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諾貝爾獎後的人生

2020-11-28 英論閣

得了諾貝爾獎後的人生

每年九月間,約三千名全世界最頂尖的專家學者會收到諾貝爾委員會寄出的信函,邀請他們提名隔年的諾貝爾獎人選。郵寄提名程序於隔年一月底截止後,諾貝爾委員會就會進入討論階段,大概會有三百位候選人,並將提名他們的專家意見分別轉交給授獎機構評議,這包括了頒發物理學獎、化學獎、經濟學獎的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生理或醫學獎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頒發文學獎的瑞典學院,頒發和平獎的挪威議會。

授獎機構評議票後,於每年十月間以多數決產生獲獎者,十二月正式頒發獎金。每個獎項最多同時頒給三人以及兩種不同的貢獻,且除了和平獎能夠頒給機構外,其他獎項僅能頒給個人。這種提名過程難免會有產生中心提名者效應:如果受到學界評價和地位居於中心位置的提名人推薦,那這位候選人獲獎的可能性會比受到邊陲的人士推薦還要來得高。這也或許是為何沒有獲獎、但進入小名單的候選人,其候選人身份會隨小名單封存,五十年後才公諸於世,以避免爭議的原因 。

許多諾貝爾獎得主接受訪談時,都會提到得獎之後的生活與之前會完全不同。諾貝爾獎是學界同儕對於得獎者的貢獻所能夠給予的最大肯定。得獎者除了會收到相當可觀的一筆獎金之外,還會開始收到突然之間瘋狂湧入的訪談邀約和不同類型的工作和研究機會。有趣的是,他們在回憶得獎的心路歷程時,往往會先從接到一通感覺是詐騙集團打來的電話開始講起,他們還會反思一些社會對於諾貝爾獎得主的期待,如希望他們預測未來、評論不是他們研究範疇的公共事務、改變研究方向來解決人類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等。於1992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Edmond H. Fischer就說,"社會上有一種很愚蠢的誤解,認為你得了某個領域的諾貝爾獎,就應該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這種彌賽亞情節不是我的風格。"

對於學界而言,諾貝爾獎得主的正面影響不僅在於他們獲獎的研究成果,而是他們獲獎之後與不同學者和學生交流所產生的激蕩作用。許多人特別喜歡通過地方上的學校和俱樂部與當地的社群交流,而不是去一些知名大學或機構演講。因為和小孩子交流,告訴他們科學是什麼,並讓他們知道了解科學家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偉人,他們只是對生活周邊乃至於生活本身的許多問題有好奇心、想多了解的普通人而已,他們並不都具備超人的智力或能力,也絕非什麼特權人士,而且他們的發現除了憑藉與努力以外,還要靠一點運氣。1989年物理學獎得主Hans G. Dehmelt就說,"誰想要被當神一樣供著?那太累人了。"

諾貝爾獎得獎人中有一位單獨獲得兩種諾貝爾獎的獲獎人,就是Linus Pauling:他於1954年獲得化學獎,1962年獲得和平獎(居裡夫人雖然也分別於1903年獲得物理學獎、1911年獲得化學獎,但她的物理學獎是與Antoine Henri Becquerel和Pierre Curie共享)。Pauling的和平獎,是來自於他在限制核子武器試驗方面的努力。就是他於1958年向聯合國遞交了一份9235名科學家聯名抗議核子武器試爆的公開信,並出版書籍、投稿報章雜誌,用公共領域的力量遊說蘇聯、美國、和英國的領導人正視主動限制核子武器的必要性,終於促成三方政府於1963年籤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像Pauling這樣的諾貝爾獎得主,對構建人類的共同未來創造了巨大的貢獻,而近年來的諾貝爾獎得主也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未來有許多值得關注的見解。

相關焦點

  • 43歲日本學渣,誤打誤撞得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逆襲
    提到諾貝爾獎,不少人都會認同它在業界的地位,和它所代表的價值。提到諾貝爾獲獎者,想到的也都是實力和智慧結合的代表。日本的諾貝爾得獎者中有個奇人,一個43歲的日本學渣,一次誤打誤撞的發現,使他莫名其妙拿到諾貝爾獎,16年之後,他的人生又一次逆襲,他就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
  • 從河南農村走出的驕子,到美國得了諾貝爾獎,晚年卻十分後悔?
    說到諾貝爾獎,那絕對世界最受關注,也最容易被世人崇拜的國際性獎勵。我國雖然很多領域也有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因為一些很隱晦的原因,我國國內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專家學者卻少的可憐,至今也只有科學家屠呦呦和作家莫言獲得過諾貝爾獎。
  • 發現最神秘病毒,他們得了諾貝爾獎!
    發現最神秘病毒,他們得了諾貝爾獎! 來源:河南青年時報·快樂少年 作者:谷爽漪最新一期少先隊隊報,新鮮出爐啦:發現最神秘病毒 他們得了諾貝爾獎
  • 我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得了兩次諾貝爾獎。
    弗雷德裡克·桑格( 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是一位英國生物化學家,曾經在1958年及198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第四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以及唯一獲得兩次化學獎的人。靠不拿工資才找到了一份科研工作,實驗臺就緊挨著養小白鼠的籠子一輩子只做了兩三個課題,幾乎沒怎麼發論文更沒有任何行政職務,甚至連個教授都不是,就是如此普通的一個人,得了諾貝爾獎——兩次。一個富二代的選擇桑格數學不好,因此大學就選了生物化學專業。1939年,21歲的桑格本科畢業,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問出了那個年紀所有人都困惑的問題:「我將來應該幹什麼工作?」
  • 大學時留級的上班族大叔,在得了諾貝爾獎之後的16年……
    同一時刻,看到新出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的日本記者們都在焦急地相互詢問。前兩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與白川英樹在看到新聞後也為此互相打聽。人們的疑惑很一致:這個田中耕一究竟是誰?媒體和學界的人搞不清楚田中是誰很正常。因為田中耕一沒有任何博士、碩士頭銜。
  • 大學時留級的日本上班族大叔,在得了諾貝爾獎之後的16年
    工作一段時間後,公司提出給他升職,他卻因為想繼續留在第一線做研究而謝絕了。就這樣,直到獲得諾貝爾獎那天,田中都還只是基層職員。為田中贏得諾貝爾獎的這項專利給島津製作所帶來了大量收益。而在當時,田中僅僅獲得了來自公司一萬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700元)的獎勵。
  • 一日本上班族大叔被通知得了諾貝爾獎,他卻選擇消失了16年...
    但他本人卻在領獎後,奇蹟般地從公眾面前消失了近16年……1「我根本不配拿這個獎」和其他拿諾貝爾獎的學術大牛不一樣,田中耕一的人生,平凡得像一條鹹魚。大學念的是電氣工程,不僅跟化學沒有半毛錢關係,還因為掛科留了一級。好不容易混到大學畢業,想去索尼工作,第一輪就被刷了。
  • 中國的「愛因斯坦」,學生得了諾貝爾獎,自己卻還在掃廁所
    中國的「愛因斯坦」,學生得了諾貝爾獎,自己卻還在掃廁所>二十世紀後葉,中國急需大量的人才來發展國家,為此,周總理接見了當時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美籍華人李政道,說中國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因此打算請一些國外的科學家來中國。
  • 他指導諾蘭拍了部電影,沒得奧斯卡,卻得了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時間是1921年,1921年是什麼概念?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是190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是1915年,1921年已經廣義相對論提出的六年後了,而愛丁頓通過日食實驗驗證廣義相對論,從而讓愛因斯坦在全世界爆紅的時間也不過是1919年。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獲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一次逆襲
    此時田中耕一已經43歲了,在最初被通知自己得了諾貝爾獎的時候,他甚至以為這一切是一場騙局。直到後來,不斷有媒體打來電話想要採訪他,田中耕一才反應過來,原來自己在10多年前發表的那篇論文居然真的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而在接受採訪時,他也大方承認自己最初的發現,只不過是因為一次手誤。
  • 「生物鐘」得了諾貝爾獎,所以熬夜真會致癌嗎?
    2017年的諾貝爾獎給了生物鐘的研究,獲獎者是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Michael W. Young,獲獎的原因是他們的研究揭示了生物鐘的分子機理。可以預料的是,各種人體器官排毒時間表的文章也要滿天飛。
  • 43歲日本學渣,睡一覺醒來得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開掛
    有一位日本大叔,他在43歲時意外拿到了諾貝爾獎,他的獲獎震驚了日本也震驚了學術界,當時人們都在好奇這個人究竟是誰,他從哪裡冒出來的,而那些一直致力於化學領域研究工作的學者也大跌眼鏡,因為這位拿到諾貝爾獎的大叔的化學水平和高中生差不多。
  • 主持人:如果得了諾貝爾獎,你會拒絕嗎?劉慈欣的回答讓網友點讚
    主持人:如果得了諾貝爾獎,你會拒絕嗎?劉慈欣的回答讓網友點讚此前,劉慈欣在倫敦接受《歐洲時報》的獨家專訪時,主持人向他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得了諾貝爾獎,你會拒絕嗎?面對這樣一個刁鑽的問題,劉慈欣當時可以說是把自己的幽默感和智慧發揮到淋漓盡致,當時他是這樣回答的:"我並不期待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太高了,拿到諾獎的話,生活就毀了,莫言家的牆皮都被扒了,後院的蘿蔔都被人挖走做紀念,那樣太可怕了。」
  • 諾貝爾獎!背後揭示的苦難人生!
    2018、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每一次諾貝爾獎頒發都會在全世界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科學界和學術界的影響力更大,託卡爾丘克作品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背後是對生活苦難說不與反抗,是旗幟鮮明地對生命偉大力量的讚譽!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拿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逆襲
    在鄰國日本,也有這樣大器晚成的人,他就是田中耕一,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又有怎樣傳奇的人生呢?普通甚至平庸的前半生天性害羞內向的田中耕一在18歲時進入日本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在本科在讀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也平平無奇,甚至還因德語必修課不及格慘遭留級,妥妥的學渣一個。連他的導師都說田中耕一是自己教過最差的學生。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獲得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又一次逆襲
    這世界上有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有了很大的名氣,事業有成,但是也有很多人大器晚成,到了晚年之後才人生才有了大的轉變。在我們中國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他們大多都厚積薄發一鳴驚人。而在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這樣的人,一位本來平平無奇的人,一覺醒來卻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田中耕一就是其中一個,而像他這樣優秀的人又有怎樣傳奇的一生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田中耕一小時候其實是一個比較害羞內向的人。他大學曾在日本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類,而在他學習的這段時間裡,他的表現也並不出色,甚至德語課還因為不及格留過級。在老師的眼裡,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渣。
  • 為什麼諾貝爾獎涵蓋各大領域卻唯獨沒有數學獎?
    諾貝爾獎作為各領域的最高獎項,無數頂級學者與科學家都把它視作對自己努力付出與取得成就的肯定。諾貝爾獎包含了物理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經濟學獎、和平獎等六個獎項。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作為非常重要的主流學科數學居然不在獎項當中,原因究竟是在設立獎金時意外忘記還是有意為之?我們且往下看。
  • 那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底層小職員的神奇逆襲
    但他本人卻在領獎後,從公眾面前消失了將近16年……獲得諾獎以後,田中耕一用了16年的時間,總算跟自己握手言和,他向全世界證明,自己不是走了狗屎運,而是一個真正配得上諾貝爾獎的人。如今,60歲的他,終於能挺直了腰板走路。
  • 索末菲:一生獲81次諾貝爾獎提名卻終生未獲獎的悲情人生
    他的一些學生成為原子時代的著名理論家,如漢斯·貝特、彼特·德拜、沃爾夫岡·泡利和維爾納·海森伯,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在納粹上臺後,他被稱為「猶太理論的主要代言人」。索末菲一生獲81次諾貝爾獎提名,但最終未能獲獎。他的曲折人生,可以看成是物理學乃至科學在這個多事之秋的發展歷程的縮影。
  • 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獎女科學家傳奇人生
    劇照史上最著名的女科學家瑪麗居禮夫人,除了是第一位拿下諾貝爾獎的女性,更是史上唯一拿到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的科學家,堪稱「最強理科太太」,而改編她傳奇人生的傳記電影《居禮夫人:放射永恆》(Radioactive)即將於4月17日在臺躍上大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