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才是打破「貧窮陷阱」之匙|兼談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現實價值

2020-12-04 中國科技網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發布周已經接近尾聲。與大多數人更加關注自然科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不同,我更加關注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誰家。如果說獲自然科學獎的科學家用他們的聰明和勤奮發現了自然規律或發明重大技術,推進了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甚至控制自然的能力,獲文學獎的作家用他們的大尺度、微尺度的觀察和表達,為人類靈魂的升華構建了一個又一個樣板間,獲和平獎的政治家、社會活動家等,則是規避戰爭、推動和平、和諧社會的代表,那麼不在諾貝爾遺言範疇的經濟學獎獲得者們,則是殫精竭慮揭示財富創造、財富分配、財富流轉、財富消費規律的先行者。正是因為出現了經濟學和經濟學家,我們這個社會才在地球資源的硬約束下,實現了越來越快、越來越好的發展,世界上才有更多的窮人擺脫了貧困。

與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多頒給了研究經濟增長、制度、貨幣金融、企業組織等不同,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出人意料地頒給了三位研究減輕全球貧困的發展經濟學家。2019年10月14日,諾貝爾獎官網發布消息,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成為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表彰的正是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上的特殊貢獻。

看到這個結果,既欣慰又遺憾。欣慰的是「減貧」這個非主流經濟學問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獎的殿堂,不僅是對發展經濟學家的表彰,更是對全球致力於減貧、脫貧力量的鼓勵,特別是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內,實現8億多人口擺脫貧困,為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遺憾的是面對如此好的研究樣本和機會,中國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未能獲得這一殊榮。

打開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著的《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會看到這樣一系列熟知的問題: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

富裕,人皆所欲也;貧窮,人皆所唾也。可是,「貧窮陷阱」為何如怪圈般難以擺脫呢?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花了15年的時間,深入到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並得出很多非常有震撼力的結論。如援助越多窮人的依賴性越強,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

讀了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的作品,再聯繫中國目前進行的「脫貧攻堅」戰,似乎也有不少值得借鑑、警示的事項,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生的「貧窮陷阱」也開始在我們的扶貧實踐中開始出現,輸血式扶貧、替代式扶貧、兜底式扶貧,可能都不是打破「貧窮陷阱」的長效手段,唯有有效的教育才是根本。

觀察貧窮者群體,千短板、萬短板,教育是第一短板。沒有基礎編碼知識的學習和普及,人就不能吸收大部分人類文明成果,就難以跨越自然之人到文明之人的基礎門檻;沒有基本的人學教育,人就不能建立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難以把個人之訴求融入、融合到族群、民族、國家乃至世界人類的共同願景之中;沒有必要的工具學教育,人就不能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難以靠自己的努力獲得好的就業、創業機會。正因為這些教育的長期缺失,「貧窮陷阱」才成為了窮人難以擺脫的怪圈。

因此,教育之於貧窮的救贖,首先在於開識,而開識之基在於基礎教育。學習一個時代最基礎的編碼型知識,是讓一個自然之子轉變為文明之人的第一道大門。文盲越多的國家或地區,自然之人所佔比例越高,愚昧、愚蠢直至貧窮的人自然也多。

教育之於貧窮的救贖,其次在於開悟,而開悟之基在於人學教育。任何一個人,都將成為社會之人,而通向社會之人的路徑或捷徑是人學教育。人學教育包括的內容很多,簡而言之就是學習社會規範、社會禮儀、接受社會規制,特別是要建立好自己可以融入社會的正確「三觀」。一個人不懂社會規範,不懂合作,不懂尊重規則,不懂分享,即使再有力量也難脫「貧窮陷阱」的桎梏。

教育之於貧窮的救贖,再次在於開智,而開智之基在於工具學教育。當今社會已經是一個高度依賴技術的社會,任何一個個體想憑藉簡單的技能已經難以謀生。所以,全社會的扶貧,著眼點還要放在工具學教育上,讓每個貧窮家庭的孩子都能學到一種或幾種技能,能夠勝任相應崗位上的工作,用自己的能力擺脫貧困,這樣貧窮的代際傳遞鏈條就會打斷,長期的減貧才能實現。

當然,除了教育還有很多減貧的手段,只是任何一種方法都不像教育那樣具有根治貧窮的作用。國際上的扶貧措施,國內的扶貧實踐,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都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教育才是打破「貧窮陷阱」之匙。

(作者為科技日報社副社長)

來源:中國科技網

編輯:範琪

審核:侯萌

相關焦點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布
    何代欣:此次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研究發展經濟學的學者,這應該是有史以來的第二次。第一次是1998年,該獎頒給了印度裔美國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發展經濟學是一個面向問題的經濟學研究領域,總體偏向於應用學科,關注實際情況。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這三位獲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緩解全球貧困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 我們為什麼一貧如洗:關於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於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 Economy實際上,貧窮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學論題,對貧窮問題的研究貫穿了經濟學的整個發展歷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正與此有關。
  • 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告訴你:貧窮的本質
    去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三位致力於「研究貧困」的經濟學家,他們十幾年深入五大洲各個貧困國家和地區實地調研,發現:貧窮並不是僅僅因為懶惰。 他們指出了以下使人貧窮的原因 首先,窮人面臨的真正問題不是吃不飽飯那麼簡單,而是沒有辦法獲得全面的營養。
  • 青馬時評 | 我們為什麼一貧如洗:關於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關於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Economy貧窮從何而來?我們又要如何抗爭?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從沙雕到悲痛,或許只需要看一眼自己的帳戶餘額。在一輪又一輪的消費大潮下,廣大青年總是在經歷著「買它!」實際上,貧窮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學論題,對貧窮問題的研究貫穿了經濟學的整個發展歷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正與此有關。
  • 從不完全契約理論說起,何謂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價值導向
    哈特和霍姆斯特羅姆提出的全新理論工具,對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契約、制度及契約制定中潛在的陷阱等問題具有重要價值。而本次獲諾獎的奧利弗·哈特研究的具體領域還有不同,他的貢獻主要在不完全契約理論。不完全契約理論指的是,在合同中很難將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都寫進去,因為從理論上講一個人是不可能有先見之明,能夠想到所有的情況。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主題是「扶貧」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Abhijit Banerjee,Esther Duflo和 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緩解全球貧困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近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18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和威廉·諾德豪斯共同獲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秘3點核心原因
    201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是三位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專家,其致力於用科學的手段和科學的數據為窮人和落後國家的發展做出指導和規劃,因此他們的言論具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和實用價值。但是為何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說:窮人要翻身,最好去當公務員?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脫貧致富的秘訣吧!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3名發展經濟學家獲獎(林毅夫離諾獎最近...
    來源:經濟學家圈來源:網易財經北京時間10月14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Abhijit Banerjee、Michael Kremer、Esther Duflo(這個女經濟學家生於1972年,是歷史上獲得諾獎經濟學家獎最年輕的經濟學家
  • 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中新網10月14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4日中午,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為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拍賣出來的新貴
    當拍賣落定時,贏家會知道別人的報價,並用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認知,重新判斷拍得品價值的高低。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在其著作《贏者的詛咒》就專門分析了這種現象。
  • 解讀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拍賣出來的新貴
    兩位知行合一的師徒學者破解「贏家詛咒」拍賣陷阱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這一對學者師徒,珠聯璧合,不僅深入研究拍賣理論多年,更是知行合一,將理論直接運用於實踐,親自下海破解了「贏家詛咒」的拍賣陷阱,共同成就了現代經濟學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史上的一段佳話。
  • 諾貝爾經濟學獎價值幾何?
    更重要的是,瑞典銀行承諾每年提供的獎金金額等同於其他諾貝爾獎項的獎金金額(1969年是7.3萬美元,2008年增至140萬美元),這是一個難以拒絕的好建議。從1969年開始,經濟學獎成為諾貝爾基金會認可的第六個獎項,此後每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經濟學家們。為什麼這麼少的女性得獎者?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頒發給了拉格納·弗裡希(Ragnar Frisch)與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以表彰他們在計量經濟學領域特別是在「發展和應用動態模式於經濟過程分析」中的貢獻。
  • 三人分享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往屆得主有哪些「中國情緣」?
    作者:甘甜、劉丹憶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4日中午,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獎項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 諾貝爾經濟學獎50周年心繫貧困
    班納吉為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曾獲得Infosys社會科學和經濟學獎。  出生於1972年的法國經濟學家艾絲特·杜芙若,是目前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研究中,她試圖了解窮人的經濟生活,她曾在衛生、教育、金融包容、環境和治理等領域工作。此前,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肯尼斯·約瑟夫·阿羅,1972年他獲獎時為51歲。
  • 近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覽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社交媒體帳戶截圖諾貝爾經濟學獎雖然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但這一獎項得主的平均年齡高達約67歲。美國經濟學家赫維克茲是經濟學獎年紀最大的獲獎者,獲獎時年齡為90歲。此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僅有兩名女性。
  • 價值與爭議:獨家解讀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減貧研究為何重要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三位獲獎者的頒獎詞中寫道:「2019年經濟學獎獲得者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應對全球貧困的能力。在短短的20年中,他們基於實驗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如今這已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
  • 諾貝爾經濟學獎:不是諾貝爾「欽定」的五大獎項,卻連續52年「全勤」
    而自1968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保持了連續52年「全勤」頒發。 五大獎勵領域之外,由瑞典銀行增設 有趣的是,如今引人注目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一開始並不在諾獎的範圍內。
  • 諾貝爾經濟學獎何以青睞「拍賣」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從理論回歸現實,今年也不例外。「拍賣」更加貼近生活,畢竟拍賣在市場中無處不在,所以,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關注的是微觀經濟學的實踐。且看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弗雷德裡克森對兩位新科諾獎得主的評語——「今年的經濟科學獲獎者從基礎理論開始,後來將他們的成果應用於實際,並在全球範圍內傳播。他們的發現對社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