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者未必不達。
現在我們常常會聽到"天才"這個說法,這是因為有的人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展露出了自己與常人不同的天賦,似乎這種才能越早展示出來,就越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聰慧。但是事實上,也有很多人在他們童年甚至年輕的時候看起來十分平凡,但其實他們蘊含著無限的潛力,積攢到一定年齡才會爆發。
而這就被大家稱為大器晚成,古往今來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放眼當今娛樂圈就不難看到,有很多演員是在自己40歲以後才成名的。同樣在科學領域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來自日本的田中耕一,雖然最開始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他居然在自己43歲那年一舉拿下諾貝爾化學獎。
平凡小職員,意外大發現
在被大家知道之前,田中耕一一直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加上他的性格本身還有些內向,所以也很少和人打交道。18歲時,田中耕一考上了日本東北大學,在這裡他就讀的專業是電氣工程。大學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表現十分一般,甚至可以說有些差勁,期間他還因必修課德語不及格而被迫留級,就連他的導師都說,田中耕一是自己帶過最差的一位學生。
幾年後,田中高一總算拿到了學士學位,順利畢業了。雖然因為自己成績一般,能夠畢業田中耕一就已經非常高興了,但是對於未來他還是充滿了期待。剛畢業他就希望能夠去一家好公司發展,於是向索尼投遞了簡歷,但沒想到在第一輪選拔中就被篩選下來。遭遇了這樣的打擊之後,田中耕一隻好退而求其次,進了一家小型儀器製造公司。
在這裡,田中耕一的工作是一名研究員。雖然職位非常普通,工資也並不是很高,但是田中耕一卻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了研究中,整天待在實驗室裡。雖然期間,他也遇到了幾次升職的好機會,他卻為了做研究而拒絕了,為了節約更多的時間來進行研究,還把自己的頭髮都給剃光了。當時的他既不愛說話,舉止又有些怪異,大家都覺得他是個怪胎。
26歲那一年,田中耕一被領導指派去參與一下生物大分子質量方面的測量新儀器開發。一開始因為自己的化學水平只有高中水平而已,田中耕一很不自信,可是沒想到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無知",反而促成了一大發現。當時田中耕一併不知道,學術界已經有一些公認的測量標準,所以就按照自己的法進行雷射射擊。
接下來他更是因為手誤不小心把甘油給倒進了鈷粉末裡,為了不浪費這瓶試劑,他就用這混合物做了個測驗,沒想到居然把分子量超過1000的化合物給分離出來了。根據自己的這一發現,田中耕一便順利地研製出了分析儀器,並申請了專利。這個項目的研發為公司創造了上億元的利潤,而他本人也得到了1萬多日元的獎勵。
而田中耕一的這個發現,就是後來對於生物化學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的"軟雷射去活法"。其實最開始他對於自己的這個發現並不是非常在意,直到後來有一位化學教授一直勸說他把自己的這個發現寫成論文,他才這樣做了,之後這篇文章還被發表在了國外的學術雜誌上。
獲諾貝爾,一夜成名
2002年,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名單公布之前,大家都紛紛在猜測今年會是誰拿獎,並事先擬定了一份可能獲獎的名單。但是沒想到,當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公布以後,大家卻紛紛慌了,因為獲獎者田中耕一根本從來沒有出現在那份可能獲獎的名單上,而大家也從來沒有聽說過他。
此時田中耕一已經43歲了,在最初被通知自己得了諾貝爾獎的時候,他甚至以為這一切是一場騙局。直到後來,不斷有媒體打來電話想要採訪他,田中耕一才反應過來,原來自己在10多年前發表的那篇論文居然真的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而在接受採訪時,他也大方承認自己最初的發現,只不過是因為一次手誤。
沉澱16年,再次歸來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田中耕一不僅被升職加薪,而且受到了非常廣泛的關注,但是不久後,他卻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裡。直到2018年,田中耕一才再次出現在了大家面前,此時接受採訪的他已經頭髮花白,並且向大家解釋了他沉默16年的原因,原來獲獎後他覺得心有慚愧,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個真正配得上諾貝爾獎的人。
在這16年中,田中耕一全心全意地投入了"血液檢測敏感度"的研究裡,而這項研究目的在於幫助人們更好地利用血液檢測疾病,田中耕一的發現就能夠成功幫助人們提前30年通過血液檢測看一個人是否有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前兆。之後,關於他這次相關發現的論文還被發表在了《NATURE》上。
結語
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接受採訪時,其實連田中耕一自己都不是非常自信。他自己也說過,得獎後他一直在反覆追問自己,有那麼多厲害的科學家都沒有拿到這個獎,自己是否有些得不配位呢?所以他沒有辦法安心的接受大家的追捧,只能選擇默默回到實驗室,努力配得上自己獲得的榮譽。
而16年後,當田中耕一再次接受訪談時,我們不難看出,相比之前那一次採訪,他明顯變得更加自信了。當提起自己這一次的研究,他顯得非常滿意。對于田中耕一來說,他的對手並不是其他一起競爭諾貝爾獎的人,而是他自己。如果因為第一次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就停止了努力的腳步,那麼他也不會有之後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