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國災難大片《後天》是一部描寫「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化引發地球的空前災難,全球一天之內出現急劇降溫的極端天氣,冰層和白雪覆蓋了整個地球表面,冰期時代驟然而至……」儘管《後天》只是一部虛構的災難電影,但其探討的問題卻極具現實意義。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可是近日來,歐洲、美洲、亞洲多個國家陸續出現暴雪、暴雨等極端天氣,北京更是遭遇了60年同期最大暴雪,氣溫屢創新低。而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不是一直說全球氣候變暖嗎?為什麼氣候會異常寒冷呢?氣候變化這一話題隨著極端天氣的不斷出現持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北方連降大雪創歷史同期紀錄
2010年的第一場大雪並非毫無預料。早在幾天前,北京市氣象臺就作出了在2010年1月3日有中雪的預報。1月2日,預報被改成了大雪。1月3日凌晨3點20分,北京市氣象臺發布了暴雪藍色預警;8點50分,氣象部門又將暴雪藍色預警信號上升至黃色預警信號。據悉,這是北京自2009年入冬以來至今,首次發布如此高級別的暴雪預警。
根據氣象專家介紹,北京和天津地區1月3日降雪量,均突破了1951年以來的1月份歷史極值。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京津冀等地出現大雪的原因,主要是蒙古高原下來一股勢力比較強的冷空氣,而華北地區水汽條件比較充沛,冷空氣下來時,水汽上升,帶來降水,「由於華北氣溫比較低,降水以降雪為主」。
今冬我國北方許多地區的降雪特別早、特別大,這不僅是百姓的感受,更得到了科學的證實。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副主任肖風勁博士告訴記者,這次北京、河北、山西、陝西、河南等地遭遇大雪,總體上呈現兩個特點:一是來得早,以北京為例,常年平均初雪時間在11月底,但這次幾乎提早了一個月,創下22年來的紀錄;其次是強度大,降雪區內降雪量達到60年一遇的水平,局部地區突破百年一遇。
據介紹,我國此次降雪與近期大氣環流特徵有密切關係。進入2009年10月份,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冷空氣活動頻繁,不斷導致北美和歐洲地區出現強降溫和雨雪天氣。2009年10月下旬以來,冷空氣東移南下,影響我國北方地區。此時太平洋偏東氣流較強,向內陸輸送了大量水汽,加上南方高壓氣流較弱,無力阻止水汽北上。在此情況下,冷暖空氣的匯合形成了比較好的動力條件,因此造成了大範圍強降雪天氣。
儘管今年北半球許多地區的初雪時間提前,給人「偏冷」的感覺,但這與全球變暖的趨勢並不矛盾。
有關專家表示,雖然現在氣候變化的趨勢是全球偏暖、氣溫偏高,但是天氣變化會存在波動,並不是平穩發展的。在某一個時段內,也會出現極冷的天氣。因為氣候變暖會導致大量的海水蒸發,大氣中的水汽增多,大量的水汽遇到寒流就會轉化成暴雪,所以全球變暖其實更能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
而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主任張強也表示,全球變暖背景下,總體上,冷空氣活動的確減弱了,冷氣候事件總體有減少趨勢,但並不排除偶發性的極端強冷空氣和暴雪災害會突然發生。氣候變暖背景下,低層空氣明顯變暖,大氣不穩定性增加,強對流天氣增加,過去百年一遇或幾十年一遇的極端氣象災害事件出現的概率、時間、範圍和地域發生了很大變化,氣象災害的發生更難以預測。
全球氣候異常導致多國受災嚴重
據報導,北半球這幾天也受到強烈寒流和創紀錄的大雪侵襲。從韓國到俄羅斯,從西歐到美國大平原,都因酷寒和暴雪而癱瘓。赤道地帶和南半球在過去的一周則暴雨不斷,造成肯亞、澳洲和巴西發生洪水和泥石流,上百人喪生,數千人無家可歸。
亞洲東北部雪勢最驚人,使這個地區陷入60年來最嚴酷的冬天。韓國首都首爾地區4日下過大雪之後,5日凌晨又遭到寒流襲擊,氣溫降到-10℃,將首爾的積雪凍成了冰,路滑苦了上班族。
庫頁島也出現暴風雪和雪崩。在印度北部和東部有60多人凍死,大多是無家可歸的流浪人。鄰近尼泊爾的北方省政府緊急分發毯子和柴火協助貧民應付寒流。
俄國西部天寒地凍,波羅的海地區和歐洲中北部則大雪紛飛,波蘭更是災情慘重,至少13人凍死,使得入冬以來已有122人死於酷寒。
西歐入冬以來天氣異常嚴寒,2009年12月間已有6個國家打破低溫紀錄,而這種酷冷的天氣將再持續至少一個星期。英國周一錄得30年來最寒冷冬季,部分地區氣溫達-12℃,倫敦氣溫罕有地跌至零度,傳媒形容當日是30年一遇的「黑色星期一」。德國未來幾日氣溫仍然徘徊在攝氏-20℃度,以及持續有雪。
奧地利早已習慣「白色」的冬季,但今年的氣溫在晚間最低降至-8℃,在日間最低降至-3℃,連土生土長的奧地利人也適應不了。氣象專家預計,奧地利於未來數天會一直輕微降雪。
美東地區,北達科他州4日氣溫達到全美最低的-46℃度。佛州傑克森維爾和奧蘭多氣溫降至-6.7℃與-2.8℃,雙雙創下新紀錄。5日早上,美國大部分地區都天氣嚴寒,根據預測,有關地區近期不會回暖。明尼蘇達州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寒風刺骨,氣溫低至-17℃。除了上中西部,平日十分「陽光」的佛羅裡達州也變得寒氣逼人,州政府已勸告民眾、遊客和農民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
加拿大最少兩人在嚴寒天氣下死亡,東岸積雪多達30釐米,多倫多氣溫普遍低於-13℃。
北半球寒流來勢洶洶,南半球卻暴雨成災、洪水泛濫。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內陸地區受連日暴雨影響,變成一片汪洋,數百戶農村民居被淹。在雪梨西北500公裡的庫南布爾鎮,超過1200人撤離家園,被安置到地勢較高的臨時收容所,流經該鎮的一條河流水位一度漲至5.14米,逼近40年來最高紀錄,但水位周一有所回落。
巴西裡約熱內盧省上周以來暴雨不斷,引發洪水泛濫及山泥傾瀉,造成68人死亡,另有數十人失蹤,兩座核電廠可能要關閉,當地已有超過4000人被疏散。
肯亞紅十字會4日表示,過去一周來肯亞連降暴雨引發洪水和泥石流,導致至少20人死亡,約3萬人急需援助。
極端氣候產生的原因
氣象專家認為,近來全球的極端天氣與拉尼娜現象有關。「拉尼娜」在西班牙語中是「聖女」之意,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它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同時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世界氣象組織2007年11月公布報告說,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並有可能持續至2008年第一季度,一些地區的氣候變化趨勢可能會出現異常波動。
儘管「拉尼娜」被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其表現為大面積低溫、雨雪以及冰凍災害,但其背後仍然可以找到全球變暖的影子,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
目前,全球變暖是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最大威脅。全球變暖不是簡單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災難,它破壞的是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所造成的後果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氣象組織的統計也證明,幾乎有九成自然災害與氣候事件存在關聯。科學家們認為,如果任由全球變暖現象持續惡化,海平面將大幅升高,導致動植物大量滅絕,數以百萬計生靈陷入貧窮狀態。
學術界研究認為,煤、石油、天然氣燃燒等產生的二氧化碳、碳粒粉塵以及堆放垃圾產生的甲烷等,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因。另一方面,對森林亂砍亂伐,大量農田被徵用建成城市和工廠,減少了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條件;加之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破壞了二氧化碳生成與轉化的動態平衡,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因此,氣候變暖本質上源於人類活動,是大自然對人類瘋狂索取的報復。
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從身邊做起
控制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押節能、高效的經濟,即大大減少能源使用強度;清潔能源,包括協同治理汙染和氣候變化;循環經濟,即使能源利用最大化;生態經濟或生態文明,如利用植樹造林固碳以增加碳匯;低碳經濟,即改變生產模式和生活模式。此外,發展核能、水電、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節能減排有廣義和狹義定義之分。
廣義而言,節能減排是指節約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減少廢棄物和環境有害物排放;狹義而言,節能減排是指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有害物排放。
為了踐行節能減排的理念,使用各種可再生能源的技術,能大大地減少我們在使用能源的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比如採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一些歐洲國家,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採用生物質採暖系統,還有一些新式的小型風力渦輪發電機也已經可以供家庭使用了。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
十竅門成就低碳達人
雖然我們對氣候造成的影響還難以確定,但還是應該儘量倡導低碳生活。
不要消耗太多的能源,減少掠奪性的開發,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更多資源。
低碳生活說起來抽象,但如果能夠按照下面的小竅門做,保證你會成為低碳達人。
關掉多餘的電燈
白天少開或關掉電燈,夜晚家裡人儘量在同一個房間裡活動,進出家門時隨手關燈。
及時關掉電腦
統計數據顯示,家庭中75%的用電都消耗在使電視、電腦和音響等保持待機狀態上。如果一臺電腦每天使用4小時,其他時間關閉,那麼每年能節省約500元。
多乘公交車
減少此類排放量的最好辦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車。美國公共運輸聯合會稱,公共運輸每年節省近53億升天然氣,這意味著能減少15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網上付帳單
在網上進行銀行業務和帳單操作,不僅能夠挽救樹木、避免在發薪日開車去銀行,排放不必要的二氧化碳,還能減少紙質文件在運輸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
解下領帶
2005年夏天日本商界白領換上領子敞開的淺色衣服。那年夏天,政府辦公室的溫度一直保持在28℃。整個夏天,日本因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7.9萬噸。
捨棄牛排
聯合國數據顯示,全球肉製品加工業排放的溫室氣體佔排放總量的18%。
如果你轉做素食主義者,每年二氧化碳排量將減少約1.5噸。
打開一扇窗
打開一扇窗戶,取代室內空調;夏天使用空調時,溫度稍微調高几度。數據統計表明,只要所有人把空調調高1℃,全國每年能省下33億度電。
掛根晾衣繩
洗衣時用溫水,而不要用熱水;衣服洗淨後,掛在晾衣繩上自然晾乾,不要放進烘乾機裡。這樣,總共可減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自備購物袋
每年全球要消耗超過5000億個塑膠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塑膠袋掩埋後需上千年時間實現生物遞降分解,期間還要產生溫室氣體。下次去購物別忘記自備購物袋。
種一棵樹
事實上「捕捉」二氧化碳的能手就是樹木本身。要是你嫌自己種樹太麻煩的話,至少可以捐錢給環保組織,讓他們代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