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括我國在內的北半球多個地區遭遇了長時間的寒流和暴風雪襲擊。有觀點認為,這表明,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發生改變,氣候將由「暖」轉「寒」。
什麼原因導致最近頻繁出現寒流和暴風雪?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已經改變了嗎?本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氣候專家丁一匯,就人們普遍關注的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解析。
北極濤動變化和「假厄爾尼諾」造成嚴寒,2月份我國氣候可能回到偏暖記者:去年入冬以來,包括我國在內,全球多個地區頻繁遭遇寒流和暴風雪,主要原因是什麼?
丁一匯:此次寒流和暴風雪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一個是北美的東部,特別是北美的東南部;第二個地方是北歐、西歐這一帶;第三個地方是亞洲的東部,特別是東北亞,包括中國的華北和東北地區。
從我們目前的分析來看,北半球的冷空氣爆發時間早,持續時間長,至少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北極濤動(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氣壓此消彼長的一種蹺蹺板現象)處於負位相。
在冬季,北極有一個大的低氣壓,非常寒冷,冷空氣基本上被限制在極地地區,外面有高氣壓包圍著,冷空氣難以往南走——這就是我們前幾十年出現比較多的大氣環流形勢,稱為北極濤動的正位相。
但是,從本世紀初開始,這個南高北低的正位相逐步減弱了,向負位相發展,這意味著極地氣壓會升高,北半球南面的氣壓會逐步降低。這樣一來,高壓跑到了極地,極地低壓被排擠出來。極地的冷空氣非常寒冷,形成了寒潮、寒流。
其實,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也多次出現,但是這一次高氣壓籠罩在極地的時間非常長,這是很異常的。
第二個原因是從去年7、8月份一直到11月,海洋出現了「假厄爾尼諾」現象,它造成的氣候影響非常類似「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出現時,海洋增溫的中心在中、西太平洋,一般會出現冷年。中國北方偏冷、雨雪偏多。對於中國的嚴冬,「假厄爾尼諾」的影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個原因對於美洲和歐洲不是主要的。
記者:那麼,這種異常的情況什麼時候會結束呢?
丁一匯:現在,「假厄爾尼諾」現象基本結束了,正在向正常發展。我們估計,大概在2月份,海洋增溫的中心就會回到赤道中東太平洋,一旦回到正常位置上,中國的氣候就應該開始回暖。北極濤動也在逐步回到正常情況。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預報,大家比較一致認為,經過1月下旬的過渡期,2月份氣候可能回到原來的軌道,也就是回到偏暖的正常狀態。
嚴寒天氣是氣候變暖過程中的「插曲」,而非氣候變冷的「序曲」記者:我國今年冬天的氣候有哪些主要特點?
丁一匯:這個冬天,冬雪來得比常年早一個月,去年12月份就開始非常寒冷,出現了很多破紀錄的低溫,又有強的暴風雪。但是,這並不是全國大範圍的雨雪天氣,也並不是全國性的寒冬。
這一次的極端天氣事件,主要對北方影響比較大,包括華北、新疆的北部、內蒙古的北部和東北。
根據科學家最近的討論,從整個中國的歷史上來看,這次寒冬在最近兩三百年內大概只能算是中等偏冷。近期,我國一些地方溫度還是偏高的,整個中國一平均,接近正常。
記者:前些年「暖冬」成了常用詞,但是最近兩年的冬天似乎變冷了。
丁一匯:實際上,本世紀前10年,我們已經經歷了3次重大的「冷事件」:
2004年到2005年的冬天比較冷,我國東部有兩次寒潮影響很大,臺灣40%的柑橘都被凍壞了。那是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遭遇的一次重大「冷事件」,但大家都沒太注意。後來又出現了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以及最近北方遭遇的寒潮暴雪。
記者:在您看來,這種非常寒冷的天氣,是氣候變暖過程中的一個「插曲」,還是氣候變冷的「序曲」?
丁一匯: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冷事件」之後,氣候都會繼續變暖。比如說,在2004年到2005年冬季之後,2007年就出現全國平均溫度最高的暖年。
因此,一次冷的事件很難改變全年的年平均溫度,更難改變整個氣候變暖的趨勢。
從這個角度來講,非常寒冷的天氣可能就是氣候變暖過程中的「插曲」。我國本世紀經歷的3個「冷事件」並沒有改變氣候變暖的總的趨勢。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頻繁,在應對氣候變暖同時也應做好應對極端「冷事件」的準備記者:國外有專家提出,接下來20至30年,世界將經歷一個「微型冰河期」,氣候會變冷。您怎麼看這樣的觀點?
丁一匯:影響氣候的因素有三大類:
第一類是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溫室效應;
第二類是太陽活動、火山爆發等自然的外強迫。
太陽活動最重要的是11年周期,太陽黑子多的時候,地球可能就暖一點;火山爆發噴發出大量的塵埃,最重要的是硫化物,能夠反射太陽光,使地球變冷;
第三類是氣候系統內部的變化。
氣候系統由大氣圈、海洋圈、生物圈、陸地圈、冰雪圈5個圈層組成,5個圈層自己都可以變,並且相互作用也可以變,弄清楚其內部變化是非常困難的。
世界將經歷一個「微型冰河期」,這是國外一位科學家提出的新見解,他是從海洋影響氣候的角度提出的觀點。
但是,氣候變化不僅決定於海洋,還會受到火山爆發、太陽活動、其他類型氣候系統內部變化的影響,對這幾個因素作出準確預測非常困難。
因此,我認為「微型冰河期」的觀點值得重視,但根據我們目前的研究,還難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記者:面對冷暖無常的氣候,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丁一匯:一個地方,如果平均溫度不變,但溫度變動幅度增加了,也是明顯的氣候變化。這個問題往往被大家忽略。人們比較注意氣候平均值的變動,其實這只是一個方面。大冷、大暖現象的出現,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變得頻繁,其重現期縮短了。比如,一次寒潮以前可能是百年一遇的,氣候變化後,50年就可能出現一次。
我認為,變暖是一個大趨勢,我們應該做好準備,但同時還要做好應對極端「冷事件」的準備。
舉例來說,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就有一個教訓:以前氣候暖了20年,有些地方引進的樹種大部分抗禦寒冷的能力不夠,一遇到嚴寒就凍死了,對林業生態系統影響很大。今後就要考慮引進有一定耐寒能力的樹種,這樣才能抗禦變幅很大的氣候災害。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