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一貧如洗?
關於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
Economy
貧窮從何而來?我們又要如何抗爭?
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從沙雕到悲痛,或許只需要看一眼自己的帳戶餘額。
在一輪又一輪的消費大潮下,廣大青年總是在經歷著「買它!」到後悔,再到「買它!」的無限循環。最終的結果是,我們雖然在不斷地後悔,錢卻都花出去了。在微博上,我們自嘲為「隱形貧困人口」——消費不斷升級,用的卻都是花唄的錢。
當然,調侃歸調侃,總有閒錢買買買的大學生們可算不上貧困人口。實際上,貧窮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學論題,對貧窮問題的研究貫穿了經濟學的整個發展歷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正與此有關。
2019年十月十四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們是三位美國經濟學家: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以及來自哈佛大學的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此獎項用於表彰他們「利用實驗方法在全球脫貧」方面做出的貢獻。諾貝爾獎評委會表示,三位獲獎者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應對全球貧困的能力,例如把減貧問題拆分為教育質量改善和醫療保健如何開展等更為細緻入微的問題。
根據世界銀行2018年的報告《貧困與共享繁榮 2018:拼出貧困的拼圖》(Poverty and Shared Prosperity 2018: Piecing Together the Poverty Puzzle ),當今世界有兩個分級的貧困線:每人每天生活費 3.2 美元(約合人民幣 12.2 元)的中等偏低收入貧困線,以及每人每天 5.5 美元(約合人民幣 21 元)的中等偏高收入貧困線。按照這個標準,全世界依然有多達二十一億的貧困人口。來到二十一世紀,貧困依然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那麼,大佬們是如何分析貧窮的呢?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又是從何而來?他們給出的最優解又是什麼呢?
事實上,三位學者的研究領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興起的發展經濟學流派。這一流派致力於實現戰後經濟體的重建和欠發達國家的振興。隨著民族國家解放與主義探索的浪潮,無數有識之士竭盡全力探索豐富多樣的發展道路。在發展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話題便是:貧困。
大部分人都相信,導致貧困的原因是多樣的:落後的技術和生產方式,消極草率的政策,外部性的殖民掠奪和貿易不平等……但是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停留於這種粗淺的議論對於解決貧困沒有任何幫助,甚至可能導致南轅北轍的結論。那麼,如何切實有效地解決社會經濟的具體問題呢?在世界性的迫切需求下,一門嶄新的細分流派—實驗經濟學誕生了。
1962年,普度大學教授弗農·史密斯根據自己對十一個班級進行的長達六年的實驗,精彩地驗證了競爭均衡理論,並據此在《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發表了有關實驗經濟學的第一篇論文《競爭性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這被認為是實驗經濟學獨立門派的濫觴。弗農·史密斯本人也被尊為「實驗經濟學之父『,並於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年我費了很長時間才明白,教科書是錯的,而學生們是對的「——弗農·史密斯
在實驗經濟學的旗幟下,學者們走出書齋,深入社會經濟的每個細節,把握經濟清晰生動的脈絡,他們稱之為「田野實驗「,今年的三位獲獎者便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麥可·克雷默在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系列探索解決極端貧困解法的實驗,他通過在肯亞進行的實驗發現,提供更多教科書並不能提高學生成績,而為兒童提供免費驅蟲藥物卻能使學校缺勤率下降25%,從而提高學生成績,這一發現為數千萬兒童帶來了免費的驅蟲治療。由於他在全球減貧問題上的傑出貢獻,麥可·克雷默被世界經濟論壇任命為全球青年領袖,並被評為「科學美國人「年度五十名研究人員之一。
2011年,阿比吉特和迪弗洛合著的《貧窮的本質(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出版,這部作品對他們多年的研究做了系統的總結。在作品的開頭,他們便提出了一系列耐人深思的問題:
為什麼貧困人口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
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
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
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貧困人口銀行沒什麼效用?
關鍵在於,如果決定貧困與否的標準只是財富多寡的話,這些問題為什麼會出現?貧窮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什麼決定了貧窮?
根據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同時也是阿比吉特和迪弗洛的同事)的觀點,貧窮來自稀缺。
不可否認,對於整個社會而言,資源是稀缺的。優質的教育是稀缺的,高效的醫療是稀缺的,潔淨的飲用水也是稀缺的……而這種種稀缺最終都由貧困人口承擔。想像一下,對一個貧困的人來說,他沒有財富用來繼續教育,或用來改善居住,他們在房租、子女教育、
大病醫療的重壓下心力交瘁,最終,他們選擇將多餘的財富用來購買電視機。
這便是「稀缺心態「,在生活的選擇過於稀缺時,貧困人口往往沒有足夠的精力與認知能力去做出有遠見的正確決策,最終會選擇「簡單而短暫的快樂」。
你必須為他們提供選擇的機會,並且理解他們的選擇行為。你不能把貧困人口想像成機器。 ——阿比吉特·巴納吉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一般情況下,對於一個在一二線城市生活的中高收入青年來說,他們往往願意花錢學一門樂器,考一個會計師或建築師的證書,或去學一門外語。但是對於一個小鎮青年來說,手握同樣的可支配財富時,他們往往會選擇購買摩託車、電視機,或者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把錢花光。這種差異背後,其實正是選擇的稀缺性,這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
1. 對於以小鎮青年為代表的低收入者來說,樂器,外語等繼續教育的選擇是極端稀缺的。如果他們生活的區域連一家像樣的書店都沒有,他們就不可能有學習外語的機會了。
2. 對於中高收入人群來說,電視機並不稀缺。他們一個月的收入足夠買下六七臺電視機,那麼電視機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都認為繼續教育是提升未來收入的途徑,貧困人口卻寧可購買電視機也不願對其投資。
事實上,選擇是需要空間的,這空間至少要大於自身的溫飽條件,否則由於可供選擇項的稀少而使得殘存的選擇毫無意義,或者說不同選擇之間的差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換句話說,因為貧困人口過於貧窮,所以他們沒得選,就算少數有得選,也是選什麼都一樣。這被稱為「貧困陷阱」——因為貧窮,所以越來越貧窮。
看到這裡,你可能心生疑惑:照這個邏輯,貧窮不就成為不可逆的了嗎?我們又怎麼可能擺脫貧窮呢?
的確,如果在沒有任何外部介入的情況下,「貧困陷阱」幾乎是不可化解的。但是由於政府等外部力量的參與,解決貧困是可行的。在《貧窮的本質》中,阿比吉特和迪弗洛給出了他們的方案:
1. 減少貧困人口在關鍵領域的稀缺,如醫療,教育,養老。採用免費疫苗,義務教育,養老保險等方法減輕貧困人口的負擔,讓他們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策。
2. 提醒。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以ddl(dead line截止日期)的形式存在。截止日期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產生了時間稀缺,而它可以讓人集中精力去做事,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項大規模的營銷實驗中,實驗人員為一批客戶郵寄了一張寫有截止日期的禮券,而為另一批客戶郵寄了不會過期的禮券。雖然不會過期的禮券一直都有效,但其使用率卻很低。可見,如果沒有時間稀缺的影響,禮券就不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會被丟棄在一旁,被人漸漸遺忘。也就是說,截止日期的存在讓福利變得更加高效。
3. 激勵。前面提到,當貧困人口處於「稀缺心態」下,他們往往難以做出正確的決策,這時外部的激勵就可以成為有力的引導。在肯亞,迪弗洛主導為村民發放折扣券,可以用折扣券在當地的藥鋪買到蚊帳。一些人可以完全免費,一些人可以減少20%,一些人可以減少50%。實驗最後的結論是,人們不希望花錢,但人們會使用這些蚊帳,而第一次免費得到蚊帳的人會更傾向於第二次花錢購買蚊帳。在同樣了解蚊帳作用的情況下,折扣對貧困人口的影響比富人大得多。
4. 創業。不同於前面的三種,創業是自發的,非外部的,也是最為艱難的。對於極端貧困的人來說,創業失敗的機率很高,他們缺乏周轉資金,缺乏經驗,也缺乏商業頭腦。但是作者仍然把創業看作關鍵的措施,或許是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左右外部的環境,我們能做的只有奮鬥
消除貧困的三個敵人是意識形態、無知愚昧和惰性。——埃斯特·迪弗洛
也許我們很難相信,即使是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每年,依舊有約500萬5歲以下的兒童死於通過廉價的預防措施或治癒方式即可痊癒的疾病;世界上仍有一半兒童輟學。當減貧問題納入諾獎視野,世界的減貧之路會不會好走些呢?
有人說,這三位學者並沒有關鍵的理論構築,不配得獎。但他們沒有看到,這三位經濟學家以實驗為基礎的新方法,在僅僅20年的時間裡,將發展經濟學從後殖民國家建設的派生課題變為直擊人性的學科交叉門類。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他們的研究使得超過500萬印度兒童從學校的有效輔導課中受益,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為預防性醫療提供巨額補貼。除此之外,諾貝爾獎官方表示,這種方法還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進一步改善世界上最貧困人口的生活,提高我們在實踐中與貧困作鬥爭的能力。
在當今中國,精準扶貧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消費升級和市場下沉同時進行,貧困即將成為歷史。不過,或許還會有同學看著自己的帳戶餘額心生疑惑:「是嗎?為啥我覺得自己真挺窮的。」
其實答案挺簡單的,同學,我們可能真的花的有點多了吧。
參考文獻
[1](印度)班納吉著;(法)迪弗洛著;景芳譯.貧窮的本質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美)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Mullainathan)(美)埃爾德·沙菲爾(EldarShafir).稀缺 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稿件來源於南開大學報學生記者團
謝啟正、汪越 有修改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編輯:李成成
審校:張添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