,這次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絕不是短期的經濟破「六」,甚至可能逆轉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勢頭。
  • 《疫情下的中國經濟》研究報告
    2020年1月以來全國新冠疫情大爆發,嚴重衝擊了我國經濟發展,疫情下我國經濟和保險業的未來走向成為被廣泛關注的重點議題。本文匯總了高校、智庫專家學者、行業宏觀分析師的研究觀點,旨在探討新冠疫情對企業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
  • 數字解密:疫情衝擊下,哪些城市經濟更具韌性?
    我們梳理了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一季度GDP變化情況,以數字來揭秘在疫情衝擊下,我國哪些城市經濟更顯韌性。01疫情衝擊下多地區一季度GDP有所調整,北上廣深、杭州、紹興等城市產業或具備特色優勢,或實現快速轉型升級,經濟韌性凸顯,南京、舟山等地經濟保持增長圖:2020年一季度重點城市GDP增速變化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一線城市: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間,一線城市實施的疫情防控措施最為嚴格,其工業、建築業、住宿和餐飲業均受到明顯衝擊
  • 疫情衝擊和大國博弈下,2021年中國經濟如何開局
    高瑞東/文 2020年伊始,全球經濟受到新冠疫情的巨大衝擊,主要經濟體迅速推出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以及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得益於成功的疫情防控以及及時精準的逆周期調節政策,中國經濟在前10個月不斷抬升,主要指標增速全面轉正的良好勢頭。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大疫情持續衝擊下的世界金融大動蕩
    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陳彥斌主持,聚焦「大疫情持續衝擊下的世界金融大動蕩」,並邀請知名經濟學家曹遠徵、張燕生、王晉斌、管濤、王涵聯袂探討。
  • 趙章靖: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教育的變化特徵和趨勢
    該報告主要圍繞疫情期間教育應急政策的實施、遠程教學開展情況、學生學習狀態、教師專業進修、復學計劃、課程與教學調整、學校防禦措施等專題開展了在線調研。調研結果較為詳實地反映出疫情衝擊下的世界教育現狀、面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簡要分述如下。
  • 北大經濟學教授劉國恩:中國資本市場的韌性與兩個因素有關
    5月16日,「2020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特別策劃線上舉行,本期論壇的主題是「金融戰疫,共克時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劉國恩發表演講。劉國恩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的韌性同兩個因素應該是有關的,第一個是和我們的開放程度有關,第二個是我們新冠疫情這次來襲在中國是首當其衝,但是這也僅僅是第一波的影響而已,我們對未來的影響還要更多的去考慮它更大的一些衝擊和危害程度。
  • 新冠肺炎疫情下,「一帶一路」發展危中有機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導致世界經濟前景黯淡。疫情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的未來發展也受到多方關注。(新華社記者高磊攝)  作為一項重要的國際倡議,「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當然不可能脫離時代大環境。受到各國旅行禁令、社交隔離、人員流動限制等防疫措施的影響,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遭受衝擊,許多「一帶一路」大型基建項目暫時處於停擺狀態,為「一帶一路」整體建設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 劉俏:疫情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邏輯與施力重點
    從1、2月份國內經濟社會運行數據可以看出,市場嚴重低估了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正因如此,美歐等國意識到社交疏離帶來的經濟活動停頓將對其實體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從而接連出臺了重量級的經濟刺激政策。全球產業鏈中斷、外需變化以及疫情第二次爆發的可能性或給中國經濟帶來第二次衝擊。1、2月份社會經濟運行數據反映出我國已經遭受了一次衝擊。
  • 《學習文選》:疫情衝擊不會改變經濟向好趨勢
    、關心、愛護,從各個方面提供支持保障,使他們始終保持強大戰鬥力、昂揚鬥志、旺盛精力,持續健康投入戰勝疫情鬥爭。 本期聚焦  摘要:2月23日,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 對話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疫情對國內經濟或形成二次衝擊
    時代財經:國外疫情肆虐會傳導到國內,4月份PMI是否會讓人憂心?徐高:4月PMI預估還是可以的。1、2月份我們是正面遭受疫情的衝擊,經濟活動幾乎停滯,但到4月份以及整個2季度,國外這種疫情的發展對中國國內的經濟的衝擊的是間接的。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勾勒疫情後的經濟復甦
    面對新冠病毒,各國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國民健康、全力遏制疫情。如果大量人群受到感染或面臨感染風險,就無法保證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人民健康是保證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所有國家成功控制疫情,全世界才能從疫情衝擊中恢復。因此,必須通過世界衛生組織以及通過建立專利池推進國際合作。疫苗國家主義既危險,也很愚蠢。只有當所有國家走上經濟復甦之路,世界經濟才能得以復甦。
  • 張瑜:疫情影響下的全球經濟如何評估?如何演化?
    紐約聯儲(FRBNY):對抗大流行,拯救經濟——1918年流感的經驗。以史為鑑,通過評估1918年流感大流行以及採取非藥物公共防疫措施對經濟的影響,研究發現:1、受疫情影響更嚴重的地區的經濟活動出現了更劇烈且持續的下滑。2、那些及早並廣泛採取防疫措施的地區經濟在中期並沒有受到太大負面影響,實際經濟活動反而在疫情過後相對更加活躍,並且這些地區的死亡率自然也更低。
  • 新冠肺炎疫情的公共倫理啟示
    疫情產生了諸如此類的道德現象、倫理問題與倫理訴求,因此,構建應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的公共倫理體系,對於保障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公共倫理:疫情中的一劑良藥疫情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顯然,這已經超越了醫學範疇,需要公共性的倫理來引導和規制。
  • 朱民:疫情後的世界經濟金融
    疫情波浪式的持續發展整體拉長了世界疫情蔓延的時長,跨過夏季延續到秋冬兩季,加之確診病例居高不下,成為第二波疫情反彈的溫床。 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急劇下跌,很快接近衝破現有就業、財政和社會穩定的邊界,經濟壓力日益增加。
  • 疫情蔓延對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的分析與未來預測
    下一步要拉動產業鏈與出口;10.此次新冠疫情是逆全球化的一次跨年度跨季節演練。人類可能要在停止體育活動和經濟活動所帶來的痛苦,在與新冠病毒共存所帶來的痛苦之間做選擇;13.美國大選不好預測。川普可能因為處理疫情不當而被選下去,也可能因為需要與疫情防控及全國緊急狀態下,選民不想換領導人而連任;14. 目前的世界經濟形勢用「灰犀牛」或"黑天鵝"相互補足的概念來解讀顯然沒有說服力。
  • 衛健委高級專家曾光:返程人口流動將衝擊疫情發展
    新京報訊(記者 倪兆中 楊峰 蔣鵬峰 實習生 關可馨)2月21日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曾光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各地人員返城、流動,將對疫情的發展形成巨大的衝擊,他預測湖北省外的確診病例可能再上升。2月21日晚,曾光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預測湖北省外的確診病例還可能再上升。
  • 全球新格局下企業如何轉型與發展?北大的這場高端論壇周六重慶開講
    9月5日,一場以「全球新格局下的中國經濟發展」為主題的高端論壇將在重慶城市新地標來福士洲際酒店舉行。北京大學國發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姚洋教授將與現場嘉賓共同探討當前國內、國際形勢下企業的轉型與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