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解密:疫情衝擊下,哪些城市經濟更具韌性?

2021-01-09 中指研究院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底層驅動力,優質產業的集聚可吸引人口持續規模化流入,進而奠定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產業發展潛力是判斷城市長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而來,我國多項經濟活動經歷了「階段性暫停」,一季度各地區經濟普遍承壓,但也有一些城市經濟總體能保持穩定運行或甚至出現逆勢增長。我們梳理了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一季度GDP變化情況,以數字來揭秘在疫情衝擊下,我國哪些城市經濟更顯韌性。

01

疫情衝擊下多地區一季度GDP有所調整,北上廣深、杭州、紹興等城市產業或具備特色優勢,或實現快速轉型升級,經濟韌性凸顯,南京、舟山等地經濟保持增長

圖:2020年一季度重點城市GDP增速變化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一線城市:

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間,一線城市實施的疫情防控措施最為嚴格,其工業、建築業、住宿和餐飲業均受到明顯衝擊,但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繼續平穩增長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2020年一季度,北京、深圳、上海、廣州GDP同比分別下降6.6%、6.6%、6.7%、6.8%。

表:2020年一季度一線城市重點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1.5線及2線城市:

此類城市實施的疫情防控措施在省內相對嚴格,一季度經濟調整幅度也普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但也有部分城市,經濟韌性凸顯,如南京、杭州、廈門、福州、西安、石家莊等地GDP增速好於全省平均水平。

南京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6%,是目前主要大中城市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城市(長沙尚未公布)。南京普惠政策落地早,「疫情防控、經濟復甦」同步推進,重點項目連續施工,高技術製造業、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或新興產業產值快速增長,推動一季度經濟總量穩中有升。

杭州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8%,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杭州數字經濟具備明顯的發展優勢,一季度逆勢發力,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818億元,增長6.1%,佔GDP的24.2%,軟體與信息服務、數字內容等相關產業分別增長10.1%和8.0%。

在這次疫情爆發過程中,武漢經濟受到明顯衝擊,一季度全市GDP同比下降40.5%,短期壓力較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多個國家戰略的重要支點城市,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2019年武漢人均GDP突破了2萬美元大關,經濟實力強;擁有汽車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等4個產值過千億的優勢行業,產業基礎好;加之國家的一攬子定向支持政策,積極因素在不斷積累,經濟具備快速恢復的條件基礎。

▌三四線城市:

舟山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0.3%,增幅在全國領先,舟山作為獨立的島嶼型城市,經濟生活受疫情影響程度相對較小,港口經濟穩定發展,「全球限硫令」新規落地,推動船舶修理企業脫硫塔安裝業務快速增長,一季度規上船舶修理業總產值增長73.6%。

紹興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2.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僅次於舟山。一方面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在特殊環境下獲得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居家隔離新模式加快了電商創新進程,紹興依靠自身紡織服裝產業基礎在平臺經濟、網絡經濟上展現出了良好發展勢頭。

短期內,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給我國經濟運行帶來了一定影響,但對於城市中長期發展潛力的判斷,更應聚焦於產業基礎及其成長性,因此在判斷2020年城市開發投資吸引力時,2019年的經濟表現是我們重要的參考依據。

02

2019年GDP萬億城市增至17個,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超三成,北京、上海領先優勢明顯,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及長沙、成都經濟增長快

圖:2019年全國主要城市GDP規模(億元)及6000億以上城市增速情況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2019年佛山GDP高達10751億元,進入萬億城市行列,全國GDP「萬億」城市增至17個,均為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長江中遊、成渝、山東半島及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高達31.6%。

具體規模來看,上海經濟總量已接近四萬億,北京緊隨其後,經濟規模遠超其他城市;深圳、廣州、重慶等地GDP規模在2.3萬億至2.7萬億之間;蘇州經濟總量達19236億元,即將邁過兩萬億門檻;成都、武漢、杭州、天津、南京GDP總量在1.4萬億~1.7萬億之間;其餘城市經濟總量均在1.2萬億以下。

增速來看,一線城市中,廣州、深圳增速較高,分別為6.8%、6.7%,北京、上海增速則與全國水平基本持平;1.5線及2線城市中,杭州、南京、寧波、佛山等地增速均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成都、長沙新舊動能轉換提質加速,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等支柱產業繼續保持有力支撐,新興服務業也快速發展,GDP增速均在8%左右;天津經濟增長態勢逐步恢復,增速由2018年的3.6%提升至4.8%。另外,也有部分城市正經受新舊動能轉換「陣痛」,經濟增長動力明顯減弱,2019年山東省內地級市GDP增速普遍有所調整,濟寧、濰坊、淄博、臨沂等地GDP增速均下降至4%以下。

03

「北上深」引領東部發達地區整體創新實力突出,西安、成都、武漢等中西部核心城市創新動能較強

2014年以來,我國勞動力人口數量逐年下降,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後,出生人口規模明顯不及預期,未來人口紅利減弱問題或將逐步凸顯,同時,東南亞人口大國在全球產業鏈的積極參與也給依靠加工製造業的區域帶來挑戰。近年來,國家發展戰略中「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提法明顯增多,以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破局關鍵。

圖:2018年主要城市R&D經費內部支出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統計年鑑》,各地統計局

▌從研發投入規模來看

(1)東部三大城市群仍是我國創新高地。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R&D經費支出分別為1871、1359、1162億元,繼續位居全國前三位。廣州、蘇州、天津、杭州、南京、無錫等傳統東部發達城市創新投入超300億元,居全國前列。

(2)部分中西部核心城市創新發展動能也較為突出。2018年,西安、重慶、成都、武漢研發投入規模均在400億左右,長沙R&D經費支出也在200億以上。

▌從研發投入強度來看

北京研發投入強度高達6.2%,長期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西安有軍工領域加持,加之省內大量科研資源集聚,研發投入強度達5.1%。上海、深圳創新型企業集聚,研發投入強度高於4%。杭州、合肥、南京、無錫、東莞等長珠三角發達城市研發投入強度普遍在3%左右。2018年重慶研發投入強度首破2%,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

04

居民購買力與經濟水平、產業結構息息相關,一二線城市及長珠三角區域重點三四線城市居民購買力較強

城市經濟水平、產業發展最終體現為城市的就業崗位多少與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進而決定房地產市場的購買力。購買力的強弱影響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空間、價格承受力以及產品偏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以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是社會實際收入水平的重要反映。

圖:2019年全國主要城市人均GDP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東部發達城市的居民購買力優勢更加凸顯,尤其是長三角、粵港澳區域。

一線城市中,2019年,上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最高,高達73615元,北京、廣州也在6.5萬元以上,居全國前列。

1.5線及2線城市中,蘇州、杭州、南京、寧波、廈門等其他東部發達城市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在6萬元左右,居民購買力強。

由於經濟起步早,產業基礎強,長三角及粵港澳大灣區三四線城市如溫州、紹興、嘉興等地,民營經濟發達,藏富於民,與同等人均GDP水平的城市相比,其城鎮居民購買力突出。

結語

東部地區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創新成效及購買力水平在全國範圍內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其中北上廣深、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受益於主要資源的進一步聚集,以創新驅動產業繼續高質量發展,城市價值有望再上臺階;而城市群內中小城市未來將立足自身產業基礎,通過積極承接核心城市產業轉移並與核心城市形成梯級完善互補的產業格局,自身潛力在此過程中也將得到提升。中西部地區發展仍將聚焦於成都、重慶、西安等核心城市,疊加西部大開發戰略進程的推進,城市潛力較大。

短期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次疫情衝擊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交運限制導致上遊供給收縮,下遊需求減弱使得中遊生產庫存積壓風險上升,尤其是在國外疫情持續蔓延背景下,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地區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未來一定時期內經濟壓力或將持續凸顯。

相關焦點

  • 思想者|徐錦江:疫情對城市韌性提出更高要求,文化能做什麼?
    通過歸納分析國內外有關韌性城市的觀點,我們可以大致概括一下「韌性城市」的基本內涵:是指能夠有效抵禦和應對外部重大突發風險與衝擊、在風險衝擊打壓下快速恢復正常運行、通過學習與創新提升整體功能和運行水平的城市。概念的運用不是為了簡單的理論創新,而是要在理論創新的過程中更好推動實踐的創新。
  • 陳根:後疫情時代,面臨數字經濟新範式
    而從更長期的歷史視角觀察,新冠疫情造成了供需雙弱的獨特蕭條場景,卻也加速了全球經濟的艱難蛻變。今年以來,數字經濟不斷出圈,一度成為兩會熱詞。事實上,人類社會正從物理世界全面邁入數字世界。傳統銷售多以線下為主,而疫情期間的地理隔絕使得線下的銷售場景受到極大衝擊。
  • BMW卓越城市|諸大建:城市韌性的空間、社區與生態
    歡迎大家來到2020BMW卓越城市講堂,我是同濟大學諸大建教授。今天我想跟大家講的話題叫做城市韌性。大家知道,我們平時把新冠疫情叫做黑天鵝事件,或灰犀牛事件,它給城市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衝擊。這個衝擊,對城市新生意味著什麼呢?我準備圍繞這個重點,給大家講三個東西。
  • 劉國恩: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
    題記:2020年突發的全球性新冠疫情衝擊,將如何改變各國的發展軌跡,是當下人們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疫情可能怎樣影響中國正在形成中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醫療健康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抗疫措施該如何在守護健康與保障經濟之間進行科學取捨?
  • 法國統籌施政強化經濟復甦韌性 嚴防宏觀經濟大幅波動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法國統籌施政強化經濟復甦韌性2021年1月1日,一對父子來到法國巴黎蒙馬特高地迎接新年第一天。新華社記者 高 靜攝2020年,法國經濟可謂風雨飄搖,一波三折。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原已步入穩定復甦區間的法國經濟遭受了二戰後最嚴重的打擊,市場表現持續黯淡,前期結構性改革紅利消耗殆盡。
  • 乘風破浪,在城市中感受韌性的力量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我們的城市,韌性無疑是最貼切的。各城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中,讓世人見證了韌性的中國。人們知道,城市中不僅要有便捷的交通、繁華的購物商圈、美麗幽雅的公園,更要有城市安全保障的應急醫療體系及物資供應。
  • 雲經濟觀察|疫情下數字經濟按下加速鍵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2020年新冠肺炎瘋狂肆虐,中國經濟社會遭受猛烈衝擊,數位化、在線化無疑成為最受寵的商業模式。記者調查發現,除了線上辦公、遊戲、教育、醫療板塊有明顯需求增長外,部分非剛需消費受到衝擊,世紀開元董事長郭志強對此感受深刻:任何企業都無法脫離大環境。
  • 疫情衝擊和大國博弈下,2021年中國經濟如何開局
    高瑞東/文 2020年伊始,全球經濟受到新冠疫情的巨大衝擊,主要經濟體迅速推出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以及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得益於成功的疫情防控以及及時精準的逆周期調節政策,中國經濟在前10個月不斷抬升,主要指標增速全面轉正的良好勢頭。
  • 馬光遠:應對新冠疫情衝擊中國經濟的十大政策建議
    高層要在更高層面上一方面從容面對疫情本身,另一方面,快速評估本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出臺相應政策熨平恐慌。過去的經驗表明,諸如非典等公共衛生事件最終會得到控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是短期的。但考慮到這次新冠疫情的爆發恰逢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期,很多行業正面臨痛苦的調整期,又趕上春節長假旅遊旺季,但新冠疫情爆發後採取的各種管控措施對旅遊、餐飲、酒店、教育培訓、物流等行業造成的衝擊是超乎想像的。特別是,由於各地採取的各種防止疫情蔓延的措施比2003年「非典」爆發時嚴厲很多,導致很多行業的生產基本停滯,這在心理層面對中國經濟造成的衝擊遠非數字所能概括。
  • |全網首發|【專題討論14】韌性城市理念下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模式...
    韌性城市理念下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模式研究作者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矯雪梅,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張曉婧,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徐飛在《規劃師》2020年第5期撰文,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國家緊急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 對話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疫情對國內經濟或形成二次衝擊
    進入二季度,歐美國家GDP增速會因為疫情的衝擊大幅下滑,從而通過外需走弱的鏈條,對我國經濟增長形成二次衝擊。但二季度我國遭受的是通過世界經濟傳導而來的疫情間接衝擊,其效果應該會小於今年一季度我國遭受疫情直接衝擊的影響。因此,我相信今年二季度我國GDP增速會相比一季度回升。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大疫情持續衝擊下的世界金融大動蕩
    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陳彥斌主持,聚焦「大疫情持續衝擊下的世界金融大動蕩」,並邀請知名經濟學家曹遠徵、張燕生、王晉斌、管濤、王涵聯袂探討。
  • 後疫情時代,美日數字經濟布局的新動向
    這將對世界數字經濟發展產生哪些影響?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後疫情時代來臨,對於數字經濟在新冠疫情中的影響,美日政府紛紛做出了研判。  美國政府整體上認可其數字經濟戰略對於疫情應對的積極價值和有效性。
  • 期刊精粹 | 城市韌性測度的國際研究進展「搶先版」
    圖1 兩種評估路徑下的韌性表徵示意資料來源:作者自繪作為過程的韌性主要反映了系統遭受衝擊後適應和恢復的動態過程,以系統某一性能隨時間的整個變化過程作為數值表徵此時的韌性R,與系統性能P、災害衝擊帶來的損耗L、恢復用時T的發展變化均有關聯,即與性能曲線的面積S相關。當前在國際上這一類型的韌性研究更多出現在了專門化的研究領域,尤其是城市基礎設施、經濟韌性、特定地區生態韌性,構建多樣化的數值模型、引入多種外部因子進行討論(圖2),使得韌性的測度更加貼合現實。
  • BBC:哪些國家可能最先從疫情中恢復?
    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展,專家們開始計算,在疫情得到控制後,各國將如何從這場緊急衛生危機中復原。據英國廣播公司(BBC)6日報導,結合2019年全球經濟韌性指數(Global Resilience Index)以及各國防疫舉措,分析認為,丹麥、新加坡、美國、盧安達和紐西蘭將是5個可能最先從疫情中恢復的國家。
  • 全國人大代表王天宇:新冠疫情的宏觀經濟衝擊與政策展望
    主要發達國家的消費、生產、投資和貿易活動趨於冷卻甚至停滯,受疫情衝擊較為嚴重的美國、歐盟、日本及中國等經濟體貢獻了全球GDP的60%以上,世界經濟格局出現前所未有的動蕩。IMF預測疫情將導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全球經濟將出現明顯負增長,世界銀行預計疫情將使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大幅放緩。海外疫情對國內經濟的導入性衝擊和影響正在顯現。
  • 科爾尼發布2020年全球城市指數排名與報告,解讀後疫情時代城市發展...
    城市排名結果揭示了在日益變化的環境下,城市全球地位和未來前景的激烈競爭與區域性分化特徵2020年11月18日(北京)——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今日發布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揭曉了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和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全球城市潛力排名》)。
  • 疫情給公眾認知及行為帶來哪些改變
    戰「疫」過程普遍增強了國民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對國家體制、國家制度、共同體命運有了更深切的認知,進一步激發了愛國主義情懷,堅定了道路自信,以及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信心。孫應帥:引發全球公共安全危機、社會治理危機、經濟發展危機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造成了一次重大衝擊,引發人們對思維方式、認知方式一次集體反思、回歸乃至重塑。
  • 這座產業帶城市正在全面進擊數字經濟新生態
    【億邦動力訊】因為疫情的出現,今年註定成為了數字經濟發展的劃時代的年份。數字經濟在今年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網際網路,中國人解決了最重要的生計問題,使得老百姓能夠真正的隔離,社會秩序得以快速回復。
  • 西部航空何以從疫情衝擊下率先恢復
    節流的同時更要開源。西部航空密切關注外部環境賦予的各種機遇,搶住市場需求,於第一時間開通或恢復原有航線。7月14日,文化和旅遊部宣布開放國內跨省旅遊後,西部航空迅速恢復和加密了15條航線,佔到其航線總數的15%。從轉型低成本航空公司開始,西部航空就非常關注輔營業務收入,疫情衝擊下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