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透了!
1月6日,我國已經進入此次寒潮過程中的核心降溫時段。這一天裡,不少人嚷嚷「凍哭」了。值得注意的是,預計6日晚到7日晨,全國會有15個省會級城市創下今冬氣溫新低,一場全國氣溫探底大賽即將拉開帷幕。
近日,內蒙古部分地區最低氣溫跌至零下40攝氏度。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公司錫林浩特綜合維修段積極應對寒潮來襲,全力確保旅客出行。新華社發
近日,寒潮成為了網友高度關注的話題,不少人也拋出了這樣一個疑問:「新聞裡不是常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寒潮還這麼兇猛?」對此,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接受採訪時表示,「並不是氣候變暖,就沒有寒潮了。」
專家聲音
氣候變暖導致氣候更加不穩定
實際上,氣候變暖導致了氣候更加不穩定,暴雨洪澇、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其中,寒潮也是一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因此,冬季平均溫度比常年偏高,極端的寒潮天氣過程,兩者同時存在正是氣候變化典型的響應。
「我們要高度重視氣候變暖帶來的氣候風險。」宋連春說,比如強寒潮會影響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應該做好足夠的應對措施。
他提醒,全社會一定要樹立氣候風險意識,要提早防範、提早應對氣候災害帶來的風險,減少損失。
科學研究
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
冰凍圈是地球表層的水以固態形式存在的圈層,包括冰川、冰蓋、凍土、海冰等,儲存著全球77%的淡水資源,對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丁永建團隊與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通過對大氣冰凍圈、海洋冰凍圈和陸地冰凍圈的範圍、特徵和影響進行了系統分析,闡述了不同類型的冰凍圈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指出了冰凍圈退化會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此外,該研究還提出了冰凍圈災害的預防和減輕的應對方案,為全球冰凍圈變化及應對提供了科學參考。
近日受寒潮影響,黃河山東段全線出現流凌。新華社發
研究表明,過去幾十年來,霜凍、冰雹隨著氣候變暖呈減少趨勢,但晝夜溫差變化增大會導致霜凍增加。與冰雹類似,凍雨頻率在統計上隨氣候變暖而減少。此外,北半球在未來會呈「暖北極、冷大陸」的模式,因而冬季寒潮的影響會增加。考慮到人口數量和財產的增加,大氣冰凍圈災害損失在未來會增加。
研究中稱,氣候變暖使積雪範圍呈減少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暴雪的頻率降低,在有些地區,暴雪頻率反而增加,說明未來暴雪災害更有可能增加。受到春季溫度升高的影響,很多地區的雪崩風險會增加。受到積雪融化時間提前和降水增加的影響,積雪洪水在未來仍可能會是重要的災害。
該研究還介紹了冰凍圈災害的減緩措施。對於大氣冰凍圈災害,需要加強短期天氣預報能力,部分地區的冰雹減災可以通過人影工程來實施。海洋冰凍圈的減緩措施需要發展海冰和冰山的高精度監測方法並建立資料庫。陸地冰凍圈的災害減緩需要加強監測。
一個問題
氣候變暖,今冬為何還這麼冷?
從過去幾十年全國冬季平均氣溫來看,整體呈增暖的趨勢,並且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數冬季氣溫都較常年同期偏高。但這兩年我國北方和南方地區氣溫都出現了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的現象。
氣候受多重因素影響。對此,宋連春表示,今年冬天比較冷的原因,主要是「一南一北」兩大因素導致的。
第一就是北極海冰。
北極可以說是冷空氣的老家。「去年秋季,北極海冰為歷史上第二少。」他說,海冰少,就意味著北極溫度高。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來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一旦北極溫度升高,海冰減少,極地渦旋就會減弱,冷空氣會隨之南下。這是強寒潮發生的背景。
北極海冰監測,2020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異常偏小,北極海冰達歷史第二少。
從監測情況看,這個冬天北極的極渦比較弱,非常有利於冷空氣從高空一路南下入侵。
極地冷空氣南下會有兩個走向——歐亞或北美洲。目前來看,今冬北美洲氣溫並不低,冷空氣偏向歐亞地區,包括我國在內的歐亞地區降溫幅度很大。
第二個原因是赤道中東太平洋目前處於發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對我國冬季氣候有明顯影響。
宋連春說,一般而言,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全球暖冬概率較高;受拉尼娜事件影響,冬季全球溫度偏低的概率較大。
拉尼娜事件會有利於冷空氣從高緯度地區南下,同時,影響我國的副熱帶高壓位置和強度也會發生變化,難以阻擋冷空氣南下。
1月6日,全國低溫站點排名TOP10。圖據中國氣象局微信公眾號
宋連春表示,1月中旬後期開始,部分地區的氣溫會逐漸回暖到接近常年同期,2月全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的概率較大。
他說,目前冬季還未過半,還不能說今年冬季是近年來最冷的冬季。
封面新聞 王萌 綜合新華社、《中國科學報》、中國天氣網、「中科院之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