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火災怎麼辦?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現,弱國承受最重災難

2020-12-06 科學闢謠

在這一連串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中,受影響最大的不是歷史上碳排放最多的發達國家,而是碳排放最少的欠發達國家。而一些老牌發達國家,正在苛求這些弱勢國家捨棄自身發展權,一起踐行極嚴的環境標準。

澳大利亞大火中逃竄的袋鼠 | 紐約時報

作者 | 劉強 [日]名古屋大學

責編 | 高佩雯

回顧2019年,最熱的詞是什麼?「我太南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跳出這些網絡爛梗,你將發現:「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入選牛津詞典年度熱詞;「氣候罷工(Climate strike)」入選柯林斯詞典年度熱詞……

這不是媒體炒作。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言,氣候問題是「這個時代的決定性問題」。2019年,在英文領域,「氣候緊急狀態」一詞的使用頻率遠超其他所有類型的緊急情況,是「健康緊急狀態」的三倍多。而「氣候罷工」(即為了呼籲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而舉行的罷工或罷學)在2019年的使用頻率比2018年增加了100倍,遠超其他短語。在中文領域, 「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等詞語也屢見報端,就算是對氣候問題不甚敏感的普羅大眾,也很難忽視各種媒體報導的衝擊。

我們的地球如今是真的水深火熱。就在這周,澳大利亞大火的消息在網絡上發酵:持續4個月的山火仍在繼續,截至5日山火過火面積已超5.25萬平方公裡,死亡人數上升至24人,有近5億動物喪生。救援直升機在艙外只見一片「血色」,全境濃煙甚至已經穿越塔斯曼海影響到了紐西蘭。除開小部分的人為縱火因素,更多討論指向了潛在的背後元兇:全球碳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

被譽為「野生動物庇護所」的澳大利亞袋鼠島,在炎熱乾燥多風的天氣中火勢兇猛| 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

據氣象局數據顯示,澳大利亞正在經歷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同時,上個月的熱浪打破最高氣溫記錄,這一切讓原本平常的山火愈演愈烈。

而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之間,關係千絲萬縷。系列研究認為,隨著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洋流和大氣環流等全球氣候調控機制受到了影響,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風險持續上升。在這樣失調的世界裡,熱的地方更熱,冷的地方更冷,澇的更澇,旱的更旱。人類正面臨嚴峻的氣候挑戰。

2019年12月15日,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西班牙馬德裡召開,各國就氣候問題進行了集中探討。遺憾的是,即便延長討論兩天,這場歷時超長的談判仍未能就《巴黎協定》第六條「碳市場機制問題」(合作減排)達成一致。

令人想不到是,在這一連串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之中,受影響最大的不是歷史上碳排放最多的發達國家,而是碳排放最少的欠發達國家。而一些老牌發達國家,正在苛求這些弱勢國家捨棄自身發展權,一起踐行極嚴的環境標準。

在這樣困惑為難的局面下,地球這艘生命之舟上不同處境的人們,該何去何從?

氣候變化,導致災難頻發

在已經過去的2019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引起災難無數。年初,美國明尼蘇達州以-38℃的世紀寒流創造全美極寒新紀錄;同時,遠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阿德萊德,以46.6℃的酷熱登上80年來的溫度最高峰;夏秋之際,洋面上密集的颱風橫掃亞洲和加勒比海,印非大地和中國華中地區經歷百年一遇的大旱,被譽為「地球之肺」的巴西亞馬孫雨林燃起密集持續的大火,亞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爆發罕見大洪水。一連串的全球災害清單,就如同好萊塢災難片的無趣旁白。

造成這一切的最大黑手,正是人類自己。自蒸汽機問世這兩百多年以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推進了人類大生產,也徹底改變了人類和自然的相處之道。鐵皮火車頭和工廠煙囪中竄出的濃煙,夾雜著大量溫室氣體,正在給未來的人類準備「厚禮」。

受限於當前的氣象學研究水平,目前我們還不能明確知道極端天氣事件與長期氣候變化間的具體關係,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溫室氣體的不斷累積導致的全球升溫,是極端天氣的重要起因。除了意料之中的高溫,極寒、乾旱、極端降雨、降雪、溫帶氣旋等也都和它有關。

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是極端天氣的誘因| NAS, 2016

根據近期發布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報告》(Global Clilmate Risk Index,來自 「德國觀察」,下稱《報告》),在過去20年間,共發生了約1.2萬起包括熱浪、颶風、颱風在內的氣候災難,直接造成了全球約50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約3.5萬億美元。

相同的災難,不同的命運

令人感嘆的是,儘管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的災難,不同國家卻承受了不同的命運。

比如在我國,因為國土遼闊,每年各種自然災害相累加,使得全國「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總量」僅次於美國。不過「災難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得益於我們國家高效的國家組織力量,我國進行災害自救和災後重建的行動十分迅速,這極大降低了自然災害對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但眾多發展水平較低的太平洋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島國或地區的情況就真的不容樂觀。他們不但是洪水、海嘯等自然災害的高發國,並且經濟基礎不完備,社會動員能力缺失,食物、水、醫療和電力的短缺,都使得他們缺乏有效的災害應對能力,因此所遭受的財產、生命損失也往往更慘重。更可怕的是,他們要真正直面全球變暖下海平面上升導致的國家存亡風險,未來前景可謂一片慘澹。

以加勒比海島國多米尼克為例,極端天氣事件導致的經濟損失甚至超過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在「各國經濟損失佔GDP比例」 排行榜中名列第一。由於經濟發展程度不高,其保障人民基本生命財產安全的國家災害應對行動極度受限,在極端自然災害面前頻頻敗下陣來。

而根據《報告》統計的災害傷亡最慘重的緬甸,僅1998-2017年短短2年間,極端天氣事件直接導致總計約14萬人死亡,相當於平均每年每10萬緬甸國民中,就有14人死於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直接災害。

極端天氣使克羅埃西亞的亞得裡亞海掀起巨浪| 世界氣象組織

人類自刀耕火種的時代起,開始聚集成村而後發展出城市、組建成國家,根本出發點就在於聚眾人之力抵禦各種無常災害,這一道理至今依然。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對狂暴的自然,國家力量依舊是保護百姓生存權益的方舟,很多問題,最後還是歸於國與國之間的國力較量。

明明責任最小,為什麼受災最重?

當我們審視這份《報告》,回顧過去二十年各個國家和地區由極端天氣事件導致的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排名,不難發現一個殘酷又荒誕的事實:那些沒有工業基礎,沒有大規模工業排放,沒有享受工業化果實的發展中國家,反而在這場全球變暖導致的極端氣候災難中承受了最大的摧殘。

他們明明什麼都沒做,明明責任最小,為什麼卻成了極端天氣災難的最大受害者?

客觀地說,排在首位的是地理因素。這些國家正處在氣候活動劇烈的海陸板塊邊緣,如海地、菲律賓和巴基斯坦等國,都處在暖熱洋流交匯或板塊活動劇烈地區,極端天氣和地質災難發生頻次極高,常常是前一個災害重建工作尚未完成,下一次災難便接踵而至。這些接二連三的災害,不僅嚴重遲滯了所在國家的災害應變,讓國家疲於奔命,也嚴重打亂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發展節奏,使得國家力量建設始終像西西弗斯推石頭一樣,精疲力竭而總是無功而返。

其次便是極端事件的突發性。一些國家地理位置相對優渥,以往自然災害相對較少。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導致的劇烈自然災害突然襲擊,國家和百姓猝不及防,應對不力從而損失慘重。比如緬甸,在2008年遭遇了罕見的特強熱帶風暴「納爾吉斯」(Nargis),這一次災害襲擊就造成了超過13萬人死亡。類似的還有2017年席捲波多黎各的超強颶風「瑪麗亞」(Maria),使得島上包括電網在內的基礎設施幾乎被破壞殆盡,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遭到嚴重打擊。

警鐘長鳴,傾巢之下無完卵

頻繁的極端天氣仿佛暗示,溫室氣體對於氣候的影響將要到達某個不可逆的臨界值,留給人類自救的時間窗口正在慢慢關閉。而站在不同立場上的各個國家,還在這場發展與減排的角力中僵持不下。其中的發達國家,在過去上百年間肆無忌憚的工業擴張和發展,造成這場全球性的氣候災難,他們成了強者,苦果卻由那些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來承擔。而作為弱者的欠發達國家,無論是災害應對能力,還是未來的工業發展權,都正面臨嚴酷考驗。

更令人遺憾的是,從美國拒絕分配給自己的減排指標、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的程序,到馬德裡聯合國氣候大會的無功閉幕,全人類似乎突然停下了對抗氣候變化的腳步,但極端天氣襲擊人類的火力卻正在持續增加。

從國際空間站看地球,所有生命都如同在一艘船上,船沉了,無一人可倖免。作為命運共同體,人類應何去何從,無人敢輕言。但在警報長鳴的當前,釐清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自在全球氣候變暖中的歷史經緯,劃分好未來各自的權責義務,無疑是最基本舉措。

相關焦點

  • 全球極端天氣頻現 氣候問題引熱議
    國際在線消息:據中新社電,極寒天氣持續籠罩歐洲,目前已致逾600人喪命,22個國家發出極寒警報。在歐洲大範圍降溫的同時,美洲地區氣溫卻異常偏高,引發各界對全球氣候問題的關注。 據法新社報導,在歐洲,肆虐了12天的嚴寒已奪走逾550條人命。有波蘭媒體報導稱,死亡人數已超過600人。歐洲最主要河道多瑙河因厚厚的冰層而關閉了數百公裡的航運。
  • 極端天氣頻現 唯有合力應對
    最近,全球極端天氣頻現,折射出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正為人們敲響警鐘。全球氣候和生態研究所的資料顯示,近40年來,俄羅斯北極地區變暖的速度比全球變暖的速度快4倍。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稱,自2005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洪水次數已經增加15倍,極端氣溫事件增加20倍,野火次數增加7倍。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後來隨著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1988年成立後,並先後五次(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4年)發布了《全球氣候評估報告》,"全球變暖"的提法才逐漸被民眾廣為了解,並且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
  • 美國-50°C,澳洲50°C!極端天氣頻發,我們算了一筆經濟帳
    全球變暖造成的極端天氣會造成多大規模的經濟損失?哪些行業和企業尤其受到影響?極端天氣又會以怎樣不同的方式影響企業受益?美國總統川普將寒潮視為打臉「全球變暖」的證據,在1月28日發布推特稱,「全球氣候變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請快回來,我們需要你!」事實上,絕大多數科學家根據研究發現,氣候變暖恰恰是導致嚴寒等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大幅上升的原因,比如眼下美國中西部正經歷的極寒,和南半球正在經歷的酷暑。
  • 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新華網日內瓦3月24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乾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研究報告預測——
    近日,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遭遇極端天氣,北半球多地持續被熱浪襲擊,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不便。對此,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導致全球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世界氣象組織對本世紀末地表氣溫變化的最新預測顯示,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保持高位,未來熱浪只會越來越嚴重,極端高溫天數也會越來越多,到本世紀末地球表面平均氣溫將持續升高,世界主要城市氣溫或將達到「令人震驚的水平」。例如,法國巴黎夏日平均氣溫可能將從現在的22攝氏度上升至29攝氏度,中東地區的多哈和巴格達等城市高溫可能「超乎想像」。
  • 全球氣候變暖引發極端天氣 低碳經濟是人類自救
    編者按:美國災難大片《後天》是一部描寫「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化引發地球的空前災難,全球一天之內出現急劇降溫的極端天氣,冰層和白雪覆蓋了整個地球表面,冰期時代驟然而至……」儘管《後天》只是一部虛構的災難電影,但其探討的問題卻極具現實意義。
  •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2019年就剩下2個月了,在逝去的一年裡,全球經歷了眾多的極端天氣事件。比如希臘和美國西北部的山火,最近澳洲也頻發的山火,洪水淹沒了美國東北部沿海城市,以及巨浪襲擊了日本日本二和英國。
  • 全球變暖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急劇增加?科學家已證實
    溫度升高導致的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在2020年汛期,南方多省輪番經歷了強降雨帶來的洪澇災害,像四川大渡河支流小金川和重慶的綦江上遊幹流還發生了超歷史洪水。而這樣的災難也不僅僅是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上演,而最新科學研究表明,近年來洪災、野火、颶風和熱帶風暴加劇與氣候變化有關,有足夠的數據報告可以證明全球變暖愈演愈烈,最終足以對人類生活造成毀滅性影響。而且,由於自然界中的動物難以適應如此快的氣候變化速度,比如像大山雀這樣的普通鳥類動物,那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真的為時不遠了?
  • 四大洲同現極端高溫天氣 中國連續22天發高溫預警
    挪威、加拿大、尼泊爾等地在戶外活動時需要用水降溫這是世界天氣史上罕見的一組「熱」鏡頭——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同時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熱浪席捲北半球;北極圈內一些地區氣溫超過30℃,高溫延續使得北極圈內森林火災頻發;中國連續22天發布高溫預警……為何今夏整個北半球都在「發燒」?什麼原因導致高溫肆虐?
  • 全球變暖,北極圈內已經達到38℃,今年夏天我國氣溫能有多高?
    全球氣候變暖是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球大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使用或間接使用化石燃料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地球上的人會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滅亡嗎?
    其實這種理解完全沒有觸及全球變暖的本質。全球變暖完全不是暖一點或者熱一點的問題,而是溫度總水平升高,從而引起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氣候出現反常,並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的問題,導致生態毀滅的大災害問題。
  • 厄爾尼諾發威 極端天氣頻現
    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2015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愈演愈烈,極端天氣在全球各地出現。中國氣象局的信息顯示,去年10月,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升溫幅度)累計達到18.4攝氏度,已達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據美國氣象機構分析,這一輪厄爾尼諾現象將在今年春末夏初轉弱,但與其相反的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卻在增加。
  • 極端氣候 2018
    今年天氣異常,北方降雪很少,南方的反倒是頻頻降雪。零度線已經壓到了廣西的北部灣。      在世界範圍,也是極端氣候頻現。       2017年12月,歐洲多國突下大雪,導致飛機延誤、火車晚點、家裡停電,一場大雪讓歐洲差不多「癱」了。
  • 美國2020年8月的極端天氣頻發,是氣候變化還是美國的厄運?
    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中的每一個都是一組特定的大氣條件(對於蘿拉而言,是海洋條件)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不幸的是,美國被這些事件接連不斷地抨擊。但是對於某些此類事件,例如強烈的颶風和更頻繁的野火,科學家早就警告說,氣候變化已經為災難了奠定基礎。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全球溫度升高主要是由於強厄爾尼諾和全球變暖的共同作用。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列出的5個1971年至2010年間海洋熱含量變化趨勢估算中,最小的估計值竟然只有最大估計值的一半!這嚴重限制了人們對全球變暖的科學認知。「海洋面積異常廣闊,平均深度達4000米,人類目前的觀測手段僅僅集中在上層2000米。在2005年Argo浮標觀測網建成之前,在南半球以及全球700米以下深海的觀測都較為稀少。」成裡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