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氣候 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

2020-11-25 湖北網絡廣播電視臺

核心閱讀

一份多國科學家參與調研的地球年度「體檢報告」顯示,2015年,包括溫室氣體濃度在內的多項與氣候相關的紀錄被打破。2015年以來的高溫繼 續反映了地球的變暖趨勢。世界氣象組織報告也顯示,2016年很可能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多個氣象機構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將是一個 長期的過程。由此引發的極端氣候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應當引起各國高度重視。

厄爾尼諾事件助長全球氣溫創新高

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領銜撰寫的地球年度「體檢報告」顯示,2015年超過2014年成為現代歷史上的最熱年。這一題為《2015年氣候 狀況》的報告由來自62個國家的450多名科學家共同完成。該報告稱,氣候變化的三大關鍵指標——全球表面溫度、北極海冰融化速度以及二氧化碳濃度,都在 今年前半年達到了新的高點,而這樣嚴峻的氣候狀況是長期氣候變化和短時間內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疊加的結果。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表報告說,2015年至2016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之一,其增溫效應助長了全球氣溫不斷創 新高。2016年前6個月已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半年,即使下半年出現有降溫作用的拉尼娜事件,今年全年也很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今年6月美國 大陸西南部分地區、墨西哥南部、巴西北部、非洲東北部和西南部、中東地區、澳大利亞北部和印度尼西亞的氣溫均創下同期最高紀錄。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全國環境信息中心科學家傑西卡·布蘭登認為,上一次發生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是在1998年,但2015年的海冰以及冰川消融 的速度都比近20年前要快得多。令人憂心的是,厄爾尼諾事件所觸發的極端天氣的影響會長期作用於生態系統,短則持續數年,長則可能轉化為永久性問題。

  高溫天氣長時間內會經常光顧全球

根據《2015年氣候狀況》報告,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暖,極端氣候事件也逐漸增多。2015年雨季的降水高於往年,導致全球許多地方發生大洪水。與此同時,全球嚴重乾旱地區面積比例也從2014年的8%升至2015年的14%。

今年以來,幾乎全美各個地區都感受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阿拉斯加地區冬季平均氣溫在過去60年升高了3攝氏度,阿拉斯加和美國西部山區冬季 積雪加速消融。美國西部山火季節持續時間變長,從1970年的平均50天已延長到如今的125天。降水方面,2015年僅中西部密蘇裡州、伊利諾州的洪 災便造成了約3億美元的損失。

8月9日,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在杜尚別召開的聯合國關於水資源問題的高級別國際研討會上指出,中亞地區60%的水資源來自塔吉克斯坦境內的冰 川,但最近幾十年來,塔境內的冰川面積減少了30%,且這一趨勢仍在繼續。拉赫蒙認為,全球變暖對水資源帶來的影響正在阻礙貧窮國家脫貧。

聯合國大學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發表的一份調研報告也提出「高溫預警」,認為高溫天氣在未來很長時間內會經常光顧全球,高溫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到2030年全球或將損失2萬億美元,亞洲和非洲地區的欠發達國家損失尤其嚴重。

面對極端氣候事件,非洲的處境更為艱難。根據南非氣象部門的數據,2015年是南非120年來最為乾旱的年份。相關數據顯示,在今年南半球夏季 熱浪中,南非開普敦有11人身亡,高溫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約2.69億美元。根據聯合國的一份報告,受高溫影響,到2030年加納和奈及利亞將損失國內生 產總值的6.5%和6.4%,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和南非也將分別蒙受2.4%、2.2%和0.5%的經濟損失。

  應對極端氣候變化的能力亟待加強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裡·塔拉斯日前表示,受2015至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助推,持續數十年的氣候變化趨勢達到了高峰。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目前已經結束,但由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變化並沒有消失,這意味著人們將面對更多熱浪、水災及熱帶氣旋帶來的潛在影響。

全球各地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存在很大差異。發達國家基礎設施過硬,應急能力較強,因此受極端氣候的影響不是很大。相比之下,亞非拉一些國家由於經濟相對落後,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應對極端氣候變化的能力也比較弱。

法國《費加羅報》報導稱,全球氣溫升高,受害最嚴重的往往是弱勢群體和貧困社區。在國家層面也是一樣,發達國家擁有足夠的財力物力應對氣候變 化,而非洲一些國家則沒有能力獨自應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南部非洲遭遇嚴重旱情,1400 萬人面臨糧食危機。根據聯合國環境計劃署發布的一份報告,到2050年,非洲需要500億美元資金用於應對氣候變化。在過去20年間,非洲年平均氣溫升高 2攝氏度,對於該地區農業生產、食品安全、醫療衛生和飲用水供應構成了極大挑戰。

紐西蘭衛生和環境國際基金會負責人託德·基約斯特羅姆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在2050年之前要避免遭遇高溫天氣現在看來是不大可能了,為 了世界經濟的穩步增長,也為了縮小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世界各國都需要馬上行動起來,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應對氣候變暖。」

來源:人民日報

(見習編輯 劉小笛)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 低碳經濟是人類自救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可是近日來,歐洲、美洲、亞洲多個國家陸續出現暴雪、暴雨等極端天氣,北京更是遭遇了60年同期最大暴雪,氣溫屢創新低。而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不是一直說全球氣候變暖嗎?為什麼氣候會異常寒冷呢?
  •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隨著全球氣溫逐年攀升,由氣候變暖引發的風雹、乾旱、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使得全球各地都面臨嚴峻的氣候災難。氣候變化不僅威脅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 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氣候,撒哈拉沙漠突降暴風雪,局部深達1米
    撒哈拉沙漠形成於約250萬年前,是世界僅次於南極洲的第2大荒漠,面積約906萬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 撒哈拉年平均日氣溫約20℃。平均冬季氣溫為13℃,夏季極熱最高氣溫曾達到創紀錄的58℃。年降水量為76公釐。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撒哈拉沒有任何工業汙染,而且沙質純淨,這也是每年吸引大量遊客的其中一個原因之一。
  • 全球變暖「後遺症」?極端氣候覆雜,地球以前與現在是「兩個天」
    這相當於是全球變暖的「後遺症」吧,在位於格陵蘭島的一個小村莊,科學報導出了冰川對他們產生的危機,1100萬噸的冰山開始靠近他們,上面居住的169名居民不得不面臨崩潰與絕望,只能選擇離開。根據加拿大廣播公司稱,已經有33人前往內陸了,確實那樣,冰山的靠近完全是取決於氣候的變化。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 氣候風險不斷上升
    來源:經濟日報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日前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召開,全球氣候變暖、氣候風險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世界氣象組織的氣候狀況監測表明,全球氣候系統的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2018年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0℃左右,位於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第四位;2018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海洋熱含量最高的一年,海平面持續上升,南極和北極海冰範圍遠低於平均值;全球天氣、氣候災害帶來的損失在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90%以上,發生次數為1980年以來最多。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日益凸顯,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列出的5個1971年至2010年間海洋熱含量變化趨勢估算中,最小的估計值竟然只有最大估計值的一半!這嚴重限制了人們對全球變暖的科學認知。「海洋面積異常廣闊,平均深度達4000米,人類目前的觀測手段僅僅集中在上層2000米。在2005年Argo浮標觀測網建成之前,在南半球以及全球700米以下深海的觀測都較為稀少。」成裡京說。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50年來,氣溫上升的腳步在加快。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劉洪濱博士介紹,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明顯升高,本世紀變暖幅度還會增大。最新觀測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
  • 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新華網日內瓦3月24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乾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瞭望》文章:極端氣候事件的全球責任
    在智利南部了解冰川變化和臭氧層空洞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後,潘基文還到巴西亞馬孫叢林中就氣候變化問題實地調研。     在11月21日召開的第三屆東亞峰會上,溫家寶總理就氣候變化問題闡述了中國政府的看法和主張。     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衝擊下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 氣候變暖速度比全球快2倍!哈薩克斯坦正面臨這些嚴峻現實
    【原標題】哈薩克斯坦的氣候變暖速度比全球變暖快2倍 據Energyprom.kz網站28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976年至2017年間,全球氣溫上升了0.18℃,但哈薩克斯坦氣候變暖速度幾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達到了0.34℃。
  • 全球氣候變暖,為何寒潮頻頻來襲?權威解析來了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為何寒潮頻頻來襲?具體來看,近日的寒潮受「一北一南」兩大因素雙向夾擊影響。首先是北極海冰因素。北極是冷空氣的「老家」,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第二低值,極地渦旋減弱,難以「固定」冷空氣。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現象增加
    中國經濟網紐約11月9日訊(記者 朱旌 汪璐)根據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氣象組織11月8日在日內瓦總部發布的題為《全球氣候2011-2015》報告,通過對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的全球氣候以及極端天氣事件中的人類足跡進行分析後發現,創紀錄的溫度伴隨著海平面上升、北極海冰範圍縮小、大陸冰川和北半球積雪減少;所有這些氣候變化指標都確認了溫室氣體所造成的長期變暖趨勢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然而,前幾天,公眾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 全球變暖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急劇增加?科學家已證實
    而這樣的災難也不僅僅是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上演,而最新科學研究表明,近年來洪災、野火、颶風和熱帶風暴加劇與氣候變化有關,有足夠的數據報告可以證明全球變暖愈演愈烈,最終足以對人類生活造成毀滅性影響。而且,由於自然界中的動物難以適應如此快的氣候變化速度,比如像大山雀這樣的普通鳥類動物,那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真的為時不遠了?
  • 全球氣候變化顯著,再不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就晚了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首先介紹一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經濟的低碳轉型和能源革命經濟發展模式改變是因為工業文明是以過多的消費化石能源為基礎、以化石能源為動力從而推進的社會經濟發展。所以我們要推動能源革命,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來取代化石能源,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協調。所以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的說法最初應該是在1979年2月日內瓦召開的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FWCC)上提出來的,但當時只是個說法,還缺乏研究數據來支撐。後來隨著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1988年成立後,並先後五次(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4年)發布了《全球氣候評估報告》,"全球變暖"的提法才逐漸被民眾廣為了解,並且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
  •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極端天氣
    日前,據外媒報導,《科學進展》發表了一篇有關氣候變暖的研究報告,據該報告顯示,氣候變暖可能使未來的天氣變得更加惡化,並且其惡化幅度將會超出我們的想像。研究人員發現,目前能預知的全球變暖會導致颶風、熱浪和其它天氣事件,不過隨著未來全球變暖程度加劇,此後還會帶來更加極端,更加嚴重的天氣事件。研究人員發現,地球正在逐漸變暖,這可能會使熱浪增加80%,潮溼事件增加50%。這比以往的預測要高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