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發院金光講席教授盧鋒:新冠大流行與疫情經濟學

2020-12-05 北大金融評論

4

傳染病疫情環境並未根本超越由稀缺性、機會成本、權衡置換(tradeoff)等經濟學底部概念決定的資源配置一般規律,然而大流行危機與幹預措施設定了一種超常而真實的場景,由此派生的特殊目標設定和約束條件導致資源配置狀態顛覆性轉變。

日前,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講席教授盧鋒在《北大金融評論》上發表文章,他表示,在後疫情時代,仍在襁褓之中的疫情經濟學可能會迎來全新研究課題和學科發展機遇,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專家與經濟學家的交流互鑑將更為頻密成為常態。

傳染病疫情在不同範圍流行會衝擊正常經濟運行,社會對流行病採取防控措施影響稀缺資源配置,因而人與疫情互動這個古老命題註定具有經濟學含義。過去幾十年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範圍流行病特別是新發傳染病疫情出現新特點,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疫情相關問題得到長足進步,疫情經濟學處在自身學科體系構建過程中。這次新冠大流行對各國公共衛生、經濟運行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衝擊,也為疫情經濟學提出多維度和多視角新課題,為深化疫情經濟學規律認知並拓展其學科體系內容帶來契機。

疫情經濟學的緣起

流行病防控在諸多方面凸顯衛生健康及醫療護理領域的經濟學特徵屬性,因而有關流行病防控的經濟學分析在上世紀60年代衛生經濟學產生之際就構成這個應用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內容。傳染病防控集中體現的「不可交換性」、缺失經濟分析最優解、「信息的不完備可交易性」及「非競爭行為」等,在闡述醫療服務領域資源配置特點並論證衛生經濟學學科地位時得到重視。衛生經濟學的其它重要命題如需求不確定性、供求關係與價格協調特點、成本外部性與政府干預,醫患信息結構特點及影響等,都在有關流行病及疫情防控中得到體現。

過去幾十年全球範圍傳染病防控形勢演變,特別是由新出現人獸共患病原體導致的新發傳染病發生頻率上升,改變了上世紀70年代國外「流行病轉型理論」學說認為傳染病對人類健康威脅將趨於消失的樂觀判斷。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快速成長,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數以億計人口擺脫貧困並分享到經濟現代化福利,然而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和氣候變化進程,也派生新人獸共患病等新發傳染病發生頻率和風險上升危險。上述背景下,國際流行病學界、公共衛生部門及相關國際機構對傳染病疫情研究和防控重視程度顯著提升,對傳染病流行的經濟分析得到長足發展,推動了疫情經濟學學科創建過程。

去年底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侵襲我國荊楚大地並藉助春節前大規模人員流動發生擴散,元月20日最高層有關決策與知識及23日實施武漢封城,標誌我國進入舉國動員抗擊疫情時期,2月中旬我國新增病例數由升轉降,3月18日首次本土增量清零,標誌我國本土疫情較快得到控制。然而2月底以後新冠疫情逐步加快蔓延到絕大部分國家,3月11日世衛組織(WHO)宣布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到5月21日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500萬例。新冠疫情大流行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也對疫情經濟學提出一系列新的觀察現象與研究課題。

疫情大流行的宏觀經濟學

傳統上,與衛生經濟學方法相一致,對流行病相關現象的經濟學研究通常從微觀行為切入,很少直接涉及宏觀經濟層面分析。進入21世紀後相關情況有所改變。如2003年初非典暴發時國內學界就疫情對宏觀經濟影響和政策應對出現密集討論,近年伊波拉疫情對非洲幾個重災國宏觀經濟衝擊也得到研究關注。不過上述疫情拖累宏觀經濟僅涉及少數國家和經濟體,其總量規模及全球影響也比較有限。這次疫情對宏觀經濟衝擊範圍與嚴重程度,與上述事例不可同日而語。另外由疫情對經濟運行派生的特殊衝擊機制所決定,無論在經濟萎縮直接成因還是不同行業部門響應方式上,都呈現出不同於傳統經濟衰退的結構性特徵。如何處理與疫情衝擊相聯繫的特徵性宏觀經濟現象,是新冠大流行對疫情經濟學提出的重要研究課題。

對新冠大流行衝擊宏觀經濟特徵表現可從幾個層面觀察。首先是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遭遇幾十年不遇甚或二戰以來最大幅收縮並面臨嚴重經濟衰退前景。對比IMF《世界經濟展望(WEO)》今年4月春季版與去年10月秋季版對G20成員國GDP增速預測值,各國預測增速之差大體可看作4月份IMF對疫情拖累各國經濟增長程度的初步定量估測。基於這一觀察,七國集團成員經濟收縮幅度日本最低為5.7%,其它都在8%-9%上下,其中義大利最高為9.6%,歐元區為8.9%,美國為8%。重要新興經濟體中韓國預測收縮幅度最低為3.4%,中國、沙特、印尼較低為4.5-4.6%,其它經濟體在7%-8%上下高位。全球經濟增速收縮幅度預測為6.4%。從截止5月底有關信息觀察,全球經濟受打擊程度可能高於上述4月份IMF預測水平。

其次與傳統經濟衰退一般由供給或需求單側衝擊所致迥然不同,由拉長「社交距離」內生經濟衰退基本機制特點決定,新冠流行期經濟萎縮成因明顯呈現供給與需求雙重衝擊特徵。供給側衝擊來自隔離和封禁舉措導致很多行業企業生產流程和經營活動擾動無法正常展開。我國今年1-2月出口增速為-17.2%,遠遠超過同期進口-4%增速跌幅;由於1-2月國外疫情尚未全面暴發,經濟運行仍處於大體正常狀態,我國出口遠超進口的超常跌幅,主要顯示國內出口供給能力短期因疫情危機受到擾動影響。1季度我國交通旅行和餐飲娛樂服務業重挫,投資數據也大幅跳水,顯示需求側受疫情衝擊萎縮並拖累宏觀經濟。高善文博士分析1季度經濟數據注意到GDP增速與物價走勢組合與上次金融危機時不同特點:「本次疫情所導致的GDP和工業增加值下降要比金融危機猛烈得多;但生產價格指數(PPI)和核心消費價格指數(非食品CPI)的下跌相較金融危機來說卻非常溫和。」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疫情拖累宏觀經濟由供給和需求「雙衝擊」所致。

再次是在宏觀經濟大幅收縮背景下,不同層次行業部門表現迥然有別,進一步彰顯與非疫情經濟衰退不同的結構性特點。從我國三大產業受影響情況看,今年1季度數據顯示第二產業增速降幅最大達到9.6%,其中製造業和建築業增速分別為-8.5%和-10.2%。其次是第三產業降幅為5.2%。農業生產活動空間相對分散受疫情蔓延衝擊較小,農林牧副漁業降幅為2.8%。不同行業部門疫情期表現更是大相逕庭甚至走勢相反。以服務業為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與「批發和零售業」分別下降14.0%和17.8%,「住宿和餐飲業」甚至錄得-35.3%增速跳水記錄,然而同屬第三產業服務業的「金融業」仍保持6.0%正增長,「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甚至錄得13.2%高速增長。又如在農業內部疫情對收入和價格彈性較高、對物流及時性依賴度較高的鮮活時令農產品,如水產、家禽、蔬菜、瓜果、花卉等有可能在短期產生較大衝擊,而對彈性較低、生產周期較長、可儲存性較強的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影響較小。

新冠流行對疫情經濟學影響

從科學認識演變特點和規律看,特定學科研究課題的新穎、特殊和重要性,來自真實世界研究對象與經驗現象的新穎、特殊和重要性。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形成百年不遇衝擊同時,也對疫情經濟學提出獨具特徵觀察現象與基於全新經驗的研究課題。一是疫情防控要求拉長「社交距離」客觀上急促推高廣義交易成本,導致全社會範圍資源配置方式短期內顛覆性轉變。二是過去幾個月發生的驚人變化顯示,防控內生的宏觀經濟衝擊,影響範圍可能會覆蓋世界所有重要經濟體,衰退程度可能會超過罕見金融危機甚至直追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三是疫情內生型宏觀經濟重挫,與傳統經濟衰退比較具有供給與需求兩側衝擊成因特點,不同行業部門對外生衝擊的響應方式和狀態也具有更加多樣化的結構特點。

新冠流行對疫情經濟學提出問題清單自然不以上述為限,筆者在一篇較長研究論文中還討論其它幾方面相關觀察現象。宏觀經濟急促大幅萎縮推動各國實施遠超上次金融危機的刺激政策,美歐宏觀政策出現「泛刺激化」動向,「現代貨幣理論」從邊緣學說成為學界政治主流爭議話題,國內學界就「財政赤字貨幣化」發生激辯,疫情或許會成為宏觀政策範式轉變的酵母。半個多世紀經濟全球化推動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深度融合,疫情危機衝擊凸顯其潛在協調風險與局部脆弱性,將激活對經濟全球化與全球化疫情關係的更為全面反思,拓展深化疫情經濟學對這個問題的已有研究思考。另外這次疫情防控中不同國家選擇策略與成效差異,提示疫情經濟學可能需要借鑑比較經濟體制領域研究視角,把體制、治理、文化、社會組織等非傳統變量納入自身研究視野。

疫情經濟學回應新冠大流行派生的時代性課題,除了訴諸不同學科交叉融合大概別無它法。在後疫情時代,仍在襁褓之中的疫情經濟學可能會迎來全新研究課題與學科發展機遇,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專家與經濟學家的交流互鑑將更為頻密成為常態。經濟學分析需更加重視學習了解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學科專業知識,在相關領域與研究場景適當納入人獸共患病原體與新發傳染病、流行病發生蔓延規律等環境和結構性變量。實際上這個過程在現實需求推動下已然發生:過去幾個月有關病毒學、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學常識的社會普及成績,可能比過往所有歷史時期成效來得更大。另一方面,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專家也要更為重視流行病疫情與經濟系統的互動關係,並適當借鑑經濟學視角以豐富和創新自身研究方法,大學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院系也可考慮開設經濟學基礎性課程。

上世紀70年代《瘟疫與人》這一經典著述問世,世紀末《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遭遇》一書暢銷,流行病疫情跨區域傳播可能顯著塑造人類歷史某些轉折點走向的看法,漸次普及成為經濟史與歷史學常識。2020年是又一個不同尋常庚子年:新冠大流行不僅是當代公共衛生領域的裡程碑式事件,也是對世界經濟帶來罕見衝擊並會深度影響全球化演變前景的裡程碑式事件。總結新冠大流行全新經驗,加深認識傳染病疫情——特別是新發傳染病流行的潛在風險及其治理含義,將成為相關學科領域優先度大幅提升的重大研究課題。疫情經濟學的創新和重構,有望成為這個時代性認識視角演進的重要環節之一。

......

本文完整版刊登於《北大金融評論》第四期

相關焦點

  • 北大的這場高端論壇周六重慶開講
    北京大學國發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姚洋教授將與現場嘉賓共同探討當前國內、國際形勢下企業的轉型與發展之道。據了解,「全球新格局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北大國發院重慶論壇暨校友圓桌論壇是由北大國發院主辦、北大國發院重慶校友會承辦。
  • 方正證券戰略客戶深度參與北大國發院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
    來源:時刻頭條近期,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北大國發院」)主辦的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雙循環:國家發展新格局」為主題,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北大國發院教授、北大市場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維迎,北大王寬誠講席教授、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國家信息中心原常務副主任、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專委會秘書長杜平,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中央外匯業務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繆延亮,方正證券執委會主任何亞剛
  • ...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四講-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
    2020年3月4日,北大國發院「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四講由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主講。作為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創始人,林毅夫老師主要談及了三個問題:為何要反思發展經濟學、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新古典經濟學的結構革命。
  • 盧鋒:中國的很多政策違反經濟學基本原理
    10月28日,理想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人文經濟學會支持的「經濟學範式的突破——張維迎《經濟學原理》新書發布會」在北大舉行。王則柯、張維迎、盧鋒、姚洋、劉國恩、徐晉濤等經濟學家與會。盧鋒做了主題發言。
  • 勇者無畏 快樂出發,北大國發院「戈15」訓練開營
    戈15開營儀式當晚19時,戈15訓練營開營儀式在北大五四體育場上開始。北大國發院戈友會會長牟震、總政委朱燕萍、訓練部部長熊運鴻、國發院張宇偉老師、國發院E19班主任劉文博以及戈15組委會總領隊李延國、聯席領隊王剛、副領隊伊明共同展開了戈15隊旗。國發院「跑神」—戈11隊長夏雨春特地從鄭州趕來參與開營活動並送了美好祝福。
  • 西班牙專家:新冠大流行凸顯疫苗預防疾病重要性
    據埃菲社巴塞隆納10月25日報導,即將在10月28日參加由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開放大學組織的以疫苗為主題的一場遠程科學研討會的專家們指出,在新病毒和疾病不斷擴散的時代,疫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加泰隆尼亞開放大學健康科學教授哈維爾·博什指出,新冠大流行凸顯了疫苗在預防許多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 ...醫學專家曾預測,新冠大流行將引發心理健康危機。美國疾病控制...
    疫情引發美國民眾心理健康危機;①據報導,醫學專家曾預測,新冠大流行將引發心理健康危機。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新報告顯示,這種預測是正確的:6月份25%的美國年輕人想過自殺。報導稱,6月底,奎爾特裡克斯公司對5412名成年人進行在線調查。
  • 饒毅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系北大終身講席教授
    公開資料顯示,饒毅於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是中國生命科學界著名學者、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還是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及《知識分子》的主編。1991年,饒毅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獲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後又於1994年成為哈佛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的博士後。
  • 56歲哈佛大學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母校北大任教
    2018年7月1日起,56歲的謝曉亮將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此時,距離他第一次離開北大已33年。1985年,23歲的謝曉亮在北大本科畢業做了一年碩士研究生後,離開北大奔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 北大開設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 邀請諾獎得主親授
    由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擔任首席教授的北大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就面向北大在校生二次招生,多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將擔任學術顧問,並為學生提供指導。提到北大二次選拔的項目,姚翔首先重點推薦了北大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該實驗班是由北大經濟學院和經和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共同打造的本科生項目,會有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內的數十名國際頂尖教授擔任學術顧問。
  • 新結構經濟學國際發展論壇第二期:《2015年人類發展報告》解讀
    經濟觀察網記者 董瑞強  4月30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CNSE)在北京大學教學樓舉辦了第二期「新結構經濟學國際發展論壇」。論壇解讀了《2015年人類發展報告——為人類發展而工作》,來自政府、高校和國際組織的嘉賓和評論人先後從不同視角對報告作了具體分析和探討。
  • 5.13直播預告|2020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春季)後疫情時代中國...
    重建生機——2020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夏季)後疫情時代中國企業重啟之路誰也不曾到,2020年原定的幾乎一切大主題都被突中其來、揮之不去的新冠疫情重置,國家如此,企業如此,個人亦如此。最近流行的一句話是:時代的一粒塵,落到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 劉國恩: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
    近日,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發院教授、北大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就新冠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相關問題開展了專題講座,以下為講座實錄。第三,自然力量的差異也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包括各地新冠的毒株類型以及不同族群自身的免疫系統的基因結構差異。為什麼新冠疫情對經濟影響這麼大新冠疫情對社會經濟的衝擊體現在很多方面。我們重點看看它對經濟的影響。2020年,全球GDP預計比2019年倒退4.4%。
  • 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父母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後入美國籍
    也正是由於疫情的發生,很多學術大佬紛紛走紅網絡,先是「雙黃連之母」王延軼所長,再到「人不傳人」高福院士,最後是被「拔出蘿蔔帶出泥」的舒紅兵院士,還有施一公院士、饒毅校長等等許多科學家。但是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曾經出國留學,最後學成所歸,回到祖國發展。
  • 他是哈佛大學博士後、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裸辭回國,被美國封殺
    哈佛大學,世界最好的大學,長大之後,眼界開闊後,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北大更好的大學。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結果我發現了他,擁有著更「神仙」的經歷。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於北京大學當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他就是饒毅。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2場 | 公司金融中的財務透明度(宏觀經濟學工作...
    2020年11月6日上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家發展研究院、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聯合工作坊舉行本學期第四次活動。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3場 | 銀行的風險消化行為和貨幣傳導機制:來自...
    2020年11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家發展研究院、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聯合工作坊舉行本學期第五次活動
  • 受新冠大流行影響,美國2020年超額死亡將超40萬
    由於美國每一年的總死亡人數實際上非常相似,所以追蹤超額死亡可以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有用的衡量標準以評估像這種新冠大流行這樣的衛生事件對死亡率的實際影響。在疫情爆發的頭幾個月裡,全因死亡率增加了20%。更令人震驚的是,在這些額外死亡中,只有67%(即150,541人)直接歸因於COVID-19。研究人員認為,其中一些額外死亡病例可能是不明原因的或是沒有登記的COVID-19病例。
  • 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張澤民代表年度論文作者發表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