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林毅夫獲得諾貝爾獎

2020-07-10 財經百夫長
假如林毅夫獲得諾貝爾獎

文丨張是之

昨天有讀者發來連結,讓我談談看法,這裡簡單一說。

連結是林毅夫前幾天在斯蒂格利茨在中國的新書發布會上的演講內容,主要是學術「互吹」。

兩個人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一個是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一個是 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耀眼的頭銜、光鮮的履歷,出版著作數十本,撰寫文章幾百篇,光人物介紹就需要 135 頁。

無論是學術地位還是社會地位,這恐怕都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那麼他們的水平到底怎麼樣?

我們可以從林毅夫的這篇演講中窺知一二。

林毅夫在演講中提到了兩次金融危機,以及兩次金融危機斯蒂格利茨的觀點和政府態度:

1997-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暴發,當時新自由主義盛行,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銀行都遵循新自由主義政策,推行「華盛頓共識」方向的改革。但斯蒂格利茨教授當時就站出來公開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這些政策主張,讚揚馬來西亞馬哈蒂爾總理對資本管控以穩定金融和經濟的辦法。這一舉動違背了當時的新自由主義觀點,他也因此被迫提前從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職位上退下來。

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以後,美國和歐盟政府反而都遵循斯蒂格利茨教授的觀點去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0年也正式採用他的政策建議,認為發展中國家有必要進行資本帳戶管理,而不是新自由主義所主張的資本帳戶自由化。

劃重點:斯蒂格利茨反對新自由主義,提倡對資本帳戶進行管理,實際上就是管控。

第一次 1997-1998 年東亞金融危機,他的觀點未被認可,還因此受到排擠。第二次 2008 年金融危機,美國和歐盟反而都遵循斯蒂格利茨的觀點去做了。

所以,林毅夫的潛臺詞就是,「看吧,我說吧,早就該這麼做了」。另一層意思就是,美國和歐盟都採納了斯蒂格利茨的建議,所以斯蒂格利茨是對的,牛 X。

後面還有一段類似的:

斯蒂格利茨教授開出的診斷和藥方非常到位,很遺憾的是,在美國真正被接受的可能性很低。因為美國現行的政治體制被極少數的權貴階層綁架,表面上美國是一人一票,實際如斯蒂格利茨教授在書中所言是一美元一票,政治體制被權貴階層的利益綁架,貧富差距擴大、產業空心化、中產階級不斷縮小等問題會越來越嚴重,進而由內部矛盾衝突激化導致民粹主義抬頭。

川普就是利用藍領階級、中產階級因衰落而產生的民粹主義上臺,上臺後又為了自己的連任以及黨派利益向權貴階層政策傾斜,比如他推行的減稅,受益最大的還是有錢人。

如書中所言,美國除非有一場革命,不然這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的問題難以解決。但即使有一場革命,美國至今還有1/3的人支持川普,加上美國的知識精英還有左右之分,像川普這樣的領導人上臺的機會依然很大,政策上很可能只是新瓶裝舊藥,老問題繼續存在。

劃重點:斯蒂格利茨認為美國現在是一美元一票,並且林毅夫和他都認為,減稅受益最大的還是有錢人。美國需要一場革命。

乖乖,真被斯蒂格利茨說中了,美國正在發生一場自己的「文化革命」,但這樣的革命能解決他認為的那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的問題嗎?

斯蒂格利茨的藥方是什麼?無非就是他文章和書籍中經常用的高額稅制,他認為不平等是一切問題的根源,用稅收來解決所有問題,這就是他一貫的主張,沒有什麼新意。

林毅夫還順便夾帶了一下自己的「私貨」:

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人的收入水平,讓所有人在發展過程中受益。政府和社會就不僅要對「鰥寡孤獨廢疾者」等弱勢群體有所幫助,還要防止金融寡頭、科技寡頭對財富的壟斷。這就不僅需要有效的市場,還需要有為的政府,這也是這些年我提倡的新結構經濟學所主張的:「兩隻手」都要用。

劃重點:有效的市場,有為的政府,「兩隻手」都要用。

換言之,市場有時候是無效的,不能都依賴市場,「一隻手」不夠用的,「兩隻手」才行。

哪兩隻手?我提倡的新結構經濟學中有答案。

斯蒂格利茨的新書叫《美國真相》,從林毅夫的介紹來看,應該是重點批判新自由主義:

中國有一句話,叫「謊話講一千次,自己都會相信」。美國建國以後,「傑斐遜主義」主導話語權,「漢密爾頓主義」主導政策權,但是,由於美國不斷宣稱「傑斐遜主義」,後來自己也相信了,「裡根主義」和現在的川普也都相信了自己的謊話。於是,美國在裡根總統之後也推行了新自由主義,導致了《美國真相》這本書中所指出的收入分配的惡化、寡頭壟斷、政府被權貴利益集團綁架等問題。

劃重點:收入分配、寡頭壟斷。

正是因為你總有一顆想著怎麼分配的心,才會總是從分配的角度看收入,而不是從交易的角度來看。

微軟作為寡頭壟斷差點被拆分,英特爾、谷歌、蘋果都經常受到來自歐盟的壟斷指控。

可以說,沒有這些經濟學家們對壟斷的理論分析,那些政客們恐怕立法都沒有理論根基,都不知道從哪下手。

在壟斷問題上,經濟學家給政客們遞了「刀子」。

諾獎的光環、對美國的貶斥和對中國的褒獎,斯蒂格利茨這是自己人啊,給咱們「遞刀子」來了。

可以預見,在今天的大環境下,《美國真相》很快會成為國內炮轟美國的證據書、工具書。

美國當然也有很多問題,也不是不能炮轟,但如果你哪一天看到有人搬出斯蒂格利茨的書來作為支持證據,你大概就知道他是什麼水平了。

哈耶克在獲得諾獎時曾經提出警告,經濟學獎的設置很容易讓人們誤以為經濟學的理論和自然科學的理論一樣正確無誤,很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獲獎經濟學家的理論未必就是對的,但這些錯誤的理論一旦轉化成政府政策,恐怕造成的後果要遠比那些自然科學的理論還要嚴重。

假如林毅夫某天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那他說的那「兩隻手」還不得上天那?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不需要去讀他倆的書,我相信讀者都會自有判斷。

2020年07月09日

相關焦點

  • 中國的經濟學家什麼時候才會獲得諾貝爾獎?林毅夫這麼說
    要到什麼時候,中國的經濟學家才會獲得諾貝爾獎?林毅夫對創立中國特色經濟學的雄心。其實早在1995年,林毅夫就曾在《經濟研究》創刊40年的祝賀文章中預測:21世紀會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是經濟學大師在中國輩出的世紀,中國的經濟學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只是時間問題,而且不是一個兩個。
  • 林毅夫、楊小凱、張五常……誰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經濟學家?
    要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一是要看是否提出了具有原創性的理論,二是影響力和貢獻,一個重要標準是在世界核心期刊發表文章以及被引用的數量。這是2009年以來,林毅夫創立的發展經濟學框架,以此為中國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奇蹟做出解釋。
  • 林毅夫:我為什麼不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5 年 12 月,林毅夫教授創立了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擔任創始主任),後升格為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林毅夫擔任院長)。2016 年,在習總書記的直接關懷下,北京大學南南學院成立,林毅夫擔任院長,致力於培養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方向的專業人才。
  • 替諾貝爾經濟學獎喊冤,林毅夫曲解提名規則(附官方評選程序)
    經濟學家圈公號和新浪網先後刊登「林毅夫:我為什麼不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和「林毅夫:我為什麼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 內容源於2016年9月25日的第72期北大博雅講壇上,林毅夫教授回答了自己不會得諾貝爾獎的提問,並解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現在選舉規則。林毅夫教授認為自己不會得獎和諾獎的提名規則有關。
  • 中國經濟學家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4人曾獲提名
    對照上述的八個標準,中國經濟學家至今難以問鼎諾貝爾獎的緣由就顯而易見了。  中國經濟學家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公務員或財政供養的事業型單位,在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依據工作需要研究經濟問題,如馬洪、薛暮橋、範恆山、陳淮、王忠明、左大培等。一類是在高等院校,如厲以寧、張維迎、林毅夫、周其仁、鍾偉、趙曉、楊帆等。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受爭議 林毅夫:我不贊成隨機實驗法
    在今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首屆中國發展理論國際年會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發表了看法。林毅夫表示,他並不贊成隨機實驗的方法,並表達了擔憂:「現在不做隨機控制實驗,文章就很難發表了,這就可能會把我們整個發展經濟學界的努力引到歧途上。」據悉,此次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採用實驗性做法,這一做法的背景是什麼?
  • 林毅夫與張維迎之爭十餘年:本質關乎市場與政府
    時隔35年,林毅夫給人的第一印象沒有太大變化,每次出現在公眾場合,他大多身著白襯衫,或中規中矩的西裝,面帶微笑。  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起他和楊小凱都曾被諾貝爾獎提名時,林毅夫說,「小凱曾獲諾獎獲得者布坎南二次提名。諾獎得主福格爾和貝克爾等也曾提名過我,但這其實沒有多大意義。」
  • 溫鐵軍:中國經濟學家也不都是吃乾飯的,林毅夫就很有水平
    1980年,在北大經濟系學習的林毅夫被選為來訪的芝加哥大學教授西奧多·舒爾茨的翻譯,舒爾茨是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的能力和才幹得到舒爾茨的賞識。 他的博士畢業論文獲得舒爾茨的高度評價,譽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該文深入剖析中國農村經濟改革問題,並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及意見。 1987年,他畢業後謝絕舒爾茨的挽留和高薪,整裝回國。因為他一直堅信,中國經濟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國大有可為,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幾十年的事實充分印證了他的判斷。
  • 1979年,林毅夫「叛逃」臺灣遊回大陸,後讀經濟學成中科院院士
    農機專業學士、企業管理碩士、經濟學博士後,當過連長,從寶島遊回大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過他的老師,林毅夫的人生軌跡可謂是相當傳奇的。林毅夫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非常突出的貢獻,他是首位獲得世界銀行副行長這樣高級職位的中國人,也是至今在國外期刊上發表論文最多的大陸經濟學家。
  • 林毅夫:若回臺灣會令臺軍負責人尷尬 我願意等
    林毅夫:若回臺灣會令臺軍負責人尷尬 我願意等     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美東時間16日在華盛頓表示,他希望早點回臺灣。圖為林毅夫出席新書發表會後會見記者。
  • 林毅夫教授在南京大學商學院專題講座圓滿舉行!
    【MBA中國網訊】2019年11月11日,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專題講座「新中國70年—現代經濟學的反思和新結構經濟學的自主理論創新」在南京大學商學院安中樓鴻意報告廳圓滿舉行。
  • 內觀|專訪林毅夫:中國的思想市場需要哪種解放思想
    )記者就中國未來發展該如何解放思想等問題專訪林毅夫教授。林毅夫:你所說的這些都是造成短期外在衝擊的因素,財政手段是短期策略,而內循環是一個長期戰略,內循環不是財政議題。內循環(林毅夫教授關於內循環的闡述)的原理是:製造業規模經濟非常大,在越大經濟體量的國家,製造業的產品就會越多地在國內消化,出口的佔比就會越低;同時服務業有許多是不可貿易,服務業比重越高,出口在經濟中的比重也同樣會越低。
  • 林毅夫在產業政策上的內在悖論
    林毅夫教授一邊認為「許多國家的產業政策失敗」,一邊又認為產業政策不可或缺,似乎存在著一些似是而非的矛盾。20多年前曾反覆閱讀林毅夫《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這是對我有過重大影響的經濟學啟蒙文章之一。這兩天又重新翻看這篇畫滿槓槓的文章,非常親切。林毅夫文中說「制度市場中不同的制度會發生競爭」,「國家發揮作用的目的就是把它的福利或效用最大化」。
  • 張維迎洋洋灑灑辯論全文:按照林毅夫理論去做將有災難性的後果
    下面,我講五個點:第一點,我和林毅夫關於市場理論範式的分歧;第二點,我為什麼反對產業政策;第三點,外部性和協調失靈不構成產業政策的正當性理由;第四點,林毅夫「比較優勢戰略理論」 在邏輯上是不能自洽的;第五點,林毅夫「增長甄別法」 的謬誤。
  • 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還有搞笑諾貝爾獎?
    這兩天諾貝爾獎相繼公布了,關於諾貝爾獎,你究竟了解多少,為什麼發了這麼多年,獎金還是沒有發完,為什麼還有一些奇怪的獎項,為什麼獎項裡沒有數學,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多疑問,跟著阿貓一起了解一下吧!
  • 中國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他竟然獲得諾貝爾獎跨界提名!
    我們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被公認當時科學成就的最高榮譽。逐漸反映出整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科學水平,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所在領域的最高水平。諾貝爾獎創立於1900年,在這100年中有哪些華人華僑和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呢?他們當中有多少受過民國教育呢?
  • 兩獲諾貝爾獎的美國教授,一語道破中美心結,答案在《三體》裡
    他兩獲諾貝爾獎、締造柯林頓繁榮、也許是同代人中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他少年師從美國經濟學泰鬥保羅·薩繆爾森,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在英國劍橋大學精研學問。26歲就被耶魯大學聘為經濟學教授,後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牛津大學, 1988年開始在史丹福大學任教。
  • 諾貝爾獎的傲慢與偏見:華裔科學家擁獲得物理學獎成果至死未獲獎
    2010年,張首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之下的最高物理學獎項——歐洲物理獎,此外世界範圍內的其他物理學學科獎項,張首晟也是無一遺漏地獲得。假如……假如在自殺之前張首晟能夠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話,那麼無論是抑鬱也好
  • 霍金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嗎?
    霍金在世的時候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近日,諾貝爾獎的頒獎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不少朋友針對此提出了許多有關諾貝爾獎的疑問,其實飽受關注的是一代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世的時候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那麼為什麼霍金從來沒有獲得過物理學的諾貝爾獎呢?
  • 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新發展格局背後的經濟規律 記者:如何看待中央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後深意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