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諾貝爾獎相繼公布了,關於諾貝爾獎,你究竟了解多少,為什麼發了這麼多年,獎金還是沒有發完,為什麼還有一些奇怪的獎項,為什麼獎項裡沒有數學,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多疑問,跟著阿貓一起了解一下吧!
諾貝爾獎
最開始獎金用的當然是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所留下的遺產,當時是留下了3100萬的瑞典克朗,大約是將近人民幣13億,不過經過也那麼久再加上通貨膨脹當時的錢也不夠了,所以現在用的錢多數是由諾貝爾基金會用來投資所得的錢,另一小部分是瑞典政府還有一些私人個體的贊助。
諾貝爾獎金的標準是在瑞典一個正教授在20年不領工資的前提下保證衣食無憂,到現在換算成人民幣大約在660萬左右,還是比較客觀的,比如生理學或醫學獎有3個獲獎者,所以660萬是獲獎者可以自己分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660萬。
諾貝爾獎有關規定表明,諾貝爾獎可被授予多個獲獎者,但在任何情況下,獎項不得授予超過3個獲獎者。所以,獎金最多也就三個人分。
搞笑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從1991年開始,每年頒獎一次。入選「搞笑」版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必須不同尋常,能激發人們對科學、醫學和技術的興趣。頒獎儀式每年十月,在諾貝爾獎頒獎前一至兩周舉行。總而言之,諾貝爾搞笑獎不是屬於諾貝爾獎項範圍,但是它也不僅是笑話,其實完全是認認真真的科學研究,只不過,人家這些「學霸」科學家們,思維不同於常人,研究的方向又比較怪異,最後得出的結論,乍一看有點搞笑。這些發現對我們來說,並不需要付出太大代價,但是對於這些研究者來說,可能就是此生能否做出成果的關鍵一擊。對於學霸來說,他們看似搞笑的思考,其實給我們這些學渣一種新的啟示:別人的取笑,沒那麼重要——自己堅持思考,才是真正要緊的事。
這個還是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和諾貝爾本人的科學觀。諾貝爾主要致力於化學領域的研究,當時學科間互相聯繫的研究不多,跨學科研究相對較少,而其所處的19世紀下半世紀的化學研究過程中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運用到數學知識的。
而且數學作為基礎學科,所有涉及到科學的研究都或多或少的會應用到數學,現實的物化生方面的研究,對數學應用能力的要求絕不亞於專業的研究領域,甚至於在少數方面,專業的數學學者也無法勝任某些方面的數學分析。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獎項的人,數學應用能力絕不差,換而言之,這些獎項都是隱形的未曾設立的諾貝爾數學獎。
結論:諾貝爾獎現在用的錢多數是由諾貝爾基金會用來投資所得的錢,中國人難以得獎的因素主要是遲滯性。
我是好奇心的貓,如果你有生活中的好奇,請在下方留言,阿貓將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