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公共衛生危機管理的特點及應對
【摘要】日本公共衛生危機管理體制具有法制化和程序化、專門化和科學化、系統化和信息化的特點。自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蔓延以來,日本政府依據《傳染病法》《檢疫法》及《新型病毒等對策特別措施法》,在內閣設立新冠病毒對策本部,制定應對措施,並按照現行公共衛生危機管理體制進行疫情防控。
-
朱光耀:面對公共衛生危機的挑戰 人們在戰略思路上要有突破
朱光耀認為,新冠疫苗的開發為人類戰勝新冠病毒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科學的基礎和能力。同時,也要深刻的認識到,人類未來還將面臨著新的、其他的公共衛生危機的挑戰。我們要有更寬廣的思路,要特別認識到新冠疫情危機對人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極端緊迫性和極端重要性,要把人類戰勝公共衛生危機、同人類戰勝氣候變化挑戰結合起來。
-
馬光遠:應對新冠疫情衝擊中國經濟的十大政策建議
對於這場重大的疫情以及造成的損失和當初信息沒有及時披露導致的嚴重後果,無疑是需要我們事後加以反思和問責的,舉全社會之力儘快戰勝疫情也無疑是當下最重要的事。但是,在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全面評估本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無疑也很關鍵和急切。
-
全球疫情大流行將帶來怎樣的影響,企業如何應對
實際上,這場疫情迄今已經造成世界經濟供需兩端的同時重創;在金融端, 美股已經達到 1987 年以來的最大跌幅。雖然此次金融市場震蕩的主因是由疫情而導致的信心下挫,而非如 2008 年那樣的銀行樞紐系統問題,但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在原有結構性問題和疫情的衝擊下,世界經濟危機已是大概率事件;而金融危機則正迅速由中概率事件向大概率事件攀升。
-
中國抗疫外交助力全球公共衛生治理
與此同時,新冠疫情在糧食安全、社會政治等領域引發新的連鎖危機,不少糧食出口國加緊限制出口,拉美、南亞、非洲或面臨糧食危機。同時疫情誘發社會動蕩,多國爆發嚴重社會騷亂和大規模示威。新冠疫情不僅給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同時也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特別是給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為此,中國採取了一系列防控疫情的有力措施,降低疫情對經濟的短期影響,特別關注民生問題以及因疫情面臨困難的中小企業,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沒有因為新冠疫情而改變。
-
新冠危機與次貸危機的資產定價區別明顯 給順周期投資帶來思考
而有的市場評論借題發揮,過於渲染與解讀這些名詞,這給投資市場帶來了很多誤導。市場普遍認為跟經濟周期同漲同跌的行業是順周期行業;在經濟下行周期能逆勢上漲的行業是逆周期行業;也有一些行業,不管經濟上漲與否,都有自我的運行節奏,這是無周期行業。順周期行業如基建、房地產、煤炭、鋼鐵、銀行等行業;逆周期行業如科技與朝陽等行業;無周期行業如醫療衛生、教育等行業。
-
9月份中國採購經理指數顯示:供需兩端的均衡性增強
原標題:9月份中國採購經理指數顯示:供需兩端的均衡性增強 9月份中國採購經理指數顯示,3月份以來三大指數持續位於臨界點以上,在延續向好態勢的同時,又出現了更多可喜的變化,需求復甦速度有所加快、進出口明顯回升、大中小企業協同共進。
-
危機時期愈發彰顯社會科學價值
人們對社會科學的信任度提升美國世哲出版集團(SAGE Publishing)助理副總裁凱蒂·梅茨勒(Katie Metzler)近日在「社會科學空間網」(Social Science Space)發文表示,2020年是全球科研群體合作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年,同時也彰顯了社會科學的巨大價值。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科學界以極高的效率研發出了疫苗。
-
新冠病毒、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
一場危機,讓人類意識到生活常態的脆弱,更應該敦促人類用行動避免下一場危機的到來。而除了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等諸多方面之外,新冠疫情還能引發全人類的哪些思考?全球流行病危機的爆發,能夠讓人聯想到哪些其他危機?如何用具體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避免氣候危機的全面爆發,應當是首當其衝的議題。
-
魏志江 鄭宇晴:論公共衛生的「安全化」與「去安全化」——中日...
在這種路徑下,最高領導人的時間和精力、政治共識和社會認同能夠得到迅速匯聚,資源以及資金得以集中投入到應對公共衛生危機之中,但由於在前期難以兼顧實現「去安全化」,因而在後續啟動的「去安全化」進程中需要有針對性地採取治理「安全化」困境的措施。筆者認為,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漢模式」就屬於「完全安全化」的模式。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隨著氣候變暖,新冠疫情或許只是更多危機的「預演」
他認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動物遷徙可能會給人類帶來更多類似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危機。他提到有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來自動物界。「隨著氣候變暖,類似危機可能會更加頻繁,因為動物需要遷徙,或許新冠肺炎疫情只是一次預演,」他說。「等新冠肺炎疫情過去,氣候問題依然還在,」恩格爾說,「我們正在失去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時間。」
-
10小時完成新冠病毒基因測序,中國公共衛生「最強大腦」在上海揭牌
3月10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健康與生物安全大數據超算中心揭牌,將成為目前中國公共衛生系統內最具規模的超算中心。該中心的成立將對推進相關病毒疫苗及新藥臨床研發,加速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未來,其科研算力將服務長三角,輻射全中國,成為醫療科研的「最強大腦」。
-
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2020年報告:協同應對交織的危機
正如在環境衛生、個人衛生以及菸草控制方面取得的進展一樣,得益於過去五年來越來越多衛生專業人員的持續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缺口正在縮小。 未來五年:對兩個公共衛生危機的協同應對 2020年12月12日將是2015年《巴黎協定》的周年紀念日,各國將更新本國承諾並每五年進行一次審評。
-
多國公共衛生專家分析非洲疫情好於預期原因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薄雯雯)據非洲疾控中心發布的最新新冠疫情數據顯示,截至非洲東部時間11月25日5時(北京時間10時),該地區累計確診病例2093943例,其中死亡病例50337例。目前非洲新冠確診和死亡病例佔全球總數比例均不到4%,是什麼因素令疫情初期被廣泛擔憂的非洲大陸經受住了新冠大流行的考驗?
-
新冠繼續,疫情蝴蝶效應或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iWeekly據多家外媒報導,受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影響,多國食品供應鏈出現問題,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面對疫情帶來的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在艱難時期,「吃」的意義似乎變得尤為複雜。
-
2020新議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全球化轉型與國際合作治理
應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推動全球經濟復甦,亟需國際合作克服疫情影響,通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共同應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 1.2 全球供應鏈中斷引發供需不確定性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的連鎖反應,最早來自供應鏈的中斷,以及由此導致的全球供應與需求突發「脫鉤」、供應鏈體系復工復產時間表難以預期、資金鍊是否可持續等仍存不確定性。
-
北大國發院金光講席教授盧鋒:新冠大流行與疫情經濟學
這次新冠大流行對各國公共衛生、經濟運行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衝擊,也為疫情經濟學提出多維度和多視角新課題,為深化疫情經濟學規律認知並拓展其學科體系內容帶來契機。疫情經濟學的緣起流行病防控在諸多方面凸顯衛生健康及醫療護理領域的經濟學特徵屬性,因而有關流行病防控的經濟學分析在上世紀60年代衛生經濟學產生之際就構成這個應用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內容。
-
全球衛生危機是否會演變全球糧食危機?糧農組織:農業韌性高
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發布的最新《糧食展望》報告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糧食市場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仍將面臨不確定性,但農業食品產業面對疫情危機的韌性可能要高於其他產業。相比較2007-2008年糧食價格危機,報告認為,政策制定者現在有了應對全球危機的更多經驗。
-
世界頂尖科學家共識:聯合科學力量抗擊新冠疫情
但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科學家無法迴避這個全球矚目的話題,聯合科學力量對抗新冠疫情成為與會科學家的共識。疫情應對是全球科學合作典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在致辭中表示,要解決當前危機以及未來疫情大流行需要依賴科學,疫情應對是全球科學合作典範。大學、研究所、工業界的科學家都在研究病毒,探索新的診療手段防止疫情傳播。
-
疫情下各國該如何應對氣候變暖?
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疫情依舊處于波動中,這就使得今年南半球各國在面對又一個氣溫可能創新高的夏季之際,還必須謹防新冠疫情。麥肯錫在6月中旬出版的《應對氣候變化》最新報告中提到,未來十年將是檢驗各國是否履行各自的氣候變化承諾,以及如何應對病毒和氣候變化帶來的雙重挑戰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