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性高溫、高溼來襲 研究:極端天氣頻率與強度持續增加

2020-08-29 國際環保在線

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期刊的研究顯示,全球暖化的最糟狀況正在發生,極端潮溼和高溫將可能威脅人類的生存。

溼熱比乾熱更危險,因為會影響人體自然的體溫調節系統——流汗。

科學家們在亞洲、非洲、澳大利亞、南美和北美的部分地區,包括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的幾個熱點,發現數千件前所未見的致命極端天氣事件。根據這份新研究,1979年至2017年期間,潛在致命的高溼高溫事件數量增加了一倍,而且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

1979年至2017年期間,潛在致命的高溼高溫事件數量增加了一倍。照片來源:Giuliano Maiolini(CC BY 2.0)

超過人類生存理論極限的高溫高溼 在波斯灣沿岸發生了14次以上

在美國,從德州東部到佛羅裡達州潘漢德爾(Florida Panhandle)的東南沿海發生數十次這種極端氣候事件,其中紐奧良和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受創最嚴重。

不意外地,高溫高溼天氣事件多集中內海、海灣和海峽沿岸的海岸線上,這些地方蒸發的海水讓熱空氣中充滿水氣。在更遠些的內陸,充滿溼氣的季風或大面積的農作物灌溉似乎也有類似的的作用。

最極端的事件發生在波斯灣沿岸,超過人類生存理論極限的高溫高溼發生了14次以上。卡達首都多哈將於2022年舉行世界盃,而多哈也數次發生這些短暫但可能致命的天氣事件。

這個不祥的發現令科學家大感意外,因為先前的研究預測,這種極端天氣事件將在本世紀稍晚發生,主要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部分溼度原本就高的地區。

研究主要作者、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科學家科林·雷蒙德說:「過去的研究預測,這些天氣事件將在幾十年後發生,但看來現在已經出現了。這些天氣事件持續的時間將拉長,影響範圍將與全球暖化直接相關。」

過去的研究使用大範圍內每數個小時的平均溫度和溼度,而哥倫比亞研究小組則分析了來自7877個獨立氣象站的每小時資料,更能夠確定短暫、地區性的事件。

人類無法在溼球溫度35℃以上生存 卻曾在沙烏地阿拉伯等部分區域出現

在乾燥條件下,人體會透過汗水蒸發散熱。溼度會影響蒸發狀況,在極端條件下甚至會完全停止蒸發。如果人體核心溫度過高,器官會在幾小時內迅速衰竭致死。

氣象學家用「溼球」測量溫度/溼度的影響,又稱為「酷熱指數」或「體感溫度」。

一旦溼球達到32℃,即使是最強壯、適應能力最好的人也無法進行散步等日常戶外活動,大多數人在這之前就會開始掙扎。理論上,人類無法在溼球溫度35℃以上生存。根據該研究,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部分區域就曾出現過這個溫度。

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澳大利亞西北部以及紅海和墨西哥灣沿岸,高溫高溼事件不那麼極端,但更頻繁出現。

共同作者拉德利·霍頓(Radley Horton)說,空調或許有助於減輕對美國和卡達等富裕國家的影響,但長時間必須待在室內可能會造成毀滅性的經濟後果。在農業為主的貧窮高風險國家,大多數人也沒有選擇空調的餘地。

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的氣候學家克裡斯蒂娜·達爾(Kristina Dahl)表示,新研究顯示世界各地許多社群已經逼近極限了。

相關焦點

  • 極端高溫天氣與災難性事件伴生
    來源:經濟日報外媒稱,一項據稱首次從地區層面分析熱浪問題的研究顯示,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幾乎所有地區的熱浪出現頻率和持續時間都在增加。據英國《衛報》網站7月3日報導,研究發現,全球各地熱浪升級現象存在差異,其中亞馬孫、巴西東北部、西亞(包括南亞次大陸和中亞的部分地區)和地中海地區的變化均快於澳大利亞南部和北亞等地。唯一沒有出現升級趨勢的人類居住區是美國中部。這項發表在英國期刊《自然·通訊》上的研究發現,各地區內部和跨地區的熱浪持續總天數呈現明顯的增加趨勢,而且在過去70年裡,熱浪持續時間越來越長。
  • 極端高溫天氣與災難性事件伴生
    外媒稱,一項據稱首次從地區層面分析熱浪問題的研究顯示,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幾乎所有地區的熱浪出現頻率和持續時間都在增加。據英國《衛報》網站7月3日報導,研究發現,全球各地熱浪升級現象存在差異,其中亞馬孫、巴西東北部、西亞(包括南亞次大陸和中亞的部分地區)和地中海地區的變化均快於澳大利亞南部和北亞等地。唯一沒有出現升級趨勢的人類居住區是美國中部。
  • 全球變暖使極端天氣頻發,科學家警告:高溫高溼天氣更有致命風險
    氣候變暖的加劇讓高溫熱浪不斷席捲各國,世界各地最高氣溫不斷被打破。2020年5月,已經有109個國家的氣象觀測站的氣溫達到或突破5月上旬極值。「五一」期間鄭州更是爆出了40℃以上的高溫。我們一直在談氣候變暖,其實反常的高溫天氣就是離我們最近的氣候變化。研究氣候變化的科研人員甚至發出過,「地球再過50年將出現近乎不適合居住的高溫天氣「這樣的警告。
  • 高溫天氣侵襲日本,極端天氣在多地上演
    ,8月份因為中暑死亡的人數,已經達到了148人,而且伴隨著高溫天氣的持續,這個數字仍然在增長之中。研究者表示,近年來,伴隨著地球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全球變暖的速度也接連加快,多地都曾經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極端高溫天氣,這次日本的高溫也並不是第一次,在去年8月份,日本也曾經因為持續的高溫天氣,導致近2萬人中暑,50多人死亡。
  • 「白+黑」複合型極端高溫事件增長因何迅猛?
    過去的0.5℃的全球變暖已使東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複合型極端高溫事件增加了2-5倍。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氣候變暖使得複合型極端高溫事件的頻次和強度都將顯著增長,此類事件也將成為未來最常見的極端高溫類型。這有可能導致本世紀末北半球人口暴露度較2010年代水平高4-8倍。
  • 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
    原標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日前,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發布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向全世界媒體發布了信息,邀請同領域專家撰寫對該項研究成果的解讀和評論。
  • 2009:極端天氣的成因和預防
    國家氣候中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顯示:自今年夏季(6月1日)進入汛期以來,我國各地不斷出現強降雨、強對流、高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據統計,今年6月1日至8月8日,我國有22個省(市、區)454個氣象站點達到了極端高溫事件標準,17個省(市、區)110個站點日降水量達到了極端強降水事件標準。
  • 四大洲同現極端高溫天氣 中國連續22天發高溫預警
    極端高溫天氣還會持續多久?哪些方面值得人類警醒?四大洲同時「發高燒」對瑞典氣象學家本特·林德斯特倫來說,今年夏天持續如此之長的高溫,實在令人擔憂。「出現超過30℃的單日溫度並不奇怪,但今夏高溫天數異常持久,這是比較可怕的。」瑞典電視臺報導,今年7月瑞典平均氣溫比以往正常水平高出3-4攝氏度,多地創下260年來7月氣溫最高紀錄。
  • 三因素疊加導致今夏持續高溫 北方夏季極端降水值得警惕
    極端高溫來勢洶洶令人措手不及  今年7月1日以來,我國南方多地出現了突破歷史極值的極端高溫熱浪天氣。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從全國範圍看,本次高溫熱浪將持續到8月底,待季節轉換之後才可能完全消退。本次高溫熱浪過程呈現高溫日數多、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強度強、極端性突出等特點。
  • 厄爾尼諾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
    ,已經發展成為自1951年以來第9次中等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預計將在今夏持續加強,並至少維持到秋季,可能達到強厄爾尼諾事件。   厄爾尼諾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持續偏高的一種現象。目前,科學家採用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距平(指當前值與常年同期值之差)作為厄爾尼諾事件的判定依據。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6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有關資料分析顯示,自1950年以來,全球的極端天氣出現頻率都在增加,特別是近10年來嚴寒冰凍天氣的發生頻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008年以來,冬季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暴雪、冰凍等災害性天氣幾乎每年都在世界各地發生。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下旬全國持續高溫,僅23日至29日一周就有16人中暑死亡,比上周約增加了50%,創今夏新高。朝鮮自7月18日起進入雨季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增加。朝鮮媒體最新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7月28日,全國共有88人死亡,5000餘棟住宅遭受完全或部分損壞,1.2萬多戶住宅被淹。非洲大陸則飽受乾旱之困。
  • 熱浪持續 極端高溫「炙烤」歐洲經濟
    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記者秦天弘)《經濟參考報》7月30日刊發題為《熱浪持續 極端高溫「炙烤」歐洲經濟》的報導。文章稱,近日,熱浪席捲整個歐洲,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多個國家進入持續「燒烤模式」,紛紛刷新當地最高氣溫紀錄。在如此極端氣候的影響下,歐洲國家的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工業和農業等各方面經濟生產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 8月極端高溫天氣或比往年更多
    那麼,厄爾尼諾還會影響接下來的天氣嗎?世界氣象日前夕,國家特聘教授、厄爾尼諾現象研究專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院長羅京佳教授表示,根據目前掌握的數據,今年夏天很有可能還有一次連續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不排除會有產生極端高溫天氣的可能。     厄爾尼諾現象由海洋和大氣協同作用產生,雖主要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區域,但影響卻波及全球。
  • 極端高溫天氣「烤」驗四大洲 北極圈一些地區超30℃
    什麼原因導致高溫肆虐?極端高溫天氣還會持續多久?哪些方面值得人類警醒?  四大洲同時「發高燒」  對瑞典氣象學家本特·林德斯特倫來說,今年夏天持續如此之長的高溫,實在令人擔憂。「出現超過30℃的單日溫度並不奇怪,但今夏高溫天數異常持久,這是比較可怕的。」
  •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將增加
    但是要指出的是,氣候科學家們確實預測極端氣象事件會增加,尤其是極端炎熱事件,這是因為氣候變化的原因。2010年有望進入史上最熱年份的前三甲,並且可能成為最熱的那一年。 單一寒潮難歸因於氣候變化,預計高溫更頻密、寒冷頻率會降低 記者:像最近歐洲出現的大範圍寒潮天氣,是否說明全球變暖的趨勢正在變緩?
  • 2018年我們都經歷了怎樣的極端天氣?未來會否更熱更澇?
    2018年我們都經歷了怎樣的極端天氣?未來會否更熱更澇?史上最熱夏季 未來極端高溫事件或明顯增加2018年北半球「高燒」,我國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的最熱夏天,中央氣象臺史上首次連發33天高溫預警,熱出新紀錄。2018年極端高溫並非偶發。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夏季平均氣溫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處於線性上升趨勢。
  • 極端高溫已經來臨!科學家:為何「潮溼」氣候比乾旱更致命?
    根據外媒《The Gardian》的報導,近期的科學研究顯示,能威脅人類生存的極端高溫已經發生了;此外,「潮溼」的氣候乾旱更致命。極端氣候已經發生,比科學家預期得早 過去,科學家透過研究大範圍地區的平均溫度、溼度來探討氣候趨勢;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研究7,877個特定小區域,抓出更精細、地區化的氣候趨勢。
  • 科學網—IPCC報告顯示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將繼續增加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日前發布的一份特別報告顯示,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已經並將繼續發生變化,與天氣和氣候災害有關的經濟損失已經並將可能增加,需要有效管理不斷變化的極端氣候和災害風險
  • 餘勇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
    ◇6月以來,南方地區降雨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點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流域洪水等狀況◇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未來十年全球最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