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門你凍哭了嗎?
-24℃!
「王炸寒潮」真到了!
7日,濟南市氣象臺發布的
濟南市最低溫度實況圖顯示
1月6日6時至7日6時
萊蕪區石雲山站點最低-24℃
章丘區七星臺站點最低-23.8℃
低於-20℃的站點,超過30個
近期冷空氣頻頻來襲
根據預測
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將出現持續低溫
與此同時
「冷冬」還是「暖冬」「全球變暖」等話題
也頗受關注
入冬以來我國很多地方溫度偏低嗎?
原因何在?
冷空氣頻頻來襲與全球變暖矛盾嗎?
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
專訪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為您詳解——
平均溫度排名「還沒進前5名」記者從中央氣象臺了解到,受寒潮影響,東北地區南部、華北、黃淮、江淮東部的部分地區氣溫將創入冬以來新低,其中瀋陽、北京、濟南、上海等地氣溫有可能創下或接近20年來的新低。冷,似乎成為今年入冬以來大家的共同感受,還有人說已經好多年沒有經歷這麼冷的冬天了。宋連春介紹,入冬以來(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5日),我國除西藏大部、四川西部、雲南、黑龍江西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1981-2010年平均)偏高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與常年同期相比接近或偏低,尤其西北地區北部、內蒙古大部、西南地區東部等地氣溫偏低2℃以上。 總體上看,入冬以來,全國平均氣溫-4.4℃,較常年同期偏低0.6℃,為自2000年以來的第6冷,2013年以來第2冷。很多人對前不久的「歲末寒潮」印象深刻。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1日,我國發生一次全國型寒潮過程,降溫幅度超過8℃的面積有321萬平方公裡,超過12℃的面積有122.7萬平方公裡,超過14℃的面積有40.7萬平方公裡。宋連春表示,這次「歲末寒潮」影響範圍廣、強度強、部分地區風寒效應明顯,但從排名看,這次寒潮也僅僅排在近10年來的第6位。
一年裡最冷的時間來了眼下是隆冬時節,尤其1月中下旬全國氣溫處於全年最低的階段。可以說,我們現在經歷的,正是這個冬天最冷的一段時間。從未來預測看,後期還會有冷空氣活動,強度達不到過去這兩次全國型寒潮的程度,但部分地區的氣溫還有可能會持續偏低一段時間。宋連春表示,1月中旬後期開始,部分地區的氣溫會逐漸回暖到接近常年同期,2月全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的概率較大。他說,目前冬季還未過半,還不能說今年冬季是近年來最冷的冬季。從過去幾十年全國冬季平均氣溫來看,整體呈增暖的趨勢,並且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數冬季氣溫都較常年同期偏高。但這兩年我國北方和南方地區氣溫都出現了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的現象。
「一南一北」兩因素導致氣溫偏低氣候受多重因素影響。宋連春表示,今年冬天比較冷的原因,主要是「一南一北」兩大因素導致的。第一就是北極海冰。北極可以說是冷空氣的老家。「去年秋季,北極海冰為歷史上第二少。」他說,海冰少,就意味著北極溫度高。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來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一旦北極溫度升高,海冰減少,極地渦旋就會減弱,冷空氣會隨之南下。這是強寒潮發生的背景。從監測情況看,這個冬天北極的極渦比較弱,非常有利於冷空氣從高空一路南下入侵。極地冷空氣南下會有兩個走向——歐亞或北美洲。目前來看,今冬北美洲氣溫並不低,冷空氣偏向歐亞地區,包括我國在內的歐亞地區降溫幅度很大。第二個原因是赤道中東太平洋目前處於發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對我國冬季氣候有明顯影響。宋連春說,一般而言,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全球暖冬概率較高;受拉尼娜事件影響,冬季全球溫度偏低的概率較大。 拉尼娜事件會有利於冷空氣從高緯度地區南下,同時,影響我國的副熱帶高壓位置和強度也會發生變化,難以阻擋冷空氣南下。
氣候變暖≠冬天不冷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寒潮還這麼兇猛?宋連春表示:「並不是氣候變暖,就沒有寒潮了。」 實際上,氣候變暖導致了氣候更加不穩定,暴雨洪澇、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其中,寒潮也是一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因此,冬季平均溫度比常年偏高,極端的寒潮天氣過程,兩者同時存在正是氣候變化典型的響應。「我們要高度重視氣候變暖帶來的氣候風險。」宋連春說,比如強寒潮會影響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應該做好足夠的應對措施。他提醒,全社會一定要樹立氣候風險意識,要提早防範、提早應對氣候災害帶來的風險,減少損失。
1月7日,受強寒潮影響,市區氣溫降至-20℃左右。
在燕翅山腳下的硯泉,整個泉池結了一層厚厚的冰,原來碧波蕩漾的水面變成了冰鏡,在岸邊山石和樹木枯枝的映襯下如山水畫一般。
在這個最冷天兒
你有什麼溫暖的話想對他(她)說?
下方留言
來源:濟南日報、新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