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
儘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指出,目前的大氣環流形勢與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期間的大氣環流形勢有很大不同,但人們對雨雪冰凍災害是否再現仍心存憂慮。更讓人感到混亂的是:不是都說暖冬了嗎?怎麼冬天還這麼冷?在經歷了去年年初和年末兩次讓人印象深刻的寒潮之後,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博士接受廣州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2010年很可能成為歷史上最熱的一年。百年一遇的災害將可能變為「二十年一遇」。到本世紀末,一些現在看來少有的極端天氣事件將不再顯得很特別。
全球嚴寒、洪災、高溫輪番上演,去年中國遭遇最具破壞性泥石流
記者:您曾講過,「20年來我們從未見過極端天氣事件如此頻繁、集中地發生。」那麼2010年讓您印象最為深刻的極端天氣事件有哪些?
卡西姆·阿斯拉爾:2010年有很多的極端氣象事件,這裡列舉當中的主要部分:在2009~2010年間的冬季,包括歐洲、亞洲和北美洲在內的北半球被極端寒冷大範圍籠罩著。在美國,數以百計的日最低溫度被刷新。在歐洲,暴雪中斷了空中和陸路交通。相反,在北極和加拿大情況卻減緩了很多。
2010年夏季,巴基斯坦遭受了歷史上最糟糕的洪災,2000多萬人受災。2010年6月,是莫斯科有現代氣象記錄以來最炎熱的月份。氣溫超出長期錄得的平均值多達7.8℃。從7月開始一直到8月中旬的高溫導致俄羅斯歐洲國土部分爆發大規模的山林大火,有害氣體影響了數以千萬計的人。
不管是俄羅斯熱浪還是巴基斯坦洪災,都和發生在北半球大氣流的「阻塞事件」有關,它讓天氣模式保持靜態,令熱量和溼氣都不能散開。
在中國許多地方,高溫打破了歷史極端記錄,因此中國有了史上最熱的夏季。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也對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8月,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的舟曲遭遇了中國有記錄以來最具破壞性的泥石流。
冷冬、乾旱、炎熱都與大氣層「阻塞」有關,2010年或為史上最熱一年
記者:造成這些天氣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卡西姆·阿斯拉爾:北半球冬季的極端氣象(歐美和亞洲的嚴寒)和北極的變暖都與大範圍的大氣幹擾有關,這又與北冰洋、北大西洋濤動,以及北半球大氣流的「阻塞事件」讓天氣在部分國家保持模式靜態有關。
歐洲和歐亞地區在這個夏季的極端炎熱和乾旱、巴基斯坦在季風季節遭遇強降雨,也和大氣層的「阻塞」有關係。它有效地阻隔了俄羅斯的熱力散發,也阻擋了巴基斯坦的溼氣揮發,將它們「鎖」在特定的區域,讓這些熱和溼氣變得更加強烈。
至於其他的極端氣象發生原因就比較複雜。很難將一個單一的極端氣象事件歸結於氣候變化。但是要指出的是,氣候科學家們確實預測極端氣象事件會增加,尤其是極端炎熱事件,這是因為氣候變化的原因。2010年有望進入史上最熱年份的前三甲,並且可能成為最熱的那一年。
單一寒潮難歸因於氣候變化,預計高溫更頻密、寒冷頻率會降低
記者:像最近歐洲出現的大範圍寒潮天氣,是否說明全球變暖的趨勢正在變緩?
卡西姆·阿斯拉爾:難把一個單一的極端事件歸因於氣候變化。目前歐洲正在重複著和前一年冬季差不多的氣候條件,上面已經說到過。它是複雜的大氣現象的結果,也是與北冰洋和極地地區變暖的因素配合在一起而產生的。WCRP(全球天氣研究計劃)研究每一個事件,希望弄明白髮生的原因以便我們能造出一個計算機模型,讓未來的預測更加精確。
記者:您提到WCRP利用電腦模型研究預測今後50年至100年大氣變化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形式等,那麼目前電腦模擬出來的場景會有多惡劣?
卡西姆·阿斯拉爾:早在1990年,氣候模型已經預測到在一個變暖的地球上將會出現更強和更頻繁的極端氣象事件。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首份評估報告稱,高溫事件的出現頻率在未來將更頻密。寒冷事件在當時預計出現頻率會降低。空氣流動的不斷變化和它覆蓋範圍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也有所涉及,但是報告認為難以預測。
今年極端氣候事件尚難預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減少極端天氣
記者:您能告訴我們2011年會不會發生和2010年同樣或者更嚴重的極端天氣事件嗎?
卡西姆·阿斯拉爾:在這個階段,還不可能預測2011年將發生什麼極端氣候事件。不過,關於氣候變化的政府間座談會議已經預計氣候變化肯定會讓極端事件的發生數量增加,特別是熱浪和乾旱。例如,以往100年將才出現一次的熱浪,將可能變為20年出現一次的程度。等到了這個世紀的尾聲,在2003年歐洲夏天遭遇的那種極端炎熱可能不再顯得很特別。
記者:您曾提到,WCRP的另一項任務是「指導人們防範極端天氣」,您能告訴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去防範這樣的極端天氣嗎?
卡西姆·阿斯拉爾:由於在我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聚集,地球將繼續變暖,因此可能導致在未來出現氣象極端事件的增加。即使現在「關掉」所有的溫室氣體排放閥門,我們也不能在全局上叫停變暖的趨勢,但是我們最起碼可以減慢變暖的步伐和由此導致的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世界氣象組織正在搭建一個針對氣候服務的國際框架,以便提供適應氣候變化的有關信息和服務。WCRP和其兄弟研究項目共同領導下的氣候研究,目前正在草擬評估和預測未來極端氣候事件風險的量化評估方法。此外,各國需要加強研究,加強觀察和監測能力,以便提供預計和減少有關系統的脆弱性。
近期極端天氣
新年伊始,大範圍的低溫雨雪讓湖南、貴州、廣西等地陷入到一場人們似曾相識的交通擁堵中。
在此之前,東北三省及內蒙古中東部和我國南方出現了今冬大範圍雨雪天氣過程,廣東遭遇了35年來歷史同期的最低氣溫。
英國、德國、丹麥、義大利等歐洲國家也相繼遭遇了強降雪,美國中北部也遭遇暴風雪襲擊。
在近日揭曉的由中國氣象局主辦的「201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中,大旱、強降雨、泥石流、沙塵暴佔據了榜單的顯眼位置,其中,位居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前三甲的分別是「西南地區特大乾旱刷新氣象記錄」、「甘肅舟曲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新疆出現近60年來最嚴重雪災」。
排在2010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前三位的分別是「印度遭嚴重高溫乾旱,最高近50℃」、「罕見寒流暴雪凍結『北半球』」、「嚴重高溫乾旱引發俄森林大火」。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