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被視為世界上重要的科學獎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科學家的至高榮譽。
但是,諾貝爾獎中卻沒有數學獎。對此有很多解讀,一個流傳甚廣但沒有依據的傳說是:諾貝爾的情人跟數學家跑了,所以他痛恨數學家。其實真正可能的原因是:實業家出生的諾貝爾覺得數學太「不實用」了。——如果按他的本意,可能今天許多物理學、化學得獎者也不夠格。
雖然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但任何科學研究顯然都離不開數學。不僅有許多獲獎成果都用到數學方法,甚至有許多數學家自己就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比較有名的包括:
1954年物理學獎得主馬克斯·波恩。波恩在哥廷根跟隨希爾伯特、閔可夫斯基、克萊因等數學大師,獲得了數學博士學位。他在量子力學領域的研究,也用到了大量數學方法。
1950年文學獎得主帕特蘭·羅素。羅素的文學作品和數學沒有太大關係,但他無疑首先是傑出的數學家。
197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阿蘭·科馬克。科馬克是數學家,因為創立了CT的數學理論而獲獎。
1985年化學獎得主約翰·波普。波普一直自認為是數學家,他拿的是數學學位,在大學最開始也是教數學。
1994年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納什當然是數學家,還獲得了阿貝爾獎,只是順便拿了經濟學獎。——可惜的是,他在獲得阿貝爾獎後回國,卻遭遇車禍去世。
2020年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彭羅斯是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因發現黑洞與廣義相對論的關係而獲獎。
…………
為了彌補沒有諾貝爾數學獎的缺憾,許多後來設立的科學獎也都會設立數學獎,比如香港的邵逸夫獎。目前,數學界公認權威性比較高的數學獎項有三個:
菲爾茲獎(Fields Medal)。由加拿大數學家J. C. 菲爾茲(1863-1932)建議設立,自1936年起每四年一次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獲獎者必須未滿四十歲,將獲得一枚獎章和1.5萬加元獎金。獲得該獎的華裔數學家包括丘成桐(1982)和陶哲軒(2006)。
沃爾夫獎(Wolf Prize)。由沃爾夫基金會設立於1976年,包括藝術、數學、物理、化學、農業、醫學等獎項,每項獎金10萬美元。與菲爾茲獎相比,沃爾夫數學獎更接近於終身成就獎,獲獎者一般都是資深數學家。獲得該獎的華裔數學家包括陳省身(1980)和丘成桐(2010)。
阿貝爾獎(Abel Prize)。為了紀念挪威數學家阿貝爾200周年誕辰,由挪威政府在2002年設立,2003年開始頒發給在數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數學家。獎金金額與諾貝爾獎接近,是三大獎裡獎金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