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北極圈現罕見高溫!疫情下各國該如何應對氣候變暖?

2020-12-05 第一財經

對於南半球而言,還沒進入嚴格意義的盛夏,但6月多地的氣溫已刷新紀錄。今夏,又將是個高溫季嗎?

6月,南半球的日本、俄羅斯、英國等地的最高氣溫先後刷新紀錄。根據歐洲氣候監測網絡的數據,過去五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過去十年也是如此。而今年躋身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也被認為是「大概率事件」。

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疫情依舊處于波動中,這就使得今年南半球各國在面對又一個氣溫可能創新高的夏季之際,還必須謹防新冠疫情。

麥肯錫在6月中旬出版的《應對氣候變化》最新報告中提到,未來十年將是檢驗各國是否履行各自的氣候變化承諾,以及如何應對病毒和氣候變化帶來的雙重挑戰的關鍵時期。「後疫情時代,各國紛紛開啟了衰退之後的艱難復甦。但是,氣候變化以及由其引發的有形風險切實存在。各國應始終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以避免氣候變化導致的不利影響。」報告寫道。

北極圈現高溫

據俄媒報導,6月20日,位於北極圈內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維爾霍揚斯克(Verkhoyansk)地區測得38攝氏度的高溫,打破了北極圈內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紀錄。通常,在冬季,維爾霍揚斯克的最低氣溫徘徊在零下50~零下60攝氏度,因此,6月氣溫能飆升至如此高的溫度,著實有些讓人吃驚。

俄媒報導顯示,維爾霍揚斯克6月最高溫度的平均值在20攝氏度左右。而今年的溫度相比往年,要高出了整整18攝氏度,而且這還是在沒有步入盛夏的6月。此前,當地錄得的最高溫紀錄為37.2攝氏度,在20日被記錄到38攝氏度的高溫後,21日總體上沒有大幅降溫跡象,依舊錄得35.2攝氏度的高溫。

6月以來,西伯利亞地區多地也出現了單日30攝氏度高溫的紀錄。即便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也已在6月20日這周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熱浪。而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對莫斯科來說,是140年來最溫暖的冬天。莫斯科氣象局網站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0年的這個冬季莫斯科的平均氣溫為0攝氏度,不僅比往年同期氣溫的正常水平高了7.7攝氏度,下雪也成了不多見的現象。以往,積雪是莫斯科冬季的標配。根據俄羅斯氣象部門此前發布,2019年也是俄羅斯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在日本,6月的第一周就有多地出現了3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其中,九州地區已再6月9日出現了今年第一次35度以上的高溫天氣。日本氣象廳已預計2020年夏季氣溫將持平或高於常年。而日本醫師學會也不斷呼籲民眾,在謹防疫情的同時,也要注意防暑降溫,避免出現在高溫天中暑的情況。

大洋彼岸的英國也已遭遇了今年迄今為止最熱的一天。英國氣象局資料顯示,倫敦西部希斯羅機場25日測到氣溫飆升至攝氏33.3度;24日氣溫則是32.6度,導致了大批民眾不顧疫情奔赴海邊度假。英國海濱小鎮多塞特郡(Dorset)地區的助理警察局長德瑞亞(Sam de Reya)表示,「我們顯然仍處於公共衛生危機之中,如此多的人湧向海灘,將會進一步給緊急服務資源增加壓力。」

應對氣候變化要這麼做

一年又一年的創紀錄高溫、暖冬等異常氣候,警示著國際社會:氣候變化越來越不容忽視。

雖然當前國際社會所有的焦點都集中於如何重振旗鼓,但麥肯錫指出,氣候行動仍是未來十年的關鍵,不僅在於強化氣候韌性基礎建設的投資與低碳轉型的必要性,同時可創造就業並強化經濟與環境的韌性。而「零利率」的時代下也是低碳投資進場的絕佳時機。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亨德森(Kimberly Henderso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全球氣候變化風險的持續時間與破壞力可能將遠遠超過此次疫情。我們對疫情的應對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可持續發展能否實現,以及如何實現。在全球市場正逐漸從供需雙重衝擊中恢復的特殊時期,著眼於可持續發展,增強韌性,應當且必須成為提振經濟、保障民生的有機組成部分。」

麥肯錫認為,疫情期間,有助於支持、推進氣候行動的因素很多,比如因居家、遠程辦公等減少的運輸通勤需求與排放量。再者,也讓氣候風險的經濟成本越明顯並可觀,如促使私部門轉型的誘因、增加公眾對於氣候變化科學的重視,以及提升政府採取預防、國際合作的行動意願。

當然,麥肯錫也指出有不少阻礙其氣候行動的因素,比如經濟衰退壓力恐讓政府與民眾忽略氣候行動的優先順位、投資者恐延緩其低碳的投資決定、國際間的零和博弈等。

對於政府而言,麥肯錫認為,應採取培養氣候風險模擬與評估經濟衝擊的能力、支援立即的低碳轉型投資、重新思考加速氣候變化危害的補貼體制、邁向可持續所需的國際合作。

比如,麥肯錫認為,為應對氣候挑戰,中國可通過3個路徑為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第一,開發、普及、輸出低排放解決方案。隨著世界轉向低碳經濟,相關出口和技術需求可能會急劇增加,包括電解器、可持續航空燃料、替代蛋白質、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等。隨著低碳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不應止步於製造,還應支持全球解決方案的設計和開發。第二,為綠色項目提供資金支持。中國有條件重點發展跨境綠色項目,投資綠色金融,為海外用戶提供金融和技術支持,並鼓勵其他國家思考自身基礎設施對氣候的影響。第三,為促進國際合作發揮更大作用。

就企業而言,麥肯錫認為,有兩項優先行動,首先對自身高碳經濟活動進行體檢,具體落實汰除高碳資產的時程;其次,藉由系統性、跨循環的視角審視如何強化產業韌性,包含在地化生產、數位化革新等。

就在6月24日,矽谷科技巨頭之一的亞馬遜承諾將投資20億美元建立「氣候承諾基金」,用於應對氣候變化的項目,加大力度減少自身和其他公司的碳足跡。這是矽谷科技巨頭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承諾。據悉,新基金將投資於多個行業的公司,包括運輸和物流、能源生產、存儲和利用、製造和材料、循環經濟、糧食和農業。

就在上周,以永旺、理光、富士通為代表的144家日本企業在與日本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會面時強調,希望政府能在後疫情時代加快向可再生能源、低碳經濟的轉型。

相關焦點

  • 南極出現高溫,全球變暖不可逆轉:人類應該如何應對?
    武漢疫情還沒有結束 ,珠穆朗瑪峰長草了,北極甲烷也大爆發,南極出現了罕見的20.75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大量的冰川融化……全球變暖不可逆轉地蔓延,這已經成為2020年的一個共識。美國海洋大氣局的科學家指出,通過不同角度的研究發現,地球變暖趨勢的繼續,北極地區將會迎來沒有冰的夏天,這一切可能就會發生在本世紀中葉,也就是2050年,也有可能,無冰之年到來的時間還會提前。有一些研究者已將北極無冰的時候向前調至2030年。部分科學家認為,北冰洋變成一片汪洋的速度將會更加快,這是地球大危機的開始。
  • 北極圈現超30℃高溫 全球多地「高燒」引關注
    一句話概括就是,我國中東部7月下旬出現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高溫強度強、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她說,7月,全國平均高溫日數達6.1天,比常年同期多2.1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四多。這其中,7月20日高溫影響範圍最廣,35℃以上高溫面積達159.8萬平方公裡,38℃以上高溫面積達13.4萬平方公裡。  高溫天氣並非我國獨有,整個北半球都很「熱」。
  • 北極圈現37.8度高溫:後果不僅是「北極綠了」這麼簡單
    37.8 ℃ 的氣溫遠超當地正常水平——該地區 6 月最高溫度的平均值為 20℃。然而,維爾霍揚斯克的人們很可能會再次見證記錄的誕生:保守估計下,北極變暖速度約為地球其他地方的兩倍(還可能更高),這將導致極地動植物的生態混亂。
  • 北極圈現罕見高溫,北緯70度氣溫高達30度!北極熊活得下去嗎?
    這兩天,北半球多個地區都很熱,比如英國正在經歷罕見的盛夏熱浪,在26日英國部分地區的戶外氣溫升高到36度,對於習慣了海洋性氣候溼潤涼爽的英國人來說,熱浪的到來是罕見的並且造成了一系列麻煩,不少人因為高溫送醫——作為一個與我國漠河同緯度的群島國家來說,這裡的建築設計基本都不考慮散熱,
  • 西伯利亞8萬年難遇的高溫,北極凍土下古老的病毒正在甦醒
    疫情火災地震洪水氣候,大自然都考驗著我們人類,也在向我們發出警告。森林火災15日消息,英國《經濟學人》報導,研究發現,今年上半年,西伯利亞地區的平均氣溫比1981年至2010年同期高出5攝氏度以上,北部的維爾霍揚斯克市6月
  • 從南極高溫20℃來了解全球氣候變暖
    背景材料2月13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西摩島上測得20.75℃的新高溫紀錄,這是有記錄以來南極高溫首次超過20℃!這意味著,本應該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之一的南極,此時的溫度甚至高過了中國很多的北方城市。其中,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剛剛經歷了141年以來,記錄的最暖的1月,平均氣溫約為0℃,比以往同月的平均氣溫高9.3攝氏度。而1月的平均積雪深度只有約7釐米,較過去平均的32釐米少了很多。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美國航天局戈達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發表的研究報告說,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九個最熱的年份,估計下一個厄爾尼諾現象今年或明年開始形成,全球地表氣溫可能將在今後一兩年內創下新紀錄。中國氣象局科技發展司副司長巢清塵認為,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已對氣候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在變化速率方面呈現出的特徵是:北半球快於南半球,高緯度地區快於低緯度地區,冬季比夏季變化大。
  • 應對氣候變暖還需持續攻堅
    圖為7月17日高溫期間,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石化社區居民參加吃西瓜比賽,以此消暑納涼。王 曉/攝  有人或許覺得,全球氣候變化是個離日常生活較遠的「高冷」話題。實際上,它帶來的影響波及生活方方面面,多措並舉應對已經刻不容緩。氣候變化主要有哪些表現?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做了些什麼?接下來應該怎麼辦?記者採訪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
  • 北極圈出現38℃罕見高溫天氣
    高溫預警,強降雨和洪澇災害侵襲,這個夏天,高溫酷暑的溼熱天氣一直伴隨著人們。城市化的進程速度很快,到處都是鋼筋混凝土,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城市中的綠色越來越少,每到夏天來臨,人們仿佛被蒸煮一般,溫室效應愈加明顯。
  • 熱浪席捲北半球 北極現罕見高溫 究竟是誰在「燜燒」地球?
    >替換高清大圖氣候變暖導致高溫風險加劇從氣候背景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高溫風險加劇,是今年高溫熱浪異常的大背景。為何北極地區發「高燒」?呂俊梅表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北極地區氣溫的上升速度高於其他地區,大概是其他地區的兩倍,這種現象叫做極地放大效應。
  • 受疫情影響 各國氣候行動會按下暫停鍵嗎?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38℃,北極圈,真實地發生在剛過去的6月。據報導,北極圈內西伯利亞地區多處氣溫飆升至30℃以上,而世界十大極寒地之一——維爾霍揚斯克小鎮,氣溫一度衝破38℃,要知道往年這裡6月的平均氣溫只有20℃。這是遠在中緯度的我們難以真實感受到的變化。
  • 《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發布:全球變暖趨勢加劇 未來五年可能...
    該聲明顯示,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健康、人口移徙、糧食安全及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等方面。隨著全球持續變暖,目前的高溫紀錄再被打破「只是時間問題」。聲明表示,2019年是有儀器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
  • 北極罕見高溫、「地獄大門」不斷擴大,凍土層出現萬年前猛獁象
    北極在我們的印象中,應該是一個冰天雪地的極寒地帶,遠離我們人類,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很少會看到北極地區的消息。不過,這些年來,北極已經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因為北極地區不斷出現異常的情況。在這段時間,罕見高溫可能已經成為了北極地區的代名詞,有科學報告指出,西伯利亞地區目前正在經歷8萬年一遇的高溫,在今年上半年,西伯利亞地區的平均氣溫已經比1981年至2010年期間同期高出5℃以上,其中維爾霍揚斯克市地區的最高氣溫更是一度達到38℃。
  • 今年6月來北半球高溫難耐 南半球遇罕見寒冷
    同時,本來氣候溫暖的南半球卻比往年冷得多。地球為何北熱南冷?由於氣候成因過於複雜,現在還沒有一個一致的意見。但是,分析人士無不擔憂地指出,這種極端天氣有可能在未來持續下去。今年夏天,北半球普遍高溫。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指出,今年的6月份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份。在一片高溫的恐慌中,俄羅斯這個歷來以嚴寒著稱的國家,在這一輪的酷熱中受災頗重。
  • 「北極變綠了」真不見得是好事
    西伯利亞經歷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北極圈38攝氏度的最高溫,都是全球氣候變暖加速的信號——「北極變綠了」真不見得是好事閱讀提示全球變暖只會讓極端氣候更加頻繁,也讓全球面臨更多的危機。研究發現,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導致北極地區升溫的速度比其他地區快兩倍。北極變暖原本就在氣候專家們的預料之中,但原先的預計是,到2100年左右,北極氣溫可能最高會達到38攝氏度。如此看來,北極圈內的升溫提前了80年。
  • 北極冰封的病毒即將甦醒,人類如何阻止下一場疫情?
    放眼全球,隨著全球變暖,冰緣環境逐漸變得難以預測。在過去的十年中,北極圈的氣候變暖速度遠超科學家們的估計。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論文顯示[3],極地的變暖速度是全球其它地區的四倍,冰川及永久凍土(permafrost)如今的融化水平比科學家預測的快了至少 30 年。
  • 北極冰橋坍塌,出現20米高新島嶼!全球變暖敲響警鐘
    新島嶼出現在北極根據2020年7月24日的俄羅斯科學報告,俄羅斯地理學會指出,當八名俄羅斯高年級學生在線監控衛星圖像和信息時,他們在北極Novaya Zemlya地區發現了一個新島。根據數據,這個新出現的島嶼的高度約為20米,相當於一座5層樓的建築。該島旁邊是一條海峽,寬約80米。該海峽的寬度現已擴大到200米。 。
  • 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氣候 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
    多個氣象機構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將是一個 長期的過程。由此引發的極端氣候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應當引起各國高度重視。厄爾尼諾事件助長全球氣溫創新高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領銜撰寫的地球年度「體檢報告」顯示,2015年超過2014年成為現代歷史上的最熱年。這一題為《2015年氣候 狀況》的報告由來自62個國家的450多名科學家共同完成。
  • 全球氣候變暖,為何寒潮頻頻來襲?權威解析來了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為何寒潮頻頻來襲?具體來看,近日的寒潮受「一北一南」兩大因素雙向夾擊影響。首先是北極海冰因素。北極是冷空氣的「老家」,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第二低值,極地渦旋減弱,難以「固定」冷空氣。
  • 熱浪肆虐一周,罕見高溫「炙烤」歐洲
    剛剛進入夏季,歐洲多國就處於一場強烈、危險、甚至致命的熱浪之中,多地高溫刷新紀錄,異常氣候令人悶熱難當。過去的一周,學校停課,戶外活動取消,志願者們看望老人……歐洲各國嚴陣以待,「備戰」「炙烤模式」。多國刷新高溫紀錄在法國,持續高溫不斷刷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