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的傲慢與偏見:華裔科學家擁獲得物理學獎成果至死未獲獎

2020-10-09 花小貓愛學習

諾貝爾獎是已故科學家諾貝爾在1895年逝世後,根據其遺囑以及遺產所設定的獎項。根據諾貝爾生前的遺願,在物理、化學、生理或醫療學(生物、醫學領域)以及文學、和平五個方面設置獎項,來獎勵在此領域內貢獻突出的科學家或者重要人士。

從1901年開始,諾貝獎正式頒獎,憑藉著諾貝爾生前所累積下來的巨額財富,以及後來者對諾貝爾遺留下來的財產進行了合理的理財方式,諾貝爾獎的獎金非但在頒發了一百多年之後沒有接近枯竭甚至是減少,反而是逐年增多。

諾貝爾獎按照慣例將會在每年的10月份相繼公布不同獎項的獲獎者名單,其中也包括瑞典中央銀行在1968年所設立的「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也就是現如今廣為人知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每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當天舉行相關的頒獎典禮。

2020年的化學、物理等獎項已經陸續揭曉,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諾貝爾獎的頒發,對於我們中國人或者華裔面孔來說,是否存在偏見。

物理學的天才——張首晟

2018年12月1日,張首晟在其美國的家中被發現自殺身亡,幾天後張首晟的家人出面對外公布因為長期遭受抑鬱症的折磨,張首晟終究沒有熬過去,選擇了自殺。

對於自殺這種說法是否成立,後續我們通過幾個簡單的日期事件來「聯想」一下,現在來簡單地說一下張首晟在當代科學領域的重要貢獻:

量子自旋霍爾定律,簡單地講,科學家張首晟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電子的旋轉方向會受到電流運轉方向的影響,有這個理論可以很好地解決電子器件的散熱問題,比如說晶片方面,作為1940年代出現的半導體二極體,發展到了現如今已經被匯聚在了極小的一小塊電子元件上。而人類發展的歷程中,每過去18個月電子晶片內相關元件數量將會提升一倍。

電子元件匯聚的越多,那麼相關散熱問題就成為了障礙,因此電子晶片製作的越發小巧,將會出現一個瓶頸的問題。而科學家張首晟的研究,實際上正是突破了在晶片領域研發和製作的瓶頸。2010年,張首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之下的最高物理學獎項——歐洲物理獎,此外世界範圍內的其他物理學學科獎項,張首晟也是無一遺漏地獲得。

假如……假如在自殺之前張首晟能夠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話,那麼無論是抑鬱也好,或者其他某些人為原因也罷,張首晟所面臨的情況是否會有所改善呢?至少,如果真的有外部因素參與到了張首晟教授的「自殺」選擇,張首晟教授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身份,是否會讓對方投鼠忌器、有所忌憚呢?

下面,再簡單地介紹一下科學家張首晟的成長軌跡,高考恢復的第一年,張首晟考入到了復旦大學的物理系。請注意,那個時候能夠正常接受教育的人很少,更多的則是知識青年在貢獻出青春年華的荒野、戈壁或者中西部邊遠農村的地方報名,就地參加剛剛恢復的高考。

張首晟在入學後不久前往德國留學,並且在1983年獲得了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學士學位;也就是1983年這一年,張首晟進入到了大西洋對岸的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且成為了我國物理學家、時任紐約州立大學教授楊振寧老先生的學生。

四年之後,張首晟順利畢業獲得了紐約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在經歷了幾年的博士後實習以及相關工作之後,1993年張首晟進入史丹福大學並被受聘為教授。請注意,1993年時,張首晟才30歲而已。而在三年之後,張首晟又被史丹福大學評為終身教授。

張首晟個人的學術成就巨大,也沒有忘記祖國,此前一直都與國內的科學家一起創作高含金量的論文,也就是說在個人的研究領域張首晟一直都是與國內的同仁一起分享成果。2009年開始,張首晟被清華大學聘為教授,每年中的四分之一時間用來指導國內同仁在其研究領域的科學發展,以及知道清華大學的本科、碩士層次的學生在學術生涯的成長和發展。

下面,再來說一下美國華裔科學家張首晟的在自殺前的人生軌跡,2018年12月1日,張首晟在阿根廷參加了達沃斯晚宴,同一天,與張首晟在阿根廷共同就餐的張首晟的孟女士在加拿大被「非法扣留」。同一天,張首晟在其家中自殺,幾天後,家人對外公布,張首晟因抑鬱原因自殺……

中國的經濟建設成果

諾貝爾經濟學獎,自從1968年設立、1969年第一次頒發以來,每年至少一位獲獎者分享數百到一千萬瑞典克朗的獎金。不過從設立之初到現在,我國的經濟學家別說獲得相關獎項了,就算是獲得提名的獎項都沒有。

或許有人會說,諾貝爾獎不會頒發給一個團體甚至是國家,不過國際紅十字會不就獲得過三次諾貝爾獎?須知,中國的經濟成就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創造出來的成績比任何一個所謂的偉大經濟學家都要深遠和偉大。

而且,這還是和平發展的前提下,是在首先經歷了被外部經濟規律所制約、在適應了規則之後取得了巨大進展。這種全球第二GDP,可是人類前所未有的經濟成就,就這樣被諾貝爾獎的評獎組所漠視,這說起來算得上公平嗎?至少經濟學獎領域,諾貝爾獎這個所謂世界頂尖學科獎項,是存在著主觀偏向性的偏差。

最後,無可否認的是,人類發展至今科學技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但是,如果不能一視同仁地去發展科學技術,人為地將一部分人割裂出去,那麼再提什麼科學無國界,是不是太過於虛偽、荒謬了呢?

相關焦點

  •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 兩名華裔科學家未獲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日本及美國三位科學家獲得 人民網北京10月7日電(趙英梓)北京時間17點45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日本及美國三位科學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物理學獎,截止2019年已頒獎113次(共有6年未頒獎: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共213人次、212位物理學家獲獎,美國著名固體物理學家John Bradeen是物理學領域中唯一一位兩次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分別為1956年和1972年。
  • 諾貝爾獎獲獎熱門預測 華裔科學家張遠及其丈夫有望獲獎
    央視網消息:自10月2日起,今年諾貝爾獎將陸續開獎。日前,原為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的科睿唯安發布了2017年度引文桂冠獎名單,來預測哪些人是奪獎熱門。其中,華裔女科學家張遠及其丈夫派屈克·摩爾,成為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熱門人選。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
    根據組委會的章程,如果候選人的貢獻沒有達到要求,那麼獎金將被留至下一年。如果第二年仍然沒有合適人選,獎金將被加入到基金會的初始資金中。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諾貝爾獎較少頒出。 212人: 1901-2019年,共213人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約翰|巴丁|...
    根據組委會的章程,如果候選人的貢獻沒有達到要求,那麼獎金將被留至下一年。如果第二年仍然沒有合適人選,獎金將被加入到基金會的初始資金中。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諾貝爾獎較少頒出。212人:1901-2019年,共213人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隨著2014年諾貝爾獎公布時間的臨近,華裔科學家能否得獎開始被公眾關注。而目前,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四位華裔科學家成奪獎熱門人選。而與此前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不同的是,張首晟、楊培東是改革開放後在國內接受教育的新一代,兩人成為今年諾獎熱門人選更令國人期待。楊培東和鄧青雲此前曾分別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講學。
  •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與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原標題: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史上留名憑實力,獲獎還要些運氣?)當地時間10月8日,國慶黃金周已正式「收官」,而諾貝爾獎「開獎」仍在繼續。一人2次得獎:在1901年至2018年間,獎項共頒發給了210人次,但卻只有209人獲得過這一獎項,因為約翰·巴丁曾於1956年和1972年,兩次獲得這一殊榮。6座物理學獎盃:在這張「星光熠熠」的成績單中,華人佔據著重要位置。在百餘年中,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 ...諾貝爾物理學獎|安德裡亞·蓋茲|萊因哈德·根澤爾|田思奇|數學...
    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這項開創性的成果是自愛因斯坦之後對廣義相對論做出的最重要的研究貢獻。1931年出生的彭羅斯在牛津大學工作,曾憑藉奇點理論的工作與另一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學獎。到了1990年代,另外兩位獲獎者,根澤爾和蓋茲分別專注於研究銀河系中心名為「人馬座A」的區域。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
    2001年至2011年的單項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2012年至2016年因基金收益下降,獎金下調為800萬瑞典克朗。2017年,基金財務狀況好轉,獎金改為900萬瑞典克朗。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獲獎者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 激蕩四十年 · 衝刺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學獎勵系統,獲獎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類科學研究 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但相對於科學成果的匯聚,諾貝爾獎更應該是一種象徵,其意義更在於激勵人類在智力探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不斷創新。諾貝爾獎對人類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些方面,中國科學家也應該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對中國科學家來說,得獎的意義在於鼓勵大家在基礎研究方面進行原始創新。
  • 湯森路透預測2015年諾獎得主 華裔王中林上榜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記者 馬麗)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旗下的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今天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值得一提的是,華裔科學家王中林因發明了可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納米能源系統而榜上有名。 自2002年以來,湯森路透已成功預測了37位諾貝爾獎得主。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法加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獲獎者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2016年,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3位研究黑洞的科學家獲獎,霍金本應有姓名
    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另一半,由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特・根澤爾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裡亞・格茲獲得,而格茲也是歷史上第 4 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簡單來說,他們所做的,就是找到了黑洞的存在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
  •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3位研究黑洞的科學家獲獎,霍金本應有姓名
    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另一半,由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特根澤爾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裡亞格茲獲得,而格茲也是歷史上第 4 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簡單來說,他們所做的,就是找到了黑洞的存在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
  • 數學沒有諾貝爾獎,但諾貝爾獎離不開數學
    諾貝爾獎被視為世界上重要的科學獎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科學家的至高榮譽。但是,諾貝爾獎中卻沒有數學獎。
  • 3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居裡夫人曾兩度獲得諾貝爾獎,分別是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19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6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華裔拿獎最多的獎項,共有6位華裔科學家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錕。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研究黑洞獲獎
    北京時間10月6日17時,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揭曉,三位科學家獲得這項殊榮,其中一半授予Roger Penrose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次頒獎是在1901年,迄今為止共有215位獲得該獎。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位科學家是位女性,除此之外,還有3位女性科學家,分別是居裡夫人(還曾獲得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瑪麗亞·格珀特·邁耶和唐娜·斯特裡克蘭。
  • 諾貝爾物理學獎今揭曉:史上留名憑實力 獲獎還要些運氣?
    原標題: 諾貝爾物理學獎今揭曉:史上留名憑實力 獲獎還要些運氣?  當地時間8日,國慶黃金周已正式「收官」,而諾貝爾獎「開獎」仍在繼續。北京時間當天下午,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瑞典揭曉。
  • 諾貝爾物理學獎今揭曉:史上留名憑實力,獲獎還要些運氣?
    今年,物理學獎將花落誰家?資料圖:2018年10月2日,諾獎委員會宣布,美國科學家阿希金 、法國學者穆胡和加拿大科學家斯特裡克蘭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使得總有一些「不夠幸運的人」,被這項「機制」攔在諾獎之外。自1901年至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2次,就如何「論功行賞」問題,各方一直爭議未斷。有批評稱,科學是通過合作進行,且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難選出貢獻最大的人。
  • 兩名科學家因中微子振蕩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證明了中微子振蕩現象,揭示出中微子無論多小都具有質量,這是粒子物理學的歷史性發現。  「楊氏理論」受挑戰  按照評審委員會的說法,兩人的發現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所開創的標準模型理論而言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