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一貧如洗:關於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0-12-01 騰訊網

我們為什麼一貧如洗?

關於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

Economy

貧窮從何而來?我們又要如何抗爭?

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從沙雕到悲痛,或許只需要看一眼自己的帳戶餘額。

在一輪又一輪的消費大潮下,廣大青年總是在經歷著「買它!」到後悔,再到「買它!」的無限循環。最終的結果是,我們雖然在不斷地後悔,錢卻都花出去了。在微博上,我們自嘲為「隱形貧困人口」——消費不斷升級,用的卻都是花唄的錢。

當然,調侃歸調侃,總有閒錢買買買的大學生們可算不上貧困人口。實際上,貧窮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學論題,對貧窮問題的研究貫穿了經濟學的整個發展歷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正與此有關。

2019年十月十四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們是三位美國經濟學家: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以及來自哈佛大學的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此獎項用於表彰他們「利用實驗方法在全球脫貧」方面做出的貢獻。諾貝爾獎評委會表示,三位獲獎者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應對全球貧困的能力,例如把減貧問題拆分為教育質量改善和醫療保健如何開展等更為細緻入微的問題。

根據世界銀行2018年的報告《貧困與共享繁榮 2018:拼出貧困的拼圖》(Poverty and Shared Prosperity 2018: Piecing Together the Poverty Puzzle ),當今世界有兩個分級的貧困線:每人每天生活費 3.2 美元(約合人民幣 12.2 元)的中等偏低收入貧困線,以及每人每天 5.5 美元(約合人民幣 21 元)的中等偏高收入貧困線。按照這個標準,全世界依然有多達二十一億的貧困人口。來到二十一世紀,貧困依然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那麼,大佬們是如何分析貧窮的呢?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又是從何而來?他們給出的最優解又是什麼呢?

事實上,三位學者的研究領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興起的發展經濟學流派。這一流派致力於實現戰後經濟體的重建和欠發達國家的振興。隨著民族國家解放與主義探索的浪潮,無數有識之士竭盡全力探索豐富多樣的發展道路。在發展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話題便是:貧困

大部分人都相信,導致貧困的原因是多樣的:落後的技術和生產方式,消極草率的政策,外部性的殖民掠奪和貿易不平等……但是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停留於這種粗淺的議論對於解決貧困沒有任何幫助,甚至可能導致南轅北轍的結論。那麼,如何切實有效地解決社會經濟的具體問題呢?在世界性的迫切需求下,一門嶄新的細分流派—實驗經濟學誕生了。

1962年,普度大學教授弗農·史密斯根據自己對十一個班級進行的長達六年的實驗,精彩地驗證了競爭均衡理論,並據此在《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發表了有關實驗經濟學的第一篇論文《競爭性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這被認為是實驗經濟學獨立門派的濫觴。弗農·史密斯本人也被尊為「實驗經濟學之父『,並於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年我費了很長時間才明白,教科書是錯的,而學生們是對的「——弗農·史密斯

在實驗經濟學的旗幟下,學者們走出書齋,深入社會經濟的每個細節,把握經濟清晰生動的脈絡,他們稱之為「田野實驗「,今年的三位獲獎者便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麥可·克雷默在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系列探索解決極端貧困解法的實驗,他通過在肯亞進行的實驗發現,提供更多教科書並不能提高學生成績,而為兒童提供免費驅蟲藥物卻能使學校缺勤率下降25%,從而提高學生成績,這一發現為數千萬兒童帶來了免費的驅蟲治療。由於他在全球減貧問題上的傑出貢獻,麥可·克雷默被世界經濟論壇任命為全球青年領袖,並被評為「科學美國人「年度五十名研究人員之一。

2011年,阿比吉特和迪弗洛合著的《貧窮的本質(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出版,這部作品對他們多年的研究做了系統的總結。在作品的開頭,他們便提出了一系列耐人深思的問題:

為什麼貧困人口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

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

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

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貧困人口銀行沒什麼效用?

關鍵在於,如果決定貧困與否的標準只是財富多寡的話,這些問題為什麼會出現?貧窮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什麼決定了貧窮?

根據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同時也是阿比吉特和迪弗洛的同事)的觀點,貧窮來自稀缺。

不可否認,對於整個社會而言,資源是稀缺的。優質的教育是稀缺的,高效的醫療是稀缺的,潔淨的飲用水也是稀缺的……而這種種稀缺最終都由貧困人口承擔。想像一下,對一個貧困的人來說,他沒有財富用來繼續教育,或用來改善居住,他們在房租、子女教育、

大病醫療的重壓下心力交瘁,最終,他們選擇將多餘的財富用來購買電視機。

這便是「稀缺心態「,在生活的選擇過於稀缺時,貧困人口往往沒有足夠的精力與認知能力去做出有遠見的正確決策,最終會選擇「簡單而短暫的快樂」。

你必須為他們提供選擇的機會,並且理解他們的選擇行為。你不能把貧困人口想像成機器。 ——阿比吉特·巴納吉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一般情況下,對於一個在一二線城市生活的中高收入青年來說,他們往往願意花錢學一門樂器,考一個會計師或建築師的證書,或去學一門外語。但是對於一個小鎮青年來說,手握同樣的可支配財富時,他們往往會選擇購買摩託車、電視機,或者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把錢花光。這種差異背後,其實正是選擇的稀缺性,這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

1. 對於以小鎮青年為代表的低收入者來說,樂器,外語等繼續教育的選擇是極端稀缺的。如果他們生活的區域連一家像樣的書店都沒有,他們就不可能有學習外語的機會了。

2. 對於中高收入人群來說,電視機並不稀缺。他們一個月的收入足夠買下六七臺電視機,那麼電視機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都認為繼續教育是提升未來收入的途徑,貧困人口卻寧可購買電視機也不願對其投資。

事實上,選擇是需要空間的,這空間至少要大於自身的溫飽條件,否則由於可供選擇項的稀少而使得殘存的選擇毫無意義,或者說不同選擇之間的差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換句話說,因為貧困人口過於貧窮,所以他們沒得選,就算少數有得選,也是選什麼都一樣。這被稱為「貧困陷阱」——因為貧窮,所以越來越貧窮。

看到這裡,你可能心生疑惑:照這個邏輯,貧窮不就成為不可逆的了嗎?我們又怎麼可能擺脫貧窮呢?

的確,如果在沒有任何外部介入的情況下,「貧困陷阱」幾乎是不可化解的。但是由於政府等外部力量的參與,解決貧困是可行的。在《貧窮的本質》中,阿比吉特和迪弗洛給出了他們的方案:

1. 減少貧困人口在關鍵領域的稀缺,如醫療,教育,養老。採用免費疫苗,義務教育,養老保險等方法減輕貧困人口的負擔,讓他們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策。

2. 提醒。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以ddl(dead line截止日期)的形式存在。截止日期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產生了時間稀缺,而它可以讓人集中精力去做事,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項大規模的營銷實驗中,實驗人員為一批客戶郵寄了一張寫有截止日期的禮券,而為另一批客戶郵寄了不會過期的禮券。雖然不會過期的禮券一直都有效,但其使用率卻很低。可見,如果沒有時間稀缺的影響,禮券就不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會被丟棄在一旁,被人漸漸遺忘。也就是說,截止日期的存在讓福利變得更加高效。

3. 激勵。前面提到,當貧困人口處於「稀缺心態」下,他們往往難以做出正確的決策,這時外部的激勵就可以成為有力的引導。在肯亞,迪弗洛主導為村民發放折扣券,可以用折扣券在當地的藥鋪買到蚊帳。一些人可以完全免費,一些人可以減少20%,一些人可以減少50%。實驗最後的結論是,人們不希望花錢,但人們會使用這些蚊帳,而第一次免費得到蚊帳的人會更傾向於第二次花錢購買蚊帳。在同樣了解蚊帳作用的情況下,折扣對貧困人口的影響比富人大得多。

4. 創業。不同於前面的三種,創業是自發的,非外部的,也是最為艱難的。對於極端貧困的人來說,創業失敗的機率很高,他們缺乏周轉資金,缺乏經驗,也缺乏商業頭腦。但是作者仍然把創業看作關鍵的措施,或許是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左右外部的環境,我們能做的只有奮鬥

消除貧困的三個敵人是意識形態、無知愚昧和惰性。——埃斯特·迪弗洛

也許我們很難相信,即使是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每年,依舊有約500萬5歲以下的兒童死於通過廉價的預防措施或治癒方式即可痊癒的疾病;世界上仍有一半兒童輟學。當減貧問題納入諾獎視野,世界的減貧之路會不會好走些呢?

有人說,這三位學者並沒有關鍵的理論構築,不配得獎。但他們沒有看到,這三位經濟學家以實驗為基礎的新方法,在僅僅20年的時間裡,將發展經濟學從後殖民國家建設的派生課題變為直擊人性的學科交叉門類。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他們的研究使得超過500萬印度兒童從學校的有效輔導課中受益,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為預防性醫療提供巨額補貼。除此之外,諾貝爾獎官方表示,這種方法還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進一步改善世界上最貧困人口的生活,提高我們在實踐中與貧困作鬥爭的能力。

在當今中國,精準扶貧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消費升級和市場下沉同時進行,貧困即將成為歷史。不過,或許還會有同學看著自己的帳戶餘額心生疑惑:「是嗎?為啥我覺得自己真挺窮的。」

其實答案挺簡單的,同學,我們可能真的花的有點多了吧。

參考文獻

[1](印度)班納吉著;(法)迪弗洛著;景芳譯.貧窮的本質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美)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Mullainathan)(美)埃爾德·沙菲爾(EldarShafir).稀缺 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稿件來源於南開大學報學生記者團

謝啟正、汪越 有修改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編輯:李成成

審校:張添錦

相關焦點

  • 青馬時評 | 我們為什麼一貧如洗:關於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們為什麼一貧如洗?○○ 關於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Economy貧窮從何而來?我們又要如何抗爭?最終的結果是,我們雖然在不斷地後悔,錢卻都花出去了。在微博上,我們自嘲為「隱形貧困人口」——消費不斷升級,用的卻都是花唄的錢。當然,調侃歸調侃,總有閒錢買買買的大學生們可算不上貧困人口。實際上,貧窮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學論題,對貧窮問題的研究貫穿了經濟學的整個發展歷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正與此有關。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布
    何代欣:此次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研究發展經濟學的學者,這應該是有史以來的第二次。第一次是1998年,該獎頒給了印度裔美國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發展經濟學是一個面向問題的經濟學研究領域,總體偏向於應用學科,關注實際情況。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這三位獲獎→
    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表示,2019年經濟科學獎獲得者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應對全球貧困的能力。在短短的二十年中,他們基於實驗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如今這已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據報導,三人將平均分配900萬瑞典克朗,約合646萬人民幣的獎金。阿比吉特巴納吉,目前是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麥可·克萊默是哈佛大學經濟系發展中學會的教授。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3名發展經濟學家獲獎(林毅夫離諾獎最近...
    來源:經濟學家圈來源:網易財經北京時間10月14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Abhijit Banerjee、Michael Kremer、Esther Duflo(這個女經濟學家生於1972年,是歷史上獲得諾獎經濟學家獎最年輕的經濟學家
  • 關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幾個冷知識,你get了嗎
    米爾格羅姆與威爾遜正是在2007年一起被湯森路透(現科睿唯安)授予了「引文桂冠獎」,入選理由為「對拍賣理論與實踐的貢獻」。3、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幾個數字自1969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發了51次,共有84人獲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剛剛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正式揭曉,由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Paul R. Milgrom 和 Robert B獲得,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諾貝爾經濟學獎:不是諾貝爾「欽定」的五大獎項,卻連續52年「全勤」
    而自1968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保持了連續52年「全勤」頒發。 五大獎勵領域之外,由瑞典銀行增設 有趣的是,如今引人注目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一開始並不在諾獎的範圍內。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主題是「扶貧」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Abhijit Banerjee,Esther Duflo和 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緩解全球貧困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近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18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和威廉·諾德豪斯共同獲獎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剛剛揭曉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剛剛揭曉。相關連結:關於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其他幾個諾獎有所不同,經濟學獎並不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的,它是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為了紀念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全稱「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簡稱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獎項在1969年首次頒發,比其他諾貝爾獎的設立和頒發晚了六十幾年。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BANERJEE,KREMER,DUFLO,因他們為減輕全球貧困所採取的實驗性方法。 ......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關於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唯一一個不是根據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遺願設立的獎項,而是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為紀念化學家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頒發給了拉格納·弗裡希(Ragnar Frisch)與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以表彰他們在計量經濟學領域特別是在「發展和應用動態模式於經濟過程分析」中的貢獻。
  • 諾貝爾經濟學獎50周年心繫貧困
    班納吉為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曾獲得Infosys社會科學和經濟學獎。  出生於1972年的法國經濟學家艾絲特·杜芙若,是目前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研究中,她試圖了解窮人的經濟生活,她曾在衛生、教育、金融包容、環境和治理等領域工作。此前,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肯尼斯·約瑟夫·阿羅,1972年他獲獎時為51歲。
  • 林毅夫:我為什麼不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1980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林毅夫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教授的青睞,並於1982年遠赴美國到芝加哥大學師從舒爾茨攻讀博士學位。林毅夫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就拿到了大多數人要花五六年才能拿到的經濟學博士學位,這之後他又去耶魯大學完成了一年的博士後研究。1987年,該是林毅夫學成回國的時候了,但他真的會回來嗎?
  •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傲慢與偏見
    那麼,瑞典央行為什麼會在1968年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其源頭可以追溯到18世紀商業企業與啟蒙運動思想的相互影響。但從最近也最直接的起因來看,就是瑞典央行與瑞典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分歧。二戰以後,作為執政黨的社會民主黨將住房和充分就業放在首位,這樣的做法可能給自由市場機制帶來一定的扭曲,造成物價波動。然而,宏觀經濟的穩定是瑞典央行的職責所在,也是他們最看重的東西。
  • 諾貝爾經濟學獎價值幾何?
    他設立的最後獎項被簡稱為諾貝爾和平獎,你可能會疑惑,炸藥的發明者為什麼會創立「和平獎」?難道這是為他發明軍事武器而懺悔?或者是向自己的親密友人、一個傑出的和平主義作家貝爾塔·馮·蘇特納讓步?歷史學家推測了兩種可能性,但是也沒有明確的結論。這五個獎項僅僅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要求設立的。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獎金來自諾貝爾捐贈遺產的全部利息。
  • 為什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沒有中國人?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獲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2019南方財經國際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是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的領袖人物,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12月5日,廣州,他將蒞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承辦的——2019南方財經國際論壇,發表主題演講並對話中國知名企業代表。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是他們
    今天下午17點45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其實這個結果正好是麥教授去年的預測,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麥教授】對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預測。「再次附上高清合照」此前網上已經有很多關於今年獲獎者預測和討論
  • 教育才是打破「貧窮陷阱」之匙|兼談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現實價值
    與大多數人更加關注自然科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不同,我更加關注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誰家。如果說獲自然科學獎的科學家用他們的聰明和勤奮發現了自然規律或發明重大技術,推進了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甚至控制自然的能力,獲文學獎的作家用他們的大尺度、微尺度的觀察和表達,為人類靈魂的升華構建了一個又一個樣板間,獲和平獎的政治家、社會活動家等,則是規避戰爭、推動和平、和諧社會的代表,那麼不在諾貝爾遺言範疇的經濟學獎獲得者們,則是殫精竭慮揭示財富創造、財富分配、財富流轉、財富消費規律的先行者。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拍賣理論為什麼能獲獎?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兩位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經濟學家——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獲獎理由為「改進拍賣理論,發明新拍賣形式」。什麼是拍賣理論?這兩位經濟學家又為何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青睞?拍賣理論為什麼能獲獎?在實際生活中,不少商品、服務都是以拍賣方式進行的,這令拍賣理論成為近四五十年來經濟學學科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