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底層驅動力,優質產業的集聚可吸引人口持續規模化流入,進而奠定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產業發展潛力是判斷城市長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而來,我國多項經濟活動經歷了「階段性暫停」,一季度各地區經濟普遍承壓,但也有一些城市經濟總體能保持穩定運行或甚至出現逆勢增長。我們梳理了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一季度GDP變化情況,以數字來揭秘在疫情衝擊下,我國哪些城市經濟更顯韌性。
01
疫情衝擊下多地區一季度GDP有所調整,北上廣深、杭州、紹興等城市產業或具備特色優勢,或實現快速轉型升級,經濟韌性凸顯,南京、舟山等地經濟保持增長
圖:2020年一季度重點城市GDP增速變化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一線城市:
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間,一線城市實施的疫情防控措施最為嚴格,其工業、建築業、住宿和餐飲業均受到明顯衝擊,但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繼續平穩增長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2020年一季度,北京、深圳、上海、廣州GDP同比分別下降6.6%、6.6%、6.7%、6.8%。
表:2020年一季度一線城市重點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1.5線及2線城市:
此類城市實施的疫情防控措施在省內相對嚴格,一季度經濟調整幅度也普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但也有部分城市,經濟韌性凸顯,如南京、杭州、廈門、福州、西安、石家莊等地GDP增速好於全省平均水平。
南京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6%,是目前主要大中城市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城市(長沙尚未公布)。南京普惠政策落地早,「疫情防控、經濟復甦」同步推進,重點項目連續施工,高技術製造業、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或新興產業產值快速增長,推動一季度經濟總量穩中有升。
杭州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8%,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杭州數字經濟具備明顯的發展優勢,一季度逆勢發力,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818億元,增長6.1%,佔GDP的24.2%,軟體與信息服務、數字內容等相關產業分別增長10.1%和8.0%。
在這次疫情爆發過程中,武漢經濟受到明顯衝擊,一季度全市GDP同比下降40.5%,短期壓力較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多個國家戰略的重要支點城市,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2019年武漢人均GDP突破了2萬美元大關,經濟實力強;擁有汽車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等4個產值過千億的優勢行業,產業基礎好;加之國家的一攬子定向支持政策,積極因素在不斷積累,經濟具備快速恢復的條件基礎。
▌三四線城市:
舟山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0.3%,增幅在全國領先,舟山作為獨立的島嶼型城市,經濟生活受疫情影響程度相對較小,港口經濟穩定發展,「全球限硫令」新規落地,推動船舶修理企業脫硫塔安裝業務快速增長,一季度規上船舶修理業總產值增長73.6%。
紹興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2.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僅次於舟山。一方面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在特殊環境下獲得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居家隔離新模式加快了電商創新進程,紹興依靠自身紡織服裝產業基礎在平臺經濟、網絡經濟上展現出了良好發展勢頭。
短期內,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給我國經濟運行帶來了一定影響,但對於城市中長期發展潛力的判斷,更應聚焦於產業基礎及其成長性,因此在判斷2020年城市開發投資吸引力時,2019年的經濟表現是我們重要的參考依據。
02
2019年GDP萬億城市增至17個,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超三成,北京、上海領先優勢明顯,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及長沙、成都經濟增長快
圖:2019年全國主要城市GDP規模(億元)及6000億以上城市增速情況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2019年佛山GDP高達10751億元,進入萬億城市行列,全國GDP「萬億」城市增至17個,均為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長江中遊、成渝、山東半島及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高達31.6%。
具體規模來看,上海經濟總量已接近四萬億,北京緊隨其後,經濟規模遠超其他城市;深圳、廣州、重慶等地GDP規模在2.3萬億至2.7萬億之間;蘇州經濟總量達19236億元,即將邁過兩萬億門檻;成都、武漢、杭州、天津、南京GDP總量在1.4萬億~1.7萬億之間;其餘城市經濟總量均在1.2萬億以下。
增速來看,一線城市中,廣州、深圳增速較高,分別為6.8%、6.7%,北京、上海增速則與全國水平基本持平;1.5線及2線城市中,杭州、南京、寧波、佛山等地增速均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成都、長沙新舊動能轉換提質加速,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等支柱產業繼續保持有力支撐,新興服務業也快速發展,GDP增速均在8%左右;天津經濟增長態勢逐步恢復,增速由2018年的3.6%提升至4.8%。另外,也有部分城市正經受新舊動能轉換「陣痛」,經濟增長動力明顯減弱,2019年山東省內地級市GDP增速普遍有所調整,濟寧、濰坊、淄博、臨沂等地GDP增速均下降至4%以下。
03
「北上深」引領東部發達地區整體創新實力突出,西安、成都、武漢等中西部核心城市創新動能較強
2014年以來,我國勞動力人口數量逐年下降,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後,出生人口規模明顯不及預期,未來人口紅利減弱問題或將逐步凸顯,同時,東南亞人口大國在全球產業鏈的積極參與也給依靠加工製造業的區域帶來挑戰。近年來,國家發展戰略中「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提法明顯增多,以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破局關鍵。
圖:2018年主要城市R&D經費內部支出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統計年鑑》,各地統計局
▌從研發投入規模來看
(1)東部三大城市群仍是我國創新高地。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R&D經費支出分別為1871、1359、1162億元,繼續位居全國前三位。廣州、蘇州、天津、杭州、南京、無錫等傳統東部發達城市創新投入超300億元,居全國前列。
(2)部分中西部核心城市創新發展動能也較為突出。2018年,西安、重慶、成都、武漢研發投入規模均在400億左右,長沙R&D經費支出也在200億以上。
▌從研發投入強度來看
北京研發投入強度高達6.2%,長期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西安有軍工領域加持,加之省內大量科研資源集聚,研發投入強度達5.1%。上海、深圳創新型企業集聚,研發投入強度高於4%。杭州、合肥、南京、無錫、東莞等長珠三角發達城市研發投入強度普遍在3%左右。2018年重慶研發投入強度首破2%,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
04
居民購買力與經濟水平、產業結構息息相關,一二線城市及長珠三角區域重點三四線城市居民購買力較強
城市經濟水平、產業發展最終體現為城市的就業崗位多少與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進而決定房地產市場的購買力。購買力的強弱影響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空間、價格承受力以及產品偏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以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是社會實際收入水平的重要反映。
圖:2019年全國主要城市人均GDP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東部發達城市的居民購買力優勢更加凸顯,尤其是長三角、粵港澳區域。
一線城市中,2019年,上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最高,高達73615元,北京、廣州也在6.5萬元以上,居全國前列。
1.5線及2線城市中,蘇州、杭州、南京、寧波、廈門等其他東部發達城市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在6萬元左右,居民購買力強。
由於經濟起步早,產業基礎強,長三角及粵港澳大灣區三四線城市如溫州、紹興、嘉興等地,民營經濟發達,藏富於民,與同等人均GDP水平的城市相比,其城鎮居民購買力突出。
結語
東部地區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創新成效及購買力水平在全國範圍內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其中北上廣深、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受益於主要資源的進一步聚集,以創新驅動產業繼續高質量發展,城市價值有望再上臺階;而城市群內中小城市未來將立足自身產業基礎,通過積極承接核心城市產業轉移並與核心城市形成梯級完善互補的產業格局,自身潛力在此過程中也將得到提升。中西部地區發展仍將聚焦於成都、重慶、西安等核心城市,疊加西部大開發戰略進程的推進,城市潛力較大。
短期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次疫情衝擊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交運限制導致上遊供給收縮,下遊需求減弱使得中遊生產庫存積壓風險上升,尤其是在國外疫情持續蔓延背景下,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地區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未來一定時期內經濟壓力或將持續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