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我為什麼不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0-11-29 澎湃新聞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誰是林毅夫?

林毅夫,1952年出生於臺灣省宜蘭縣。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牢記孫中山先生的遺訓,要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於自身肩上。1978年12月《中美聯合公報》公布。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與此同時,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身處如此之格局,何以報國呢?

於是,1979年5月16日晚,一位名叫林正義的上尉連長,帶著對祖國大陸的嚮往,隻身離開臺灣金門,一路遊過海峽,到達了2000多米外的廈門海岸。

此後,林正義根據那句從小熟記的「士不可以不弘毅」改名林毅夫,正式進入北京大學經濟系攻讀政治經濟學碩士研究生。

1980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林毅夫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教授的青睞,並於1982年遠赴美國到芝加哥大學師從舒爾茨攻讀博士學位。林毅夫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就拿到了大多數人要花五六年才能拿到的經濟學博士學位,這之後他又去耶魯大學完成了一年的博士後研究。

1987年,該是林毅夫學成回國的時候了,但他真的會回來嗎?畢竟,努力奮鬥出國留學,然後再留在那個地方過舒適的生活是大多數人嚮往並作出的選擇。這樣的生活林毅夫確實唾手可得。

可他偏是那少數人。1987年他帶著30箱資料毅然回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位從歐美名校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便立刻返回祖國大陸工作的經濟學家。

回國後,他在做官和做學者中選擇了後者,出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兼任北京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由此正式開啟了他植根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學術報國的道路。

幾年中,他發表多篇有關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論文,論文被引用次數,在華人經濟學家中位於前兩名。

1994年,林毅夫教授與幾位志同道合者共同創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擔任創始主任),其後改名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林毅夫擔任名譽院長),成為中國的高水平學界思想庫和政府高端智庫。同年,他和蔡昉、李周合作出版了《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和經濟改革》,用不同於西方經濟學主流觀點的理論解釋了中國的發展之路。

2008年,林毅夫受聘出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成為世界銀行歷史上擔任此要職的發展中國家第一人。

2012 年林毅夫教授從世界銀行卸任,重返北京大學,致力於總結來自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倡導和推動理論創新。

2015 年 12 月,林毅夫教授創立了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擔任創始主任),後升格為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林毅夫擔任院長)。2016 年,在習總書記的直接關懷下,北京大學南南學院成立,林毅夫擔任院長,致力於培養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方向的專業人才。

同時,林毅夫教授在國內外的主要社會兼職達18項之多(包括國務院參事,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及第十、第十二、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世界銀行顧問,等等)。

在多年學術研究以及參與中國多項重要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實踐的過程中,林毅夫立足發展中國家實際,自主創立了新結構經濟學理論,該理論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被譽為繼結構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之後的第三波發展理論思潮。

2018年12月,林毅夫以其對經濟轉型理論的重要貢獻而成為受中共中央國務院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鋒之一。也正是基於此, 很多人猜測:林毅夫會不會憑藉新結構經濟學,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中國經濟學家?

諾貝爾獎,對於中國人來說是長久渴望卻長久無法得到的象徵著民族創造力和科技水平的夢想。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我們就更加期待什麼時候中國人可以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所以,當林毅夫提出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並在實踐中廣泛驗證完善的時候,便會有人不自覺地期待,那麼林毅夫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關於這個問題,林毅夫本人曾親自做過回答。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他本人的答案吧!

關於新結構經濟學

新結構經濟學以企業自生能力為微觀分析基礎,以每一個時點給定的要素稟賦結構為切入點,提出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結構變遷過程,需要依靠「有效的市場」來形成能夠反映要素稀缺性的價格體系以誘導企業按比較優勢來選擇產業、技術從而形成競爭優勢,也要有「有為的政府」來解決結構變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外部性問題和軟硬基礎設施完善的協調問題,一個國家只有同時用好市場和政府這兩隻手才能實現快速、包容、可持續的增長。

新結構經濟學和傳統的結構主義的區別在於,結構主義認為不同發達程度國家的結構差異是外生的,新結構經濟學則認為其是內生於要素稟賦結構的差異。新結構經濟學和一般新古典經濟學的差異在於,一般新古典經濟學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結構同質化,沒有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產業和技術的差異。

經濟學被人戲謔為「令人抑鬱的科學」,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這樣,因為從主流的經濟學理論來看,發展中國家處處是不足和缺點。

與之相反,新結構經濟學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從發展中國家有什麼、能做好什麼作為切入點,發現發展中國家處處是機會,認為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不管基礎設施和制度環境多麼糟糕,企業都有追求利潤的動機。

只要政府能夠採取務實的政策,利用可動員的有限資源和施政能力,設立工業園或經濟特區,為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提供足夠好的局部有利的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以降低內外資民營企業生產、營銷的交易費用,那麼任何發展中國家都可以立即將微觀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踏上快速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結構轉型和動態增長之路,而不必像新自由主義所主張的那樣必須等所有的制度都建設好了,再來由市場自發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

不僅新結構經濟學有獲獎潛力,

衍生理論也有獲獎潛力

我相信新結構經濟學應該得諾獎。我相信不僅是新結構經濟學應該得諾獎,新結構經濟學衍生出來的很多領域也該得諾獎。

首先,最優金融結構理論。這是在現有的金融理論裡面沒有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可以解決發展中國家廣大的農戶、微小中型企業的金融問題。

過去的金融理論都建議發展中國家按發達國家的金融安排來發展其金融體系,解決不了發展中國家廣大的農戶、微小中型企業的融資需求,導致這些國家經濟發展不好,貧困問題不能解決。

雖然孟加拉國出現了小額貸款,但是小額貸款是出於人道主義的,貸款金額太小,不能解決發展問題。金融存在的目的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體經濟,它的資本需求和風險特性不一樣,合適的金融安排當然也不一樣。我覺得這是一個有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潛力的題目。

其次,潮湧理論。它對現有的宏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有很多新的思考,是對現有的主流宏觀理論的擴展,使宏觀理論和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現象能夠進行比較好的結合,這樣的理論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的穩定發展。這也是一個有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潛力的題目。

從要素稟賦及其結構出發,內生決定產業、技術結構和基礎設施及制度結構,隨著要素稟賦結構的變化,這些結構都會變化;在結構演變過程中,都會對人力資本、金融、宏觀的作用有許多新的認識和政策思考,這些題目都能夠有嚴謹的數學模型和實證檢驗。

關於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方向,我總結了十幾個目前國際經濟學界爭論不清的問題,從新結構經濟學來看,這些問題都是一清二楚的,都可以用嚴謹的數理模型來回答,以及用數據作檢驗。

獲獎的人不會是我,

但可能是下一代或兩代人

我相信沿著新結構經濟學的方向去做研究,可能得到的不是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而是三個、五個,甚至是十個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我知道不會是我得到,肯定是在你們這一代或是在你們下一代。如果你們努力的話是在你們這一代,要不然就是在下一代。

這是很顯然的。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審過程。

每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審過程都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邀請大約1500名著名的經濟學家做推薦人,這1500個人包括北歐四國經濟相關院系的正教授、先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再加上國際主流經濟學界有影響的經濟學家。

我了解到這1500名經濟學家中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因為有名的經濟學家通常都覺得自己的貢獻很大,有一半會推薦其他人,被推薦的人中相對比較集中的也就只能得到十幾到二十個人的推薦。被別人推薦的,推薦他的通常是自己的學生。即使得到了十幾到二十票,進入了前五名,也不是第一次進去就可以獲獎,通常要連續幾年才有機會。

那麼,中國經濟學家要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前提條件是什麼?

我們不是北歐四國,我們現在也沒有人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所以,中國經濟學家要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必須先教出50名能進入國際排名前1500名的經濟學家來。

這不容易,因為現在所有頂尖雜誌都是由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所控制。我們現在關心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的論文難以在國際頂尖雜誌上發表?

因為目前的主流經濟學家不了解發展中國家的現象,所以我們就要花很多時間去解釋。如果我們寫的論文是沿著他們的話語體系,按照他們的思路去寫他們關心的問題,這樣就相對容易發表。而如果沿著新結構經濟學的新的理論體系去寫,他們老是半信半疑,而且也不認為這些問題有多重要。

所以,即使現在有100個、200個經濟學家沿著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來做研究,要有50人進入國際前1500名大概也很難。

既然得不到諾獎,

我為何還這麼努力?

作為一名學者,首先,我希望給經濟學界引進一個新的視角,就是結構的視角。

因為現代的主流經濟學理論基本上沒有結構,最近開始有人關心結構問題,但還很少。絕大多數的主流經濟學理論和模型還是沒有結構,所以無法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我希望經濟學界在研究經濟問題時,大家先天地就會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結構差異,我希望給經濟學界帶進這個視角。

有了這個視角後,我還希望為經濟學家研究結構時帶進一個切入點。

我希望經濟學家在研究結構問題時能夠以要素稟賦及其結構作為切入點。我很確信要素稟賦及其結構是各種結構的最根本的決定因素。以要素稟賦及其結構作為切入點可以把生產方法、方式內生化,而且,要素稟賦及其結構自身的變化機制也是清楚的。

接下來,我希望給經濟學理論體系留下一個概念:企業的自生能力。

企業自生能力指的是一個正常管理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獲得社會可接受的利潤率的能力。我希望企業的自生能力能夠變成經濟學家討論問題時的一個通用概念。

我從出版《中國的奇蹟》一書以後,討論的發展和轉型問題很多,之所以能夠自成體系、一以貫之,而且討論問題時能夠很快就抓住問題的核心,是因為我腦子裡有一個企業自生能力的概念。

有了這一概念,就容易找到現實世界中許多現象的微觀基礎,知道哪些制度或扭曲是不是內生的,哪些政策變動是不是會有預期的效果。企業的自生能力實際上是整個新結構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微觀基礎。

我希望經濟學的理論能夠幫助所有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實現共享和繁榮。

以現有的主流經濟學理論來說明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似乎頭頭是道,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尚無根據主流經濟學理論制定政策而取得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少數幾個在發展和轉型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國家和經濟體的主要政策在推行時,從現有的主流理論來看都是錯誤的。

最後,我有一個願望。我希望經濟學理論有一天不僅能夠作為批評的利器來說明發展中國家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也能夠作為解決問題,推動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繁榮、共享的指南針。

林毅夫說,他希望他的一個視角、一個切入點、一個概念、一個願望能夠成為經濟學界的共識和共同努力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能實現,他就心滿意足。

或許,在林毅夫的心中,與確能增進國民經濟福祉相比,諾貝爾獎確實沒多麼重要。

-End-

編輯:山鬼 黃泓

原標題:《林毅夫:我為什麼不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林毅夫:我為什麼不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推薦裡面包含幾種人,第一,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第三,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 替諾貝爾經濟學獎喊冤,林毅夫曲解提名規則(附官方評選程序)
    經濟學家圈公號和新浪網先後刊登「林毅夫:我為什麼不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和「林毅夫:我為什麼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 內容源於2016年9月25日的第72期北大博雅講壇上,林毅夫教授回答了自己不會得諾貝爾獎的提問,並解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現在選舉規則。林毅夫教授認為自己不會得獎和諾獎的提名規則有關。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受爭議 林毅夫:我不贊成隨機實驗法
    新京報訊(記者 侯潤芳)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4日中午,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 為什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沒有中國人?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獲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何用?從經世濟民看中國的經濟學流派
    每次看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總有人要問下,中國人什麼時候能獲得此獎。其實呢,這個獎獲還是不獲,都沒啥關係。不比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界的位置。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個沒用的獎項,是西方經濟學者自娛自樂、故弄玄虛的獎項。歐美國家那麼多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沒見得治理好經濟危機(也有說是叫金融危機)。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不是給了研究拍賣的人了嗎?
  • 從經濟學的拍賣理論推測中國誰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而中國的經濟在改革開放後有過非常出色的成就,這些成就足夠成全一名學者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西方的理論也在交流和合作中逐漸走向同質化。西方在中國有大量的投資,這些投資將孕育出更多的經濟思想。不少經濟學獎的權威人物據此都認為,中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本世紀內誕生。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答案
    記者/ 艾果 大部分人會把拍賣簡單理解為是一種「價高者得」的交易方式,而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則向普羅大眾展示了其背後複雜而龐大的隱藏世界。 曾經多次出現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猜想名單中的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 林毅夫、楊小凱、張五常……誰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經濟學家?
    ,林毅夫的《我為什麼不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總被好事者翻出重發,這篇文字根據他在某論壇上的一次發言整理而成,傳播效果總是不錯。,對作為翻譯的林毅夫印象深刻,於是邀請他去芝加哥大學深造,那裡是新自由主義學派的大本營,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最多的大學之一。
  •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傲慢與偏見
    參加提名的人主要是北歐的一些著名學者、經濟學獎評委會以及之前得過諾獎的經濟學家。在這個階段,他們可能會得到一個多達幾百人的名單。隨後,名單被提交給學術委員會,由委員會討論選出最佳人選。最後,再從幾個最佳人選當中投票選出最終的獲獎者。我個人覺得整個流程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新穎的地方,國際上很多獎項都是這樣的。但作為一個中國的經濟學者,我覺得提名制是很可能將很多經濟學家拒之門外的。
  • 關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幾個冷知識,你get了嗎
    1、諾獎最初不設經濟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正式名稱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簡稱為「瑞典銀行經濟學獎」。該獎項並非來自諾貝爾本人的遺囑,但它仍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與諾獎其他獎項遵從相同的規則。因此,大家還是習慣性稱之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故事
    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世界獎項之一,一直受到極大關注。雖然目前未有中國經濟學家獲得諾獎,但此前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不少人與中國有一定淵源,或是對中國經濟社會問題有較多研究,或是在中國的組織機構中有所任職,或與中國經濟學家有一定聯繫。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3名發展經濟學家獲獎(林毅夫離諾獎最近...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大大提高了應對全球貧困的能力。在短短的二十年中,他們基於實驗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如今已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獨家編譯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詞和發布稿全文!兩人曾合著《貧窮的本質》一書,兩位作者在書中探討: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剛剛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正式揭曉,由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Paul R. Milgrom 和 Robert B獲得,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林毅夫這麼說
    10月12日,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授予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要到什麼時候,中國的經濟學家才會獲得諾貝爾獎?林毅夫對創立中國特色經濟學的雄心。
  • 美國「師生檔」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兩位來自美國且同為史丹福大學教授的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理由是他們「改進了拍賣理論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諾貝爾經濟學獎價值幾何?
    他設立的最後獎項被簡稱為諾貝爾和平獎,你可能會疑惑,炸藥的發明者為什麼會創立「和平獎」?難道這是為他發明軍事武器而懺悔?或者是向自己的親密友人、一個傑出的和平主義作家貝爾塔·馮·蘇特納讓步?歷史學家推測了兩種可能性,但是也沒有明確的結論。這五個獎項僅僅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要求設立的。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獎金來自諾貝爾捐贈遺產的全部利息。
  • 我們為什麼一貧如洗:關於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於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 Economy實際上,貧窮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學論題,對貧窮問題的研究貫穿了經濟學的整個發展歷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正與此有關。
  • 假如林毅夫獲得諾貝爾獎
    兩個人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一個是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一個是 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耀眼的頭銜、光鮮的履歷,出版著作數十本,撰寫文章幾百篇,光人物介紹就需要 135 頁。無論是學術地位還是社會地位,這恐怕都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那麼他們的水平到底怎麼樣?
  • 剛剛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
    雖然「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提名流程、評選標準以及頒獎儀式和真正的諾貝爾獎(文學獎、物理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相仿,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常被質疑違背了諾貝爾遺囑中「對全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要求。  2001年,諾貝爾家族成員在《瑞典日報》上公開批評諾貝爾經濟學獎,認為該獎的設立降低了諾貝爾獎的格調。
  • 背景資料:諾貝爾經濟學獎
    中新網10月12日電 綜合報導,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1895年立下的遺囑,諾貝爾獎項最初只包括化學獎、物理學獎、文學獎、醫學獎與和平獎。隨後在1968年,瑞典銀行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了經濟學獎,全稱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該獎項於1969年首次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