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諾獎載浮沉,國運維艱坎坷深。
厚蓄勃發齊舉勢,前賢勿忘進圖真。
諾貝爾獎創立於1901年,它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獲得諾貝爾獎應該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機遇;第三是合作精神。諾貝爾獎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學獎勵系統,獲獎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類科學研究 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但相對於科學成果的匯聚,諾貝爾獎更應該是一種象徵,其意義更在於激勵人類在智力探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不斷創新。
諾貝爾獎對人類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些方面,中國科學家也應該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對中國科學家來說,得獎的意義在於鼓勵大家在基礎研究方面進行原始創新。
百年諾獎載浮沉:淵源頗深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醫院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代表了錢老對中國科學的關懷。
儘管在過去的數十年間,中國在諾貝爾獎的爭取過程中斬獲很少,但是這絕不意味著中國人的智慧低人一等。事實上,截至目前已經有5位外籍華人榮獲了諾貝爾獎這一殊榮,他們的名字應當被人傳頌:
美籍華裔楊振寧與李政道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並與其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裔丁肇中因發現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即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美國政府的勞倫斯獎;美籍華裔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美籍華裔朱棣文因雷射冷卻氣體方面的研究,成功地運用雷射束達到萬分之一絕對溫度,榮獲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美籍華人崔琦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法籍華裔高行健獲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這也是首位獲得該獎的華語作家。
國內近距離接觸諾貝爾獎的第一人則是著名劇作家老舍,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準備把獎頒給他,但因他已逝世而未授予。
國運維艱坎坷深:失之交臂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獲得了人工全合成胰島素的成功,一時驚豔世界,隨之而來的該成果與諾貝爾獎的緣分糾葛。
1977年,中國科學界開始謀求走出去、請進來,積極改善與國際科學界的交流交往。1977年6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錢三強應邀率團赴澳大利亞訪問,在一次交流活動中,澳方科學家表示:「你們人工全合成胰島素的工作是應該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問題在於你們願不願意接受。」
回國後錢三強立即向中科院的其他領導報告,並專門就參與諾貝爾獎評選一事提出了建議。1978年8月18日,鄧小平在北京會見楊振寧,楊振寧向鄧小平提議,希望中國的人工合成胰島素申請化學諾貝爾獎。鄧小平說:「關於爭取諾貝爾獎金問題,我傾向可以,需要研究一下。提名獲獎人要選主要的人,要選得準,不能看職位,主要看科學成果。不能弄虛作假,不能鬧笑話。將來出去做學術報告、發表演講,講外行話不行。」
同年10月,楊振寧再就此事向中科院副院長周培源呼籲此事,中科院生化所所長王應睞也收到了瑞典方面請他推薦下一年度諾獎化學獎候選人的來信。但是最終由於種種原因,「人工全合成胰島素」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厚蓄勃發齊舉勢:大放異彩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科研工作更多地服務於經濟生產,而在於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略顯單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衝刺諾貝爾獎。直到2012年,此前並非著名作家的莫言,憑藉《紅高粱》、《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等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也是中國大陸榮獲的第一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於莫言先生獲獎給出的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在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僅三年,2015年10月5日下午5點30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我國科學家屠呦呦憑藉著在青蒿素抗瘧疾領域的研究,實現了中國科學獲諾獎「零的突破」。
前賢勿忘進圖真:雖敗猶榮
事實上,除了莫言和屠呦呦之外,也曾有多位中國人活得諾貝爾獎的提名,儘管最終他們未能取得最後的成功,但是他們的名字依然值得被銘記:
1、老舍,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準備把獎頒給他(長篇小說),但因他已逝世而未授予(當年最終獲獎的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2、艾青,1984年及以後曾多次獲提名(詩歌),未獲獎;
3、巴金,1984年及2001年曾獲提名(長篇小說),未獲獎;
4、錢鍾書,80年代曾獲提名(長篇小說《圍城》),未獲獎。
5、北島,曾多次獲提名(詩歌),未獲獎。
6、余光中,曾多次獲提名(詩歌),未獲獎。
7、李敖,2000年以長篇小說《北京發源寺》獲提名,未獲獎。
8、王蒙,2000—2005年曾多次獲提名(長篇小說),未獲獎。
展望未來,伴隨著中國科技的進步,可以預見我國在全球科研領域的地位將遞減提高。儘管在科技興國的道路上,不必過多依附國際大獎的認可,但是作為被全球科學界高度認可的諾貝爾獎,其中勢必不應當缺少中國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