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 低碳經濟是人類自救

2021-01-20 搜狐網

  編者按:美國災難大片《後天》是一部描寫「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化引發地球的空前災難,全球一天之內出現急劇降溫的極端天氣,冰層和白雪覆蓋了整個地球表面,冰期時代驟然而至……」儘管《後天》只是一部虛構的災難電影,但其探討的問題卻極具現實意義。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可是近日來,歐洲、美洲、亞洲多個國家陸續出現暴雪、暴雨等極端天氣,北京更是遭遇了60年同期最大暴雪,氣溫屢創新低。而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不是一直說全球氣候變暖嗎?為什麼氣候會異常寒冷呢?氣候變化這一話題隨著極端天氣的不斷出現持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北方連降大雪創歷史同期紀錄

  2010年的第一場大雪並非毫無預料。早在幾天前,北京市氣象臺就作出了在2010年1月3日有中雪的預報。1月2日,預報被改成了大雪。1月3日凌晨3點20分,北京市氣象臺發布了暴雪藍色預警;8點50分,氣象部門又將暴雪藍色預警信號上升至黃色預警信號。據悉,這是北京自2009年入冬以來至今,首次發布如此高級別的暴雪預警。

  根據氣象專家介紹,北京和天津地區1月3日降雪量,均突破了1951年以來的1月份歷史極值。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京津冀等地出現大雪的原因,主要是蒙古高原下來一股勢力比較強的冷空氣,而華北地區水汽條件比較充沛,冷空氣下來時,水汽上升,帶來降水,「由於華北氣溫比較低,降水以降雪為主」。

  今冬我國北方許多地區的降雪特別早、特別大,這不僅是百姓的感受,更得到了科學的證實。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副主任肖風勁博士告訴記者,這次北京、河北、山西、陝西、河南等地遭遇大雪,總體上呈現兩個特點:一是來得早,以北京為例,常年平均初雪時間在11月底,但這次幾乎提早了一個月,創下22年來的紀錄;其次是強度大,降雪區內降雪量達到60年一遇的水平,局部地區突破百年一遇。

  據介紹,我國此次降雪與近期大氣環流特徵有密切關係。進入2009年10月份,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冷空氣活動頻繁,不斷導致北美和歐洲地區出現強降溫和雨雪天氣。2009年10月下旬以來,冷空氣東移南下,影響我國北方地區。此時太平洋偏東氣流較強,向內陸輸送了大量水汽,加上南方高壓氣流較弱,無力阻止水汽北上。在此情況下,冷暖空氣的匯合形成了比較好的動力條件,因此造成了大範圍強降雪天氣。

  儘管今年北半球許多地區的初雪時間提前,給人「偏冷」的感覺,但這與全球變暖的趨勢並不矛盾。

  有關專家表示,雖然現在氣候變化的趨勢是全球偏暖、氣溫偏高,但是天氣變化會存在波動,並不是平穩發展的。在某一個時段內,也會出現極冷的天氣。因為氣候變暖會導致大量的海水蒸發,大氣中的水汽增多,大量的水汽遇到寒流就會轉化成暴雪,所以全球變暖其實更能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

  而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主任張強也表示,全球變暖背景下,總體上,冷空氣活動的確減弱了,冷氣候事件總體有減少趨勢,但並不排除偶發性的極端強冷空氣和暴雪災害會突然發生。氣候變暖背景下,低層空氣明顯變暖,大氣不穩定性增加,強對流天氣增加,過去百年一遇或幾十年一遇的極端氣象災害事件出現的概率、時間、範圍和地域發生了很大變化,氣象災害的發生更難以預測。

  全球氣候異常導致多國受災嚴重

  據報導,北半球這幾天也受到強烈寒流和創紀錄的大雪侵襲。從韓國到俄羅斯,從西歐到美國大平原,都因酷寒和暴雪而癱瘓。赤道地帶和南半球在過去的一周則暴雨不斷,造成肯亞、澳洲和巴西發生洪水和泥石流,上百人喪生,數千人無家可歸。

  亞洲東北部雪勢最驚人,使這個地區陷入60年來最嚴酷的冬天。韓國首都首爾地區4日下過大雪之後,5日凌晨又遭到寒流襲擊,氣溫降到-10℃,將首爾的積雪凍成了冰,路滑苦了上班族。

  庫頁島也出現暴風雪和雪崩。在印度北部和東部有60多人凍死,大多是無家可歸的流浪人。鄰近尼泊爾的北方省政府緊急分發毯子和柴火協助貧民應付寒流。

  俄國西部天寒地凍,波羅的海地區和歐洲中北部則大雪紛飛,波蘭更是災情慘重,至少13人凍死,使得入冬以來已有122人死於酷寒。

  西歐入冬以來天氣異常嚴寒,2009年12月間已有6個國家打破低溫紀錄,而這種酷冷的天氣將再持續至少一個星期。英國周一錄得30年來最寒冷冬季,部分地區氣溫達-12℃,倫敦氣溫罕有地跌至零度,傳媒形容當日是30年一遇的「黑色星期一」。德國未來幾日氣溫仍然徘徊在攝氏-20℃度,以及持續有雪。

  奧地利早已習慣「白色」的冬季,但今年的氣溫在晚間最低降至-8℃,在日間最低降至-3℃,連土生土長的奧地利人也適應不了。氣象專家預計,奧地利於未來數天會一直輕微降雪。

  美東地區,北達科他州4日氣溫達到全美最低的-46℃度。佛州傑克森維爾和奧蘭多氣溫降至-6.7℃與-2.8℃,雙雙創下新紀錄。5日早上,美國大部分地區都天氣嚴寒,根據預測,有關地區近期不會回暖。明尼蘇達州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寒風刺骨,氣溫低至-17℃。除了上中西部,平日十分「陽光」的佛羅裡達州也變得寒氣逼人,州政府已勸告民眾、遊客和農民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

  加拿大最少兩人在嚴寒天氣下死亡,東岸積雪多達30釐米,多倫多氣溫普遍低於-13℃。

  北半球寒流來勢洶洶,南半球卻暴雨成災、洪水泛濫。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內陸地區受連日暴雨影響,變成一片汪洋,數百戶農村民居被淹。在雪梨西北500公裡的庫南布爾鎮,超過1200人撤離家園,被安置到地勢較高的臨時收容所,流經該鎮的一條河流水位一度漲至5.14米,逼近40年來最高紀錄,但水位周一有所回落。

  巴西裡約熱內盧省上周以來暴雨不斷,引發洪水泛濫及山泥傾瀉,造成68人死亡,另有數十人失蹤,兩座核電廠可能要關閉,當地已有超過4000人被疏散。

  肯亞紅十字會4日表示,過去一周來肯亞連降暴雨引發洪水和泥石流,導致至少20人死亡,約3萬人急需援助。

  極端氣候產生的原因

  氣象專家認為,近來全球的極端天氣與拉尼娜現象有關。「拉尼娜」在西班牙語中是「聖女」之意,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它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同時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世界氣象組織2007年11月公布報告說,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並有可能持續至2008年第一季度,一些地區的氣候變化趨勢可能會出現異常波動。

  儘管「拉尼娜」被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其表現為大面積低溫、雨雪以及冰凍災害,但其背後仍然可以找到全球變暖的影子,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

  目前,全球變暖是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最大威脅。全球變暖不是簡單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災難,它破壞的是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所造成的後果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氣象組織的統計也證明,幾乎有九成自然災害與氣候事件存在關聯。科學家們認為,如果任由全球變暖現象持續惡化,海平面將大幅升高,導致動植物大量滅絕,數以百萬計生靈陷入貧窮狀態。

  學術界研究認為,煤、石油、天然氣燃燒等產生的二氧化碳、碳粒粉塵以及堆放垃圾產生的甲烷等,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因。另一方面,對森林亂砍亂伐,大量農田被徵用建成城市和工廠,減少了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條件;加之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破壞了二氧化碳生成與轉化的動態平衡,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因此,氣候變暖本質上源於人類活動,是大自然對人類瘋狂索取的報復。

  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從身邊做起

  控制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押節能、高效的經濟,即大大減少能源使用強度;清潔能源,包括協同治理汙染和氣候變化;循環經濟,即使能源利用最大化;生態經濟或生態文明,如利用植樹造林固碳以增加碳匯;低碳經濟,即改變生產模式和生活模式。此外,發展核能、水電、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節能減排有廣義和狹義定義之分。

  廣義而言,節能減排是指節約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減少廢棄物和環境有害物排放;狹義而言,節能減排是指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有害物排放。

  為了踐行節能減排的理念,使用各種可再生能源的技術,能大大地減少我們在使用能源的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比如採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一些歐洲國家,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採用生物質採暖系統,還有一些新式的小型風力渦輪發電機也已經可以供家庭使用了。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

  十竅門成就低碳達人

  雖然我們對氣候造成的影響還難以確定,但還是應該儘量倡導低碳生活。

  不要消耗太多的能源,減少掠奪性的開發,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更多資源。

  低碳生活說起來抽象,但如果能夠按照下面的小竅門做,保證你會成為低碳達人。

  關掉多餘的電燈

  白天少開或關掉電燈,夜晚家裡人儘量在同一個房間裡活動,進出家門時隨手關燈。

  及時關掉電腦

  統計數據顯示,家庭中75%的用電都消耗在使電視、電腦和音響等保持待機狀態上。如果一臺電腦每天使用4小時,其他時間關閉,那麼每年能節省約500元。

  多乘公交車

  減少此類排放量的最好辦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車。美國公共運輸聯合會稱,公共運輸每年節省近53億升天然氣,這意味著能減少15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網上付帳單

  在網上進行銀行業務和帳單操作,不僅能夠挽救樹木、避免在發薪日開車去銀行,排放不必要的二氧化碳,還能減少紙質文件在運輸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

  解下領帶

  2005年夏天日本商界白領換上領子敞開的淺色衣服。那年夏天,政府辦公室的溫度一直保持在28℃。整個夏天,日本因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7.9萬噸。

  捨棄牛排

  聯合國數據顯示,全球肉製品加工業排放的溫室氣體佔排放總量的18%。

  如果你轉做素食主義者,每年二氧化碳排量將減少約1.5噸。

  打開一扇窗

  打開一扇窗戶,取代室內空調;夏天使用空調時,溫度稍微調高几度。數據統計表明,只要所有人把空調調高1℃,全國每年能省下33億度電。

  掛根晾衣繩

  洗衣時用溫水,而不要用熱水;衣服洗淨後,掛在晾衣繩上自然晾乾,不要放進烘乾機裡。這樣,總共可減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自備購物袋

  每年全球要消耗超過5000億個塑膠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塑膠袋掩埋後需上千年時間實現生物遞降分解,期間還要產生溫室氣體。下次去購物別忘記自備購物袋。

  種一棵樹

  事實上「捕捉」二氧化碳的能手就是樹木本身。要是你嫌自己種樹太麻煩的話,至少可以捐錢給環保組織,讓他們代勞。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氣候 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
    多個氣象機構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將是一個 長期的過程。由此引發的極端氣候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應當引起各國高度重視。厄爾尼諾事件助長全球氣溫創新高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領銜撰寫的地球年度「體檢報告」顯示,2015年超過2014年成為現代歷史上的最熱年。這一題為《2015年氣候 狀況》的報告由來自62個國家的450多名科學家共同完成。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現,弱國承受最重災難
    而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之間,關係千絲萬縷。系列研究認為,隨著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洋流和大氣環流等全球氣候調控機制受到了影響,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風險持續上升。在這樣失調的世界裡,熱的地方更熱,冷的地方更冷,澇的更澇,旱的更旱。人類正面臨嚴峻的氣候挑戰。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列出的5個1971年至2010年間海洋熱含量變化趨勢估算中,最小的估計值竟然只有最大估計值的一半!這嚴重限制了人們對全球變暖的科學認知。「海洋面積異常廣闊,平均深度達4000米,人類目前的觀測手段僅僅集中在上層2000米。在2005年Argo浮標觀測網建成之前,在南半球以及全球700米以下深海的觀測都較為稀少。」成裡京說。
  •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極端天氣
    日前,據外媒報導,《科學進展》發表了一篇有關氣候變暖的研究報告,據該報告顯示,氣候變暖可能使未來的天氣變得更加惡化,並且其惡化幅度將會超出我們的想像。研究人員發現,目前能預知的全球變暖會導致颶風、熱浪和其它天氣事件,不過隨著未來全球變暖程度加劇,此後還會帶來更加極端,更加嚴重的天氣事件。研究人員發現,地球正在逐漸變暖,這可能會使熱浪增加80%,潮溼事件增加50%。這比以往的預測要高出50%。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Snyder憂心忡忡地寫道,一場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正在逼近。朝鮮近期發布的備忘錄顯示,受高溫、乾旱、洪水等因素影響,朝鮮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調人均每日口糧配給;受厄爾尼諾影響,非洲糧食安全也面臨嚴峻挑戰。多位氣候專家分析認為,全球氣候系統變暖趨勢加強,造成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候風險水平上升。
  • 全球變暖「後遺症」?極端氣候覆雜,地球以前與現在是「兩個天」
    根據華盛頓郵報稱,越來越多的冰川確實開始影響到人類的生活,近幾年來,這樣的現象可能會越來越普遍,當然這已經成為了大家顯而易見的事實,冰川融化導致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迫使人類離開家園也不是什麼神奇的事情了。
  • 地球上的人會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滅亡嗎?
    其實這種理解完全沒有觸及全球變暖的本質。全球變暖完全不是暖一點或者熱一點的問題,而是溫度總水平升高,從而引起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氣候出現反常,並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的問題,導致生態毀滅的大災害問題。
  •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隨著全球氣溫逐年攀升,由氣候變暖引發的風雹、乾旱、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使得全球各地都面臨嚴峻的氣候災難。氣候變化不僅威脅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 全球變暖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急劇增加?科學家已證實
    而這樣的災難也不僅僅是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上演,而最新科學研究表明,近年來洪災、野火、颶風和熱帶風暴加劇與氣候變化有關,有足夠的數據報告可以證明全球變暖愈演愈烈,最終足以對人類生活造成毀滅性影響。而且,由於自然界中的動物難以適應如此快的氣候變化速度,比如像大山雀這樣的普通鳥類動物,那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真的為時不遠了?
  • 地球「母親」體溫逐步上升-全球氣候變暖
    但是小夥伴是否發現最近幾天的氣溫較往年都有大幅度的升高,全球性氣候變暖的話題再一次讓我們擺上了餐桌,讓我們必須重新重視起來。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  WMO稱,由於人為因素影響的氣候變化,在2011至2015年間,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尤其是極端高溫相關事件,在一些特定時間段內發生的概率大幅增加,一些地區發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概率可能增加九倍甚至更多。  全國氣溫創歷史新高  《第一財經日報》25日從國家氣候中心獲悉,截至今年11月,與往年同期相比,我國全國氣候屬中等略偏好年景。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6日至8日,在這場幾乎與2016年隆冬「霸王級」寒潮量級相當的天氣過程中,降溫8℃以上的國土面積達250萬平方公裡,降幅12℃以上面積達40萬平方公裡;北京、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份共計60個氣象觀測站的最低氣溫突破或達到建站以來的歷史極值。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
  • 全球變暖對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
    英國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的一項報告說,研究人員通過數據分析展示了全球變暖正對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對全球高溫、強降水和降雪等極端天氣事件的歷史數據以及未來的預測進行了全面對比分析,發現人類活動、全球變暖以及極端天氣之間有越來越緊密的關係。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後來隨著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1988年成立後,並先後五次(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4年)發布了《全球氣候評估報告》,"全球變暖"的提法才逐漸被民眾廣為了解,並且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
  • 應對氣候變暖還需持續攻堅
    不僅中國,在全球層面,近幾十年來天氣氣候相關災害帶來的直接和間接損失都大幅增加。今年7月,歐洲多國、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均遭遇大範圍高溫熱浪侵襲,瑞典由於高溫和乾旱引發多處林火;11月,美國加州北部山火造成至少84人死亡。正是受全球變暖影響,使得歐洲、亞洲、北美等地發生高溫熱浪事件的可能性加大,遭受乾旱和野火影響的風險更高。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全球變暖減緩空氣流動 或是極端天氣成因
    科學家說, 類似2011年美國的乾旱和2003年歐洲的熱浪在內的一些極端事件可能是由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巨大的波狀天氣流移動速度減緩引發的。該結論來自一項針對環繞地球的迂迴空氣系統的研究。據路透社報導,這一結論有助加深人們對這些極端事件的理解。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10月以來,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報導不斷刷屏。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全球氣溫上升1.5℃問題或將提前到來;同日,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溫控制目標等氣溫紅線的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