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專訪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近期冷空氣頻頻來襲,根據預測,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將出現持續低溫。與此同時,關於「冷冬」還是「暖冬」「全球變暖」等話題也頗受關注。

入冬以來我國很多地方溫度偏低嗎?

原因何在?

冷空氣頻頻來襲與全球變暖矛盾嗎?

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專訪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

為您詳解——

01

真的冷嗎?

——你切身感覺到的寒冷,可以得到數據支持嗎?

入冬以來冷空氣頻次不多,但兩次過程影響範圍較大、勢力較強

今冬確實像大家感受到的那麼冷嗎?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冬以來(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5日),全國平均氣溫為-4.4℃,較常年同期氣溫(-3.8℃)偏低0.6℃,為2000年以來第六冷。

歷年12月1日-1月6日全國平均氣溫(1961-2020)

具體來說,今年冬季以來,我國除西藏大部、四川西部、雲南、黑龍江西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1981年至2010年平均)偏高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尤其西北地區北部、內蒙古大部、西南地區東部等地氣溫偏低2℃以上。

12月1日以來全國平均氣溫距平分布,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偏低

實際上,從統計數據來看,與歷史同期相比,今冬以來冷空氣活動的頻次並不多。2020年12月,先後有兩次冷空氣過程影響我國,分別為2020年12月13日至15日(全國型強冷空氣)和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1日(全國型寒潮)。這兩次都是全國型冷空氣過程,影響範圍大,冷空氣強度也較強。

特別是2020年12月29日至2021年1月1日的全國寒潮天氣過程,影響範圍廣、強度強、部分地區風寒效應明顯,過程降溫幅度超過8℃的面積有321萬平方公裡,降幅超過12℃的面積有122.7萬平方公裡,降幅超過14℃的面積有40.7萬平方公裡。綜合考慮其強度和影響面積,為近10年來排名第六的寒潮天氣過程。

02 「冷冬」還是「暖冬」?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近期冷空氣活動還會比較頻繁,部分地區氣溫可能會持續偏低一段時間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後期我國還會有冷空氣活動,或達不到過去這幾次全國型寒潮的強度,但冷空氣活動還是會比較頻繁,部分地區的氣溫可能會持續偏低。

人們熱衷於討論今冬到底是「暖冬」還是「冷冬」,但現在還不能完全下定論。

一是今年冬季持續低溫天氣在歷史上看並非太極端,二是目前冬季還沒有結束。預計1月下旬開始氣溫會逐漸回暖並轉為較常年同期偏高,2月全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的概率較大,所以目前還不能說這個冬季是近年來最冷的冬季。

從過去幾十年全國冬季平均氣溫的歷史序列來看,我國整體呈增暖趨勢,並且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數冬季氣溫都較常年同期偏高。在近十年以及2010年、2011年、2012年冬季都比常年同期明顯偏冷,其中最冷的是2011年冬季;2017年和2018年冬季全國平均氣溫基本接近常年同期,這兩年我國北方和南方地區都出現了較大範圍氣溫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的特徵。

03

「冷」「暖」對立是表象?

——「全球變暖」與近期冷空氣頻繁來襲矛盾嗎?

全球變暖總趨勢下,「一南一北」兩信號雙向夾擊

「冷」與「暖」似乎是兩個對立的字。冷空氣頻頻來襲,恰恰與全球變暖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

首先看表層,造成近期大範圍氣溫偏低的最直接原因是歐亞中高緯「西高東低」的經向型環流和偏強的東亞冬季風,並且這樣的環流形勢自12月以來一直持續。

從更深層和更大範圍來看,赤道中東太平洋目前處於發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2020年9月北極海冰異常偏少(歷史第二少)。這兩個信號,都為今年冬季的經向型環流和偏強的東亞冬季風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條件。

再往更深層看,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沒有變,但是在此趨勢上會出現年際尺度上的冷暖波動,以上兩個年際尺度的外強迫信號是在全球氣候變暖這一整體趨勢背景下對氣候的一個年際變率調製,它們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全球氣候變暖趨勢,但會影響個別年份的冬季氣溫出現冷暖波動。

甚至,其波動都與全球變暖密切相關。全球氣候變暖會改變全球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的氣候。比如北極海冰情況,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最初源地來自北極,盤踞在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會將冷空氣「鎖」在極地。同時,北極地區又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其地表氣溫的增暖速度是全球的2倍到3倍,這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2020年9月北極海冰達到歷史第二少,極地渦旋減弱、分裂,偏向歐亞地區,難以「固定」冷空氣而由其南下。近期北美地區偏暖和歐亞地區偏冷都與此相關。

北極海冰監測,2020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異常偏小,北極海冰達歷史第二少

04

氣候風險隱現?

——全球變暖與極端事件頻髮帶來隱患?

希望全社會共同努力提高防範氣候風險意識

在全球氣候這個非線性系統中,「全球變暖」並不會像簡單的連線題那樣,可以一一直接連到「暖冬」「冷冬」或「某次過程冷不冷」等結果。

我們盯著這個複雜的系統,有時就像看一個擺鐘。監測偏冷,或者偏暖,如同觀察鐘擺的擺動。

全球變暖,在更多時候,會讓這個鐘擺的擺幅出現劇烈變化,也就是使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事件多發。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報告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一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全球變暖不是說所有的地區都一樣,北極地區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之下導致很多極端事件發生,比如極端的高溫事件和極端的降水事件。

極端冷事件頻發,正是對全球變暖的典型響應。從長期變化趨勢來看,氣候變暖已經導致了極端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強度增強。

因此,希望全社會共同努力,提高防範氣候風險的意識,加強防範和應對能力,盡力減少極端事件帶來的損失。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審核:段昊書

本文作者: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趙曉妮

編輯:刷克

相關焦點

  • 今冬還會有多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解析極寒天氣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題:今冬還會有多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新華社記者高敬冷透了!6日早上,寒潮如約而至,北京氣溫-10.6℃,呼和浩特-25.2℃。強冷空氣將繼續深入,華北、黃淮等地氣溫將創入冬新低。去年12月底以來,冷空氣輪番來襲,大江南北一起喊「冷」。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最冷」冬季?今冬還會有多冷?
  • 今冬還會有多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題:今冬還會有多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  新華社記者高敬  冷透了!  6日早上,寒潮如約而至,北京氣溫-10.6℃,呼和浩特-25.2℃。強冷空氣將繼續深入,華北、黃淮等地氣溫將創入冬新低。
  • 今冬還會有多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
    去年12月底以來,冷空氣輪番來襲,大江南北一起喊「冷」。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最冷」冬季?今冬還會有多冷?記者6日專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冷,似乎成為今年入冬以來大家的共同感受,還有人說已經好多年沒有經歷這麼冷的冬天了。宋連春介紹,入冬以來(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5日),我國除西藏大部、四川西部、雲南、黑龍江西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1981-2010年平均)偏高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與常年同期相比接近或偏低,尤其西北地區北部、內蒙古大部、西南地區東部等地氣溫偏低2℃以上。
  • 都說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專家釋疑
    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專訪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為您詳解——平均溫度排名「還沒進前5名」記者從中央氣象臺了解到,受寒潮影響,東北地區南部、華北、黃淮、江淮東部的部分地區氣溫將創入冬以來新低,其中瀋陽、北京、濟南、上海等地氣溫有可能創下或接近20年來的新低。
  • 為何今年冬天這麼冷?全球氣候還在變暖嗎?
    為何今年冬天這麼冷近期,冷空氣頻頻來襲,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也出現持續低溫天氣。新冠病毒在寒冷天氣中更為活躍,目前關於今年是「冷冬」還是「暖冬」等話題受到公眾關注,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等專家。
  • 都說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
    近期冷空氣頻頻來襲,全國多地氣溫創新低,對此,許多網友留言疑問:「不是總說氣候變暖嗎?為何今冬這麼冷?」冷空氣頻頻來襲與全球變暖矛盾嗎?1月7日,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回應稱:「冷空氣頻頻來襲,恰恰與全球變暖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
  • 「冷哭了」!都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何寒潮還來得這麼兇猛?
    值得注意的是,預計6日晚到7日晨,全國會有15個省會級城市創下今冬氣溫新低,一場全國氣溫探底大賽即將拉開帷幕。近日,內蒙古部分地區最低氣溫跌至零下40攝氏度。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公司錫林浩特綜合維修段積極應對寒潮來襲,全力確保旅客出行。新華社發近日,寒潮成為了網友高度關注的話題,不少人也拋出了這樣一個疑問:「新聞裡不是常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寒潮還這麼兇猛?」
  • 都說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專家釋疑
    與此同時,關於「冷冬」還是「暖冬」「全球變暖」等話題也頗受關注。入冬以來我國很多地方溫度偏低嗎?原因何在?冷空氣頻頻來襲與全球變暖矛盾嗎?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專訪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為您詳解——01真的冷嗎?——你切身感覺到的寒冷,可以得到數據支持嗎?
  • 都說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九仙山已經形成雨霧凇美景(陳明華 連瑞漂 攝)今冬究竟冷到什麼程度?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冬以來(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5日),全國平均氣溫為-4.4℃,較常年同期氣溫(-3.8℃)偏低0.6℃,為2000年以來第六冷。
  • 為何今年冬天這麼冷
    新冠病毒在寒冷天氣中更為活躍,目前關於今年是「冷冬」還是「暖冬」等話題受到公眾關注,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等專家。到底有多冷:北京最低氣溫-19.6℃入冬以來,低溫天氣確實比較多。以北京為例,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6日,全市平均氣溫為-5.2℃,較常年同期氣溫(-3.2℃)偏低2.0℃。今年更冷,多站最低氣溫跌破歷史極值。
  • 為何今年冬天這麼冷?是「暖冬」還是「冷冬」?
    為何今年冬天這麼冷  近期,冷空氣頻頻來襲,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也出現持續低溫天氣。新冠病毒在寒冷天氣中更為活躍,目前關於今年是「冷冬」還是「暖冬」等話題受到公眾關注,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等專家。
  • 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最冷」冬季?今冬還會有多冷?權威解析來了
    去年12月底以來,冷空氣輪番來襲,大江南北一起喊「冷」。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最冷」冬季?今冬還會有多冷?記者6日專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冷,似乎成為今年入冬以來大家的共同感受,還有人說已經好多年沒有經歷這麼冷的冬天了。
  • 為何今年冬天這麼冷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新冠病毒在寒冷天氣中更為活躍,目前關於今年是「冷冬」還是「暖冬」等話題受到公眾關注,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等專家。  到底有多冷:北京最低氣溫-19.6℃   入冬以來,低溫天氣確實比較多。以北京為例,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6日,全市平均氣溫為-5.2℃,較常年同期氣溫(-3.2℃)偏低2.0℃。
  • 都說全球變暖,為何...
    冷空氣頻頻來襲與全球變暖矛盾嗎?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專訪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為您詳解——平均溫度排名「還沒進前5名」記者從中央氣象臺了解到,受寒潮影響,東北地區南部、華北、黃淮、江淮東部的部分地區氣溫將創入冬以來新低,其中瀋陽、北京、濟南、上海等地氣溫有可能創下或接近20年來的新低。
  • 北京——說好的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
    監測顯示,今早06時,南郊觀象臺氣溫降至-19.5℃,打破1969年2月24日-19.3℃的紀錄,迎1966年來最冷早晨。此外,中心城區在-15至-20℃之間,西部地區風力較大,體感十分寒冷。目前,北京大風藍色和持續低溫黃色預警中。
  • 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最冷」冬季?今冬還會有多冷?權威解析來了_新聞...
    去年12月底以來,冷空氣輪番來襲,大江南北一起喊「冷」。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最冷」冬季?今冬還會有多冷?記者6日專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  從過去幾十年全國冬季平均氣溫來看,整體呈增暖的趨勢,並且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數冬季氣溫都較常年同期偏高。但這兩年我國北方和南方地區氣溫都出現了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的現象。   「一南一北」兩因素導致氣溫偏低  氣候受多重因素影響。宋連春表示,今年冬天比較冷的原因,主要是「一南一北」兩大因素導致的。
  • 北京等全國多地進入「凍哭模式」聽專家解讀今冬還會有多冷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高級工程師孫冷解釋說,為了準確表述寒冷程度,氣象部門制定了「寒冷程度等級表」,形容天氣至冷的一級就是「極寒」——溫度低至零下40攝氏度以下。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和吉林是極寒天氣經常光顧的典型地區;此外,遼寧、山西、青海、西藏等地偶有極寒天氣打擾。
  • 2021年春節天氣預測會冷嗎?2021年2月天氣溫度如何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題:今冬還會有多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  新華社記者高敬  冷透了!  6日早上,寒潮如約而至,北京氣溫-10.6℃,呼和浩特-25.2℃。強冷空氣將繼續深入,華北、黃淮等地氣溫將創入冬新低。  去年12月底以來,冷空氣輪番來襲,大江南北一起喊「冷」。
  • 今冬還會有多冷?全國凍哭預警地圖送給你
    今冬還會有多冷?從去年12月底以來,冷空氣輪番來襲,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最冷」冬季?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淡定表示,目前冬季還未過半,還不能說今年冬季是近年來最冷的冬季。就說這次「歲末寒潮」吧,從排名看,也僅僅排在近10年來的第6位。今冬還會有多冷?
  • 今冬為何冷成這樣?原因主要在「一南一北」
    今早的低溫極值讓大家都體驗了一把北京的極寒!很多市民和網友都在呼喊:「怎麼這麼冷!今年冬天怎麼冷成這樣了?」所以今年冬天真的是「冷冬」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今年冬天如此寒冷?究竟冷到什麼程度?今冬確實像大家感受到的那麼冷嗎?不僅是北京,全國都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