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傳染病疫情環境並未根本超越由稀缺性、機會成本、權衡置換(tradeoff)等經濟學底部概念決定的資源配置一般規律,然而大流行危機與幹預措施設定了一種超常而真實的場景,由此派生的特殊目標設定和約束條件導致資源配置狀態顛覆性轉變。
日前,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講席教授盧鋒在《北大金融評論》上發表文章,他表示,在後疫情時代,仍在襁褓之中的疫情經濟學可能會迎來全新研究課題和學科發展機遇,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專家與經濟學家的交流互鑑將更為頻密成為常態。
傳染病疫情在不同範圍流行會衝擊正常經濟運行,社會對流行病採取防控措施影響稀缺資源配置,因而人與疫情互動這個古老命題註定具有經濟學含義。過去幾十年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範圍流行病特別是新發傳染病疫情出現新特點,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疫情相關問題得到長足進步,疫情經濟學處在自身學科體系構建過程中。這次新冠大流行對各國公共衛生、經濟運行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衝擊,也為疫情經濟學提出多維度和多視角新課題,為深化疫情經濟學規律認知並拓展其學科體系內容帶來契機。
疫情經濟學的緣起
流行病防控在諸多方面凸顯衛生健康及醫療護理領域的經濟學特徵屬性,因而有關流行病防控的經濟學分析在上世紀60年代衛生經濟學產生之際就構成這個應用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內容。傳染病防控集中體現的「不可交換性」、缺失經濟分析最優解、「信息的不完備可交易性」及「非競爭行為」等,在闡述醫療服務領域資源配置特點並論證衛生經濟學學科地位時得到重視。衛生經濟學的其它重要命題如需求不確定性、供求關係與價格協調特點、成本外部性與政府干預,醫患信息結構特點及影響等,都在有關流行病及疫情防控中得到體現。
過去幾十年全球範圍傳染病防控形勢演變,特別是由新出現人獸共患病原體導致的新發傳染病發生頻率上升,改變了上世紀70年代國外「流行病轉型理論」學說認為傳染病對人類健康威脅將趨於消失的樂觀判斷。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快速成長,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數以億計人口擺脫貧困並分享到經濟現代化福利,然而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和氣候變化進程,也派生新人獸共患病等新發傳染病發生頻率和風險上升危險。上述背景下,國際流行病學界、公共衛生部門及相關國際機構對傳染病疫情研究和防控重視程度顯著提升,對傳染病流行的經濟分析得到長足發展,推動了疫情經濟學學科創建過程。
去年底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侵襲我國荊楚大地並藉助春節前大規模人員流動發生擴散,元月20日最高層有關決策與知識及23日實施武漢封城,標誌我國進入舉國動員抗擊疫情時期,2月中旬我國新增病例數由升轉降,3月18日首次本土增量清零,標誌我國本土疫情較快得到控制。然而2月底以後新冠疫情逐步加快蔓延到絕大部分國家,3月11日世衛組織(WHO)宣布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到5月21日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500萬例。新冠疫情大流行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也對疫情經濟學提出一系列新的觀察現象與研究課題。
疫情大流行的宏觀經濟學
傳統上,與衛生經濟學方法相一致,對流行病相關現象的經濟學研究通常從微觀行為切入,很少直接涉及宏觀經濟層面分析。進入21世紀後相關情況有所改變。如2003年初非典暴發時國內學界就疫情對宏觀經濟影響和政策應對出現密集討論,近年伊波拉疫情對非洲幾個重災國宏觀經濟衝擊也得到研究關注。不過上述疫情拖累宏觀經濟僅涉及少數國家和經濟體,其總量規模及全球影響也比較有限。這次疫情對宏觀經濟衝擊範圍與嚴重程度,與上述事例不可同日而語。另外由疫情對經濟運行派生的特殊衝擊機制所決定,無論在經濟萎縮直接成因還是不同行業部門響應方式上,都呈現出不同於傳統經濟衰退的結構性特徵。如何處理與疫情衝擊相聯繫的特徵性宏觀經濟現象,是新冠大流行對疫情經濟學提出的重要研究課題。
對新冠大流行衝擊宏觀經濟特徵表現可從幾個層面觀察。首先是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遭遇幾十年不遇甚或二戰以來最大幅收縮並面臨嚴重經濟衰退前景。對比IMF《世界經濟展望(WEO)》今年4月春季版與去年10月秋季版對G20成員國GDP增速預測值,各國預測增速之差大體可看作4月份IMF對疫情拖累各國經濟增長程度的初步定量估測。基於這一觀察,七國集團成員經濟收縮幅度日本最低為5.7%,其它都在8%-9%上下,其中義大利最高為9.6%,歐元區為8.9%,美國為8%。重要新興經濟體中韓國預測收縮幅度最低為3.4%,中國、沙特、印尼較低為4.5-4.6%,其它經濟體在7%-8%上下高位。全球經濟增速收縮幅度預測為6.4%。從截止5月底有關信息觀察,全球經濟受打擊程度可能高於上述4月份IMF預測水平。
其次與傳統經濟衰退一般由供給或需求單側衝擊所致迥然不同,由拉長「社交距離」內生經濟衰退基本機制特點決定,新冠流行期經濟萎縮成因明顯呈現供給與需求雙重衝擊特徵。供給側衝擊來自隔離和封禁舉措導致很多行業企業生產流程和經營活動擾動無法正常展開。我國今年1-2月出口增速為-17.2%,遠遠超過同期進口-4%增速跌幅;由於1-2月國外疫情尚未全面暴發,經濟運行仍處於大體正常狀態,我國出口遠超進口的超常跌幅,主要顯示國內出口供給能力短期因疫情危機受到擾動影響。1季度我國交通旅行和餐飲娛樂服務業重挫,投資數據也大幅跳水,顯示需求側受疫情衝擊萎縮並拖累宏觀經濟。高善文博士分析1季度經濟數據注意到GDP增速與物價走勢組合與上次金融危機時不同特點:「本次疫情所導致的GDP和工業增加值下降要比金融危機猛烈得多;但生產價格指數(PPI)和核心消費價格指數(非食品CPI)的下跌相較金融危機來說卻非常溫和。」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疫情拖累宏觀經濟由供給和需求「雙衝擊」所致。
再次是在宏觀經濟大幅收縮背景下,不同層次行業部門表現迥然有別,進一步彰顯與非疫情經濟衰退不同的結構性特點。從我國三大產業受影響情況看,今年1季度數據顯示第二產業增速降幅最大達到9.6%,其中製造業和建築業增速分別為-8.5%和-10.2%。其次是第三產業降幅為5.2%。農業生產活動空間相對分散受疫情蔓延衝擊較小,農林牧副漁業降幅為2.8%。不同行業部門疫情期表現更是大相逕庭甚至走勢相反。以服務業為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與「批發和零售業」分別下降14.0%和17.8%,「住宿和餐飲業」甚至錄得-35.3%增速跳水記錄,然而同屬第三產業服務業的「金融業」仍保持6.0%正增長,「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甚至錄得13.2%高速增長。又如在農業內部疫情對收入和價格彈性較高、對物流及時性依賴度較高的鮮活時令農產品,如水產、家禽、蔬菜、瓜果、花卉等有可能在短期產生較大衝擊,而對彈性較低、生產周期較長、可儲存性較強的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影響較小。
新冠流行對疫情經濟學影響
從科學認識演變特點和規律看,特定學科研究課題的新穎、特殊和重要性,來自真實世界研究對象與經驗現象的新穎、特殊和重要性。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形成百年不遇衝擊同時,也對疫情經濟學提出獨具特徵觀察現象與基於全新經驗的研究課題。一是疫情防控要求拉長「社交距離」客觀上急促推高廣義交易成本,導致全社會範圍資源配置方式短期內顛覆性轉變。二是過去幾個月發生的驚人變化顯示,防控內生的宏觀經濟衝擊,影響範圍可能會覆蓋世界所有重要經濟體,衰退程度可能會超過罕見金融危機甚至直追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三是疫情內生型宏觀經濟重挫,與傳統經濟衰退比較具有供給與需求兩側衝擊成因特點,不同行業部門對外生衝擊的響應方式和狀態也具有更加多樣化的結構特點。
新冠流行對疫情經濟學提出問題清單自然不以上述為限,筆者在一篇較長研究論文中還討論其它幾方面相關觀察現象。宏觀經濟急促大幅萎縮推動各國實施遠超上次金融危機的刺激政策,美歐宏觀政策出現「泛刺激化」動向,「現代貨幣理論」從邊緣學說成為學界政治主流爭議話題,國內學界就「財政赤字貨幣化」發生激辯,疫情或許會成為宏觀政策範式轉變的酵母。半個多世紀經濟全球化推動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深度融合,疫情危機衝擊凸顯其潛在協調風險與局部脆弱性,將激活對經濟全球化與全球化疫情關係的更為全面反思,拓展深化疫情經濟學對這個問題的已有研究思考。另外這次疫情防控中不同國家選擇策略與成效差異,提示疫情經濟學可能需要借鑑比較經濟體制領域研究視角,把體制、治理、文化、社會組織等非傳統變量納入自身研究視野。
疫情經濟學回應新冠大流行派生的時代性課題,除了訴諸不同學科交叉融合大概別無它法。在後疫情時代,仍在襁褓之中的疫情經濟學可能會迎來全新研究課題與學科發展機遇,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專家與經濟學家的交流互鑑將更為頻密成為常態。經濟學分析需更加重視學習了解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學科專業知識,在相關領域與研究場景適當納入人獸共患病原體與新發傳染病、流行病發生蔓延規律等環境和結構性變量。實際上這個過程在現實需求推動下已然發生:過去幾個月有關病毒學、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學常識的社會普及成績,可能比過往所有歷史時期成效來得更大。另一方面,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專家也要更為重視流行病疫情與經濟系統的互動關係,並適當借鑑經濟學視角以豐富和創新自身研究方法,大學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院系也可考慮開設經濟學基礎性課程。
上世紀70年代《瘟疫與人》這一經典著述問世,世紀末《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遭遇》一書暢銷,流行病疫情跨區域傳播可能顯著塑造人類歷史某些轉折點走向的看法,漸次普及成為經濟史與歷史學常識。2020年是又一個不同尋常庚子年:新冠大流行不僅是當代公共衛生領域的裡程碑式事件,也是對世界經濟帶來罕見衝擊並會深度影響全球化演變前景的裡程碑式事件。總結新冠大流行全新經驗,加深認識傳染病疫情——特別是新發傳染病流行的潛在風險及其治理含義,將成為相關學科領域優先度大幅提升的重大研究課題。疫情經濟學的創新和重構,有望成為這個時代性認識視角演進的重要環節之一。
......
本文完整版刊登於《北大金融評論》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