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專家解析嚴寒天氣寒潮頻發將終結全球變暖?(圖)

2020-12-03 搜狐網
由於持續低溫寒潮天氣,近日河北省秦皇島出現罕見的海冰現象。周雪峰攝(人民圖片)
  核心提示

  近期,包括我國在內的北半球多個地區遭遇了長時間的寒流和暴風雪襲擊。有觀點認為,這表明,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發生改變,氣候將由「暖」轉「寒」。

  什麼原因導致最近頻繁出現寒流和暴風雪?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已經改變了嗎?本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氣候專家丁一匯,就人們普遍關注的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解析。  

北極濤動變化和「假厄爾尼諾」造成嚴寒,2月份我國氣候可能回到偏暖

  記者:去年入冬以來,包括我國在內,全球多個地區頻繁遭遇寒流和暴風雪,主要原因是什麼?

  丁一匯:此次寒流和暴風雪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一個是北美的東部,特別是北美的東南部;第二個地方是北歐、西歐這一帶;第三個地方是亞洲的東部,特別是東北亞,包括中國的華北和東北地區。

  從我們目前的分析來看,北半球的冷空氣爆發時間早,持續時間長,至少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北極濤動(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氣壓此消彼長的一種蹺蹺板現象)處於負位相。

  在冬季,北極有一個大的低氣壓,非常寒冷,冷空氣基本上被限制在極地地區,外面有高氣壓包圍著,冷空氣難以往南走——這就是我們前幾十年出現比較多的大氣環流形勢,稱為北極濤動的正位相。

  但是,從本世紀初開始,這個南高北低的正位相逐步減弱了,向負位相發展,這意味著極地氣壓會升高,北半球南面的氣壓會逐步降低。這樣一來,高壓跑到了極地,極地低壓被排擠出來。極地的冷空氣非常寒冷,形成了寒潮、寒流。

  其實,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也多次出現,但是這一次高氣壓籠罩在極地的時間非常長,這是很異常的。

  第二個原因是從去年7、8月份一直到11月,海洋出現了「假厄爾尼諾」現象,它造成的氣候影響非常類似「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出現時,海洋增溫的中心在中、西太平洋,一般會出現冷年。中國北方偏冷、雨雪偏多。對於中國的嚴冬,「假厄爾尼諾」的影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個原因對於美洲和歐洲不是主要的。

  記者:那麼,這種異常的情況什麼時候會結束呢?

  丁一匯:現在,「假厄爾尼諾」現象基本結束了,正在向正常發展。我們估計,大概在2月份,海洋增溫的中心就會回到赤道中東太平洋,一旦回到正常位置上,中國的氣候就應該開始回暖。北極濤動也在逐步回到正常情況。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預報,大家比較一致認為,經過1月下旬的過渡期,2月份氣候可能回到原來的軌道,也就是回到偏暖的正常狀態。  

嚴寒天氣是氣候變暖過程中的「插曲」,而非氣候變冷的「序曲」

  記者:我國今年冬天的氣候有哪些主要特點?

  丁一匯:這個冬天,冬雪來得比常年早一個月,去年12月份就開始非常寒冷,出現了很多破紀錄的低溫,又有強的暴風雪。但是,這並不是全國大範圍的雨雪天氣,也並不是全國性的寒冬。

  這一次的極端天氣事件,主要對北方影響比較大,包括華北、新疆的北部、內蒙古的北部和東北。

  根據科學家最近的討論,從整個中國的歷史上來看,這次寒冬在最近兩三百年內大概只能算是中等偏冷。近期,我國一些地方溫度還是偏高的,整個中國一平均,接近正常。

  記者:前些年「暖冬」成了常用詞,但是最近兩年的冬天似乎變冷了。

  丁一匯:實際上,本世紀前10年,我們已經經歷了3次重大的「冷事件」:

  2004年到2005年的冬天比較冷,我國東部有兩次寒潮影響很大,臺灣40%的柑橘都被凍壞了。那是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遭遇的一次重大「冷事件」,但大家都沒太注意。後來又出現了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以及最近北方遭遇的寒潮暴雪。

  記者:在您看來,這種非常寒冷的天氣,是氣候變暖過程中的一個「插曲」,還是氣候變冷的「序曲」?

  丁一匯: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冷事件」之後,氣候都會繼續變暖。比如說,在2004年到2005年冬季之後,2007年就出現全國平均溫度最高的暖年。

  因此,一次冷的事件很難改變全年的年平均溫度,更難改變整個氣候變暖的趨勢。

  從這個角度來講,非常寒冷的天氣可能就是氣候變暖過程中的「插曲」。我國本世紀經歷的3個「冷事件」並沒有改變氣候變暖的總的趨勢。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頻繁,在應對氣候變暖同時也應做好應對極端「冷事件」的準備

  記者:國外有專家提出,接下來20至30年,世界將經歷一個「微型冰河期」,氣候會變冷。您怎麼看這樣的觀點?

  丁一匯:影響氣候的因素有三大類:

  第一類是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溫室效應;

  第二類是太陽活動、火山爆發等自然的外強迫。

  太陽活動最重要的是11年周期,太陽黑子多的時候,地球可能就暖一點;火山爆發噴發出大量的塵埃,最重要的是硫化物,能夠反射太陽光,使地球變冷;

  第三類是氣候系統內部的變化。

  氣候系統由大氣圈、海洋圈、生物圈、陸地圈、冰雪圈5個圈層組成,5個圈層自己都可以變,並且相互作用也可以變,弄清楚其內部變化是非常困難的。

  世界將經歷一個「微型冰河期」,這是國外一位科學家提出的新見解,他是從海洋影響氣候的角度提出的觀點。

  但是,氣候變化不僅決定於海洋,還會受到火山爆發、太陽活動、其他類型氣候系統內部變化的影響,對這幾個因素作出準確預測非常困難。

  因此,我認為「微型冰河期」的觀點值得重視,但根據我們目前的研究,還難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記者:面對冷暖無常的氣候,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丁一匯:一個地方,如果平均溫度不變,但溫度變動幅度增加了,也是明顯的氣候變化。這個問題往往被大家忽略。人們比較注意氣候平均值的變動,其實這只是一個方面。大冷、大暖現象的出現,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變得頻繁,其重現期縮短了。比如,一次寒潮以前可能是百年一遇的,氣候變化後,50年就可能出現一次。

  我認為,變暖是一個大趨勢,我們應該做好準備,但同時還要做好應對極端「冷事件」的準備。

  舉例來說,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就有一個教訓:以前氣候暖了20年,有些地方引進的樹種大部分抗禦寒冷的能力不夠,一遇到嚴寒就凍死了,對林業生態系統影響很大。今後就要考慮引進有一定耐寒能力的樹種,這樣才能抗禦變幅很大的氣候災害。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天氣短期內頻走極端,著實罕見。全球氣候到底怎麼了?北極風與拉尼娜「惹禍」?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說,北半球的乾旱與大雪嚴寒都與大氣層「阻塞」有關,這主要因為一些地區冷空氣過強,而熱量或者溼氣過不來,天氣在部分國家保持了靜態。這一過強冷空氣產自何處?中外專家普遍提到了北極冷風。
  • 全球變暖北半球為何寒潮頻發?專家:北極快速增溫,冷空氣得以長驅南下
    來源標題:全球變暖北半球為何寒潮頻發?看專家解讀! 專家認為,北半球寒潮頻繁南下恰與全球變暖有關。「正常情況下,西風帶可牢牢圈住極地地區的冷空氣。全球變暖使北極溫度升高,『圍欄』西風帶不再牢固;發展盛期的拉尼娜現象,使赤道中東部太平洋海溫變冷。
  • 全球經歷「最冷」冬天?十問極寒天氣(二)
    近期各地頻發的極寒天氣和氣候學上的北極濤動有關;歐洲強寒潮、日本暴雪和中國低溫是相同大氣環流異常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鏈;此外,拉尼娜事件也對嚴寒天氣有一定影響。 >>>詳細 NO. 3 天氣是不是越來越異常了?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後來隨著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1988年成立後,並先後五次(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4年)發布了《全球氣候評估報告》,"全球變暖"的提法才逐漸被民眾廣為了解,並且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
  • 全球氣候變暖,為何寒潮頻頻來襲?權威解析來了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為何寒潮頻頻來襲?具體來看,近日的寒潮受「一北一南」兩大因素雙向夾擊影響。首先是北極海冰因素。北極是冷空氣的「老家」,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第二低值,極地渦旋減弱,難以「固定」冷空氣。
  • 天氣快訊!寒潮當前,多地「冷成北極」破記錄!全球變暖是騙局?天氣預報
    重點天氣分析                                                     1月6日下午,從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今天我國北方大部地區轉為晴朗,而南方多地則被冷雲籠罩,實際上,渤海黃海大範圍的冷流雲宣告著今天天氣的不尋常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專家稱「小冰河期」無依據 全球依舊在變暖(圖)
    這讓不少專家乃至世界氣象組織頗感不妥,因為對當前寒冷天氣的誤讀,會使人誤解氣候變化的真相,誤導人們應對極端天氣的努力方向。  事實上,當前的寒冬可能並非「最冷」,有關用詞並不科學,而天冷可能使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誤會進一步加深。  打噴嚏一定是感冒嗎?  寒暑自然變換,出現一些冷天對全球氣候來說之正常,便如人們常常會打幾個噴嚏。
  • 都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何寒潮還來得這麼兇猛?
    新華社發近日,寒潮成為了網友高度關注的話題,不少人也拋出了這樣一個疑問:「新聞裡不是常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寒潮還這麼兇猛?」對此,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接受採訪時表示,「並不是氣候變暖,就沒有寒潮了。」專家聲音氣候變暖導致氣候更加不穩定實際上,氣候變暖導致了氣候更加不穩定,暴雨洪澇、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
  • 全球變暖,為何天氣忽冷忽熱?
    有時冷得像冬天有時熱得像夏天這讓小編想起了前段時間報導的「全球變暖」極端高溫事件增多的同時極端低溫事件卻也在增多比如2015/2016年冬季在超級厄爾尼諾和全球平均溫度創下歷史新高的背景下東亞屢遭極端寒潮重創我國多地突破歷史低溫紀錄
  • 全球遭遇極寒天氣 有專家指出小冰河期來臨說
         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為何這個冬天反而變得更冷?近期各地為何頻現極寒天氣?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氣象專家。     許多專家把歐洲嚴寒天氣歸咎於北半球大氣環流異常。但誰都不否認,它們與全球性氣候異常有關。
  • 為什麼氣候在變暖,今年冬天仍寒潮不斷?氣候越暖,寒潮越多嗎?
    今年的寒潮侵襲真的是讓人猝不及防,元旦前來了一波,現在第二波又來了。說好的氣候變暖呢?除了夏天的高溫不斷,冬天是完全感受不到氣候變暖的氣息。從前兩天開始,寒潮就已經開始影響我國的北方地區,中央氣象臺又一次發布了寒潮預警。今日(7號)到明晚,我國大部分地區將先後降溫6-8攝氏度,部分地區的降溫甚至可以達到10攝氏度。
  • 山東省氣候中心專家權威解讀此次寒潮
    不少地方前不久「歲末寒潮」的雪還沒融化,新一輪強寒潮又來襲。那今年究竟是不是傳說中最冷的冬季?兩次寒潮有什麼不同?寒潮頻發和全球變暖是否矛盾?對此,記者專訪了山東省氣候中心氣候變化評估室高級工程師曹潔,權威解釋近期山東寒潮天氣情況。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傳統的小麥出口國澳大利亞因遭遇嚴重乾旱,時隔12年後首次計劃進口小麥;玉米出口大國美國因受陰雨天氣影響,播種創歷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乾旱影響,水稻出口國菲律賓也出現大規模歉收。海洋漁業情況也不妙,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日本周圍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海苔產量達到46年來最低點。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 全球極端天氣頻現 氣候問題引熱議
    國際在線消息:據中新社電,極寒天氣持續籠罩歐洲,目前已致逾600人喪命,22個國家發出極寒警報。在歐洲大範圍降溫的同時,美洲地區氣溫卻異常偏高,引發各界對全球氣候問題的關注。 據法新社報導,在歐洲,肆虐了12天的嚴寒已奪走逾550條人命。有波蘭媒體報導稱,死亡人數已超過600人。歐洲最主要河道多瑙河因厚厚的冰層而關閉了數百公裡的航運。
  • 氣象專家解析今冬寒潮現在很冷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還有,既然天天講全球氣候變暖,怎麼現在又冷成這樣呢?記者為此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相關專家。專家介紹,全球變暖是現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從過去幾十年全國冬季的平均氣溫來看,我國整體呈增暖趨勢,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數年頭的冬季氣溫都較常年同期偏高。
  • 專家解讀全球變暖天氣變冷現象
    雪後出現的低溫是否將是「史上最冷」?氣候「全球變暖」背景下為何頻現大冷天?氣象專家為您帶來權威解答。京津日降雪量破1月份歷史極值新年的第一場大雪,從1月2日到3日,紛紛揚揚降臨京津冀等地。北京和天津地區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年以來的1月份歷史極值。
  • 世界多地區現極端嚴寒天氣 各國科學家解讀不一
    然而,對未來的氣候變化走向,氣象專家們則分歧很大,出現了地球「繼續變暖」和「進入小冰河期」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斷。對此,記者採訪到的權威氣象專家們也談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啟禕等不少氣象專家認為,當前歐亞地區出現的極寒天氣並不意味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發生變化。相反,全球變暖正是引起此次極寒天氣的深層次原因。
  • 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新華網日內瓦3月24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乾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北方六省冷成北極多地破紀錄,全球變暖是騙局?專家:恰好相反
    1月6日下午,從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今天我國北方大部地區轉為晴朗,而南方多地則被冷雲籠罩,實際上,渤海黃海大範圍的冷流雲宣告著今天天氣的不尋常——隨著北極渦旋親徵,寒潮已經在我國中東部大舉南下,北方多地已經處在寒潮南下後的晴朗乾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