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這種東西,只要能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類才能的禍害。 ——諾貝爾
諾貝爾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遺囑。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後添加了經濟學獎)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學者。據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
但是,諾貝爾獎居然缺少了科學的基石——數學獎,真是不可思議。
過去有許多傳說。最早流行的說法是:腰纏萬貫的諾貝爾有一個女秘書,通曉12國文字,她的才貌深得諾貝爾的喜愛,但是後來卻與數學家米塔·列夫勒結了婚。諾貝爾一氣之下,發誓終身不娶,並且從此厭惡數學家,甚至不想給他們頒獎。
事實上,米塔·列夫勒是19世紀的一位瑞典著名數學家,創辦了國際性的《數學學報》。其夫人出身名門貴族,家中十分富有,她根本不可能去做諾貝爾的秘書。另外,沒有證據表明諾貝爾與數學獎米塔·列夫勒曾經相識,不過這位數學家曾經給諾貝爾寫過一封信,要求他出資贊助數學事業,但諾貝爾並未予以答覆。
現在,人們越來越相信這樣一種事實,即諾貝爾忽視數學是受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科學觀的影響。諾貝爾16歲就終止了中學的教育,也沒有繼續上大學,之後只是從一位化學家那裡接受了一些私人教育。諾貝爾是一位19世紀典型的、極賦天才的發明家,他的發明似乎更多地來自於其敏銳的直覺和非凡的創造力,而不需要藉助任何高等數學的知識,其具備的數學知識可能還不超過四則運算和比例率。而那時,也就是19世紀的下半葉,化學領域的研究也一般不需要高等數學,數學在化學的應用發生在諾貝爾去世以後。諾貝爾是一位實業家,他懂得科學在企業中的作用與價值,然而他對看不出實用價值的純理論不感興趣,根本無法預見或想像到數學在推動科學發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恐怕這才是數學為什麼不列入諾貝爾獎的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