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2020-12-05 人民網環保

原標題: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新華網日內瓦3月24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乾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氣候狀況報告》中說,2013年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溫度為14.5攝氏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溫度高0.5攝氏度。這使2013年成為有記錄以來第六熱年份,與2007年並列。

  報告說,迄今全球14個最熱年份中有13個出現在本世紀;過去30年中,每個十年都比前十年更熱。

  2013年南半球多地異常溫暖,其中澳大利亞出現有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阿根廷出現第二熱年份。報告收錄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沒有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2013年幾乎不可能成為澳大利亞史上最熱年份。

  報告說,2013年的極端氣候事件給世界各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破壞,例如颱風「海燕」在菲律賓中部地區肆虐,強降雨和洪澇災害影響中國東北及俄羅斯東部地區等。

  世界氣象組織總幹事米歇爾·雅羅說,全球變暖並沒有停滯,2013年許多極端氣候事件是人類造成氣候變化導致的結果。去年降水更強,酷熱加劇,海平面上升導致的風暴潮和沿海洪澇帶來的破壞更加嚴重。

  面對全球多發的極端氣候事件,雅羅表示,人類必須加強備災和早期預警系統,採取多種減災手段。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到了1988年6月,美國氣象學家詹姆士·韓森在參眾兩院的聽證會上正式提出"全球變暖"的說法,他在當時預測未來10年內全球氣溫會上升0.35℃,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只上升0.11℃。後來隨著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1988年成立後,並先後五次(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4年)發布了《全球氣候評估報告》,"全球變暖"的提法才逐漸被民眾廣為了解,並且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2015年可能是歷史上最暖年份,海洋表面溫度也達到監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5年極有可能超出1℃的臨界值。」WMO秘書長米歇爾·雅羅說。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列出的5個1971年至2010年間海洋熱含量變化趨勢估算中,最小的估計值竟然只有最大估計值的一半!這嚴重限制了人們對全球變暖的科學認知。「海洋面積異常廣闊,平均深度達4000米,人類目前的觀測手段僅僅集中在上層2000米。在2005年Argo浮標觀測網建成之前,在南半球以及全球700米以下深海的觀測都較為稀少。」成裡京說。
  • 全球變暖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急劇增加?科學家已證實
    溫度升高導致的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在2020年汛期,南方多省輪番經歷了強降雨帶來的洪澇災害,像四川大渡河支流小金川和重慶的綦江上遊幹流還發生了超歷史洪水。而這樣的災難也不僅僅是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上演,而最新科學研究表明,近年來洪災、野火、颶風和熱帶風暴加劇與氣候變化有關,有足夠的數據報告可以證明全球變暖愈演愈烈,最終足以對人類生活造成毀滅性影響。而且,由於自然界中的動物難以適應如此快的氣候變化速度,比如像大山雀這樣的普通鳥類動物,那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真的為時不遠了?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瞭望》文章:極端氣候事件的全球責任
    在智利南部了解冰川變化和臭氧層空洞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後,潘基文還到巴西亞馬孫叢林中就氣候變化問題實地調研。     在11月21日召開的第三屆東亞峰會上,溫家寶總理就氣候變化問題闡述了中國政府的看法和主張。     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衝擊下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 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現,弱國承受最重災難
    而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之間,關係千絲萬縷。系列研究認為,隨著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洋流和大氣環流等全球氣候調控機制受到了影響,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風險持續上升。在這樣失調的世界裡,熱的地方更熱,冷的地方更冷,澇的更澇,旱的更旱。人類正面臨嚴峻的氣候挑戰。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在氣象學中,對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超出一定閾值的天氣氣候極端值直接或間接導致的影響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的某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事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可以分為極端降水、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乾旱等幾類。一般是50年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Snyder憂心忡忡地寫道,一場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正在逼近。朝鮮近期發布的備忘錄顯示,受高溫、乾旱、洪水等因素影響,朝鮮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調人均每日口糧配給;受厄爾尼諾影響,非洲糧食安全也面臨嚴峻挑戰。多位氣候專家分析認為,全球氣候系統變暖趨勢加強,造成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候風險水平上升。
  • 全球極端天氣高溫事件頻發 今年創最暖年紀錄
    2015年11月26日訊,昨天,世界氣象組織在日內瓦發布2015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並分析了2011至2015年的氣候狀況。聲明指出,今年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的最暖年份,而2011至2015年也將成為歷史上最暖的五年。
  • 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結果表明,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52.8萬人喪生,經濟損失達3.08萬億美元。報告指出,2015年受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為莫三比克、多米尼加和馬拉威,其次是印度、萬那杜和緬甸,中國排在第23位;而在1996年至2015年間,宏都拉斯、緬甸和海地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大,其次是尼加拉瓜、菲律賓和孟加拉國,中國排在第34位。
  • 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研究報告預測——
    近日,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遭遇極端天氣,北半球多地持續被熱浪襲擊,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不便。對此,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導致全球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世界氣象組織對本世紀末地表氣溫變化的最新預測顯示,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保持高位,未來熱浪只會越來越嚴重,極端高溫天數也會越來越多,到本世紀末地球表面平均氣溫將持續升高,世界主要城市氣溫或將達到「令人震驚的水平」。例如,法國巴黎夏日平均氣溫可能將從現在的22攝氏度上升至29攝氏度,中東地區的多哈和巴格達等城市高溫可能「超乎想像」。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說,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裡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中國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等專家認為,極地大氣環流的異常調整,使得極地冷空氣不斷擴散南下,強烈影響了中高緯度的國家和地區。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極端氣候頻發 是否純屬巧合?
    該組織提出的一份報告中也提到了中國舟曲的泥石流災難和全球其他諸多地區的異常天氣,如南撒哈拉的嚴重乾旱以及格陵蘭島彼德曼冰川出現大面積崩塌等氣候事件。世界氣象組織稱這一系列極端天氣現象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和波及面積」超過歷史上最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同時警告未來會出現更多極端氣候事件。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全球變化正是通過北極地區和熱帶地區的逆向溫度變化使南北溫度梯度減小,而促使中緯度大槽大脊的發展,這充分表明了冬季的極端寒潮事件是在氣候變化影響下發生的,而本次寒潮北極和熱帶海洋都起到減少南北溫度梯度的作用。而無論復盤今年寒潮過程,還是回溯2016年霸王級寒潮,都可以看到顯著的北極海冰減少的情況,你如果留意,同時也會發現全球變暖的持續作用,也就是地球的溫度繼續在上升。
  • 山東公布2013十大氣候事件 極端天氣事件增多
    今日(7日),山東省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13年山東省十大氣候事件。十大事件中有5件是極端天氣事件,這說明山東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的趨勢沒有變。如7月強降雨、8月高溫、春季低溫雨雪和冬春氣溫波動,山東多地數據都突破歷史極值。    「2013年最重要的兩個特點是,夏季前期持續強降雨,後期又持續高溫,出現了一些極值。這都比較少見的。」
  • 厄爾尼諾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
    月3日,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最新監測結果,5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暖海溫持續增強,已經發展成為自1951年以來第9次中等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事件的強度分為5個等級,持續時間越長,月累計偏高值越大,其強度就越高,對全球氣候產生的影響也就越大。  受厄爾尼諾影響,近期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現象增加
    中國經濟網紐約11月9日訊(記者 朱旌 汪璐)根據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氣象組織11月8日在日內瓦總部發布的題為《全球氣候2011-2015》報告,通過對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的全球氣候以及極端天氣事件中的人類足跡進行分析後發現,創紀錄的溫度伴隨著海平面上升、北極海冰範圍縮小、大陸冰川和北半球積雪減少;所有這些氣候變化指標都確認了溫室氣體所造成的長期變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