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上傳/轉碼 失敗,請稍後再試試 視頻處理中,不影響文章正常發布 刪除視頻
通過查閱網上資料證實,"氣候變暖"的說法最初應該是在1979年2月日內瓦召開的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FWCC)上提出來的,但當時只是個說法,還缺乏研究數據來支撐。到了1988年6月,美國氣象學家詹姆士·韓森在參眾兩院的聽證會上正式提出"全球變暖"的說法,他在當時預測未來10年內全球氣溫會上升0.35℃,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只上升0.11℃。
後來隨著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1988年成立後,並先後五次(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4年)發布了《全球氣候評估報告》,"全球變暖"的提法才逐漸被民眾廣為了解,並且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
其實,"全球變暖"這個話題一直就是兩方爭論的焦點(孤燈伴閒客)。一方是以世界氣象組織為首的各類國際組織,堅信全球已經逐漸變暖,並呼籲各國政府共同努力繼續頒布"節能減排及治理環境汙染"的相關措施;另一方是來自美國物理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巴黎大學等學術機構的16位科學家,於2012年1月發表聯合聲明,明確反對"全球變暖"理論,並提出該理論就是愚弄大眾的"騙局",聲明發表後得到很多科學界專家的支持。
小編,無法評論更不無法分析出哪一方的理論是正確,因為小編不是科學家,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任何一方。雖然無法證實"全球變暖"理論是否正確!但有一點卻是事實,那就是近年來全球極端惡劣天氣確實頻發。
2016年,我們曾說氣候是史上最熱的;到了2017年熱浪、暴雨、暴雪等極端和反常天氣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現在剛進2018年南半球的熱浪和北半球的暴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全球多地氣象紀錄屢創新值。我國安徽、河南、江蘇等多省也連降暴雪,降雪量創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極值,而素有"冰天雪地"的東北卻遲遲未能迎來第一場大雪,氣候也明顯比往年暖的多。所以說,"全球變暖"理論無論真假,惡劣天氣頻發卻真真的擺在了我們面前!
"全球變暖"理論的一方(孤燈伴閒客),始終認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不斷地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大氣的溫室效應就隨之增強,通俗地說就是地球的熱量無法排放出去了,從而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才導致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在這裡小編囉嗦一下,"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明白了嗎?說心裡話,我也不太明白,但小編個人理解,科學家們應該是說空氣在海洋發生碰撞後失去平衡,重新回到陸地就會出現各種極端天氣。
小編不是科學家,他們的理論也確實是枯燥乏味讓人難懂。咱們還是聊點生活中事,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否真的產生了"溫室效應"不得而知,但引起了"霧霾"卻是真真切切的事。2013年,"霧霾"成為了年度關鍵詞。"霧霾"波及到25個省份的100多個大中型城市,全國平均"霧霾"天數高達29.9天,創52年來之最。
近年來,作為物流中轉基地的京津冀PM2.5數值曾多次爆表,造成了物流行為的大癱瘓,不知大家是否經歷過快遞的商品停滯不前的情況。2013年在東北供暖季來臨的第一天,長春、瀋陽、哈爾濱等多地出現重度"霧霾",局部能見度甚至不足10米。哈爾濱PM 2.5數值更是高達1000微克/立方米,空氣品質達到"嚴重汙染"級別,一天之內昔日的"東方小巴黎"淪為"霧城"。看官們,現在明白了嗎?如果"全球變暖"還是尚在爭論中的事,那麼"霧霾"就是我們現在應該面對的事!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孤燈伴閒客)。霧就不必過多解釋,霾,也稱陰霾、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而形成的渾濁現象。根據研究表明,大氣中PM2.5的主要由有機物質、元素碳、銨鹽、硝酸鹽、硫酸鹽、痕量元素等化學物質組成。目前看我國大氣中的PM2.5的主要來源是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和生物質燃燒等。
我國一直對生態環境問題持續關注,在去年的19大報告中還提到了: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還有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方面,要求黨政機須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公務用車一律採用新能源汽車;並且全面啟用新能源"綠色車牌",新能源汽車在北上廣等地區不需要搖號,直接上戶落牌,算"特權"不!正是近幾年對大氣汙染治理的力度加在, "霧霾"已經得到了控制,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就拿2017年的北京來說,藍天出現的概率就比往年高了很多。
換句話說,國家現在為什麼花如此大的代價建高鐵、建地鐵,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公共運輸,想想中國有13億人口,如果每個人都駕駛私家車出行,有多少道路能承受住這樣的壓力?選擇過國慶節出行高速堵車的朋友們,一定會此深有體會的。請記住!治理"霧霾"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從每個人做起,今天就請您多走幾步路好嗎?
(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如轉載請註明出處,更多深度文章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