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現象增加

2020-12-04 參考消息

中國經濟網紐約11月9日訊(記者 朱旌 汪璐)根據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氣象組織11月8日在日內瓦總部發布的題為《全球氣候2011-2015》報告,通過對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的全球氣候以及極端天氣事件中的人類足跡進行分析後發現,創紀錄的溫度伴隨著海平面上升、北極海冰範圍縮小、大陸冰川和北半球積雪減少;所有這些氣候變化指標都確認了溫室氣體所造成的長期變暖趨勢。

當天,世界氣象組織將這份全新報告提交給了正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2次締約方大會。與年度報告相比,五年時間跨度的報告可更好地反映多年變暖的趨勢以及極端事件,例如長期乾旱和反覆發生的熱浪等。報告稱,2011-2015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平均氣溫比1961-1990年基準期的數字高0.57°C,其中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也是全球溫度比工業化時代前高出1°C多的首個年份,而且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首次達到了百萬分之四百這一重要關口。然而,2016年將很有可能打破上述紀錄。

《全球氣候2011-2015》報告還對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是否與極端事件有直接關聯進行了分析。報告援引《美國氣象學會公報》在2011年至2014年發表的79項研究指出,一半以上的研究結果都確認,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推動了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有些研究指出,由此導致的極端高溫的概率增加了10倍、甚至更高。該報告同時強調指出了一些影響大的事件,其中包括2010-2012年東非乾旱,估計造成了25.8萬多人非正常死亡;2011年東南亞洪水造成800多人喪生,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00億美元;2012年颶風「桑迪」給美國造成670多億美元經濟損失;2013年颱風「海燕」在菲律賓導致7800多人喪生;201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熱浪導致4100多人死亡。

報告指出,北極海冰仍在繼續減少。按2011-2015年的平均值,9月北極平均海冰範圍是470萬平方公裡,比1981-2010年的平均值縮減28%。2012年夏季最低海冰範圍為339萬平方公裡,是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值。此外,格陵蘭冰蓋表面在夏季繼續以高於平均水平的速度融化,2011-2015年所有這五個年份夏季融化範圍都高於1981-2010年的平均值。高山冰川也在繼續減少。在所有這五個年份中以及在5月至8月的所有月份中,北半球積雪範圍都遠低於平均值,仍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

此外,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強調,海洋變暖會造成海水膨脹,並導致全球和區域海平面上升。上升的海洋熱含量約佔過去60年觀測到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的40%。一系列研究的結論指出,大陸冰蓋、尤其是格陵蘭和西南極洲正在加速推動海平面上升。1900-2010年的平均趨勢約為每年海平面上升1.7毫米,但是從1993年至今的衛星記錄顯示,海平面每年上升高度為約3毫米。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將增加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溫室氣體創新高 或有更多極端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溫室氣體公報》稱,大氣中溫室氣體水平再創歷史新高,且上升趨勢並未出現逆轉跡象。這可能會進一步導致長期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更多極端天氣。報告說,自1990年以來,長壽命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暖的「輻射強迫」效應總體上增加了41%,其中過去10年間二氧化碳對這一增長的貢獻率佔到82%。在溫室效應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輻射強迫也會隨之增加。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淨排放量必須在2050年左右達到零,才能實現將全球氣溫升高控制在1.5攝氏度以下的目標。
  • 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研究報告預測——
    近日,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遭遇極端天氣,北半球多地持續被熱浪襲擊,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不便。對此,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導致全球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世界氣象組織對本世紀末地表氣溫變化的最新預測顯示,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保持高位,未來熱浪只會越來越嚴重,極端高溫天數也會越來越多,到本世紀末地球表面平均氣溫將持續升高,世界主要城市氣溫或將達到「令人震驚的水平」。例如,法國巴黎夏日平均氣溫可能將從現在的22攝氏度上升至29攝氏度,中東地區的多哈和巴格達等城市高溫可能「超乎想像」。
  • 世界氣象組織:2018年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
    2018年1月至10月全球溫度變化幅度示意圖。(來源:世界氣象組織官網)新華社日內瓦11月29日電(記者劉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開幕在即,世界氣象組織29日發布報告稱,2018年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海平面上升、海洋升溫和酸化、極端天氣等並無弱化跡象,要實現控制全球升溫的既定目標,必須做出前所未有的改變。
  • 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 低碳經濟是人類自救
    儘管今年北半球許多地區的初雪時間提前,給人「偏冷」的感覺,但這與全球變暖的趨勢並不矛盾。  有關專家表示,雖然現在氣候變化的趨勢是全球偏暖、氣溫偏高,但是天氣變化會存在波動,並不是平穩發展的。在某一個時段內,也會出現極冷的天氣。因為氣候變暖會導致大量的海水蒸發,大氣中的水汽增多,大量的水汽遇到寒流就會轉化成暴雪,所以全球變暖其實更能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
  •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全球變暖加劇
    新華社聯合國3月28日電(記者尚緒謙)世界氣象組織28日發布的《2018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過去一年全球變暖仍在加速,為全球帶來諸多經濟社會方面的挑戰。  當天,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裡·塔拉斯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第7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埃斯皮諾薩一起,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布了這份報告。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頻發的極端天氣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極端天氣的增加將給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人們又應如何應對呢?明天是世界氣象日,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有關資料分析顯示,自1950年以來,全球的極端天氣出現頻率都在增加,特別是近10年來嚴寒冰凍天氣的發生頻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008年以來,冬季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暴雪、冰凍等災害性天氣幾乎每年都在世界各地發生。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今夏尤甚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從強度、持續時間和地理分布來看,今夏極端事件創了歷史紀錄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在8月底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今年我國天氣氣候極端異常,特別是入汛以來,極端氣象事件多發重發,像華南、江南地區連遭14輪暴雨襲擊;7月,北方地區連遭5輪暴雨襲擊,渭河、遼河、
  • 報告分析多起極端現象: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報告分析多起極端現象: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新加坡《聯合早報》於15日刊發編譯文章稱,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活動會造成氣候變暖,間接導致水災、旱災、暴風雨和熱浪的發生率提高,但人類活動並未被認定為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一方是以世界氣象組織為首的各類國際組織,堅信全球已經逐漸變暖,並呼籲各國政府共同努力繼續頒布"節能減排及治理環境汙染"的相關措施;另一方是來自美國物理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巴黎大學等學術機構的16位科學家,於2012年1月發表聯合聲明,明確反對"全球變暖"理論,並提出該理論就是愚弄大眾的"騙局",聲明發表後得到很多科學界專家的支持。
  • 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氣候 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
    2015年以來的高溫繼 續反映了地球的變暖趨勢。世界氣象組織報告也顯示,2016年很可能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多個氣象機構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將是一個 長期的過程。由此引發的極端氣候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應當引起各國高度重視。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變暖加劇 未來五年可能再破紀錄
    當地時間3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與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在聯合國新聞發布會上共同發布《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該聲明指出,2019年是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由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新的「史上最熱年」可能在5年內出現。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強調 應對氣候變暖面臨更大挑戰
    人民日報駐比利時記者 張朋輝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的最新氣候預測報告指出,2019年是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由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新的「史上最熱年度」可能在5年內出現。世界氣象組織警告稱,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確定的溫控目標面臨巨大挑戰。世界氣象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是聯合國關於天氣、氣候和水文研究的權威機構。這份名為《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的報告旨在綜合世界各地氣象研究,提供高質量預測信息,為決策者提供參考。報告顯示,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迫在眉睫。
  • 厄爾尼諾現象回歸,全球變暖或讓極端天氣變得更加頻繁
    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全球氣候模式將會遭到破壞,導致某些地區出現暴雨、乾旱、洪澇等極端天氣。動植物疾病的爆發、森林病蟲害以及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也會層出不窮。對於我國來說,厄爾尼諾使我國沿海登陸的颱風減少,北方易出現高溫乾旱,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例如,我國在1931年、1954年、1998年出現的嚴重洪水,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造成的。
  • 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新華網日內瓦3月24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乾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全球變暖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急劇增加?科學家已證實
    而這樣的災難也不僅僅是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上演,而最新科學研究表明,近年來洪災、野火、颶風和熱帶風暴加劇與氣候變化有關,有足夠的數據報告可以證明全球變暖愈演愈烈,最終足以對人類生活造成毀滅性影響。而且,由於自然界中的動物難以適應如此快的氣候變化速度,比如像大山雀這樣的普通鳥類動物,那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真的為時不遠了?
  • 全球變暖使極端天氣頻發,科學家警告:高溫高溼天氣更有致命風險
    氣候變暖的加劇讓高溫熱浪不斷席捲各國,世界各地最高氣溫不斷被打破。2020年5月,已經有109個國家的氣象觀測站的氣溫達到或突破5月上旬極值。「五一」期間鄭州更是爆出了40℃以上的高溫。我們一直在談氣候變暖,其實反常的高溫天氣就是離我們最近的氣候變化。研究氣候變化的科研人員甚至發出過,「地球再過50年將出現近乎不適合居住的高溫天氣「這樣的警告。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Snyder憂心忡忡地寫道,一場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正在逼近。朝鮮近期發布的備忘錄顯示,受高溫、乾旱、洪水等因素影響,朝鮮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調人均每日口糧配給;受厄爾尼諾影響,非洲糧食安全也面臨嚴峻挑戰。多位氣候專家分析認為,全球氣候系統變暖趨勢加強,造成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候風險水平上升。
  • 國際級專家發話:2017年,全球天氣還是會很激烈很極端很反常!
    不久前,美國氣象機構NOAA對外發布報告稱,2016年是人類觀測史上最溫暖的一年,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這麼說,是2015年,也就是說,我們已經連續兩年經歷了「史上最暖」。那麼2017年呢?今日,有專家指出,2017年的天氣也依然會很激烈很極端很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