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冷空氣頻頻來襲,全國多地氣溫創新低,對此,許多網友留言疑問:「不是總說氣候變暖嗎?為何今冬這麼冷?」
冷空氣頻頻來襲與全球變暖矛盾嗎?1月7日,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回應稱:「冷空氣頻頻來襲,恰恰與全球變暖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
冬季氣溫出現冷暖波動與全球變暖密切相關
宋連春解釋說,首先看表層,造成近期大範圍氣溫偏低的最直接原因是歐亞中高緯「西高東低」的經向型環流和偏強的東亞冬季風,並且這樣的環流形勢自12月以來一直持續;從更深層和更大範圍來看,赤道中東太平洋目前處於發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2020年9月北極海冰異常偏少(歷史第二少)。這兩個信號,都為今年冬季的經向型環流和偏強的東亞冬季風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條件。
北極海冰監測,2020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異常偏小,北極海冰達歷史第二少 來源:國家氣候中心再往更深層看,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沒有變,但是在此趨勢上會出現年際尺度上的冷暖波動,以上兩個年際尺度的外強迫信號是在全球氣候變暖這一整體趨勢背景下對氣候的一個年際變率調製,它們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全球氣候變暖趨勢,但會影響個別年份的冬季氣溫出現冷暖波動。甚至,其波動都與全球變暖密切相關。「全球氣候變暖會改變全球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的氣候。比如北極海冰情況,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最初源地來自北極,盤踞在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會將冷空氣『鎖』在極地。同時,北極地區又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其地表氣溫的增暖速度是全球的2倍到3倍,這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2020年9月北極海冰達到歷史第二少,極地渦旋減弱、分裂,偏向歐亞地區,難以『固定』冷空氣而由其南下。近期北美地區偏暖和歐亞地區偏冷都與此相關。」宋連春稱。
希望全社會共同努力提高防範氣候風險意識
在全球氣候這個非線性系統中,「全球變暖」並不會像簡單的連線題那樣,可以一一直接連到「暖冬」「冷冬」或「某次過程冷不冷」等結果。
「我們盯著這個複雜的系統,有時就像看一個擺鐘。監測偏冷,或者偏暖,如同觀察鐘擺的擺動。」宋連春說。
全球變暖,在更多時候,會讓這個鐘擺的擺幅出現劇烈變化,也就是使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事件多發。宋連春表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報告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一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全球變暖不是說所有的地區都一樣,北極地區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之下導致很多極端事件發生,比如極端的高溫事件和極端的降水事件。
「極端冷事件頻發,正是對全球變暖的典型響應。從長期變化趨勢來看,氣候變暖已經導致了極端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強度增強。」宋連春呼籲,全社會應共同努力,提高防範氣候風險的意識,加強防範和應對能力,盡力減少極端事件帶來的損失。
近期冷空氣活動還會比較頻繁,部分地區氣溫可能會持續偏低一段時間
入冬以來冷空氣頻次不多,但兩次過程影響範圍較大、勢力較強。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冬以來(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5日),全國平均氣溫為-4.4℃,較常年同期氣溫(-3.8℃)偏低0.6℃,為2000年以來第六冷。
歷年12月1日-1月6日全國平均氣溫(1961-2020) 來源:國家氣候中心具體來說,今年冬季以來,我國除西藏大部、四川西部、雲南、黑龍江西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1981年至2010年平均)偏高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尤其西北地區北部、內蒙古大部、西南地區東部等地氣溫偏低2℃以上。宋連春表示,從統計數據來看,與歷史同期相比,今冬以來冷空氣活動的頻次並不多。2020年12月,先後有兩次冷空氣過程影響我國,分別為2020年12月13日至15日(全國型強冷空氣)和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1日(全國型寒潮)。這兩次都是全國型冷空氣過程,影響範圍大,冷空氣強度也較強。
特別是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1日的全國寒潮天氣過程,影響範圍廣、強度強、部分地區風寒效應明顯,過程降溫幅度超過8℃的面積有321萬平方公裡,降幅超過12℃的面積有122.7萬平方公裡,降幅超過14℃的面積有40.7萬平方公裡。綜合考慮其強度和影響面積,為近10年來排名第六的寒潮天氣過程。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後期我國還會有冷空氣活動,或達不到過去這幾次全國型寒潮的強度,但冷空氣活動還是會比較頻繁,部分地區的氣溫可能會持續偏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