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為何這個冬天反而變得更冷?近期各地為何頻現極寒天氣?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氣象專家。
許多專家把歐洲嚴寒天氣歸咎於北半球大氣環流異常。但誰都不否認,它們與全球性氣候異常有關。事實上,全球變暖的趨勢並未發生改變,就在歐亞多國遭遇嚴寒的同時,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部分櫻花因天氣異常暖和而提早盛開。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區,降水減少、高溫乾旱加重等現象仍在發生。世界氣象組織預測,隨著全球變暖,今後極端天氣現象的發生將更為頻繁,強度更大,影響地區更廣。
北極濤動說 大氣環流異常引發極端氣候大氣環流形勢變化是氣候異常的重要標誌。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啟禕認為,「歐洲強寒潮、日本暴雪和中國低溫實際是相同大氣環流異常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鏈 。」
1月20日開始 ,北極濤動(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氣壓此消彼長的一種蹺蹺板現象)出現明顯轉折,北極的冷空氣向中高緯地區迅速擴散,烏拉爾山阻塞高壓建立,促使西伯利亞高壓加強。
這樣的環流形勢有利於北方強冷空氣南下侵襲歐洲 、中國、韓國和日本,使歐洲出現強寒潮,我國、日本和韓國一帶氣溫偏低。同時,我國南方至韓國、日本及西北大西洋上空為異常氣旋性環流所控制,有利於西太平洋水汽向我國南方、韓國和日本一帶輸送,與北方的強盛冷空氣匯合形成日本暴雪及我國南方嚴重的低溫陰雨,從而造成這些地區降水的異常偏多。
此外,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柳豔菊認為,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持續發展,北太平洋海溫持續偏高,西伯利亞高壓持續偏強,海陸熱力差異加大,從而東亞冬季風偏強,使得我國和日韓一帶氣溫偏低。
但專家認為,出現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冰凍災害,從範圍和影響程度等方面都無法與2008年年初南方地區出現的大範圍的冰凍災害看齊。
小冰河期來臨說 北半球氣象顛倒,全球開始變冷?據美國媒體報導,一些國際權威氣候專家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停止,並開始冷化,近來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氣變冷的開端,這樣的冷天可能會持續20年至30年。英國《每日郵報》宣稱今年的寒冬顯示「小冰河期來臨」。
報導說,這些科學家的預測是根據他們對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溫度的自然周期分析而來,推翻了一些已廣為接受的氣候變暖理論。這些理論宣稱,到了2013年夏天,北極圈將完全無冰。報導稱,根據科羅拉多州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資料,自2007年以來,北極夏天的海冰增加了近106萬平方公裡,也就是26%,即便是大力倡議防止全球變暖的人士也未反駁這一點。
而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稱,北半球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地區遭遇寒冬,並非是全球變冷,而是因為北半球出現了氣象顛倒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北極震蕩造成的。北極上空的大氣壓力會出現兩種極端變化,直接影響北半球出現暖冬或寒冬。
巴倫支海海冰減少說 低氣壓北移令日本進入寒冬都說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但日本近些年屢屢遭遇寒冬。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日前公布成果說,氣候變暖使北極圈內巴倫支海的海冰減少,造成低氣壓北移,西伯利亞高壓範圍擴大,形成強冷空氣襲擊日本,使日本進入嚴冬。
巴倫支海位於挪威與俄羅斯北方,是北冰洋的陸緣海之一,大部分處於北緯70度以北 。海區大部分有結冰現象,但西南部常年不結冰。
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日本氣象廳數據發現,當巴倫支海的海冰面積減少的時候,低氣壓的行進路線會從正常情況下的西伯利亞沿海向北推進至北冰洋沿岸。其結果是低氣壓攜帶的暖空氣無法進入西伯利亞地區,西伯利亞高壓範圍擴大到北冰洋沿岸。
這種氣壓分布的變化一方面促進了北冰洋上的持續變暖,另一方面也使西伯利亞地區更容易寒冷。
全球到底變暖還是變冷? 全球變暖總體趨勢未變,今後極端天氣將更為頻繁世界有時似乎很矛盾,全球在變暖,但近年的歐洲,卻連續經歷嚴寒的冬天。
眼下的歐洲大陸,滴水成冰。有比利時第一公民之稱的雕塑小尿童止尿「罷工」;俄羅斯多地溫度比往年低10℃至17℃;多國因冰雪來襲而發生機場癱瘓、道路阻塞甚至路人凍死……
然而,就在歐洲多國風雪交加的時刻,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部分櫻花因天氣異常暖和而提早盛開 。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區,降水減少 、高溫乾旱加重等現象仍在發生。
其實,今年歐洲之寒程度遠不及去年,同樣未能改變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位都出現在過去15年中。因全球變暖,北極冰蓋仍在退縮。
多數氣象學家認為,嚴寒與全球變暖,二者並不矛盾。因為全球變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總體呈上升趨勢。因此,階段性低溫不能說明氣候變暖的停滯或減緩;部分地區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區的變暖。
許多專家把歐洲嚴寒天氣歸咎於北半球大氣環流異常以及拉尼娜現象。但誰都不否認,它們與全球性氣候異常有關。世界氣象組織預測,隨著全球變暖,今後極端天氣現象的發生將更為頻繁,強度更大,影響地區更廣。
人類正處於極端天氣的適應期,除了嚴寒,還會遭遇炎熱的酷暑、狂暴的颶風、滔滔的洪水等。甚至有朝一日,風調雨順可能被視為奢侈品。當極端天氣成為一種「常態」,我們準備好了嗎?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我們必須有所作為。本版稿件據新華社等媒體綜合整理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