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應對新冠疫情衝擊中國經濟的十大政策建議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馬光遠

文 | 馬光遠

很顯然,新冠疫情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衛生事件,全球密切關注著這場疫情的發展態勢及對全球經濟可能造成的重大影響。

▲圖片源自攝圖網

這場發端於武漢,波及全國,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疫情對中國正常社會秩序堤壩的幹擾和破壞是超越預期和始料未及的:武漢全部封城、春節假期延長,旅遊等行業遭受巨大的打擊,病毒感染人數仍然在上升,工廠停工、大量的中小企業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

毋庸置疑,疫情的重大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公共衛生領域,而演化為震動國家全局的治理困境和社會秩序的難題,對公共治理、應急能力和生活秩序形成了極大挑戰。

對於這場重大的疫情以及造成的損失和當初信息沒有及時披露導致的嚴重後果,無疑是需要我們事後加以反思和問責的,舉全社會之力儘快戰勝疫情也無疑是當下最重要的事。

但是,在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全面評估本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無疑也很關鍵和急切。

面對疫情給中國經濟已經造成的重大衝擊,暫且拋棄天災或是人禍的追問,將關注轉向已經受到嚴重影響的千千萬萬的行業和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亦屬重中之重。

高層要在更高層面上一方面從容面對疫情本身,另一方面,快速評估本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出臺相應政策熨平恐慌。

過去的經驗表明,諸如非典等公共衛生事件最終會得到控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是短期的。但考慮到這次新冠疫情的爆發恰逢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期,很多行業正面臨痛苦的調整期,又趕上春節長假旅遊旺季,但新冠疫情爆發後採取的各種管控措施對旅遊、餐飲、酒店、教育培訓、物流等行業造成的衝擊是超乎想像的。

特別是,由於各地採取的各種防止疫情蔓延的措施比2003年「非典」爆發時嚴厲很多,導致很多行業的生產基本停滯,這在心理層面對中國經濟造成的衝擊遠非數字所能概括。

就目前對各行業造成的恐慌情緒而言,這次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遠大於2003年非典。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應對措施,這次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絕不是短期的經濟破「六」,甚至可能逆轉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勢頭。

從目前來看,這次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僅僅限於旅遊、餐飲、製造業等行業,而是從心理層面,從宏觀層面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全方位的衝擊。

基於此,我們認為,在眾志成城抗議新冠疫情的同時,高度重視疫情對中國經濟短期、中期、長期的影響,未雨綢繆,重拳出擊,以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應對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短期和中長期影響,以特殊之策挽救中國經濟,避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勢頭因為疫情而出現「大拐點」實屬極為必要。

全民抗擊疫情至關重要,但如果不重視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疫情過後,再去救經濟,可能為時已晚。

▲圖片源自攝圖網

基於此基本判斷,我們呼籲高層高度重視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全面提升應對疫情衝擊中國經濟的政策級別,特別時期,特別之策,重拳出擊,逆轉預期,提振信心。特提出十大政策建議:

第一、以科學的專業判斷減輕公眾恐慌,儘快恢復社會秩序。

面對災難,恐慌是人類的第一本能,無可厚非。隨著新冠感染確診和疑似人數最近的增加,人們的恐慌程度以及對疫情的應對會出現一個指數級的暴增。但是,如果專業人士能夠以科學的態度做出專業判斷,讓科學走在恐慌的前面,公眾的恐慌程度會大大減少。

我們認為,現在全國上下不論疫情嚴重程度,全國不分區域,村村封路,戶戶關門,小區封閉,生產物流停頓,如此恐慌是自毀長城。不管疫情輕重,動輒將應對提高到最高級別並不代表負責任,而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懶政。

我們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應對疫情公共治理委員會,包括醫學界、經濟學界、公共管理、交通等方面的專家,定期對疫情進行專業判斷,並調整應對級別,有條件復工的地區、行業和企業應該鼓勵在不導致疫情蔓延的前提下復工。

第二、從戰略高度重視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這次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最大衝擊並非我們看到的數字本身,而是因為加劇的恐慌導致心理層面的蔓延對很多行業的打擊。

面對這種情況,高層必須發出應對衝擊的最強音,和最有力的政策組合拳。出拳要快要重,適用於當下恰逢其時。

高層應及時召開穩經濟的高級別會議,出臺一攬子的方案,強力穩定中國經濟預期,解救困境中的中國企業。

第三、大幅度減免中小企業稅費負擔,儘可能避免企業倒閉。

這次疫情影響最大的是中國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他們是中國經濟的基石。為了中小企業的生死存亡,我們建議儘快宣布免除中小企業一季度的所得稅,緩交增值稅等其他稅費,幫助企業度過這個難關。

第四、貨幣政策要及時亮劍,避免流動性恐慌。

面對疫情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巨大衝擊,貨幣政策要突出應對疫情對宏觀經濟的衝擊,對衝擊較大的行業要增加流動性支持的力度,金融機構要主動大幅度讓利,明顯降低困難行業的融資成本。

2月1日,央行等五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通知》,《通知》明確,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以及有發展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

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到期還款困難的,可予以展期或續貸。並通過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等方式,支持相關企業戰勝疫情災害影響。可謂及時有力,希望工作做細,落到實處。

第五、發行新冠疫情專項債。

財政政策短期應突出疫情應對的舉措,筆者認為,財政赤字完全可以不必受3%的上線的限制;中央財政可以發行應對本次疫情專項債,對醫院、醫務人員以及疫苗研發、醫療物資生產企業進行專項補助。

第六、中小企業緩交上半年社保費。

考慮到疫情導致的開工延遲、假期延長等因素,我們建議在以前社保費率降低的基礎上,對 2020年中小企業的「五險一金」費率再降低至少1個百分點,同時明確緩交今年上半年的社保費。

第七、鼓勵推行租金補貼與減免。

在疫情的衝擊下,包括萬達、紅星美凱龍等商業企業對租戶主動推行免租行動,這種行為值得讚賞。同時我們建議國有企業和國有單位的寫字樓、商鋪等出租機構,對租戶實行減免三個月以上的租金,或者提供租金補貼政策,抱團取暖,共度時艱。

第八、鼓勵推行靈活用工和辦公政策。

鼓勵和允許企業根據其自身經營狀況採取靈活的用工政策,有條件的企業推行在家辦公,線上辦公;教育培訓機構鼓勵線上教學。對於疫情期間的薪酬,企業和用工單位可以和員工商量確定。對主動增加就業崗位達到一定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專項獎勵。

第九、對農民工進行線上培訓。

中國的農民工一直缺乏集中培訓的時機,這次疫情,大量的農民工難以返城就業,可以抓住這個時機,由人事部組織國內的教育培訓機構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對參與培訓的農民工給予一定的獎勵。

第十、拿出一批見效快的儲備項目提前上馬。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通信網絡建設,自然災害防治重大工程市政管網、城市停車場、冷鏈物流,農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設施的建設項目可以及時上馬。

▲圖片源自攝圖網

面對新冠疫情這隻2020年最大的黑天鵝,我們認為,唯有拿出最高級別的政策應對,方能避免恐慌,修覆信心,確保經濟大趨勢不被逆轉。

當務之急是通過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恢復人們對經濟的信心,形成正確的預期,避免民眾對中國經濟的誤讀,如果本次疫情引發民眾對經濟發展的恐慌,其殺傷力顯然遠非疫情本身可以相提並論的。

眾志成城抵抗新冠疫情

疫情蔓延,醫療物資空缺,我們的英雄們在前線和病毒進行著殊死的鬥爭。我已經通過我們民建思源基金捐款支持前線的英雄。

本期文章的打賞將全部用於疫情捐贈!特別要指出的是,大家打賞的錢會通過放心的渠道真正送到英雄們那裡,絕不會通過某會捐贈。

值此國難之際,我中華兒女人人有責。懇請大家轉發打賞,我第一次厚著臉皮求大家打賞!感謝各位粉絲的善舉。打賞的錢會專文發明細感謝,並會監督如何使用。

相關焦點

  •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受全球經濟放緩和中美貿易摩擦影響,2019年中國對外、對美出口分別為0.5%和-12.5%,創2008年以來新低。內部,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換擋,人口老齡化加重,宏觀槓桿率較高,經濟下行壓力較大,2019年底經濟暫穩但基礎不牢,且財政貨幣政策空間小於2003年。7、與2003年相比,當前第三產業、消費佔比更高,而疫情對服務業消費影響較大。
  • 全國人大代表王天宇:新冠疫情的宏觀經濟衝擊與政策展望
    一、新冠疫情對國內外宏觀經濟的衝擊按照世衛組織和醫學權威專家的評估,「全球感染高峰尚未到來」,新冠疫情控制最少也要持續半年,且極有可能延續到年底。疫情防控不僅直接影響居民家庭消費的需求端,也直接衝擊了企業生產運營的供給端。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和人員來往中斷。
  • 《疫情下的中國經濟》研究報告
    2020年1月以來全國新冠疫情大爆發,嚴重衝擊了我國經濟發展,疫情下我國經濟和保險業的未來走向成為被廣泛關注的重點議題。本文匯總了高校、智庫專家學者、行業宏觀分析師的研究觀點,旨在探討新冠疫情對企業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
  • ...應對新冠疫情引致的公共衛生危機以及對供需兩端同時帶來的衝擊...
    美國經濟遭遇「休克式打擊」 下半年走勢仍難樂觀;① 「美國疫情防控的不確定性和全球經濟探底復甦形態的不確定性,共同給美國經濟前景帶來高度的風險與不確定性。」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應對新冠疫情引致的公共衛生危機以及對供需兩端同時帶來的衝擊,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存在相當的局限性,美國主要財經官員一再強調直接的財政支持與財政刺激有望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於美國國內防疫抗疫不力,未能及時壓平疫情曲線,直接將美國經濟拖入了重啟和恢復經濟、保持健康的財政狀況、控制疫情的「三元悖論困境」;② 那麼,美國經濟何時能夠復甦
  • 劉俏:疫情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邏輯與施力重點
    從1、2月份國內經濟社會運行數據可以看出,市場嚴重低估了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正因如此,美歐等國意識到社交疏離帶來的經濟活動停頓將對其實體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從而接連出臺了重量級的經濟刺激政策。全球產業鏈中斷、外需變化以及疫情第二次爆發的可能性或給中國經濟帶來第二次衝擊。1、2月份社會經濟運行數據反映出我國已經遭受了一次衝擊。
  • 「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第一站,馬光遠解析中國經濟現狀
    馬光遠博士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就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走向問題直抒己見,與到場聽眾分享如何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馬光遠博士解讀雙循環戰略下中國經濟未來馬光遠表示,目前我國已進入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推動產業提質增效,順暢實現動能轉換是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 【權威觀點】馬光遠:經濟學家要始終牢記「經世濟民」
    深耕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幾十年,紮根到中國經濟運行之中,參與相關領域政策制定。中國經濟發展至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奇蹟般的發展,現有經濟學理論難以解釋中國奇蹟。不是經濟現實去適應經濟理論,而是經濟理論如何隨著經濟現實不斷更新和發展。中國的經濟現實需要全新的經濟學理論來解釋,市場與政府的關係需要突破傳統新古典經濟學的「兩分法」。我一直堅信,中國擁有產生經濟學新的理論的最肥沃的土壤。
  • ...王勇: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
    來源:盤古智庫本文大約5500字,讀完約14分鐘「新冠疫情來勢兇猛,企業生產經營受阻,眾多企業正在承受巨大壓力甚至生死考驗。在這一關鍵時間節點,為助力企業突圍渡困,盤古智庫傾情推出系列公益直播沙龍《抗疫轉型,企業生存》,免費為中小企業提供及時的信息、建議、交流平臺等多方面支持,與企業一起共渡難關,共克時艱。
  • 學術|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對航運經濟的影響與法律應對
    內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12月爆發以來,與航運經濟相關的生產、運輸、倉儲、保險等各個環節均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衝擊。消費需求降低,復工疑慮重重,經營難以有序進行;可運貨物減少,運輸成本激增,航運企業舉步維艱;貨物大量滯港,費用收取困難,港口企業遭遇新挑戰;保費收取受阻,承保風險加大,保險行業亦深受影響。通過梳理新冠肺炎疫情對航運經濟的影響及其現狀,分析疫情背景下貨、船、港、保險各方可能遭遇的法律風險,並有針對性地從法律風險應對和海事司法保障兩方面提出建議。
  • 《柳葉刀》總編輯:中國科學家果斷、負責應對新冠疫情
    新華社倫敦8月4日電 英國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總編輯理察·霍頓日前在英國《衛報》撰文說,在應對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果斷、負責地採取行動,保護人民健康。他說,正是中國科學家建議儘早採取封城措施,採取嚴格的保持社交距離政策,切斷了病毒傳播途徑。同時,科學家們協助設立臨時醫院,擴充病床數量,讓重症患者能夠及時獲得救治。
  • 疫情衝擊和大國博弈下,2021年中國經濟如何開局
    高瑞東/文 2020年伊始,全球經濟受到新冠疫情的巨大衝擊,主要經濟體迅速推出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以及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得益於成功的疫情防控以及及時精準的逆周期調節政策,中國經濟在前10個月不斷抬升,主要指標增速全面轉正的良好勢頭。
  • 後疫情時期中國的就業問題及其應對
    如何完成今年兩會制定的新增900萬人的就業目標,成為後疫情時期擺在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 基於上述問題,本文將首先梳理後疫情時期我國面臨的整體宏觀經濟形勢和就業狀況的典型事實,然後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及後續影響下,我國就業市場面臨的主要風險和就業困難的成因,最後基於以上分析,提出解決我國當前就業問題的政策建議。
  • 馬光遠:中央經濟會議釋放八大重要信號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馬光遠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2020年,定調2021年的宏觀經濟政策。會議的公報透露出八個主要的政策信號。一、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正增長的經濟體。
  • 劉國恩: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
    題記:2020年突發的全球性新冠疫情衝擊,將如何改變各國的發展軌跡,是當下人們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疫情可能怎樣影響中國正在形成中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醫療健康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抗疫措施該如何在守護健康與保障經濟之間進行科學取捨?
  • 後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若干政策建議
    文/陳炳才,國際金融論壇研究院執行院長,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研究員一、後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一)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可能需要5-10年的恢復期自2019年底和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以來,人們本以為病毒在2020年上半年可以基本收斂,下半年迎來全球經濟復甦。
  • 疫情經濟交困 美各界冀望更多刺激政策
    當選總統拜登即將於2021年1月20日就任,各界人士期待美國經濟受到更多刺激政策的提振,但同時擔憂美國政治風暴對經濟前景帶來的不確定性。   疫情難以控制   歷經近一年努力,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日趨惡化。新年伊始,疫情態勢更為複雜嚴峻。   據報導,2021年首日,美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突破2000萬例。
  • 中國實現全球主要經濟體唯一正增長,期待2021十大預言
    2021年預計我國還會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也不會過於收緊,貨幣政策會更加注重精準性和靈活性,這樣的話我國GDP在2021年還會實現較高的增長,特別是考慮到今年一季度受到疫情的影響,GDP下降了6.8%,基數較低。2021年我國GDP有可能回升到8%左右。
  • 吳沈括:與中國脫鉤?後疫情時代,美日數字經濟布局的新動向
    吳沈括  北京師範大學網絡法治國際中心執行主任、博導、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研究中心秘書長  前言  數字企業在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數字經濟對整體經濟拉動效果顯著——在新冠疫情之下,不只是中國,美國和日本政府都紛紛意識到數字經濟在疫情及後疫情時代的重要價值。
  • 鄂永健:2021全球經濟金融周期、格局與政策外溢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鄂志寰(IMI學術委員、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2021年全球經濟金融前景取決於三個關鍵因素,一是全球經濟發展的線性周期性軌跡;二是新冠疫情對周期性趨勢進行非線性擾動的程度;三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宏觀政策取向及溢出效應。
  • 「K50專稿」管清友:大停擺—新冠病毒超級衝擊之後的中國和世界
    精彩導讀今天的主題是《大停擺——新冠病毒超級衝擊之後的中國和世界》,想從幾個方面和大家一塊探討。既探討短期的問題,資產的問題,同時我們也拉長時間周期,去探討一下可能對整個世界的長期影響。新冠疫情是一個超級衝擊,學界、資本市場、政策諮詢界,一開始很多人低估了這次疫情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