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是科學界公認為最大,最權威的獎項,要是一名很厲害的科學家沒有得過諾獎,他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大牛,可見其在學術圈的地位也是無人可撼動,咱們先聊聊諾獎的由來。
這個獎項是瑞典的一位牛人出錢創立的,他就是諾貝爾(1833-1896),享年63歲,他一輩子最重要的貢獻是發明了炸藥,並因此而賺了很多錢,在生命走到盡頭時積累了大量財富,大概是920萬美元,相當於人民幣6個多億,根本花不完,於是他為了鼓勵後人繼續發明創造,便用自己的財富作為基金創立了諾獎,諾獎分為五種:分別是物理、化學、醫學(生理)、文學和和平獎,每年基金的利息或者是投資掙的回報作為諾獎的獎金。
後來瑞典的國家銀行又拿出了一筆錢融到了諾獎基金裡,加了一項諾貝爾經濟學獎,一般諾獎分為三個部分: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前面兩項主要是為了儀式感和莊嚴感,當然大家更關心的是獎金的多少,獎金數額大概是一位大學教授20年的工資總和,比如莫言獲得的文學獎其獎金是750萬元人民幣(不用交稅)。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了,諾獎幾乎是包含了人類科學的所有領域,甚至連文學都有,可為甚偏偏沒有數學獎呢?相信如今的學子都是知道其數學的重要性的,不但是很多領域的基礎學科,還在考試中佔的分值都是No.1,莫非是諾貝爾老先生遺漏了數學?非也非也。
其實到現在為止,這個問題都沒有統一的定論,大家長久以來也是爭論不休,其中流傳較為廣的一個原因是諾貝爾生前有一位比自己小13歲的女朋友,但後來他這位女朋友和一位數學家走到了一起,關鍵是直到人家有了孩子諾貝爾才知道的,也算是男人不可修復的痛了,所以諾貝爾對這位數學家的恨進而轉移到了對數學的恨上,也就在成立諾獎時沒有把數學算進去。
雖然以上這種說法的流傳最廣,但在學術界其實大家不是很認可種說法,他們更傾向於這與諾貝爾的科學觀有關。諾貝爾其實在公立學校裡讀到16歲就輟學了,後來認識了俄羅斯的有機化學家Zinin,以後對化學的熱愛和學習都是來源於這位有機化學家的私人教育。在後來的發明過程中,數學對諾貝爾的幫助其實不是很大,諾貝爾對數學的學習也就不超過四則運算和比利率,而且當時很多科學研究其實並不需要高等數學,因而諾貝爾在設立獎項時自然沒有意識到數學對未來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認同後一種說法,雖然諾貝爾一生沒有結婚,但我認為他並不是一個狹隘的人,他當初設立諾獎也是本著獎勵那些對人類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所以沒有必要為了個人情感恩怨而對數學有偏見,所以我認為更多的是當時的數學大多都還是在理論研究階段,對社會生產力沒有很明顯的貢獻,因而諾貝爾老先生才忽略數學的。
大家更認可哪一種說法呢?
本文由四川大學大一王同學投稿,稿費80元。
歡迎在校大學生投稿,投稿方法:點我頭像,私信「投稿」,即可與大學風雲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