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氣候變暖的加劇讓高溫熱浪不斷席捲各國,世界各地最高氣溫不斷被打破。2020年5月,已經有109個國家的氣象觀測站的氣溫達到或突破5月上旬極值。「五一」期間鄭州更是爆出了40℃以上的高溫。
我們一直在談氣候變暖,其實反常的高溫天氣就是離我們最近的氣候變化。研究氣候變化的科研人員甚至發出過,「地球再過50年將出現近乎不適合居住的高溫天氣「這樣的警告。
不過這並不是最致命的。根據發表在美國《科學進步》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高溫和高溼結合的極端天氣狀況才是最危險。
並且這種天氣已經開始顯現,雖然它只是持續幾小時,但近些年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已經越來越高。在1980年到2019年期間,一些沿海亞熱帶地區的高溼高溫事件數量已經增加了一倍之多。
亞洲、非洲、澳大利亞、南美和北美的部分地區,包括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都曾發現了數千件前所未見的致命極端天氣事件。
在波斯灣沿岸,包括2020年世界盃舉辦地多哈,超過人類生存理論極限的高溫高溼天氣更是出現了14次以上。與此同時,東南亞、中國的華南地區、加勒比海和非洲部分地區也受到影響。
為什麼對人類來說,高溫與高溼的天氣組合是最有潛在致命的風險呢?這還要從最基本的溫度與溼度的概念說起。
世界上大多數官方氣象站都使用兩個溫度計來測量天氣狀況,即溫度與溼度的讀數。我們在天氣預報中了解到的通常是溫度讀數,而空氣的相對溼度在人體所感覺的舒適度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我們也稱為體感溫度。
一般人體的正常溫度為37℃,但實際上皮膚表面的溫度僅有35℃。這種溫差使人體可以通過汗液蒸發,保持自身涼快。
當空氣中充滿水汽時,排出的汗液不易在潮溼的空氣中蒸發,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就會受阻,身體的有效降溫也會變暖,就會覺得不舒服。這也是廣東等南方地區感覺悶熱的原因。
極端情況下,這一蒸發機制甚至會停止工作,導致人體無法散熱,器官衰竭。即使是身體強壯的人,待在這樣的環境中,大約6小時左右也會死亡。
研究顯示,到2100年左右,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區將接近人類生存極限的臨界點,高溫和高溼的天氣組合也將會成為普遍現象。
而這種極端天氣大多集中在密閉的海洋、海灣和海峽沿岸地區,因為該地區蒸發的海水為熱空氣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增加了溼度。
研究員之一的霍頓表示,那些處於極速變暖的貧窮地區,由於沒有防暑設備,加上電力缺乏,這種極端天氣所產生的風險最大。
另外,當地的許多人以農業為生計,每天需要從事戶外繁重的戶外勞動。這一狀況會讓它們更多地暴露在極端天氣當中。諸如熱射病、中暑等疾病的發生將會更加頻繁。
極端氣候讓人類的安全空間越來越小,而那些貧窮的地區將成為最先受害的地方。由於氣候變暖所形成的氣候階層也會越來越明顯。
未來,越富有的人可能會更優先享受更優越的環境,而那些底層人民只能遭受惡劣氣候無情的踩踏。全球變暖可能並不會人人平等,而是一場隱形的種族滅絕。
往期回顧:
鯨魚是對抗全球變暖的利器?科學家稱:每年相當於20億棵樹的貢獻
全球變暖又出新狀況,南極紅雪變綠雪,太空都能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