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耕一:43歲學渣逆襲成諾獎得主,花16年成為真正的學者

2021-01-09 網易新聞

引言

《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從古至今的集大成者們無不是有數十年磨一劍的決心和毅力。這一道理上升到國家層面亦是如此,比如日本,其在近代的崛起其實早在他們獨特的民族性和國民性已經昭然若揭,日本這個國家從一個小小的「彈丸島國」發展到如今的模樣,撇開我們的民族仇恨不談,他們的許多東西還是值得去學習的。

過去的聖人都是遲來的,鬢角不懼侵霜,中國有句古話叫「大器晚成」。2002年,日本43歲學渣田中耕一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大器晚成」這個詞語最好的例子,那他到底有什麼樣的傳奇人生呢?田中耕一18歲時就進入日本的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專業。在本科學習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也是本本分分、平平庸庸,甚至因為德語必修課的失敗而被留級。在勉強獲得了電子工程學士學位後,田中對生活還是充滿了期待,選擇了索尼這樣的高端公司去申請相關職位,但現實對他打擊很大,在首輪面試中就落選了。

▲田中耕一近照

01

儘管有挫折,生活還是要繼續。最終,田中耕一選擇在一家小型儀器製造公司做了一名研究員。雖然職位平凡,薪水也不高,但田中耕一仍然認真對待。他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實驗室研究中,並接連拒絕了幾次升職的機會,他甚至為了節省時間剃光了頭髮,因為怪異的行為還被公司視為「怪人」。之後不久,田中耕一公司的老闆決定研製一種測量生物大分子質量的新儀器,他看上了對工作痴迷的田中耕一,於是請他參與到新項目的一線研究。在壓力之下,只有高中化學水平田中只能咬緊牙關。幸運的是,正是他的知識空白成就了他的研究成果。

▲日本東北大學近照

當時,一般人都認為雷射測得的分子量可達1000個分子量的化合物,然而田中沒有這種「常識」,於是仍然用雷射射大分子化合物。一次意外田中不小心把甘油倒進了鈷粉末裡,他認為試劑昂貴,不應該浪費,所以他把混合物繼續用作測試,卻意外發現他已經分離的化合物分子量超過1000個。田中耕一沿著這一思路開發了新的儀器,同時申請專利,該項目為公司創造了1億元人民幣的利潤,為此,公司還專門為田中耕一提供了1.1萬日元(約合人民幣700元)的獎勵。而田中耕一研究出來的這種方法被稱為「軟雷射滅活」,極大地促進了生物化學的發展,但田中耕一對這一發現並沒有太在意。

▲田中耕一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和夫人合照

02

之後,他在一次技術會議上簡要地敘述了這個方法,然後被一位化學教授說服,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隨後便再也沒有關于田中耕一的消息了,他並不活躍在學術界。直到2002年,田中耕一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公布出來,田中耕一才在此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但對於這個平時並不活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整個日本都感到非常困惑,因為他並不存在於學者資料庫中,也從未聽說過他的事跡,於是媒體開始瘋狂地搜尋田中耕一。幾番尋找之下,日本媒體終於從網際網路上獲得了田中耕一的確切信息:他是一家小型儀器公司的小研究員。之後一段時間內,田中耕一公司的手機都被媒體轟炸,所有媒體都想採訪這個獲得諾貝爾獎,平平無奇的小研究員田中耕一。

▲田中耕一接受採訪近照

直到主要媒體開始把他擋在公司門口,他才意識到十多年前的論文真的獲獎了,面對媒體對這項研究的詢問,他坦然地承認他的化學能力有限,他添加了錯誤的試劑,這個成就只是意外獲得。隨著採訪的進行,田中耕一和他公司的人卻開始有困擾了,以後他們該如何稱呼田中耕一,稱呼其為田中先生嗎?在日本只有從事某個特定領域的受人尊敬的職業才會稱之為先生,但田中耕一既不是學術界的學者,年齡也才40出頭,不如日本一般年邁的科學家,資歷深厚。一夜成名的田中耕一被名利所困擾,他覺得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力量贏得諾貝爾獎,於是還不斷地問自己,是比那些把一生都奉獻給科學研究的人更有優勢嗎?

▲田中耕一近照

他沒有一直沉溺於自我懷疑當中,而是決定改變自己,他平凡的生活有了目標,那就是變成一個值得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就像那些獻身於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一樣,於是田中耕消失了16年。這16年裡他致力於「血液檢測敏感性」的研究,這項研究將極大地促進血液檢測疾病的應用。在耗了16年的生命之後,田中耕一終於在提前30年檢測血液中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前兆方面取得了突破,並發表了一篇論文。如今的田中耕一筆直地站在鏡頭前,笑容燦爛,當他提到他的研究時,他的眼睛閃閃發光,因為他花了16年的時間才成為一個真正的學者,一個值得諾貝爾獎的學者。

結語

名利或許是一夜之間,但田中耕一併沒有在媒體的聚光燈下當之無愧地接受讚揚,而是從內心去反思自己是不是契合,並努力提高自己以獲得內心的平靜。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大的敵人,那就是自己,如果你選擇和自己妥協,那一生的遺憾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如果你選擇超越自己,打敗自己,那麼生活將永遠向上,平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如死水,沉淪於平凡。

參考資料:

《最年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目標諾獎!學渣逆襲全攻略
    而他在做臨床醫生時候對希佩爾-林道症候群(von Hippel-Lindau Disease)的深入了解,也最終為其個人帶來了諾獎桂冠。學渣也能得諾獎???是的!你沒有看錯,(屏幕前快要驚掉下巴的)你此刻是不是也隱約感覺自己也有逆襲的可能?
  • 43歲日本學渣,誤打誤撞得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逆襲
    日本的諾貝爾得獎者中有個奇人,一個43歲的日本學渣,一次誤打誤撞的發現,使他莫名其妙拿到諾貝爾獎,16年之後,他的人生又一次逆襲,他就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平凡的學生時代田中耕一出生於1959年的日本富士,和普通家庭孩子不一樣的是,田中耕一童年沒有完整的雙親,父母在他童年時期就因為生病而相繼去世了。成為孤兒的他不得不被叔叔領養,成為養子。
  • 43歲的日本「學渣」,因工作的失誤得到諾貝爾獎,16年後完美逆襲
    日本的諾貝爾得獎者中有個奇人,一個43歲的日本學渣,一次誤打誤撞的發現,使他莫名其妙拿到諾貝爾獎,16年之後,他的人生又一次逆襲,他就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平凡的學生時代田中耕一出生於1959年的日本富士,和普通家庭孩子不一樣的是,田中耕一童年沒有完整的雙親,父母在他童年時期就因為生病而相繼去世了。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拿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逆襲
    在鄰國日本,也有這樣大器晚成的人,他就是田中耕一,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又有怎樣傳奇的人生呢?普通甚至平庸的前半生天性害羞內向的田中耕一在18歲時進入日本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在本科在讀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也平平無奇,甚至還因德語必修課不及格慘遭留級,妥妥的學渣一個。連他的導師都說田中耕一是自己教過最差的學生。
  • 43歲日本學渣竟拿下諾貝爾獎,逆襲後,16年做了一件事
    「平凡」的逆襲在日本京都,有一位傳奇大叔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大學時就是個掛科留級的「學渣」,年過四十,依舊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基層職員。拿著寒酸的薪水,過著「loser」的日子。這樣一位呆板的上班族,卻是日本人瘋狂愛戴的「國民偶像」。
  • 43歲日本學渣竟拿下諾貝爾獎…逆襲後,他花16年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在日本京都,有一位傳奇大叔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大學時就是個掛科留級的「學渣」,年過四十,依舊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基層職員。拿著寒酸的薪水,過著「loser」的日子。平凡到43歲的田中,像你我一樣默默無聞。2002年的一通電話,卻像平地驚雷攪亂了他的生活。電話裡的人說的是英文,田中只聽懂了兩個詞:Congratulations(祝賀)、Nobel(諾貝爾)。「諾貝爾關我什麼事?」
  • 諾獎得主田中耕一:拒絕升職加薪的「怪人」,把得獎電話當成詐騙
    而就在近現代的日本,也有這麼一個相似的例子,他就是43歲才「意外」獲得諾貝爾獎,獲獎之後卻消失無蹤,16年後又逆襲達到人生巔峰的田中耕一。18歲後,田中耕一考入了日本東北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直至畢業,田中耕一也都看起來極為平平無奇。勉強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獲得電氣工程學位後,田中耕一進入到了小型的儀器製造公司,成為了一名研究員。
  • 歷史上最奇葩的諾貝爾獎得主, 「田中耕一」了解一下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在咔嚓咔嚓的閃光燈下,日本最年輕的諾獎得主,畏畏縮縮地現身了。
  • 學歷最低諾獎得主,在惶恐中消失16年後,他帶著重要發現回歸
    在 2020 年諾貝爾獎即將揭曉之際,筆者帶你走進這位只有本科學歷、平凡半生卻上演學渣大逆襲的諾獎獲得者 —— 田中耕一。當遠在瑞典的皇家科學院宣布田中耕一與庫爾特・維特裡希及約翰・芬恩共同獲得 2002 年的諾貝爾化學家獎時,平常門可羅雀的島津製作所立即人滿為患、水洩不通,各路媒體更是利用長槍短炮的設備來一睹田中耕一的真容。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重大發現!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在咔嚓咔嚓的閃光燈下,日本最年輕的諾獎得主,畏畏縮縮地現身了。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獲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一次逆襲
    比如放眼當今娛樂圈就不難看到,有很多演員是在自己40歲以後才成名的。同樣在科學領域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來自日本的田中耕一,雖然最開始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他居然在自己43歲那年一舉拿下諾貝爾化學獎。
  • 學渣逆襲諾獎,發明專利為公司賺上億,公司高興得獎勵他700元
    ,日本啟動了一個諾獎計劃,要在50年內獲得30個諾獎,而從2000年開始至現在2020年,在20年的時間裡他們獲得了20個諾獎,平均每年一個。,日本出了兩個諾獎得主,而其中田中耕一這個「無名之輩」瞬間點燃了日本的輿論。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一日本上班族大叔被通知得了諾貝爾獎,他卻選擇消失了16年...
    「感動,這才是真正的大神啊!」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小職員神奇の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
  • 那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底層小職員的神奇逆襲
    「感動,這才是真正的大神啊!」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底層小職員神奇的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諾獎史上學歷最低得主」……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
  • 這一刻,全日本都炸鍋了:田中耕一是誰?
    「平凡」的逆襲在日本京都,有一位傳奇大叔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大學時就是個掛科留級的「差生」,年過四十依舊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基層職員。拿著寒酸的薪水,過著「loser」的日子。平凡到43歲的田中,像你我一樣默默無聞。2002年的一通電話,卻像平地驚雷攪亂了他的生活。
  • 43歲日本學渣,睡一覺醒來得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開掛
    有一位日本大叔,他在43歲時意外拿到了諾貝爾獎,他的獲獎震驚了日本也震驚了學術界,當時人們都在好奇這個人究竟是誰,他從哪裡冒出來的,而那些一直致力於化學領域研究工作的學者也大跌眼鏡,因為這位拿到諾貝爾獎的大叔的化學水平和高中生差不多。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獲得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又一次逆襲
    這世界上有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有了很大的名氣,事業有成,但是也有很多人大器晚成,到了晚年之後才人生才有了大的轉變。在我們中國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他們大多都厚積薄發一鳴驚人。而在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這樣的人,一位本來平平無奇的人,一覺醒來卻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田中耕一就是其中一個,而像他這樣優秀的人又有怎樣傳奇的一生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田中耕一小時候其實是一個比較害羞內向的人。他大學曾在日本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類,而在他學習的這段時間裡,他的表現也並不出色,甚至德語課還因為不及格留過級。在老師的眼裡,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渣。
  • 他讀大學掛科留級,40多歲還是底層職員,43歲卻因諾獎一舉成名
    田中耕一,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獲獎是2002年的事,那一年,日本的學術界都震撼了,200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200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都表示從來沒聽過這個名字。
  • 員工放錯材料,意外發明專利為公司賺1億,老闆激動:獎他7百元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很多人看到這句話可能會嗤之以鼻,一個面積只有我國一個雲南省的島國怎麼可能能培養出30個諾獎得主。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截止至2018年,日本從提出諾貝爾計劃開始,18年培養出了18個諾獎得主。