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4日,北大國發院「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四講由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主講。
作為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創始人,林毅夫老師主要談及了三個問題:為何要反思發展經濟學、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新古典經濟學的結構革命。從經濟理論到經濟現象,從深刻反思到理論建構,林毅夫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卓越的學術貢獻始終引領著北大國發院MBA、EMBA同學擔當起新一代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
回到亞當·斯密的研究方法
「經濟學是一套理論體系。理論是幫助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如果一套理論未能幫助我們了解世界的現象,或是根據理論來行動不能達成理論預期的結果,我們就要對這樣的理論進行反思。」
無論是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預測和治理,還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給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建議,主流經濟學都顯得捉襟見肘難以奏效。從第一代的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強調發展中國家要發展現代化大產業來追趕發達國家,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新自由主義對「市場化、私有化、財政預算平衡宏觀穩定化」的休克療法改革來建立市場經濟體系的極力倡導,根據盛行的發展經濟學理論來制定政策的國家不是由於政府干預過多而腐敗橫行,就是經濟崩潰停滯危機不斷,並未消除貧困、實現繁榮富強。
林老師觀察到,反而是沒有按照主流經濟學藥方來發展的經濟體,如亞洲四小龍不是優先發展現代化的大產業,而是先發展了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的小規模產業而實現了經濟騰飛的奇蹟。此外,像中國、越南、模里西斯這樣轉型較為成功的國家,採用的卻是被新自由主義認為是最糟糕的漸進雙軌的轉型方式。
林老師強調,在反思發展經濟學時,關鍵是要回歸到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的研究方法,就是對經濟現象的本質和產生原因進行深入研究,而不是從現有的理論去找答案,其實,亞當·斯密之後現代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也大部分是運用這種方法所取得。
林老師所創立的新結構經濟學旨在研究現代經濟增長的本質及其決定因素,即研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結構及其演化的決定因素,而取名為「新結構」則是為了區別於第一代發展經濟學--結構主義。
新結構經濟學能有效解釋發展中經濟體的成功之路
新結構經濟學認為,一個國家最終的發展目標是民富國強,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就需要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以提升勞動生產率水平,在此之前則必須改變其要素稟賦結構。而要改變要素稟賦結構就必須根據要素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產業、技術,以最低的要素成本來組織生產,再加上合適的軟硬基礎設施帶來的較低交易成本,發展的產業才有最大的競爭力,才能創造最大的剩餘和積累,從而逐步從資本短缺變成資本相對豐富,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
在此過程中,要使企業在追求利潤時自發按照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來選擇進入的產業,前提條件是有一套能夠反映各種要素相對稀缺性的價格體系,這種價格體系只有在充分競爭的市場才會有;同時,政府必須對敢於冒風險的先行企業家提供激勵,並根據新產業的需要提供軟硬基礎設施的完善,產業升級才能成功。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競爭的有效市場和因勢利導的有為政府二者都不可或缺。
那麼,新結構經濟學是否能完成一個理論的「使命」,給發展中經濟體提供成功發展經濟的處方?
林老師引用了由諾獎獲得者邁克斯賓塞領銜的增長委員會在2008年發表的報告,介紹了二戰後13個實現了每年至少7%、持續至少25年快速增長的成功經濟體的五大特徵:開放;宏觀穩定;高儲蓄、高投資;有效的市場機制;積極有為的政府。
增長委員會認為這5個特徵是經濟發展成功的要素,但成功沒有處方。新結構經濟學則認為這5個要素實際上暗含了新結構經濟學主張的按比較優勢發展的處方,其中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是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制度前提,其他三項:開放、宏觀穩定和高儲蓄高投資則是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結果。
新結構經濟學為新古典經濟學帶來結構革命
講座中,林老師引導同學們看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不同。「現有的主流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總結於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現象,以發達國家的結構為理論的暗含前提;在數學建模時為了簡化又往往以一個部門來代表整個經濟體。這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只有量的差異而沒有質的差異,並且不自覺地以發達國家的結構為理想的結構,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制度結構只要和發達國家不同,就被認為是扭曲。」
新結構經濟學則恰恰是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結構的差異性和內生性引入現有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中,把發達國家的結構為唯一結構的二維經濟學擴展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不同結構的三維經濟學,從而推動了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的結構革命。
當把結構引進主流理論之後,林毅夫及其研究團隊對很多問題產生了新的見解。如:貨幣是否中性、如何跳出流動性陷阱、什麼才是最佳金融結構等等問題,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的經濟結構中,往往意味著不同的答案,這就需要經濟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能夠從發展中國家的具體情況出發,而不是簡單照搬發達國家的理論和經驗。
「現在主流的理論來自於發達國家經驗現象的總結,是內嵌於發達國家的結構之中的,由於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結構的差異性,在發展中國家運用這樣的理論難免會有南橘北枳的局限…而新結構經濟學讓我們有機會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林老師最後總結道。
「國家發展」系列講座旨在幫助同學們站在國家發展的高度來觀察世界、解釋世界、改造世界。今後,北大國發院還將為MBA和EMBA推出更多與國家發展議題相關在線課程,讓同學們結合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理論框架來分析現實問題,指導商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