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使極端天氣頻發,科學家警告:高溫高溼天氣更有致命風險

2021-01-13 大臉科學視野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氣候變暖的加劇讓高溫熱浪不斷席捲各國,世界各地最高氣溫不斷被打破。2020年5月,已經有109個國家的氣象觀測站的氣溫達到或突破5月上旬極值。「五一」期間鄭州更是爆出了40℃以上的高溫。

我們一直在談氣候變暖,其實反常的高溫天氣就是離我們最近的氣候變化。研究氣候變化的科研人員甚至發出過,「地球再過50年將出現近乎不適合居住的高溫天氣「這樣的警告。

不過這並不是最致命的。根據發表在美國《科學進步》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高溫和高溼結合的極端天氣狀況才是最危險。

並且這種天氣已經開始顯現,雖然它只是持續幾小時,但近些年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已經越來越高。在1980年到2019年期間,一些沿海亞熱帶地區的高溼高溫事件數量已經增加了一倍之多。

亞洲、非洲、澳大利亞、南美和北美的部分地區,包括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都曾發現了數千件前所未見的致命極端天氣事件。

在波斯灣沿岸,包括2020年世界盃舉辦地多哈,超過人類生存理論極限的高溫高溼天氣更是出現了14次以上。與此同時,東南亞、中國的華南地區、加勒比海和非洲部分地區也受到影響。

為什麼對人類來說,高溫與高溼的天氣組合是最有潛在致命的風險呢?這還要從最基本的溫度與溼度的概念說起。

世界上大多數官方氣象站都使用兩個溫度計來測量天氣狀況,即溫度與溼度的讀數。我們在天氣預報中了解到的通常是溫度讀數,而空氣的相對溼度在人體所感覺的舒適度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我們也稱為體感溫度。

一般人體的正常溫度為37℃,但實際上皮膚表面的溫度僅有35℃。這種溫差使人體可以通過汗液蒸發,保持自身涼快。

當空氣中充滿水汽時,排出的汗液不易在潮溼的空氣中蒸發,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就會受阻,身體的有效降溫也會變暖,就會覺得不舒服。這也是廣東等南方地區感覺悶熱的原因。

極端情況下,這一蒸發機制甚至會停止工作,導致人體無法散熱,器官衰竭。即使是身體強壯的人,待在這樣的環境中,大約6小時左右也會死亡。

研究顯示,到2100年左右,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區將接近人類生存極限的臨界點,高溫和高溼的天氣組合也將會成為普遍現象。

而這種極端天氣大多集中在密閉的海洋、海灣和海峽沿岸地區,因為該地區蒸發的海水為熱空氣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增加了溼度。

研究員之一的霍頓表示,那些處於極速變暖的貧窮地區,由於沒有防暑設備,加上電力缺乏,這種極端天氣所產生的風險最大。

另外,當地的許多人以農業為生計,每天需要從事戶外繁重的戶外勞動。這一狀況會讓它們更多地暴露在極端天氣當中。諸如熱射病、中暑等疾病的發生將會更加頻繁。

極端氣候讓人類的安全空間越來越小,而那些貧窮的地區將成為最先受害的地方。由於氣候變暖所形成的氣候階層也會越來越明顯。

未來,越富有的人可能會更優先享受更優越的環境,而那些底層人民只能遭受惡劣氣候無情的踩踏。全球變暖可能並不會人人平等,而是一場隱形的種族滅絕。

往期回顧:

鯨魚是對抗全球變暖的利器?科學家稱:每年相當於20億棵樹的貢獻

全球變暖又出新狀況,南極紅雪變綠雪,太空都能看得見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Snyder憂心忡忡地寫道,一場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正在逼近。朝鮮近期發布的備忘錄顯示,受高溫、乾旱、洪水等因素影響,朝鮮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調人均每日口糧配給;受厄爾尼諾影響,非洲糧食安全也面臨嚴峻挑戰。多位氣候專家分析認為,全球氣候系統變暖趨勢加強,造成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候風險水平上升。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一方是以世界氣象組織為首的各類國際組織,堅信全球已經逐漸變暖,並呼籲各國政府共同努力繼續頒布"節能減排及治理環境汙染"的相關措施;另一方是來自美國物理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巴黎大學等學術機構的16位科學家,於2012年1月發表聯合聲明,明確反對"全球變暖"理論,並提出該理論就是愚弄大眾的"騙局",聲明發表後得到很多科學界專家的支持。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大氣環流異常,多個地區創下降水量、高溫歷史極值  記者:這樣的氣候異常嗎?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天氣短期內頻走極端,著實罕見。全球氣候到底怎麼了?北極風與拉尼娜「惹禍」?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說,北半球的乾旱與大雪嚴寒都與大氣層「阻塞」有關,這主要因為一些地區冷空氣過強,而熱量或者溼氣過不來,天氣在部分國家保持了靜態。這一過強冷空氣產自何處?中外專家普遍提到了北極冷風。
  • 全球高溫極端天氣頻發,德國媒體:都怪川普!
    文/懶人今天你那裡氣溫有多高?天氣有多熱?只能說是「汗如雨下」啊……最近因為高溫出了一件怪事,有一頭斑馬因為天氣太熱,妝都曬花了,熱成了一條驢~這是咋回事呢?原來啊,埃及開羅有家新開業的動物園,遊客去看斑馬,仔細瞧了瞧覺得不對勁啊,斑馬身上的黑色條紋怎麼曬化了?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2015年可能是歷史上最暖年份,海洋表面溫度也達到監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5年極有可能超出1℃的臨界值。」WMO秘書長米歇爾·雅羅說。
  • 極端天氣頻發,我們算了一筆經濟帳
    事實上,極端天氣不是什麼新鮮事:2007年,英國遭遇200年一遇暴雨;2010年,巴基斯坦出現世紀大洪水,俄羅斯發生百年大旱;2011年,美國龍捲風造成幾百人死亡;2017年,颶風季極為活躍接連重創北大西洋……但令人不得不重視的是,2019新年開年僅僅一個月,極端天氣如此頻發,且已席捲全球多國:美國中西部氣溫比北極還要冷,而另一邊,澳大利亞則遭受極端熱浪如同置身火海,此外在世界其他地方
  • 四大洲同現極端高溫天氣 中國連續22天發高溫預警
    挪威、加拿大、尼泊爾等地在戶外活動時需要用水降溫這是世界天氣史上罕見的一組「熱」鏡頭——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同時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熱浪席捲北半球;北極圈內一些地區氣溫超過30℃,高溫延續使得北極圈內森林火災頻發;中國連續22天發布高溫預警……為何今夏整個北半球都在「發燒」?什麼原因導致高溫肆虐?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在氣象學中,對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超出一定閾值的天氣氣候極端值直接或間接導致的影響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的某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事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可以分為極端降水、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乾旱等幾類。一般是50年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 致命性高溫、高溼來襲 研究:極端天氣頻率與強度持續增加
    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期刊的研究顯示,全球暖化的最糟狀況正在發生,極端潮溼和高溫將可能威脅人類的生存。溼熱比乾熱更危險,因為會影響人體自然的體溫調節系統——流汗。科學家們在亞洲、非洲、澳大利亞、南美和北美的部分地區,包括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的幾個熱點,發現數千件前所未見的致命極端天氣事件。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天氣無常  除了氣溫,降水、乾旱、冰雹、雷擊、沙塵暴等天象都頻走「極端」不可捉摸  這個夏季,全球可謂是「水深火熱」。而造成天氣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按照氣象科學界的解釋,全球變暖,地球大氣和海洋溫度均升高了,而海洋溫度升高,更多水汽蒸發到大氣中,而大氣溫度升高,就會容納更多水蒸氣,如果空氣保持正常流通,廣大地區平均分布降雨量增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是一旦發生阻塞,陡增的降雨落在一地,另一地就會出現高溫乾旱。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新華社發多國氣象部門預測,8月2日將有兩場颱風影響亞洲地區。強颱風「蘇拉」離開菲律賓向中國臺灣東北部逼近。颱風「達維」將在掃過上海北部後,直撲日本東南部。中國南部地區將出現強烈季風降雨天氣,這樣的天氣還將延伸到東南亞和印度東部。近來,高溫、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頻頻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愈發頻繁和嚴重。
  • 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研究報告預測——
    近日,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遭遇極端天氣,北半球多地持續被熱浪襲擊,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不便。對此,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導致全球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世界氣象組織對本世紀末地表氣溫變化的最新預測顯示,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保持高位,未來熱浪只會越來越嚴重,極端高溫天數也會越來越多,到本世紀末地球表面平均氣溫將持續升高,世界主要城市氣溫或將達到「令人震驚的水平」。例如,法國巴黎夏日平均氣溫可能將從現在的22攝氏度上升至29攝氏度,中東地區的多哈和巴格達等城市高溫可能「超乎想像」。
  • 極端天氣接連肆虐全球 北極圈氣溫達30攝氏度
    央視網消息:今年7月,全球多地高溫、乾旱、災難性降水等極端天氣頻發。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26日在其網站上發表文章說,極端天氣在全球接連發生,無疑是氣候變化的結果。高溫肆虐歐洲 北極圈氣溫達30度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歐洲正在經歷一波罕見的高溫天氣侵襲,除了忍受熱浪煎熬的西歐、南歐等地區,北歐地區也正遭遇持續高溫,北極圈內氣溫已達到30攝氏度,挪威和芬蘭也分別出現了33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由於天氣異常乾燥,瑞典在7月中旬已報告大約50起森林火災。
  • 全球多地經歷罕見高溫!專家解讀極端天氣為何頻發
    央視網消息:今年入夏以來,酷熱、山火、熱浪……各種極端天氣在全球頻繁出現。近日,全球多地出現罕見高溫,多地遭受高溫炙烤、甚至引發災情。地球似乎發燒了。由於連日高溫,夜間最低溫度也超過了25攝氏度,韓國家庭的空調使用率急速上升,電力需求連創新高。變壓器負荷過大導致各地接連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甚至由於電線斷裂而引發火災。在炎炎夏日躲避酷暑的最佳方式無異於直接把季節調回到冬天。在韓國的富川,就有這樣的一處冰屋,不少人來到這裡感受冰雪樂趣的同時,躲避熱浪的襲擊。
  • 被低估的氣候災難:危險的極端溼熱天氣比預期早幾十年出現
    溼熱是最被低估的局部氣候變化災難,過去科學家認為幾十年後才會出現的極端溼熱天氣已開始出現,並日趨頻繁,提醒我們不得不早一些注意致命風險。現在,一項新研究發現,難以忍受的高溫和高溼天氣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出現,比預期提前了幾十年。除南極洲外,所有大陸都出現了數千次異常或前所未有的極端高溼熱。這種情況不僅會破壞經濟,甚至可能超過人類生存的生理極限。
  • 全球極端天氣高溫事件頻發 今年創最暖年紀錄
    2015年11月26日訊,昨天,世界氣象組織在日內瓦發布2015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並分析了2011至2015年的氣候狀況。聲明指出,今年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的最暖年份,而2011至2015年也將成為歷史上最暖的五年。
  • 全球多地極端天氣頻發:一邊下冰雹,一邊46°C高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最近一段時間,全球多地極端天氣頻發,高溫、強風暴、洪災等災害天氣,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出行帶來不便,甚至還造成了民眾傷亡等嚴重後果。為防範風險,受災地區周邊至少500名居民撤離。目前起火原因正在調查中。西班牙部分地區山火已得到基本控制近日,持續的高溫和大風天氣導致西班牙多地山火頻發,經過幾天的滅火工作,當地消防部門表示,目前,部分地區的山火已經得到初步控制,但當地應急部門警告,升高的氣溫或會導致部分地區死灰復燃。
  • 控制全球變暖,減少極端天氣
    全球變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被認識到了,但是科學家還是低估了全球變暖的危害。按照當年的預測,如果全球的平均氣溫上升5℃,那麼南極的冰川將全部融化,而海平面的上升會是大部分地區都淹沒在海底,所有陸地生物都將不復存在。鑑於這種認識,在2016年的巴黎協定上,參會的177個國家的共同約定是將全球的升溫控制在2℃以內。但是隨著近年來極端天氣的增多,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發。
  • 全球變暖,為何天氣忽冷忽熱?
    有時冷得像冬天有時熱得像夏天這讓小編想起了前段時間報導的「全球變暖」極端高溫事件增多的同時極端低溫事件卻也在增多比如2015/2016年冬季在超級厄爾尼諾和全球平均溫度創下歷史新高的背景下東亞屢遭極端寒潮重創我國多地突破歷史低溫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